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戰爭中一支最丟人的部隊 zt
1979年3月16日下午,我國外交部在北京第三次召開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新聞發布會座無虛席。外交部長黃華向中**體宣布:參加這次邊境作戰的我軍部隊勝利完成作戰任務,已於當天全部撤回國內,"中國在越南從此已無一兵一卒"。
我軍歷時30天的出境作戰理論上就此結束,但事實上,參戰的50餘萬名官兵中,仍有數百人下落不明。有的已流盡最後一滴血,長眠在亞熱帶的紅土地;有的因負傷或迷路未趕上部隊,正在異國密林中遭受饑渴與恐懼的煎熬;還有的已被解除武裝,在越南人的槍口下痛苦而屈辱地度日,淪為戰俘。
我方官兵落入敵手,在戰爭正式爆發前就發生過,那時,一線部隊曾多次派出偵察分隊潛入越南境內搜集敵情,有的分隊未能全身而退,最早被俘的是41軍123師偵察連的一名衛生兵。
對越自衛反擊戰於1979年2月17日清晨爆發,我軍第一輪攻擊波便投入了二十多個步兵師,勢若排山倒海,地面炮火的猛烈程度超過了越戰時美軍的水平,這種情況下越方當然難以俘獲我方人員。至3月2日,我軍攻克越北重鎮諒山,越南首都河內門戶洞開,整個紅河三角洲已無險可守,但根據戰前即已制定的作戰計劃,我軍停止攻擊動作,對外界稱"達到了懲罰目的",隨後逐步安排撤軍事宜。此時越方手中的我軍戰俘不到40人,多數是喪失戰鬥能力的傷病員,而我方俘獲的越南武裝人員卻有數千人之眾。
這樣的形勢下,災難卻悄悄降臨。
第50軍戰前從重慶開赴前線,最強的149師(原二野18軍52師)開戰後由13軍指揮從雲南攻入越境,148師在廣西邊境駐守,牽制越軍一個主力師使其無法東援高平,150師則按兵不動,擔任戰役預備隊。3月5日以後,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出境的部隊陸續回撤,沿邊各地群眾紛紛搭起凱旋門歡迎英雄歸來,這情景讓沒出境的部隊感到臉上無光。於是該軍一再請示,堅決要求讓部隊走出國門,到實戰環境鍛煉。廣州軍區前指覺得戰事已近尾聲,估計再無硬仗可打,遂同意 150師出境掩護友軍撤退。50軍數名副軍職領導組成指揮組率150師出征。
客觀地說,上級的這一決定無可厚非,讓沒怎麼打過實戰的部隊鍛煉一下,哪怕是打掃戰場,也有助於部隊積累經驗,養成敢打敢拼的作風。但150師確實是倉促上陣:苦練多年的老兵大多已在戰前被抽調到其他參戰部隊,補充來的新兵入伍僅數月,仍是滿臉稚氣,大部分連排級軍官是剛剛提拔的,有的剛剛調來,還來不及認識本連戰士,有的連隊竟無一套完整的戰區地圖,有的士兵出發時穿着塑料涼鞋(應該是適合山地作戰的高腰防刺防滑解放鞋)。儘管如此,全師官兵仍士氣高昂,求戰心切。
浮躁輕敵往往與厄運同行。3月11日中午,在越南高平市以南40餘公里的班英附近,150師448團突然遭遇從河內趕來參戰的越軍精銳部隊,雲霧縈繞的群山中頓時槍炮齊鳴。雙方稍一過招,高下立分:越軍熟悉地形,富有山地叢林作戰經驗,指揮官判斷準確,部隊行動堅決果斷,戰至12日下午,448團前指及二營的退路已被切斷,四周要點大多被越軍搶占。
危急關頭,448團請求全團收攏後邊打邊撤,師部同意,但50軍駐該師指揮組部署失誤,只派1、8連走小路增援二營,結果這兩個連被越軍纏上後也無法脫身。因山地環境的影響,被圍部隊只能斷斷續續地與上級和友軍進行無線聯絡,失敗的惶恐逐漸在人們心頭瀰漫。在最終失去聯絡前,448團團部不負責任地作出了各單位分散突圍的決定,最後,該團前指、二營、一營1連、三營8連等部陸續被越軍分割包圍,共失散542人,丟失各種槍支407枝,其中200多人先後被俘,包括團參謀長、二營教導員以及十多名連排長。最可恥的是,8連負責幹部馮增敏,李和平帶領連隊集體投降。
事發當天,廣西前線司令員許世友在南寧市郊青山地下指揮所觀賞香港武打片,權當大戰掃尾階段的稍微放鬆。當一名機要參謀送來448團被擊潰、數百人失蹤的急電時,許司令頓時臉色鐵青!
