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火焰塔
和《五胡錄》一樣,《南北朝》也衍生出了一些能獨立成篇的副產品,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單獨探討一下陳慶之的戰績。
論壇上還有沒聽說過陳慶之的摸?麻煩鋸一下首!
看來沒必要再次介紹一遍陳慶之了。下面的問題是,陳慶之到底有多厲害?是天下第一名將嗎?(這個問題想必是大家最關心的)接下來俺會給出俺自己心裡的一個南北朝武將的大致排名。
首先研究的問題:陳慶之究竟如何出名的?
歷史上對陳慶之記載最詳細的就是唐貞觀時大臣姚思廉所撰的《梁書》,用三千多字記載了陳慶之的生平。在《梁書》裡面,陳慶之仿佛天神下凡,多次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績,比如兩千破兩萬、二百破十五萬、七千破七萬、七千破二十萬、七千破三十萬,等等等。後來《梁書》曾一度失傳,到了北宋由唐宋八打架之一的曾鞏出資翻印流傳至今。
《梁書》是二十四史里很不起眼的一本史書,輾轉到了近代,偉大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樹(請大家跟我做一姿勢,立定站好,雙手憑空向東方一抱拳)拿《梁書》陳慶之的生平為藍本創作了一部非常好的歷史小說《奔流》。在大師的筆下,一位身穿白袍的神仙哥哥躍然紙上,出現在我們面前,使人們對南北朝歷史有了新的認識。
前段時間有人轉貼了《猶記白馬嘯西風》這篇以陳慶之為藍本的歷史傳記,原作者葉笑雪MM還親臨偶們論壇做了指導。
滴答...滴答...
“胃!你的面部表情怎麼有些扭曲?”重炮筒子在一旁吆喝。
“呵呵,不好意思,提起了MM就有些走神,下面言歸正傳。”俺擦着滿地的哈喇子接着說。
如果僅僅按照《梁書》的記載,陳慶之不光是南北朝第一名將,而且還是中國第一名將,簡直可以算上世界第一名將。那麼是什麼理由使得國人沒有對這段歷史大加渲染呢?健忘症?
非也,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中國的歷史上武將的第一名卻比文人第一名難排的多。因為《梁書》裡的陳慶之是片面的陳慶之,是神化的陳慶之,是違背客觀規律的陳慶之。
讓我們先從和南北朝有關的史書說起。
二十四史和南北朝有關的的史書最多,共九本,他們是《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再加上兩邊兼顧的《資治通鑑》,正好湊個整數。這裡,我們先把《資治通鑑》排除掉。因為《資治通鑑》基本上是把《南史》和《北史》的內容綜合而成。(這裡無意貶低《資治通鑑》的地位,事實上,我個人認為《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超過《史記》。因為《資治通鑑》是編年史,編撰起來成本巨大,能把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一年年列出來,而且每個細微處都凸顯匠心,可謂工業化大生產的雛形)其次,把陳慶之所在朝代無關的幾本書也去除,那麼只剩下《梁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而《南史》《北史》又是綜合了上述的內容,《周書》裡沒有和陳慶之事件有關的人物,也一一去掉。那麼只剩下《梁書》、《魏書》、《北齊書》三本。
《梁書》作者是唐貞觀的姚思廉,《魏書》是北齊時的魏收,《北齊書》唐初比姚思廉晚的李百藥。
如果讓我來總結一下南北朝時期的史書的特點的話,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褒揚己方人才,貶低對方人物,
