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進化與神創論
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 著
曉實 譯
(美國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序言
科學技術的進展對人類生活有深遠的影響。在19世紀,大多數家庭都可能由
於疾病失去一個或更多的孩子。今天,在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兒童死於疾病的
事情已經不多見了。我們每天都依賴應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創造的技術。我們日
常使用的計算機和移動電話,我們旅行乘坐的汽車和飛機,我們服用的藥物,以
及我們吃的許多食物都部分是基於科研成果創造出來的。科學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標準,使人類能夠飛入地球的軌道,登上月球,使我們以新的方式來思考自己和
宇宙。
進化生物學一直是,而且將繼續是現代科學的奠基石。這本小冊子記載了進
化論的知識為人類福祉做出的一些重要貢獻,包括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開發新
的農業產品和進行工業創新等。廣義說來,進化論是生物學中的基本概念,它既
研究過去的生命形態,也探討今天的生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多樣性。目前,生命
科學和醫學研究的進展都很迅速,這主要歸功於進化論知識中所蘊含的原則。這
些知識不僅通過研究日益增多的化石記錄得到,現代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也
為進化的研究做出了同等重要的貢獻。當然,像所有其它活躍的科學領域一樣,
許多饒有興趣的問題仍然有待回答,這本小冊子也簡要概括了針對這些問題的活
躍的研究領域。
然而,民意調查表明,許多人仍然對生物進化的知識持有疑問。也許有人告
訴他們,有關進化的科學知識不完全、有謬誤、或者有疑點。他們也許難以理解,
生物進化的自然過程怎麼能夠產生這樣難以想象的精彩紛呈的生物群,從顯微細
菌到鯨和紅杉樹,從珊瑚礁上的簡單海綿體到能夠思索這個行星上生物史的人類。
他們疑惑,如果接受進化論的話,是不是還可以繼續堅持他們的宗教信仰。
這本書針對這些問題而出版。它為那些對進化爭端頗感困惑的人提供一個指
南。它指出生物進化在現代生物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闡明為什麼在公立學校的科
學課程中,只應該講授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知識。對這本書感興趣的讀者可能包
括學校董事會成員、科學教師和其他教育方面的領導、決策者、法律學者、以及
本領域其他有志於為學生提供優質科學教育的人士。這本小書也是為了更廣泛的
讀者群編寫的,包括那些希望更好地了解支持進化論的多線索證據,理解為什麼
說進化論既是事實,又解釋了地球生物多樣性過程的高質量中小學學生、大學學
生、以及成人等。
這本小書還在更廣泛的基礎上討論了進化論的研究。它定義了科學界所理解
的“理論”。它顯示進化論反映了科學的本質以及它如何有別於宗教。它說明為
什麼科學界的壓倒多數都接受進化論,認為它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石。它陳示了有
些科學家和宗教團體的聲明,對於他們來說,進化論和信仰為什麼相互兼容。它
還闡明為什麼在全國的公立學校里,不能用非科學的神創論(包括智能設計神創
論)代替進化論作為科學課程。
《科學、進化及神創論》是美國科學院1984年首次頒布的出版物的第三版。
美國科學院是一個獨立的科學家團體,其成員由科學家自己根據其在科學領域的
傑出貢獻遴選出來。美國科學院自1863年起受國會委任,為聯邦政府就科學技術
方面的問題提出諮詢。鑑於進化論對生物學、物理學、醫學和改善衛生保健等日
益增加的重要性,新的版本由美國科學院和美國醫學科學院共同主持。美國醫學
科學院作為美國科學院的附屬機構創立於1970年,它提出有關生物醫學、醫學和
衛生保健方面的科學建議。
自從這本小冊子的前兩個版本發表以後,進化生物學領域又有了顯著的發展,