為避免影響士氣,我方沒有通報448團200多人被俘一事。越方卻把這些戰俘押到外國記者面前大肆拍照報道,其中最著名的一張照片是一名越南女民兵手持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押解他們的情景。河內"越南之聲"廣播電台也很快編排了一個名為"向親屬報平安"的特別節目,每晚安排兩、三名我方戰俘講話,自報姓名、籍貫、部隊番號、職務以及被俘後所受優待等等,以圖瓦解我軍官兵意志。當時我軍的連級單位才有一台收音機,部隊也嚴格執行了嚴禁收聽敵台的命令,但在社會上,這樣的廣播仍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在越方的持續廣播中,又出了一件更讓人光火的事:第一階段作戰中,第42軍坦克團的一輛坦克打得很英勇,當同行其它坦克中彈癱瘓、步兵又追趕不上時,該車單騎插入敵方縱深,一直衝進高平城內才被反坦克地雷炸毀。42軍認為這輛坦克的四名乘員已全部犧牲,於是向中央軍委報請追授"英雄戰車"的光榮稱號,同時邀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兩名攝影師在重兵保護下趕赴現場拍攝紀錄片。不料越方"報平安"節目開播幾天后,把這輛坦克的二炮手拉出來說話了。42軍顏面掃地,追授稱號一事再無人提起,解放軍總政治部因此專門下文嚴令參戰部隊今後"注意認真核實英雄模範事跡"。
1979年3月15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結束。之後的一、兩個月裡,還有少數被判失蹤的我軍官兵經過艱苦跋涉陸續歸隊,他們形容枯槁,遍體鱗傷,但逃過了被俘的厄運。
5月初,經國際紅十字會調停,交戰雙方互報戰俘名單,越方的名單上,我方戰俘共有239人,其中448團就占了202人(後來1人因傷病死於羈押期間,實際交付遣返238人)。
我方在這場30天的戰爭中押回了數千名越南俘虜,儘管這些人都是在真槍實彈的較量中被活捉,但其中不少是越南政府臨時武裝起來的邊境居民,沒有軍籍,根據國際法不能算是戰俘。後來兩國約定交換俘虜前,我方就用車將這些人送到邊界無人地帶就地釋放,而對在押的越南人民軍、公安軍戰俘則如實登記造冊,共記 1636人。
1979年5月19日,我方本着人道主義精神,首先單方面在廣西憑祥市友誼關前的"零公里處"遣返一批越軍被俘人員。
5月21日,雙方首次交換被俘人員,大批外國記者到現場採訪,站在越方一側的是蘇聯及其衛星國的記者(本來開戰之初越方就邀請了日本共產黨《赤旗報》著名記者高野功,但此人已在諒山前線死於我軍炮火),我方請來的主要是西方國家媒體,包括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當時,我方在高大的友誼關關樓懸掛兩條紅底大字標語:"熱烈歡迎同志們回到祖國的懷抱!""向回歸的同志們致以親切的慰問!"氣氛熱烈,展示了泱泱大國的博大胸懷。
因為雙方事先已就戰俘名單反覆核查過無數次了,交換儀式很簡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按預定程序來到相應地點,在聯合國代表多米尼克.保梅爾的監督下交換正式花名冊,之後各自逐人清點核實,均無異議後便對對方戰俘予以放行,同時接受己方戰俘。
我方被俘人員中絕大多數一邁過分界線就馬上脫掉越方發給的衣服,扔到地上踐踏,或者揉成一團回頭擲向越方。他們赤着身體撲向久別的戰友,嚎啕大哭,有的撲倒在地,淚流滿面親吻祖國的疆土。但是,其中有七名女俘,她們緊咬着嘴唇,沒有一滴眼淚,只是木頭人一般黯然地走了回來,那情景,令人不忍萃睹(七名女俘都是42軍124師戰地救護所的護士,被越軍特工隊偷襲後擄走)。