首先說《魏書》,《魏書》長時間裡被人稱呼為“穢書”而受到批判,但《魏書》的真實度要高的很。因為魏收寫《魏書》的時候很多人都還健在,魏收就放出話來說:“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把和自己關係好的夥計大肆表揚,關係孬的就大潑污水。結果有人不滿托齊文帝高洋勸魏收重作《魏書》,魏收重寫三遍方成此稿讓大家都滿意。平心而論《魏書》確實有口臭的毛病,比如說東晉皇帝是野種、漢人都是島夷、投奔西魏的武將都是蠢材等等,而且確實是對北方武將大肆褒獎。但極少假造歷史,尤其是在重成三遍的情況下。
《北齊書》,很普通的一本史書,對北齊人物都加以不同程度的吹捧。(不過對高歡的評價確實中肯)
現在到了給《梁書》潑污水的時候。俺認為姚思廉對南朝人物的吹捧是南北朝九本史書裡最嚴重的。陳慶之還不是吹的最厲害的,吹的最厲害的那位大家都認識,不喜歡歷史的也肯定聽說過,就是《陳書》裡的陳後主陳叔寶。他的傑作就是千古絕唱《玉樹流光照後庭》。陳叔寶作為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最荒唐的皇帝之一,在姚思廉的《陳書》裡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歷史罕見的有道明君,他仁慈進取、照顧老人(大赦天下。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為父後者,並賜爵一級。孤老鰥寡不能自存者,賜谷人五斛、帛二匹)崇尚農桑、休養生息(陽和在節,膏澤潤下,宜展春耨,以望秋坻。其有新辟塍畎,進墾蒿萊,廣袤勿得度量,征租悉皆停免)積極遴選人才,虛心納言進諫(卿士文武眾司,若有智周政術,心練治體,救民俗之疾苦,辯禁網之疏密者,各進忠讜,無所隱諱。朕將虛己聽受,擇善而行)管制宗教、整頓文化(僧尼道士,挾邪左道,不依經律,民間淫祀妖書諸珍怪事,詳為條制,並皆禁絕。)推行民族平等、積極外交政策、(夷狄吾民,斯事一也,保任在外者,並賜衣糧,頒之酒食,遂其鄉路,所之阻遠,便發遣船仗衛送,必令安達。)勤儉節約,法律寬鬆(朕臨御區宇,撫育黔黎,方欲康濟澆薄,蠲省繁費,奢僭乖衷,實宜防斷。在事百僚,辯斷庶務,必去取平允,無得便公害民,為己聲績,妨紊政道。)謙虛謹慎、推行禮法(宣尼誕膺上哲,體資至聖,祖述憲章之典,並天地而合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集人類所有美德於一身。
兩個字以蔽之:“胡扯”。陳後主如果有上面一半的優點隋朝也不會一邊倒的統一全國了。
那麼這樣一位作者筆下的陳慶之會有幾分真實呢?
讓我們把書本翻到《梁書*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
陳慶之是江蘇宜興人。(好象紫砂壺就是那兒產的。當然如果當地領導人有頭腦地話建議舉辦陳慶之節,必定會帶來若乾眼球。至於陳慶之是否值得如此立項,可參見《三國演義》。歷史上有沒有周倉這個人物都很難說,但並不妨礙全國到處給周倉立像。我打賭現在世界上廟裡拜周倉的像不少於五百尊,那摸田中芳樹先生的大作多少也有些號召力吧)他出身寒門,年輕時曾擔任梁武帝蕭衍的文書官,因圍棋下的好而得到蕭衍的賞識。當然武將的戰鬥力和棋藝沒有必然聯繫,所以我們把進度條直接拉到陳慶之擔任武威將軍開始。
陳慶之的作戰A是擊潰了元延明的兩萬軍隊。元延明是文成帝拓拔浚的兒子,以文才簡樸著稱,元彧是疏族,因聰明可比三國名臣荀彧而改名。後來因北魏內亂兩人都投靠南梁。兩人和陳慶之作戰的記錄僅現於《梁書》,且算陳慶之得勝。
作戰B擊潰元昭十五萬軍隊。十五萬數目不小,《魏書》中北魏從來沒有和梁在渦陽交戰。此外如果沒看錯的話常山王應該叫元邵。北魏沒有叫王緯或元緯的人。
作戰C俘虜丘大千。丘大千沒有帶兵七萬的權力。
作戰D俘虜元暉業。沒有說帶多少人,姑且算陳慶之俘獲兩萬。
作戰E俘虜楊昱等。此時北魏四面楚歌,爾朱榮在河北對付葛榮,洛陽一帶沒有兵力,不是二十餘萬。元天穆在山東對付邢杲,不可能成為《梁書》中的主力帶着二十多萬人進攻陳慶之,並在失敗後單人逃跑。楊昱從未擔任左僕射,更沒七萬軍隊。
作戰F擊潰元天穆。元天穆從未單獨回洛陽進攻陳慶之。奇怪的是在《梁書》作戰E中已說元天穆單騎逃跑,又從哪兒變出來四萬軍隊,並只剩下十幾騎兵回去?難道作戰E中二十多萬人打不過陳慶之用四萬就打得過了?