這個新版本加入了這些重要的進展。化石發掘繼續為生物進化史提供新的引人注
目的證據。在分子生物學方面,我們得到了生物分子新的資料和知識,包括人類
的完整DNA序列。DNA測序法成為確立物種之間遺傳關聯的重要工具。DNA序列一
方面證實了化石證據,另一方面促進化石記錄仍然不完整方面的進化研究。稱為
進化發育生物學的一個全新領域已經出現,在這個科學分支里,科學家研究歷史
進程里的遺傳變化如何影響生物的形態和功能。生物進化的研究是人類現代科學
史上最為活躍,影響深遠的努力之一。
圍繞着進化論的公眾爭端也發生了變化。在1980年代,許多反對在公立學校
講授進化論的人支持這樣的立法,即要求生物學教師在課堂里討論“科學神創
論”。這種論調主張,化石記錄和行星的地質學特徵與地球及其生物只是在幾千
年以前創造出來的信仰不相矛盾。主要的法庭案例——包括1987年最高法院的案
例——裁決,“特創科學”是宗教信仰,而不是科學研究的產物,不能在公立學
校里講授,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便把特殊的宗教觀點強加在所有學生的頭上了。
自那以後,進化論的反對者另闢蹊徑。有些人擁戴稱為“智能設計”的觀點,
這是一種新的神創論,主張生物結構過於複雜,不可能由自然機理進化產生。
2005年,賓西法尼亞州多佛(Dover)的重要法庭案例判決,在課堂里講授智能
設計論違憲,原因與以前一樣,它是基於宗教信仰而非科學。
另一些人爭辯說, 科學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圍繞進化論的各種“爭端”。但
在科學界,關於進化是否發生沒有任何爭議。剛好相反,支持“變異的遺傳”
(達爾文語)的證據洶湧澎湃,無可阻擋。自達爾文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以來,科
學家關於生物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的內在機理發現了許多精緻的細節,並且證
明這些機理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導致生物變化。由於不可勝數的證據,科學家認
為進化的發生是具有最堅實基礎的科學事實。生物學家也十分確信進化如何發生
的機理。
這個出版物主要包括三個章節。第1章簡要描述進化過程、科學的本質、以
及科學與宗教的區別。第2章更加詳細地考查了許多不同的支持進化論的科學證
據,包括從各種不同領域得來的證據,例如天文學、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分
子生物學、遺傳學和人類學等。第3章考查了好幾種神創論者的觀點,包括智能
設計論,討論了反對在公立學校的課堂里講授神創論觀點的科學及法律原因。我
們選擇了一些常見問題附在書後。“進一步閱讀材料”包括本書的參考文獻,及
其它關於進化、科學的本質和宗教的出版物。
正如《科學、進化及神創論》所清楚闡述的那樣,進化證據與宗教信仰完全
兼容。科學和宗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認知世界。毫無必要地把它們置於對立的兩
面,只會是兩敗俱傷,有損於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Ralph J. Cicerone
美國科學院院長
Harvey V. Fineberg
美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Francisco J. Ayala
編撰委員會主席
第1章 進化及科學的本質
支持生物進化的科學證據繼續快速增長
一個半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地搜集證據,以加深和拓寬我們對生物
進化的事實和過程的了解。研究的方面不僅包括進化是怎麼樣發生的,還包括進
化仍然在怎樣進行着。
2004年,一組研究人員做出重大發現。在加拿大北部的海島上,他們發現一
個四英尺長的動物化石,這個化石所具有的生物學特徵介於魚類和四足動物之間。
像我們所熟知的魚一樣,它擁有鰓、鱗、和鰭,它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也許是在
水裡度過的。但它還有肺、靈活扭動的脖子、以及可以在淺水灘或陸地上支持身
體的強硬的鰭骨骼。
迄今為止的植物及動物化石的科學研究,已經就這種動物的生存環境積累了