越方的政工軍官也與自己的歸俘擁抱,同時卻低聲命令他們扔掉我方所贈予的物品(軍用挎包、毛巾、口杯等),但越南畢竟物資匱乏,歸俘們捨不得,政工軍官們便動手搶奪,丟到路旁,不少歸俘又跑過去撿。這亂鬨鬨的一幕被各國記者紛紛攝入鏡頭,令越方丟盡面子。
1979年6月22日是雙方商定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交換戰俘,遣返的人數也最多。就在雙方戰俘陸續走過邊界時,一名越軍戰俘突然走出隊列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越南領導人黎筍"背信棄義,破壞越中友誼",表示願意留在中國"與兄弟的中國人民一道建設社會主義"。聯合國監察官因此暫停交換,約集雙方代表緊急磋商。這一突發事件當然令越方措手不及,之後越方便火速送來了昆明軍區第11軍一名在開戰前叛逃的士兵,讓他宣讀一份匆匆起草的聲明,譴責中國侵略、要求留在越南定居云云。在各國記者看來,這當然是牽強附會,因為叛逃者畢竟不同於戰俘,但這還是讓越方自感少了些許尷尬。
交換工作完成後,我方歸來的238名官兵經過醫院體檢治療後,全部送到位於南寧市郊吳墟機場的"學習班"。在這裡,他們接受組織安排的教育和審查,每個人都詳細講述了自己被俘的經過以及被越方羈押期間的表現,同時映證他人的相關行為。
半年之後,審查工作全部結束。238人中,大部分士兵繼續留在原部隊直至服役期滿,數名有變節行為的被判刑。對軍官的處理要嚴厲得多,全部清理出部隊,大多數人帶着有歷史污點的人事檔案轉業回原籍,不少人受到了開除軍籍、黨籍或干籍的處分,數人被判刑。150師448團8連原負責幹部馮增敏、李和平均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關於50軍的問題,第一副總參謀長楊勇親臨該軍總結。之後,當時50軍駐150師指揮組的成員,一名副軍長被撤職,一名副政委被黨內警告,另一名副軍長被撤職降級。1985年,50軍撤銷番號,150師不復存在。
這篇《中越戰爭戰俘紀事》的內容還不算豐富,大家所關心的我軍戰俘以及換俘工作的某些情況還沒有涉及到,比如交換戰俘時我方請到現場的為什麼大多是西方媒體?為什麼150師的戰鬥力如此不堪?戰俘(尤其是7名女俘)在越軍手中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我方對自己的歸俘究竟有什麼樣的政策?筆者試一一探究。
一、因何而戰
上世紀60年代,蘇聯霸權主義思想太過咄咄逼人,激發中蘇兩黨大論戰,之後,蘇軍在我東北方向的珍寶島、西北方向的鐵提克接連發難,幾乎釀成大規模戰爭,這就促使我國從意識形態的迷宮中走出來而逐步走向民族主義道路。之後,70年代初的"乒乓外交"開啟了中美和解之門,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後,和整個西方世界的關係基本上趨於緩和,而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里,我們被視為修正主義,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對我們冷若冰霜,當然我們也稱他們為"蘇修"、"越修"等。70年代末蘇軍入侵我西北鄰國阿富汗,越南則在東南亞遙相呼應,在老撾駐軍,入侵柬埔塞,使我國在隔海面對美國的新月包圍圈(日本、沖繩、台灣、菲律賓)之外又面臨着毗鄰陸地邊界的威逼和遏制。這樣的危險形勢下,我方原有向阿富汗派出志願軍的計劃,但後來還是選擇了不至於過分刺激蘇聯的南線戰略,即發起中越戰爭,以摧毀越南的戰爭潛力,打亂其稱霸東南亞的計劃。