作戰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沒意義,後面會說。
作戰H十一敗爾朱榮。《魏書》中版本不一樣。陳慶之從來沒渡到黃河以北迎戰號稱百萬的爾朱榮軍隊。
作戰I斬僧強。《魏書》沒記載(這是廢話)
作戰J連敗婁起、是雲寶,孫騰、侯進、堯雄、司馬恭。《北齊書》中陳慶之慘敗,還丟了地盤。
作戰K敗侯景。應該是互有勝負。
上次把陳慶之的戰史總結成了十次戰爭,下面我們選擇出主要的部分加以詳細分析。
作戰A不用說了,這種小仗毫無意義。此外關於陳慶之的關中侯這個職務,應該說是一種象徵性的榮譽稱號。(比如二戰時候的“蘇聯英雄”勳章)沒有什麼俸祿的。最濫的時候曾一次加封兩千多。
作戰B,《魏書》北魏沒有和梁在渦陽交戰,這個也不好說誰對誰錯。姑且算陳慶之消滅了十五萬。
作戰C和D是一塊的。簡單一想丘大千的兵力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元暉業親王作為四征將軍的級別才帶兩萬軍隊。後面名將侯景才有七萬軍隊指揮,丘大千是什麼人物,能帶七萬軍隊?
作戰E到H,陳慶之戰爭生涯中最離奇的地方就在攻入洛陽敗爾朱榮戰役,我們把他聯繫起來看。作戰E就是入洛一戰。
說到入洛一戰,讓我們先從北魏王朝的歷史開始談起。
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部落創立的,一百年裡都是作為一個異類的國家存在,基本沒有融合到中國文化圈裡。而這一切都被一位偉大的君主改革家拓跋宏所改變。(北魏改革也是單列的一篇獨立文章)拓跋宏改革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他的一個成績就是促成了北魏的滅亡。因改革所造成的無數弊端,導致四下里暴動此起彼伏,同時北魏也有個極其不光彩的記錄那就是歷史上的叛亂次數排名中國各朝代第一。而陳慶之入洛的公元529年正是北魏民變最高潮和最劇烈的時候。北魏又連續數場極其慘烈的宮廷政變,基本上消耗了全部的實力,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盤只有洛陽周圍方圓三百里巴掌大小的地盤,最要命的是已經沒有直屬中央的軍隊——全部落到了各路大小軍閥的手裡。
既然大家的主要敵人是變民,那麼區區七千人的陳慶之軍誰也沒放在眼裡,任由他趁虛徑進,突襲洛陽。
其時爾朱榮剛破葛榮,囤兵在上黨到鄴城一線發呆。而元天穆則整頓主力準備進攻盤踞濟南的邢杲。(這裡有個十分尷尬的趣事。《資治通鑑》是綜合了《梁書》和《魏書》的記載而成,按照《魏書》的記載,元天穆是在四月份進攻濟南的邢杲,五月份陳慶之入洛,北魏皇帝逃跑,等元天穆滅邢杲回來時發現找不到窩就去投奔爾朱榮。而《梁書》則記載元天穆作為主力一直在洛陽防禦陳慶之的進攻,然後單騎逃跑。《資治通鑑》則上半部分取的《魏書》,元天穆去進攻邢杲,下半部分取自《梁書》,元天穆回來安排洛陽的防禦體系。於是元天穆滅邢杲所花的時間怎麼湊也湊不出來了。最後《資治通鑑》斷定:元天穆是四月份在洛陽召集參謀商量如何對付邢杲,商量完後馬上發兵濟南,抓緊時間討平之,馬上回頭趕到洛陽挨陳慶之的揍,中間花了不到一月...莫非元天穆的部隊是天兵不成?)洛陽城附近沒幾個有戰鬥力的,更沒聽說哪個有二十多萬軍隊(從528年5月到陳慶之529年5月入洛前一年時間裡北魏活躍中的叛亂就有官員高乾、變民劉舉、變民万俟丑奴、變民葛榮、變民續靈珍、官員羊侃、官員彭樂師、變民韓樓、變民邢杲、官員元顥等等,北魏如果有一點兵力也早就拿出來對付叛亂了)。只好狼狽逃跑。至於作戰F上面說了沒有道理。
