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如果這是宋史 (十九)
送交者: ZTer 2008年03月05日09:25:3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公元969年2月,剛剛從北漢退兵3個月,宋朝皇帝趙匡胤就再次出兵。這次出兵註定了要震驚當時,因為自從建國之初平定“二李”之後,就再也沒有親臨沙場的皇帝居然御駕親征,要以傾國之力來徹底蕩平北方的敵國。

  這時候謎底揭開了,不用石守信,也不用高懷德,更不起用先朝老將張永德、符彥卿,大宋的第一戰將,真正百戰百勝,無往不利的人物就是趙匡胤本人!

  歷史可以作證,上面的評語有問題嗎?這一年,從普通一兵起家的皇帝已經43歲了,經驗、精力、智慧都已經均衡地達到了巔峰,他充滿了信心,也極其地理智。御駕親征並不是他靜極思動,殺心難遏,而是他清晰地意識到,北漢雖弱小,但契丹是他真正的勁敵。

  必須得他親臨戰場了,遍視宋廷滿朝文武,除了他本人以外,還誰有信心且有能力面對契丹戰而勝之?契丹……趙匡胤默默地在心裡念着這個異族死敵的名字,開始了分兵派將。

  命――曹彬、党進等人為先鋒,率軍殺奔太原;再命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贊為步軍都虞候,率精兵隨後跟進;再後面,就是由他本人率領的全軍主力。

  這是合理的安排,不論怎樣,3個月之前的太原之戰已經證明了李繼勛等人至少可以作先頭部隊。

  至於必將出現的契丹,他反而一點都沒有安排。這讓很多人不安,但面對親政已經將近十年的宋朝開國皇帝,每一個臣子都只能默默地遵令執行。就連本來不贊同他出兵北漢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樣。

  魏仁浦是和范質、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趙匡胤的顧問。就在這一年的春節前後,趙匡胤設宴款待老臣,席間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為何不勸我進一杯酒?

  於是魏仁浦離席上前,為天子上壽。兩人相隔極近時,趙匡胤突然發問――朕欲親征太原,如何?

  久經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變,仍舊提壺斟酒,小聲回答――欲速則不達,惟陛下慎之。

  但趙匡胤決心己定,不為所動,不僅一意孤行,而且還徵發魏仁浦隨軍參贊。這一年魏仁浦已經59歲了,在古代早已經是老齡人口,但趙匡胤看中了他的經驗。魏仁浦是與眾不同的,雖然他的鼎盛時期也不過是後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後漢、柴榮攻伐北漢,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戰,魏仁浦都在生死關頭站在皇帝的身邊,甚至有記載,當柴榮在巴公原上身陷絕境時,還是魏仁浦提醒了他必須“出陣西殊死戰”,才挽回了已經崩潰的戰局……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趙匡胤對此次北伐必勝的決心。

  但是,他千算萬算,都沒法預料到,他還沒有走出自己的國門,就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大麻煩。
  
  突然而至的暴雨。能想像嗎?在開封與太原之間的北方平原上,在仍然是深冬季節,最為寒冷的2月份,趙匡胤的大軍剛剛走到了潞州區域,居然突然遇到了連綿不斷的大雨!

  雨大到了連當時漢族軍隊中最精銳的宋朝禁軍主動軍團都無法正常行軍,被迫整整停留了十八天。

  戰局瞬息萬變,趙匡胤的主力大軍停留在自己的國內無法行動,而前面的曹彬、党進卻已經深入了北漢國境。怎麼辦?趙匡胤還能沉得住氣,他那些虎狼之性的部下們卻再也忍不住了,他們在大雨中四下亂竄,沒事找事,幾天之後居然給趙匡胤抓來了一個北漢的奸細。

  趙匡胤如獲至寶,要說他一點不急那鬼都不信!他立即親自審問,問這個倒霉的間諜,北漢國內,具體到太原城裡,這時候到底怎樣了。

  間諜的回答讓他龍心大悅――太原的老百姓苦啊,都盼着你呢,白天黑夜地等,都罵你為啥來得這麼慢!(城中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車駕,恨其遲耳。)

  趙匡胤大笑,不僅沒殺他,還給了他一身新衣服,打發他逃命去了(帝笑,給衣服縱之)。

  但後面發生的事情表明,這個命大的奸細可真是個機靈鬼,懂得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結結實實地擺了趙匡胤一道。但是在當時,趙匡胤還是被大大地鼓舞了,他命令,趁着雨勢變小,馬上起程,儘快趕上前方的曹彬、党進還有李繼勛,儘快突入北漢的國境。