為大量殲滅越軍,我軍原計劃是派最耐苦戰的二野老部隊進入老撾,再橫向插入越南國土腰部然後向北迂迴,與南下部隊會合。這一計劃若能實現,可以圍殲越軍越北、河內兩大軍區的16個主力師30萬人。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我方仍只是動員50萬兵力,但這一計劃可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因為老撾本身幾乎沒有武裝,雖駐有5萬越軍,但都是分散部署的戰鬥力較差的治安守備部隊,而越軍精銳一部分在柬埔塞,其餘都在越北和河內,執行橫插迂迴任務的我軍部隊不會遭到側翼威脅,此外,這樣龐大規模的地面戰爭已遠遠超出了越軍高級將領的指揮能力,但對於我軍,也就相當於朝鮮戰爭的第三、第四次戰役的水平而已。當時,13軍已經向連以上軍官傳達了這一計劃的部分內容,要求大家做好"打大仗、吃大苦"的準備。但這一計劃太過凌厲,完全是一戰滅其國的架勢,為避免引起國際震動,所以在開戰前一個星期被取消,改從中越邊境平推進軍,輔之以師、團規模的穿插迂迴。這一作戰方式當然被某些老將稱為"牛刀宰雞"。
即便如此,因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摧殘越南的國力而不是占領和經營,開戰兩天后,我軍參戰部隊便開始執行"不要俘虜"、"不給越修留下一草一木"的半正式命令,其殘酷程度令人難以想象。戰後,越南領導人黎筍視察越北戰區時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因為這裡幾乎已經退回到荒蠻時代,破壞程度遠甚當年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
但黎筍可能不知道,我軍從越南撤軍後還有另一個計劃,那就是派遣四個步兵軍入柬作戰,再次大量殺傷越軍精銳,41軍等部隊已為此做好準備。只是因為我國與柬埔塞並不接壤,長途運送部隊難度較大,這一計劃也最終取消。之後10年,我方採取陣地消耗戰的形式以達到拖垮越南的目的,陸續發起者陰山、法卡山、老山戰鬥,始終在中越邊境常駐3個步兵軍,而越南被迫用20萬大軍應付這一巨大軍事壓力,整個越北地區變成了龐大的軍營,整整10年,這一地區根本無法發展現代農業,開礦、辦廠等經濟建設措施更無從提起。
從左的觀點來看,中越戰爭意味着我國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線的徹底決裂。而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一決裂是正確的,戰後十年,蘇聯解體,越南從地區小霸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我國終於獲得有史以來最難得的發展機遇。
這就是當時的國際局勢,所以中越交換戰俘時我方當然是邀請西方媒體。
二、一五〇師
對越作戰,我軍參戰部隊有廣州軍區41、42、55軍以及廣西邊防獨立師、昆明軍區11、14軍以及雲南邊防獨立師、成都軍區13、50軍、武漢軍區 43、54軍以及20軍58師,計有10個番號的野戰軍共29個步兵師,50餘萬人,是朝鮮戰爭之後動員兵力最多的一次戰役。但是,與實力最強、在北線防禦蘇聯的瀋陽、北京軍區部隊相比,這些南線部隊沒有配屬裝甲師,火炮數量少,大多數軍只有一個甲種步兵師,其餘都是乙種、丙種師。
對越作戰中表現最特別的就是50軍。這個軍原為國民革命軍第60軍,是當年的雲南王龍雲用全法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地方部隊,官兵清一色雲南子弟,參加過台兒莊戰役、入緬作戰、滇西會戰,抗戰勝利後入越接受日軍投降,大敗海運過來想撿便宜的法軍。國共大戰中60軍赴東北參戰,因派系傾軋、官兵不適應當地氣候而表現一般,在國軍中有"六十熊"之說。後全軍起義被改編為解放軍第50軍,首批入朝作戰,曾痛擊英軍功勳部隊格羅斯特營、堅守漢江防線8天8夜,戰功赫赫。縱觀其戰史,又有"外戰內行,內戰外行"之說。50軍最強的是149師,後於1969年與18軍52師互換番號和防區,即現在的西藏軍區第52山地步兵旅。第二個149師原為二野一縱第20旅,是紅四方面軍、八路軍129師傳下的老部隊,入藏後參加過對印作戰,被林彪元帥稱讚是"頭等主力師"。