大量的證據。大約3億7千5百萬年以前,今天位於加拿大努那福特(Nunavut)地
區的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屬於一片潺潺溪流縱橫蜿蜒的廣袤平原。水
域的岸上生長着樹、蕨類、及其它古代植物,從而為細菌、真菌、以及依賴腐敗
植被為生的簡單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那時,陸地上還沒有大型動物,但
海洋里擁有各種各樣的魚,有些魚種以生長在淡水淺灘及沼澤里的動植物為生。
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這種淺水魚類的化石。它們的鰭骨比其它的魚種更為
結實,也更為複雜。這樣的骨骼也許有助於他們穿越被植物阻塞的通道,而且,
他們除了鰓以外,還有簡單的肺。古生物學家還在較為年輕的沉積層里發現類似
魚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的部分時光也許是在陸地上度過的。它們被稱為早期的
四足動物,他們的前後鰭都有所變化,類似於原初的四肢,他們還具有其它有助
於離開水域而生存的特徵。但是,古生物學家還沒有發現過淺水魚和有肢動物之
間的過渡動物化石。
發現這個新化石的研究小組由一本教科書得知,加拿大北部有大約3億7千5
百萬年以前積澱的沉積岩,這正是進化生物學預測淺水魚向陸地過渡的時段。因
此,這個小組決定將研究重點放在加拿大北部。為了到達研究地點,研究人員必
須乘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和直升機,而且,他們每年只能在降雪前的夏天工作兩個
來月。在野外工作的第四個夏天,他們終於找到了預想中的化石。在一個山坡上
露出地面的岩層中,他們發掘出了被命名為“Tiktaalik”的動物化石。這是用
加拿大北部因紐特人的語言命名的,意思是“大淡水魚”。“大淡水魚”仍然擁
有許多魚的特徵,但它也具有早期四足動物的典型特徵。更加重要的是,它的鰭
骨骼的構造類似於有肢動物的肢體,可以用來移動和支撐身體。
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進化生物學的研究成果預測,兩棲類、爬行類、恐龍、鳥
類、以及哺乳類動物的祖先,是大約3億7千5百萬年以前由海洋登陸的早期物種
之一。“大淡水魚”的發現為這一預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確實,我們自己手
臂和腿的主要骨骼的整體構造與“大淡水魚”的類似。
“大淡水魚”的發現,對於證實進化論的的預測當然非常重要,但它只不過
是每年眾多發現中的一個例子罷了。這些發現不斷地加深和拓寬我們對生物進化
論的科學理解。這些發現不僅來自古生物學的研究,他們還來自物理、化學、天
文學、以及生物學各個分支的研究。支持進化論的觀察和實驗結果汗牛充棟,絕
大多數的科學家對於進化是否發生過,或是否仍然在進行之中不再質疑,而只是
積極投身於進化過程的研究工作中。科學家們堅信,新的證據將像過去的150年
來一樣,一如既往的支持進化論的基本構想。
生物進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中心原則
生物進化論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理解。地球上為什麼有如此之
多不同的生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進化體系?進化論為我們
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它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些外貌迥然的生物實際上有親緣關係,
而有些外貌相似的生物卻在進化樹上遙遙相望。它為我們解釋,人類是怎樣在地
球上出現的,我們作為人種與其它哪些生物在進化上密切相連。它為我們揭示,
不同的人群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是如何得到這些不同的特性的。它使我們
能夠找到新的有效的途徑,保護自己免受進化中的細菌和病毒的不斷侵犯。
生物進化是指生物在多世代繁衍中的特性改變。在本世紀初遺傳學開始發源
以前,生物學家對於從親本至後代的特性的遺傳原理一無所知。遺傳學的研究表
明,可遺傳的特性來自DNA,而DNA 從一個世代被傳遞到下一個世代。DNA含有稱