  但是事實上,他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忙。李繼勛等人早就已經輕車熟路,沒費什麼力氣就再次攻到了太原城下了。太容易了些,讓人都產生了錯覺,是不是北漢已經徹底衰落了,宋朝的軍隊可以隨時隨地到它的國都中心來轉上一圈?而在進攻的途中也真的證實了這一點,北漢當時的第一名將劉繼業(請留意,他本姓楊),就在團柏谷被他們輕易擊敗。

  其實說擊敗都有些誇張了,當時劉繼業派出了幾百個騎兵巡邏偵察,結果李繼勛的大隊人馬剛一露面,這些巡邏兵立即舉手投降。宋軍當時就樂了,這就是北漢的精銳?這就是劉繼業手下的兵?而劉繼業就是那個“無敵將軍”?!要笑死人了,大傢伙兒還等什麼?還不快衝上去見識一下無敵將軍到底長什麼樣?!

  於是宋軍一擁而上,結果就一路馬不停蹄直接衝到了終點站――北漢都城太原城下。而且,很快他們就知道了,一直跑在他們前邊,怎麼追也追不上的“無敵將軍”剛剛逃進了太原城,就被自己的皇帝劉繼元給解職查辦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李繼勛等人在太原城下縱聲狂笑。再沒有什麼比這更爽的了,一切的跡象都表明,北漢在江河日下,前後僅僅相差了3個月,就變得這樣不堪一擊!

  還等什麼?攻城!要趕在皇帝陛下抵達之前就把太原城攻下來,把3個月以前就該幹完的活兒辦利索了!這樣才能顯出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無敵將軍”。
  於是,噩夢上演。

 一個問題――你喜歡阿喀硫斯,還是赫克托爾?

  無敵的古希臘勇士阿喀硫斯被傳頌千古,因為他戰無不勝,而且為朋友復仇,殺死了敵方特洛亞的王子赫克托爾……那麼赫克托爾呢?

  雖然他也極其英勇善戰,但是終究不敵半人半神的阿喀硫斯,被殺死後還被拖在戰車後面,繞城侮辱……但這有損於他勇士的英名嗎?在荷馬的史詩中,不斷地看到他與敵人最強悍的主將作戰,不斷倒地,不斷站起,一次次重回戰場。也許會有人笑他不自量力,但是,他背後的特洛亞城裡有他的父母妻兒,不容許他後退妥協……他是失敗者,是被殺者,是徒勞者,但是,他不是一位英雄嗎?

  那麼請看劉繼業。
  劉繼業,本姓楊,名重貴。祖居麟州,後來他定居於太原,所以宋代史書中一般稱他為并州太原人。他的父親叫楊信,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亂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馬,就地占領故鄉,自稱刺史。但楊信雖強,也只是一方人物,無論是後漢、後周、北漢,哪一方興起,他就得歸附哪裡。在後漢時,他就被迫派自己的長子楊重貴,到後漢大將劉崇的太原城聽令。

  實際上,就是人質。
  楊重貴的一生就這樣開始了。要怎樣說呢?縱觀他的一生,無論他走到哪裡,無論他怎樣盡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滿了坎坷和遺憾。他的一生之中,別說尊榮顯貴,就連起碼的尊嚴和生存,都要奮力抗爭。

  就連他的名字,都要因為不同時期主人的名字而不斷避諱,他曾經叫楊重貴、楊重訓、楊重勛、楊崇貴,後來連自己的姓都沒法堅持保留,被徹底改名叫劉繼業,成了劉崇的乾兒子。可是由於年齡的關係,還要和劉崇的孫子輩的劉繼恩、劉繼元、劉繼文等同輩……而他忠於每一個主人。

  非常遺憾,忠,這是他最為人所樂道的美德,但從個人命運的角度上來說,這是他一生不幸的最大根源。

  這時候,“無敵將軍”又失敗了,他沒能把來犯的宋軍擋在國門之外,相反一路敗退,逃回都城。這都讓君王惱怒,讓敵人恥笑。但是,要知道一來他無敵的威名是在與契丹長年對抗中得來;二來,缺兵少將,難道要讓他真的以一敵萬,以自己一個人就搞定所有敵人?真的只有那樣才符合什麼該死的“無敵”之名?