50軍150師這一番號在我軍歷史出現過三次。
第一個150師存在時間最短,於1949年1月由長春起義的國民黨60軍暫編52師改編而來的,1949年8月該師取消番號,部隊補入148、149師。
第二個150師戰績最為輝煌,其前身是1948年2月25日在營口起義的國民黨暫編58師,先後使用遼東軍區獨立8師、遼東軍區獨立5師番號,1949年 2月改稱第167師,9月改為150師,後隨50軍入朝,殲敵4517人,回國後,1964年12月改編為遼寧省軍區獨立師,1982年改編為赤峰守備區守備11師,1994年撤編。
1967年11月,50軍調防四川後,以成都軍區獨立步兵1、5、10、12團、獨立步兵營和獨立高炮營為基礎組建了歷史上的第三個150師。這些原部隊曾在四川北部的甘孜、阿壩地區參加過剿匪作戰,除此再沒打參加過什麼仗,因此新的150師沒有可以炫耀的戰績,也沒有足以令年青士兵熱血沸騰的英雄模範人物,作風偏軟。其組建時又正值文革,部隊建設受到政治風雲的極大干擾,政治學習占用的時間多,軍事訓練則嚴重不足。而且當時國家財政緊張,軍費不足,非主力部隊要擔負抓生產搞副業供養主力部隊的任務,150師作為丙種師,十餘年裡每個步兵團只有一個營算是軍事全訓單位,其餘的開礦、養豬、種菜、燒磚、修路、建營房,估計很多士兵到退伍時連怎麼放槍都忘了。這種狀況的部隊是無法打仗的。
1978年年底,部隊作戰前準備,150師擴編為甲種師,當年入伍的新戰士和北方部隊抽調的老兵調入後,全師從6000多人急劇擴充到11000餘人,嶄新的各種武器裝備從戰備倉庫運到部隊,光是擦去上面的防鏽油層就費了不少功夫。人、槍倒是有了,但最大的問題是,全師僅連級單位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倍,如各步兵營原為兩個步兵連一個機炮連,擴編後成了三個步兵連、一個炮連、一個機槍連,原團屬特務連本來是偵察、警衛、工兵三個排,擴編後便成了三個連,誰來率領這些新的單位衝鋒陷陣呢?於是部隊大規模提拔幹部,原來的連排長几乎都升了半級,老一點的班長升排長,入伍一、兩年的老兵大多擔任了正副班長。只是,他們的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還達不到新的崗位的要求。
作風軟,訓練不足,成員相互不了解,基層軍官難以勝任本職工作,這些問題在近距搏殺的步兵作戰中可都是致命的硬傷。
當然,上級並非不了解自己部隊的實際情況,所以戰爭打響後,50軍分期分批擔負不同的作戰任務:最能打的第149師用於廣西方向(東線),在13軍轄下首先投入戰鬥,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是整個戰爭中表現最好的師。50軍唯一留下的滇軍底子148師用於雲南方向,牽制了越軍一個野戰師,使其不得東援高平,表現尚可。而150師最初是作為預備隊待命。