作戰G的問題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一個命題。大家是否認為中國的名將和著名戰役大都集中在唐前?比如什麼什麼之戰,似乎在隋朝以後就極少聽說了。我發現歷史上的戰爭以唐作為分界點,唐以前的作戰雙方大都喜歡集中兵力搞上一兩次決戰,而唐後就開始有了持久戰的行為。比如曹操進攻東吳不是多路出擊,同時突破,非得集中在赤壁和孫權對峙進行決戰,打贏了東吳就不推自倒,輸了只好灰溜溜滾蛋。誰能對這種現象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所以,對於陳慶之的作戰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這三十二城,四十七戰都是對付的非主力。因為這個時候北魏把兵力都收縮起來集中一點,準備來點什麼動作。再說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連勝也沒什麼希奇,東漢名將耿弇曾連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全部得勝。(注意陳慶之僅僅是平的“城”,類似於要塞,比我們現在的城市要小的多。比如後面陳慶之鎮守的北中郎城,不會大於一個村莊)原因都在於:對付的不是主力。順便說個小bug,那個是滎陽,位於河南洛陽和鄭州之間的隴海線上,有的史書寫作榮陽是錯誤的。
下面到了關鍵一點作戰H中陳慶之的十一敗爾朱榮,可以說,即使從作戰A到作戰G都是虛構的,陳慶之能以七千兵力連敗三十多萬軍隊的爾朱榮十一次的話,他也是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名將。不光是他,無論哪個能用二百步兵在一萬騎兵的鐵蹄下來回走上十一次的話,也可以參選天下第一名將。
那麼我們來看兩個不同版本的洛陽防禦戰。首先是《梁書》的,見《梁書》列傳第二十六 陳慶之:
魏天柱將軍爾硃榮、右僕射爾硃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硃吐沒兒、榮長史高歡、鮮卑、芮芮,勒眾號百萬,挾魏主元子攸來攻顥。顥據洛陽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時反叛。慶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眾。榮將退,時有劉助者,善天文,乃謂榮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榮乃縛木為筏,濟自硤石,與顥戰於河橋,顥大敗,走至臨潁,遇賊被擒,洛陽陷。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值蒿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慶之乃落鬚髮為沙門,間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潛送出汝陰。至都,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第二個版本來自《魏書》,見《魏書》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
建義初,北海王元顥南奔蕭衍,衍乃立為魏主,資以兵將。時邢杲寇亂三齊,與顥應接。朝廷以顥孤弱,不以為慮。永安三年春,詔大將軍元天穆先平齊地,然後回師征顥。顥以大軍未還,乘虛徑進,既陷梁國,鼓行而西,滎陽、虎牢並皆不守。五月,車駕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榮聞之,即時馳傳,朝行宮於上黨之長子,行其部分。輿駕於是南轅,榮為前驅,旬日之間,兵馬大集,資糧器仗,繼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會車駕。顥都督宗正珍孫、河內太守元襲固守不降,榮攻而克之,斬珍孫、元襲以徇。帝幸河內城。榮與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榮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黃門郎楊侃、高道穆等並謂大軍若還,失天下之望,固執以為不可。語在侃等傳。屬馬渚諸楊雲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榮乃令都督爾朱兆等率精騎夜濟,登岸奮擊。顥子領軍將軍冠受率馬步五千拒戰,兆大破之,臨陳擒冠受。延明聞冠受見擒,遂自逃散,顥便率麾下南奔。事在其傳。