  沒辦法,這就是勝名之累,“無敵將軍”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一樣,在中國註定了不得好死。歷史作證,17年之後,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他壓死了。

  說現在,劉繼元盛怒之中,把劉繼業就地免職,但是等到宋軍真的兵臨城下,又馬上改變了主意,要劉繼業再次帶兵出城,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橋,那樣才不至於被宋軍再次死死地圍困。

  汾河橋……從這裡開始,趙匡胤第二次進攻北漢的太原之戰拉開了序幕,而劉繼業的名字也從此在宋史中隱約間斷地被人提起。
  
  首先要提一下汾河。“汾”,本身就是大的意思。它有710公里長,在太原境內橫貫南北,足有100多公里。怎麼樣?相當的大了吧,看來無論是民用,還是商用,或者別的什麼用,都足夠了……請原諒我有些羅嗦,但為了說明白這段歷史,汾河就必須先有個交代。

  而汾河橋就是當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這時宋朝的人馬熟門熟路,來了就直奔重點,滿心想着北漢人應該識相了,老實點在城裡等着攻城,一切都按去年臨走時重來。但是沒想到,他們剛到橋邊,太原城裡的北漢兵就沖了出來,領頭的還是那個手下敗將劉繼業。

  宋朝的大兵們愣了,真是沒想到,這個劉繼業是瘋了嗎?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清楚了吧?能不能在城外野戰,應該在去年就彼此心知肚明了吧?那麼為什麼還要出城來找死?留下實力守城難道不好嗎?難道劉繼業征戰一生,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

  宋朝人憤怒了,最後的結論是劉繼業嚴重欠K,因為他這麼做,只能解釋為根本就沒把宋朝的大兵放在眼裡。那還等什麼?幹掉他!

  而此時劉繼業的心情是悲涼的,他什麼都懂,但他只能出兵決戰。其原因和遭遇與他17年之後如出一轍。因為他忠,因為他無條件服從,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會失敗,一定會敗到不可收拾、全軍覆沒,他都會服從命令,沖向數倍於已甚至數十倍於已的敵人!

  就這樣,汾河橋變成了血紅色的地獄,當不甘失敗的劉繼元不得不在城裡傳令退兵時,在橋邊已經倒下了1000多具北漢士兵的屍體。而殺敵人一千自傷八百,宋朝的損失也可想而知。

  當大宋皇帝趙匡胤駕臨太原城下時,已經城如孤島,戰陣如雲,太原城被再次圍得水泄不通。趙匡胤看着巍峨壯觀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籍的汾河橋,覺得很是滿意,這一切都表明,他手下人的工作還是賣力氣的。

  之後他騎着馬登上了城外的一片高坡地,據說在那兒能俯視太原全城。就在那兒,他對部下說,去給我找幾萬個農民工來,至於是回大宋找,還是在北漢就地取材,你們自己決定。但我要快。我要圍着太原城的護城河再挖一條大壕溝,然後再去砍木頭,在壕溝之外蓋四座兵營。記着,那是給你們自己住的,蓋的好壞,你們自己監工。

  最後他命令――四面圍困,各自負責。李繼勛在城東;趙贊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城南的是党進。從即日起,開始攻城!
  
 但是讓趙匡胤泄氣的是,他的命令根本就沒法執行。理由很簡單,他的大兵們非常忙碌,太原四周,四座大營,每一座都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連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談什麼進攻?

  事情是這樣的,要說山西太原,那可真是大,要圍着它挖出壕溝,還得又深又寬,達到人掉下去得爬不上來,寬到戰馬都不能一躍而過,那是什麼樣的工程?而且還得蓋房子修堡壘,想想就讓人頭疼。但是不管怎樣,得先安家才能工作吧,於是,四座兵營就先成了建築工地。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北漢的城門悄悄地打開了,具體的方位是西門。一隊人馬悄無聲息地摸了出來,人人手提刀劍,眼露凶光。沒有想到吧?開戰以來哪怕一次勝仗都沒贏過的北漢居然還敢出兵偷襲!