第一階段作戰完成後,150師爭取到出境作戰任務,448團先行越過邊境線,官兵們穿着總後試發的77式新式軍裝,與陸續班師回國的友軍逆向前進,非常引人注目,也讓他們倍感自豪。但進入戰區後,3月11日中午,該團因為驕傲輕敵,也因為缺乏經驗,警戒分隊及各部尖兵均未能提前發現越軍,而是徑直走過了越軍的潛伏陣地,導致身後的團前指及直屬的幾個連突然遭到越軍集火射擊,損失慘重。越軍的這一戰法卻是源自《孫子兵法》,叫"避其鋒銳,擊其墮歸"。這時,未受攻擊的前鋒部隊眼見團前指遭受攻擊,卻不知道從側翼攻擊越軍或強行與前指合兵一處,而是坐等命令,以致貽誤戰機。其實越軍怕的就是這兩手,所以一招見效後也不戀戰,迅速轉移。在戰鬥暫停的空隙里,448團仍是一頭霧水,判斷不清剛才攻擊自己的敵人大致有多少兵力、火力配備情況、作戰意圖以及下步可能的行動,跟上級匯報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之後150師便命令448團收縮陣形、邊打邊撤。這一決定看似無懈可擊,但在山地叢林戰中,撤退的關鍵是要搶占要點、確保路線暢通,然後各分部交替掩護回撤,否則部隊即使幾百、上千人集中在一起,也只能是被四周的敵人不斷殺傷、消耗而已。當晚,1連、8連在奉命回縮增援團部的途中便被越軍纏住,之後再也無法脫身。實際上,3月11日晚上這段時間最為關鍵,448團因為得知150師另兩個團即將前來增援而安下心來,越軍卻在準確判斷敵情後搶占了448團回撤路上必經的大多數山頭、隘口,同時調來了用於分割、突擊、打援的兵力。至3月12日下午,448團前指、二營等部 1000餘人終於陷入重圍。這樣的危急關頭,卻沒有哪名軍官站出來勇挑全盤指揮的重任,也沒有哪個連排敢當開路先鋒,團部最終作出了"分散突圍"的決定,但在莽莽群山、雲遮霧掩、強敵環伺之中,這一決定無異把部隊置於任人宰割的地步。如此作風,焉能不敗!
戰後資料表明,攻擊448團的越軍部隊兵力開始是一個加強步兵營,後來逐步增加到團級規模(沒有重炮和裝甲力量)。這本來是一場遭遇戰,越軍發現我軍後冷靜觀察,首先選准448團前指突然襲擊,之後因兵力不足而撤出,改以不間斷的小規模戰鬥保持接觸,在此過程中又判斷出我方戰鬥力不強、意志不夠堅定,因而迅速調集部隊,在448團回撤時打了一個殲滅戰。在我方占絕對優勢的戰場環境下,這確實是一次堪稱輝煌的勝利。
150師如此不濟,同在50軍的149師卻能屢屢創造戰場奇蹟。此前2月28日晚,149師447團二連(加強連,170餘人)在越南黃連山地區沿十號公路向四號橋進發,深夜大雨中突然遭遇越軍精銳316A師伏擊。這是交通要道沿線作戰,越軍早已在公路兩旁修築工事,準備了扎口子的機動兵力,意在全殲來敵。二連進入伏擊圈後,在越軍第一次猛烈射擊中便死傷40餘人,連日苦戰、渾身濕透的士兵們被壓制在泥濘中,咒罵聲一片。該連迅速判斷形勢後命令各部出擊搶占公路兩側制高點,班排長帶隊摸黑冒雨爬山頭,連續打掉幾個越軍火力點,取得立足陣地後與越軍咬牙纏鬥。幾個小時後,該連已損兵三分之二,但我軍增援部隊已經出動,威脅越軍退路,該部越軍被迫撤退。該連又抓住戰機趁勢掩殺,追平雙方戰損比例。
這就是差別。雖然是穿着同樣的軍裝,使用同樣的武器,骨子裡的氣質卻迥然不同。作戰部署大膽潑辣,戰鬥中敢打敢拼,經得起傷亡,指揮官頭腦冷靜,嚴格掌握部隊,這樣的風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
戰後,軍中老將嘆曰:"朝鮮出了個一八〇,越南又有個一五〇"。當年朝鮮戰場上,60軍180師在第五次戰役被擊潰,被俘1萬餘人,占志願軍戰俘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在越南戰場,在我方兵力、火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基本完成既定作戰計劃的大好形勢下,150師448團卻突然潰敗,被俘200餘人,占全軍被俘人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還多,這樣的部隊當然沒有再存在下去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