為基因的片段,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而蛋白質則為細胞的生長和各種功能所
需要。基因還負責調節和控制單細胞的卵子發育成多細胞的生物體。因此,DNA
負責生物的形體和功能的延綿不絕的永世繁衍。
然而,後代並不永遠和親本一模一樣。在任何一個物種里——包括人類——
絕大多數生物個體都或多或少有些遺傳特性的變異。在採取有性生殖的物種里,
每個親本為後代提供一半的遺傳信息,在精子細胞和卵子細胞融合後,後代從他
的親本得到完整的遺傳信息。兩個親本的DNA在後代的生物體內以新的方式結合
在一起。而且,在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生物體(如細菌)中,DNA的世代傳遞
會引起稱為“突變”的變化。
當生物體裡的DNA發生突變以後,有幾種可能的情況。突變可能導致對生物
體有害的特性變化,使得它和種群里的其他個體相比較,生存機會降低,或者產
生後代的機會降低。另一種可能是,突變對個體的生存或生殖沒有任何影響。或
者,新的突變可能產生一個有益的特性,它使個體能夠更好的利用環境資源,從
而提高生存和產生後代的能力。例如,一條魚的鰭也許會稍有變化,而這種變化
有助於它更容易通過淺水灘(就像“大淡水魚”的祖先一樣);一隻昆蟲也許會
獲得不同於其他個體的顏色,使其更難於被捕食它的動物發現;或者一隻蒼蠅的
翅膀樣式或求偶行為與眾不同,使得它能夠更加成功地吸引配偶。
如果突變提高個體的存活率,那麼,這個個體有可能比群體內的其他個體產
生更多的後代。如果其後代繼承了該突變,那麼,具有有益特性的個體數量將一
代代地遞增下去。這樣,在時間的長河中,這個有益特性——以及決定此有益特
性的遺傳物質DNA——將在這個生物種群里日益繁榮。與此相反,擁有不利甚或
有害突變的個體不大可能把它們的DNA傳遞給未來的世代,而由此突變導致的特
性將趨於日益稀少,或最終從種群里消亡。簡而言之,進化是指在連續繁衍的世
代里,由個體組成的種群里的可遺傳特性的變化。進化是指種群的進化,單獨的
個體是不能進化的。
具有有益特性的個體的繁殖優勢被稱為“自然選擇”,因為大自然“選擇”
提高個體生存繁殖能力的特性。如果個體的突變特性降低它的生存繁殖能力,自
然選擇還會降低此特性在種群里的分布。人工選擇的過程與此相似,但這個過程
里的選擇主體是人,而不是自然環境。人設法使動物或植物與理想的特性交配,
並加以選擇。由於人工選擇,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各種家養動物,例如不同品種的
狗、貓和馬等,以及植物,例如玫瑰花、鬱金香、玉米等。
進化在生物種群里導致無分巨細的變化
進化生物學家在物種以內和物種之間都發現某些結構、生化過程和途徑、以
及行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有些物種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身體結構很少發生明
顯的變化。在DNA分子水平上,有些控制對於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生化反應的基
因,在即使關係遙遠的物種之間都很少變化。
然而,在不同的時間坐標上,自然選擇也能夠產生迥然相異的進化效果。在
僅僅幾個世代的區間以內(或者,根據某些文獻的記載,甚至在一個世代以內),
進化在個體內產生小規模的微進化改變。例如,許多致病細菌進化出更好的抵抗
抗生素的能力。如果一個細菌的遺傳變異提高它忍受抗生素的能力,這個細菌將
得以生存,並產生更多的自身拷貝,而其它無抵抗能力的細菌則被抗生素殺死。
當導致肺結核、腦膜炎、葡萄球菌感染、性傳播疾病以及其它疾病的細菌對日益
增多的抗生素產生抗性時,我們則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微進化的另一個例子來自生活在特立尼達島上Aripo河中的虹鱂(一種色彩
艷麗的胎生小魚)。生活在河流里的虹鱂無分大小年齡都被大個頭的魚捕食,而
生活在河流上游小溪里的虹鱂只是小個頭魚的捕食對象,小個頭捕食者當然只能
吞食年幼的小虹鱂。河裡的虹鱂成熟更快,個頭更小,比溪里的虹鱂產生更多的
小個體後代,因為具有這種特性的虹鱂比大個頭虹鱂更易於躲避捕食者。當把河
里的虹鱂置於原本沒有虹鱂種群存在的小溪以後,它們在大約20代以後就進化出
了溪里虹鱂的特性。
需要多長的時間產生1000個世代?每100萬年可能產生多少代?