  要說偷襲,這可真是大有學問的一招。不知道在外國是怎麼樣的,在我們中國,只要翻開史書,或者每一本經典的章回小說,都充滿了千篇一律,百用不厭的――偷襲。即白天你死我活怎麼打都打不贏,然後半夜裡拼着不睡覺,給馬和自己的嘴上都堵好了東西,趁着黑殺進對方的營地……然後就此勝利。當然更高一級的是預先挖好了大坑,然後等着敵人半夜三更來自己往裡跳。據說當敵人真的掉進坑裡時那是非常的讓人享受。

  但是這些都與劉繼業挨不上邊,他接受的命令就是不斷地偷襲。請注意,是“不斷”地偷襲。首先,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西門外的趙贊。理由簡單而正確,李繼勛、曹彬、党進、趙贊,其中趙贊的名氣最小,實力和經驗也相應的最弱,不找他找誰?
  於是一聲吶喊殺進去,滿天火光衝起來……偷襲開始。

  效果良好,畢竟這是北漢的第一次偷襲,宋朝人措手不及,一時之間真的狼狽不堪。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趙匡胤時期的宋軍絕對不能和後期人們印象中的宋軍劃等號,這是一支既保持了五代時兇悍善戰,又多出了嚴明的軍紀的隊伍。他們很快就穩住了陣腳,尤其是步軍都虞候趙贊本人,他第一時間衝出營房,來到了戰場。只不過非常非常的遺憾,這天晚上似乎註定了是他的倒霉日子,黑暗中亂箭紛飛,刀槍無眼,他突然間嚎叫了一聲,倒了下去。

  別……別動,中……中箭了。而且讓他極度鬱悶的是,中箭的部位竟然是他的……腳底板。真是不知道當時他站在什麼位置,而那一箭到底是從哪兒射過來的。

  但不管怎樣,這一箭讓宋軍再也不看見主將了。你總不能要求趙贊這個部位中了箭,還能威武雄壯地站着指揮吧?就是這麼的該死,劉繼業趁機衝殺,眼看着宋軍的西門大營就此完蛋。
  但是,僅僅是……眼看着。
  
  劉繼業眼睜睜地看着宋朝的援軍到了。這支人馬來得太快了,偷襲之前他嚴密地計算過,宋軍最快的援軍也不會這樣快的就到達這裡。

  但是無情的事實就擺在眼前。偷襲,只能是攻其不備,不然就變成了以弱攻強。這支部隊來得這樣快,只能說明是精銳中的精銳。沒辦法,只有立即後退了。

  但是事後他咬牙切齒一樣地了解到,這支救了趙贊,打碎了他的如意算盤的軍隊是從哪兒鑽出來的。那居然是一支半勞力半工兵的雜牌軍!

  都是因為那座要命的汾河橋,上一次爭橋時把橋給弄散架了,趙匡胤派這些人去西寨邊上的樹林裡砍木頭,結果聽到了戰鼓廝殺聲,這些雜牌居然就不要命地沖了過來……唉,劉繼業長嘆一聲,這就是宋軍的素質,聞戰而進,遇險不退,真是天下精兵。

  而他自己……不要想了,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呢,要記住,他得“不斷”地偷襲――該死的,偷襲還得不斷!但是,他劉繼業仍然要百分之百地執行。

  那麼,第二個目標定給誰呢?趙贊那兒剛剛去過,再去是不合適了;李繼勛?不,那是上次的主帥,這次也是僅次於趙匡胤本人的行營前軍都部署,到那兒去註定了沒有好果子吃;那麼是曹彬?也不行吧,曹彬至少是個謹慎人,而且他剛剛偷襲過了一次,曹彬那兒要是沒有防備才真是見了鬼呢……就剩下一個党進了,只能是他了。

  何況,據可靠情報,党進還是個行為特糙,而且喝酒誤事的粗人。就這樣,劉繼業把再次“偷襲”的目標定在党進的身上。老天作證,這一次可不是他的運氣不好,而實在是他自找的。党進嘛……是糙了點,而且真的喜歡喝幾杯,平時也很粗心大意,尤其愛開玩笑(他的笑話一羅筐,每次都讓我笑到肚子疼,以後再講)。只不過……他是張飛。

  他的特點幾乎和張飛一模一樣――平時搗亂,關鍵時刻清醒,而且,他的戰鬥力極其強悍!就這麼幾個稍微特殊的亮點,就讓劉繼業真正徹底地載了個大跟頭。

  再一次偷襲,選擇的時機仍然非常好,而且劉繼業為了增加機動性,這一次完全選用了騎兵,既是偷襲又是突擊。幾百名北漢的精銳騎兵疾風突進,瞬間殺到,党進營地的反應是立即慌亂,所有的宋朝大兵們一下子就都找不着北了。