我們來對比一下這兩個版本的不同,《梁書》裡說爾朱榮集結了號稱百萬的軍隊在黃河以北準備進攻黃河以南的洛陽。陳慶之作為偏師渡到黃河以北把守要塞。三天內連續擊敗爾朱榮十一次,後來爾朱榮就扎木筏渡河擊敗元顥。這樣洛陽就失守了,陳慶之不得不帶領數千軍隊向東撤退。半路上遭到蒿山發洪水,陳慶之就化裝成和尚安然逃回。
而《魏書》則說爾朱榮集結重兵在黃河以北,結果沒有船無法渡河只好撤退,為下屬勸止。這時尋訪到當地人有幾艘小船,爾朱榮就派精兵連夜渡河,擊破元顥,攻陷了洛陽。
那麼着兩個版本究竟哪個更真實一些?我個人認為《魏書》的可信程度更高。
《梁書》版主要問題有三點。首先,高歡不能出現在武將名單裡。因為此時的高歡剛剛出道,不過一長史,還是元天穆的部將,是沒有資格單列的。就連參戰的高歡死對頭賀拔三兄弟的軍銜都遠高於高歡。就象希特勒曾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絕不能說希特勒指揮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梁書》這樣說有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第二,芮芮(就是柔然)從來沒有參與北魏對南朝的作戰,這和如果發生台海戰爭中國絕對不會邀請日本支援作戰的道理一樣。第三個是最關鍵的,陳慶之不可能渡到黃河以北迎戰號稱百萬的爾朱榮軍隊。因為這樣做的話後面就有大BUG,當洛陽失陷陳慶之沿着黃河北岸向東撤退的時候,他是如何被黃河南岸蒿山暴發的洪水沖潰的?如果說陳慶之軍渡過黃河來接受嵩山的洪水的話,那麼他是如何在爾朱榮掌握了黃河的控制權的情況下帶着數千人回來的?難道爾朱榮三十餘萬軍隊就眼睜睜看着陳慶之幾千人搖着船渡河?
所以我認為不妨看作陳慶之軍死守黃河南岸不許爾朱榮渡河,爾朱榮連渡若干次都宣告失敗...而且這個時候元顥手頭得有點兵力,否則不會讓陳慶之作為奇兵去守黃河北岸。那無疑是向爾朱榮宣告“主力都跑黃河北岸去了,洛陽城僅我一人,快來抓我重重有賞!”
作戰I俺不管。
作戰J的爭議也很大。這回我們看另一本史書:《北齊書》列傳第十二 堯雄:(魏收寫《魏書》的時候堯雄仍然健在,不入傳)
(堯雄是代理豫州刺史,州城設於懸瓠)梁將李洪芝、王當伯襲破平鄉城,侵擾州境。雄設伏要擊,生擒洪芝、當伯等,俘獲甚眾。梁司州刺史陳慶之復率眾逼州城,雄出與戰,所向披靡,身被二創,壯氣益厲,慶之敗,棄輜重走。後慶之復圍南荊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鎮,因其空虛,攻之必克,彼若聞難,荊圍自解,此所謂機不可失也。”遂率眾攻之,慶之果棄荊州來。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鎮將苟元廣,兵二千人。梁以元慶和為魏王,侵擾南城。雄率眾討之,大破慶和於南頓。尋與行台侯景破梁楚城。豫州民上書,更乞雄為刺史,復行豫州事。
再看《梁書》列傳第二十六 陳慶之: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並如故。慶之至鎮,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罷義陽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高祖每嘉勞之。又表省南司州,復安陸郡,置上明郡。
這裡我們發現在《梁書》是陳慶之手下敗將的堯雄,到了《北齊書》中就屢破陳慶之。(不是一次)而且陳慶之還中了堯雄的聲東擊西計。這兩個哪個更真實一些?