1代 1000代 每100萬年總代數
細菌 1小時到1天 1000小時(42天)到2.7年 87億到3億7千零40萬
寵物:狗/貓 2年 2000年 50萬
人 22年 22000年 45000
遺傳變化在進化過程中的長期累積能夠產生新型的生物體,包括新的物種。
當物種以內的亞群長時期地進行亞群內交配時,通常就會形成新的物種。比如說,
物種以內的某個亞群由於地理分隔而與該物種的其他群體分開,或者,某個亞群
採用與種內其他個體不同的方式利用資源。當亞群內的個體相互交配時,與種內
其餘個體相比較不同的遺傳特性就得以積累起來。如果這種生殖分離長期持續下
去,該亞群內的個體可能不會對原初種群個體的求偶行為或其它信號做出反應。
最後,遺傳差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不同亞群之間的個體即使進行交配,也無法
產生可存活的後代。通過這種方式,現存物種能夠持續不斷的“萌生”新的物種。
在悠悠的進化長河中,新物種的不斷形成能夠產生與它們的祖先迥然相異的
生物體。雖然,每一個新物種都與產生它們的物種相似,但延綿不斷的新物種的
形成將使它們與祖先的差異越來越大。當新的進化變異使得一個群體有能力占領
新的棲息地,或者以新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資源時,這種與祖先的趨異性將會變得
異常劇烈。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有肢動物登陸以後四足動物繼續進化的例子吧。當新
的植物種進化出來並覆蓋地表以後,具有能夠利用這種新的生存環境的特性的四
足動物隨之進化產生。早期的四足動物是兩棲類,它們在陸地上度過部分時光,
但它們仍然在水裡或潮濕的環境裡產卵。大約3億4千萬年以前具有羊膜的卵進化
產生,其結構具有堅硬的外殼以及附加的隔膜,使得胚胎能夠在乾燥的環境下生
存。這是爬行類動物進化史上的關鍵步驟之一。
早期的爬行類分裂成好幾個主要的譜系。一個譜系產生爬行動物,包括恐龍,
還產生鳥類。另一個譜系產生哺乳動物,那大約是在2 億到2億5千萬年以前。
從爬行類到哺乳動物的進化過渡在化石記錄中有非常詳細地記載。根據進化
過程而排列起來的化石形體擁有逐漸增大的大腦,更加特異化的感官,下巴和牙
齒適於更加有效地攝食和咀嚼,四肢逐步地由身體的側面移向下面,雌性生殖器
官能夠越來越好地支持胎兒的體內發育和營養。哺乳動物中許多生物學上的新穎
性恐怕都與熱血的進化有關,與冷血的爬行類祖先相比較,這個特性使得哺乳動
物能夠在更大的溫度範圍內更為積極地活動。
然後,在6千萬至8千萬年以前,一群稱為靈長類的哺乳動物首次出現在化石
記錄中。這些哺乳動物的手腳有抓物的能力,眼睛正對前方,大腦更為發達複雜。
這就是進化出古代和現代人類的譜系。
科學家根據經驗證據解釋自然現象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對進化論日漸加深的理解為科學的工作方式提供了無以
比擬的實例。科學知識和理解的積累來自於觀察和解釋的相互作用。科學家通過
觀察自然世界和實驗活動來積累信息。然後,根據實驗和其它觀察所得到的數據,
他們對所研究的系統做出解釋,指出該系統在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在
不同的條件下做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對他們的解釋加以驗證。其他科學家對該
觀察結果加以獨立的證實,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可能產生更加複雜的解釋,
並對未來的觀察和實驗做出預測。通過這種途徑,科學家對於自然界的特殊現象
不斷地達到更加精確,更加全面的解釋。
在科學的領域裡,任何解釋都必須基於自然發生的現象。自然動因原則上是
可重複的,因此,能夠由其他人加以獨立的驗證。如果解釋是基於某種自然現象