  形勢大好,形勢比上次在趙贊的營地里還好!劉繼業精神大震,看來成功有望……然後他就突然發現有一個異常高大魁偉的壯漢從亂成一鍋粥的宋兵里沖了出來,直接向他殺了過來。

  然後一切就都不可收拾了,沒有人能擋得住党進,被偷襲的党進(張飛?)怒不可遏,他一直把劉繼業趕出了自己的營地,再追向了太原城,到了城邊還不肯罷休,逼得劉繼業跳進了護城河,游到了對岸,由太原城頭上順下來一個大羅筐才拉了上去,直到這時,他才悻悻然一步三回頭地回了自己的營盤。

 但不管怎樣,趙匡胤的計劃都在安步就班地實施着,北漢的都城太原,已經被壕溝和軍營所漸漸包圍。但是趙匡胤的神色,卻越來越陰鬱了。每天處理完從宋朝國內傳來的文件後,他都會縱馬弛上太原城外的那片高坡,長時間地向太原城內嘹望出神。

  人,只能憑着自己的心性和智慧生活,只能憑藉以往的經驗來對事情進行判斷和預測。

  趙匡胤凝視着眼前的太原,他的腦海里出現的,是21年前的河中城,以及11年前的壽州城。這是他所親身經歷過的圍城之戰,當年的郭威和柴榮,一個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來徹底圍困,一個動用了數十萬民夫日夜攻打……這兩樣,他能做到哪些?

  何況,太原不比河中和壽州,後兩處不過是一方重鎮,而這裡,卻是一國之都。怎麼辦?在趙匡胤的眼前,太原城和他的軍隊都一目了然,不管他凝視多久,實力的對比都不會有絲毫改變……而且,還要再加上契丹。這時候,兩個本來已經不被考慮的字就不由自主地浮現了出來――增兵。

  現有的兵力足以消滅北漢所有的機動部隊,但是,那要有一個前提,即北漢出城與宋軍野戰。而如果一定要攻城的話,現有的兵力實在是沒有成算。而增兵,這真讓趙匡胤愁眉不展。

  他的戰線太長了,荊、湖、蜀,還有與南唐、南漢的交界處,都要派兵駐守,而且就連國內,都要保持一定數量的禁軍部隊,隨時防備叛亂。而他當時全國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超過20萬……唉,捉襟見肘,捉襟見肘啊!

  怎麼辦?難道真的就此在太原城下無休止的消耗,直到不得不退,或者哪怕獲勝,也會損失慘重,變成得不償失嗎?趙匡胤攪盡腦汁,冥思苦想,但仍然毫無辦法……就在這時,突然有人在他身邊輕聲慢氣地問了一句――陛下,有件事似乎很奇怪。

  嗯?什麼事?趙匡胤沒好氣地轉頭看了看,發現是他的貼身近臣,左神武統軍陳承昭。

  陳承昭的臉上帶着些許稍微神秘的微笑,很小心地問――是這樣,陛下,您早有千萬雄兵就在此地,可您什麼不用呢?

  ???趙匡胤連連眨眼,他很驚喜,但他實在不懂!
  陳承昭不再多話,只是示意他向眼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遠方看……不停地看,突然間趙匡胤恍然大悟,縱聲狂笑!

  一語驚醒夢中人,看來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這塊方寸之地。好了,當趙匡胤收回了遠望的目光,再次聚攏到眼前的太原城時,他已經有了百分之一萬的把握,這座矗立北方,當世數一數二的堅城在短時間之內就會被他夷為平地。
  
  但是這時候劉繼元的信心只有更足。理由是他的力量之源――契丹。與以往不同,這次契丹人的反應速度和趙匡胤親自統兵的力度成正比,沒等劉繼元喊救命,就先派了人來。

  來的是一個使者,名叫韓知范,他搶在了趙匡胤大軍合圍之前,悄悄在夜裡溜進了太原城。他帶來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契丹新皇帝給北漢的冊封,再次承認劉繼元的身份是皇帝;至於另一個,那就更加的激動人心――契丹的援軍已經在路上了,馬上就到!根本就不必擔心什麼宋朝皇帝的御駕親征,歷史已經無數次地證明過了,在契丹鐵騎的面前誰都是一樣的不堪一擊!