以外的主觀意志,科學家既無法證實這種解釋,也沒有反駁的基礎。任何科學的
解釋必須是可檢驗的,那就是說,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支持它,同時,
還必須能夠找到可能的觀察結果來反駁它。一項解釋的提出必須能夠據此找到潛
在的反駁它的觀察證據,不然的話,這項解釋無法進行科學的檢驗。
由於觀察和解釋相互依賴,共同成長,因此,科學是一項積累性的活動。可
重複的觀察和實驗產生的解釋,日益精確和全面地描述自然現象,而這些解釋又
反過來建議新的觀察和實驗,其結果可以用來進一步驗證和擴充解釋。這樣,由
於下一代科學家通常利用新技術,對他們前輩的工作結果加以修正、改進、和擴
展,科學的解釋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益複雜精確,涉及面也日益寬廣。
在科學的領域裡,我們不可能絕對肯定地證明某種解釋是完美無缺、無須修
正了。有些科學家提出的解釋,後來被進一步的觀察或實驗證明是錯誤的。新的
科學儀器可能提供更為精確的觀察數據,以證明現有的解釋是不充分的。新的概
念導致的解釋可能指出舊有的解釋並不完全或者有所缺陷。我們過去所接受的許
多科學的概念,現在發現不是十分精確,或者只適用於有限的領域。
儘管如此,許多科學的解釋已經被相當徹底地檢驗過了,新的觀察結果或新
的實驗分析不大可能對它們做出重大改變。科學家們已經廣為接受這些解釋,認
為它們實事求是地說明了自然世界。物質的原子結構、以基因為基礎的遺傳、血
液循環、行星運動的引力作用、通過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過程只是浩如煙海的科
學解釋中的少數幾例,所有這些科學解釋早就以無可抵抗、無可辯駁的力量所證
實了。
科學並不是唯一的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但科學的認知方式不同於其它的方式
在於,它依賴於經驗證據以及可檢驗的解釋。由於生物進化論所解釋的自然現象
也是宗教界所關注的中心,包括生物多樣性的起源,尤其是人類的起源,因此,
自從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在1858年首次清楚的表述以後,
進化論一直是人類社會爭議的中心。
進化證據與宗教信仰並行不悖
今天,眾多的宗教派別承認生物進化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
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多樣性。許多宗教團體還發表聲明,指出進化論與他們所信仰
的教義並行不悖。科學家和神學家都揮筆行文,動情地闡述過他們對宇宙史、對
地球上的生命史的敬畏和驚嘆,指出他們不認為對於上帝的信仰和進化的證據之
間有任何衝突。那些拒絕接受進化論的宗教派別,通常傾向於對宗教教義的文字
作嚴格的字面上的解釋。
科學和宗教基於人類經歷的不同方面。在科學領域裡,解釋必須以觀察自然
世界得到的證據為基礎。如果科學的觀察和實驗與現存的解釋相衝突,那麼,該
解釋最終必須加以修正,甚至完全放棄。與此相反,宗教信仰並不僅僅以經驗的
證據為後盾,也不一定會由於相悖的證據而改變,而且通常涉及超自然的力量或
實體。由於超自然的實體不屬於自然世界,科學無法對其進行研究。從這個意義
上來說,科學與宗教是平行的,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關注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
把科學與宗教置於相互衝突的困境中,並因此導致激烈的論戰實在是風馬牛不相
及。
宗教社團言論摘錄
許多宗教派別和宗教領袖個人發表聲明,承認進化的發生,並且指出進化和
信仰並不衝突。
“在有關人類起源的進化論與上帝乃造物主的教條之間沒有矛盾。”——基
督教長老會
“學生對進化論的無知將嚴重危害他們對世界和自然法則的理解,用‘科學