  劉繼元放心了,這就算死裡逃生了,沒事了……好,明天大擺宴席,慶祝新生。可是劉繼元想錯了,他和古往今來所有的當權者一樣,都犯了一個想當然式的大錯誤。即他是皇帝,那麼他的高興就是全北漢的高興,他的新生就是全北漢的新生。可問題是,所有人都這麼想嗎?

  第二天,劉繼元在請客現場擺好了酒菜,笑容滿面地等待着臣子們向他祝賀。可是迎接他的是一陣聲嘶力歇的嚎啕大哭,有一個人一邊哭着一邊喊着一邊居然拔出了佩劍,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就要表演自殺。

  沒有人敢勸,更不敢攔,因為這是已經又當上了宰相的郭無為。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個人自殺需要多少時間?在他手裡拿着劍,往自己脖子上比劃的時候?似乎好像應該不必太長吧,忍痛成一快,不過瞬間之間。但是郭無為的自殺就比較詭異,劍和脖子之間似乎非常的遙遠,遠到了容許他的皇帝劉繼元走下了台階,再接近他,還有充裕的時間奪下他的劍,再拉着他走回主席台。這期間,他居然一直都活着。

  所以,他才能接着說出來下面這句在正史里都能查出來的話――幹嘛要拿一座孤城來對抗百萬雄師?!(奈何以孤城抗百萬之師乎)聲音據說是相當的響亮,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清。

  鬱悶吧?這就是劉繼元跟他死去的哥哥劉繼恩請臣子們喝酒的結果,一個在酒局之後被郭無為要了命;一個在開喝之前被郭無為攪了局。但就是這樣,郭無為卻仍然還是北漢的宰相!

  而就在這個時期,局勢突然變化,只在瞬息之間,太原城就再也微不足道了。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劉繼元,他們的目光都突然轉向了北方。契丹……無論你是喜歡它,還是憎恨它,都絕對無法抹殺它的一個重要的國家性格――守信,尤其在它答應出兵攻擊的時候。

  契丹人來了,他們突然從石嶺關出現,殺向了漢人自後周世宗皇帝柴榮之後最強勢的皇帝趙匡胤。那麼趙匡胤會是誰?是被契丹輕易滅國的石重貴、李從珂,還是大敗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勗?

  沒有人知道,但是世界很快就會都知道……

  公元969年,終定了是一個刀兵四起,兇殺惡鬥的年頭,首先天時就不正。趙匡胤在2月份起兵時,就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摁住,一連洗了18天的冷水澡。而剛到了4月,山西境內的天氣竟然熱得穿不住單衣了。

  當趙匡胤接到契丹人殺過來的消息時,他正手裡把玩着一把出了鞘的寶劍,赤着頭光着腳,坐在汾河的岸邊,看着他的大兵們在岸邊忙碌。這時候他完全恢復了一個軍人的形象和本能,其心情和狀態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形容,爽――!

  熱辣辣的陽光直射下來,照在他變得白皙細膩的腳部皮膚上……真是久違了,酷烈的陽光和冰冷的刀劍,還有身邊都是和他一樣赤膊精壯的士兵,這些才是他生命核心裡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那些唧唧歪歪的腐儒酸丁,這時候終於離他遠一點了……想想吧,他曾在一個又悶又熱的夏天晚上,在便殿接見大臣,就因為沒穿正經禮服,那位仁兄就死活不進殿說事,直到他穿戴整齊,才勉強進門。

  老天在上,那怎麼會是一個活人的生活?!

  而重回戰場,生命重新變得酷烈而狂放,就在這時,他得到了真正的敵人,契丹來襲的戰報。怎麼辦?突然之間,汾河河畔的風冷得讓人發抖,每一個記憶力健全的人,都會在腦海里浮現出近50多年來,漢人在契丹的鐵蹄鋼刀下血肉橫飛的慘狀。不錯,他們都是精銳的戰士,但是精銳到什麼程度?能強過後周柴榮時期的猛將史彥超嗎?

  而史彥超,就是在柴榮攻打太原時,為阻截增援北漢的契丹而陣亡的。

  那麼現在軍中還有誰?慕容、韓、石、高這些威名赫赫的百戰良將都不在這裡,唯一叫得響的名字就是趙匡胤本人。那麼怎麼辦?他自己在親征中降格為將,親自迎擊契丹嗎?

  趙匡胤在汾河岸邊緩緩地站了起來,手裡仍然提着那把出鞘的利劍――宣何繼筠。

  何繼筠,字化龍,祖籍太原,其父為後周大將何福進。有宋之後,官封建武軍節度使,為人深沉不苟言笑,在趙匡胤這次在汾河邊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經戍邊近二十年。而石嶺關,這次契丹人入侵所選的路徑,正是他的防區。

  史稱趙匡胤把何繼筠叫來之後,兩人秘密地商議了一會兒,說了什麼外人無從得知。然後何繼筠就領兵出發。當時天很熱,趙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醬粉,親手遞給了何繼筠,只說了一句話――明天中午,我等你的好消息!(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

  面對皇帝特殊的榮寵,何繼筠仍舊沉默寡言,他接過來,幾口吃完,就此領兵出戰。但讓人目瞪口呆的是,他領出去的兵居然只有幾千人!

  第二天的中午就能得到戰鬥的結果,那麼敵人到了多近的地方,已經可想而知。而這一次的戰鬥不是偷襲,不是埋伏,更不是傳統中漢人守邊,契丹攻城,而是純粹的曠野荒郊,步騎野戰,只有幾千人,能有幾分勝算?!

  最折磨人的就是等待,這一夜無比的漫長。宋軍和城裡的北漢人刁斗相聞,卻再沒心情顧及眼前的敵人。他們都在盼望着北方的戰果。只不過區區百里開外,卻牽動着整個的戰局走向。

  到了第二天,連趙匡胤本人都沉不住氣了,臨近午時,他親自登上了高坡向北方遙望――勝負到底如何?

  其實這時候每個人都清楚了,不管勝負怎樣,戰局都已經註定有了結果,遙望沒有意義了,所應該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準備慶功大宴,犒勞勝利歸來的何繼筠;二,就是馬上向北集結隊伍,準備迎擊馬上就會到來的契丹!

  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是理智的。

  但每一個人還是向北遙望。終於,北方出現了一個騎兵,由遠及近,但還是看不清楚。趙匡胤再也無法忍耐,他命令迎上去,馬上問出消息……鐵騎飛掠,片刻之後全軍歡呼!

  勝利――!輝煌巨大的勝利――!!何繼筠在石嶺關列陣,在陽曲縣之北與契丹遭遇,一場激戰,居然生擒契丹武州刺史王彥符、俘虜百餘人、戰馬700餘匹,另外還帶回了1000多顆契丹的人頭。

  來報捷的那個騎兵是何繼筠的兒子何承睿,他帶回了勝利的消息,但也帶來了他父親的憂慮。在全軍的歡呼聲中,他向皇帝悄悄地報告,有另外一支契丹軍隊正從定州方向來襲,雖然離太原還遠,但是一定要注意。

  緊張過後的趙匡胤微微一笑,似乎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果然,只是10幾天之後,就又有捷報傳來,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之一,曾任禁軍殿前都指揮使的韓重贇在定州方向重創來犯的契丹人,不僅將對方擊敗,還徹底將之逐出漢地。

  至此,援助北漢的契丹軍隊還沒有到達太原城下,就被宋軍趕回了本國。而據歷史記載,這次領兵的契丹主帥,名字叫耶律屋質、耶律斜軫。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兩個名字,尤其是後者。很快他就會成為宋朝軍隊的噩夢。

  但無論如何,這時是以趙匡胤為代表的漢人贏了。而翻閱史書,這樣乾淨徹底的勝利,自盛唐以後,漢人的軍隊幾乎從未獲得!

  戰爭的重點重新回到了太原城下,趙匡胤和他的士兵們的信心空前地高漲,眼前太原城原本高不可攀的城牆,這時似乎徒手就可翻越。那上面每天都會有北漢的王公貴臣出現,集體向北眺望,宋朝人知道他們在盼什麼。於是,宋朝人就滿足了他們。

  在太原城下,宋軍後撤騰出了一塊乾淨的開闊地,在那兒把石嶺關帶回來的1000餘顆契丹人的人頭整齊碼放,讓城上的北漢人看得清清楚楚。

  怎麼樣?投降嗎?還不?

  趙匡胤輕輕地搖了搖頭,有時候堅定和固執真的很像。好吧,他傳令給陳承昭,那早就駐紮在這兒的1000多萬名精兵,終於可以派上戰場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閒話曼哈頓唐人街
2007: 中國最近打出連環拳
2006: ZT復旦大學歷史系姚大力:“回回祖國”
2006: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