的’面目給他們介紹其他學說將使他們對科學的方法和標準產生錯誤的概念。”
——美國猶太教教士中心協會
“在他的教皇通諭《Humani Generis》(1950)中, 我的前任庇護十二世
已經肯定,只要我們不喪失某種固定的信念,在進化論和有關人類及其使命的信
仰教條之間沒有衝突……今天,在該通諭發表半個多世紀以後,有些新的發現引
導我們承認進化不僅僅是假說。實際上,在不同的科學領域一系列的發現之後,
這個理論不可思議地對研究人員的心靈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這些獨立研究的結
果綜合起來——既不是預先計劃,也不是有意為之——構建了對該理論極為有益
的重要論點。”——教皇保羅二世,給教皇科學院的信,1996年10月22日。
“我們,下面簽名的,來自許多不同傳統的基督教牧師相信,《聖經》的永
恆的真理與現代科學的發現可以和睦地共處。我們相信進化論是科學的基本事實,
它經受住了嚴格的檢驗,人類許多豐富的知識和成就都建築在這個理論之上。拒
絕這個事實,或者認為它只不過是‘許多假說中的一種’,是對科學無知的蓄意
容忍,而且將把這種無知傳遞給我們的後代。我們相信,能夠進行批判性思維的
大腦就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之一,拒絕充分使用這個禮物就是拒絕造物主
的意願……我們敦促學校董事會成員肯定進化論教學是人類知識的重要部分,並
因此維護科學課程的完整性。我們要求,把科學作為科學來對待,把宗教作為宗
教來對待,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相互補充的真理。”——“牧師公開信”,由1
萬多名基督教牧師簽名。詳情參見
http://www.butler.edu/clergyproject/clergy_project.htm。
科學家言論摘錄
科學家,像其他職業的人員一樣,關於宗教和宇宙超自然力量或實體的作用
持有迥然不同的立場。有些人持有稱為科學至上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科
學方法這一樣東西就足以揭開宇宙的所有秘密。另一些人持有稱為自然神論的觀
點,這種觀點斷定,上帝創造所有的事物並啟動宇宙的運行,但現在不再積極地
干預自然現象。許多科學家都信仰上帝或者是原動力的提供者,或者是現宇宙的
活躍力量,但他們都動情地撰文描述過信仰。
“神創論者不可避免地在科學還沒有解釋,或者他們斷言科學無法解釋的地
方尋找上帝。大多數信仰宗教的科學家在科學已經理解,已經解釋過的地方尋找
上帝。”——肯尼思·米勒,布朗大學生物學教授,《尋找達爾文的上帝:一名
科學家搜尋上帝與宗教之間的通性》一書的作者。引言出自訪談錄
http://www.actionbioscience.org/evolution/miller.html。
“我認為,作為一名嚴謹的科學家,信仰關注我們每一個人的上帝,這二者
之間沒有矛盾。科學的使命是探索自然。上帝的使命在於精神世界,這是一個無
法用科學的語言和工具探索的領域。我們必須使用心靈、頭腦和靈魂等。”——
弗朗西斯·柯林斯,人類基因組計劃主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組研究
所主任。引言摘自他的書《上帝的語言:一名科學家提供信仰的證據》第6頁。
“我們關於宇宙的科學知識……為信仰上帝的人們提供一個非凡的機會反思
他們的信仰。”——喬治·科因神父,天主教牧師,梵蒂岡天文台前主任。引言
摘自在棕櫚灘大西洋大學(Palm Beach Atlantic University)的談話,“科學
不需要上帝嗎,或者需要?一名天主教科學家看進化論,”2006年1月31日。參
見http://chem.tufts.edu/AnswersInScience/Coyne-Evolut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