其實推理一下就應該是《北齊書》更真實。因為以《梁書》裡陳慶之的牛勁,又連敗北魏六將,為何一寸土地都沒有搶到,(陳慶之的職務是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刺史兼大都督,而南梁並沒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所以搶地盤的任務最重要,否則豈不是光杆司令?但實際上陳慶之從來沒有攻占豫州州城懸瓠,意味着他從來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戰果,他原來那赫赫有名的攻城技術到哪裡去了呢?按照《北齊書》的記載,陳慶之戰敗,被逐出了豫州)難道是陳慶之當了大官,打仗的本事反到不如從前了?
作戰K也不多說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沒什麼可驚訝的。
看到這裡,不知道各位對陳慶之又如何看待。
當然《魏書》的缺點也很嚴重,但是沒有對比看不出毛病,應該說《梁書》和《魏書》都有信口開河的地方。可在陳慶之的問題上,俺認為梁書開的河過於離譜。而且《魏書》一百多萬字,《梁書》只有二十幾萬字。陳慶之事跡發生後三十年就有了《魏書》,而一百年後才有《梁書》,哪一個可靠性更大呢?
關於一些疑問,有人說了:“你說的這個假那個假,可是《資治通鑑》上都有記載啊。”誒對了,資治通鑑上記載就對了。因為資治通鑑上是綜合了《梁書》《魏書》《北齊書》三方面的觀點,三個字概括就是和稀泥,所以都少不了。
接着我們來統計一下《梁書》裡陳慶之的戰果:
A元延明 二萬 一鼓便潰。
B元昭 十五萬 遂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
C丘大千 七萬 大千乃降。
D元暉業 二萬 生擒暉業,
E楊昱等 三十餘萬 大破之,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硃吐沒兒單騎獲免。
F元天穆、四萬 慶之隨方掩襲,並皆降款。天穆與十餘騎北渡河。
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H爾朱榮 號百萬 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眾。
I僧強 三萬 傳其首
J婁起、是雲寶,孫騰、侯進、堯雄、司馬恭 皆破
K侯景 七萬 慶之已擊破景。景棄輜重走
讓我們來算算陳慶之到底消滅了多少敵人:
A,一鼓便潰。看來是全滅,兩萬。
B,大奔潰,斬獲略盡,看來也差不多,十五萬。
C,都投降了,七萬。
D,生擒,那就是兩萬。
E,都單人逃跑,姑且算二十萬吧。
F,只逃跑了十餘騎兵,四萬。
G,假設攻破一城殺一千,一仗殺一千,折合折合就是八萬。
H,都號百萬了,那麼,一戰殺一萬也不算什麼“傷殺甚眾”吧。十一萬。
I,討平了?三萬。
J,連破北魏六大將,一人一萬吧,共六萬。
K,敵人丟棄輜重雪夜逃跑,大冷天把綿襖帳篷都扔了,算上凍死的,假設消滅了兩萬吧。
那麼加起來一算,陳慶之總共消滅了大約八十萬人。而陳慶之的戰鬥生涯不過十五年,主要戰果僅集中在兩三年裡。
請告訴我北魏總共多少人?上面說了,北魏歷史上民變最多,公元530年左右,北魏總人口也就是一千萬人上下。刨去500萬女子,200萬兒童、老人,200萬官吏、變民、和無緣被陳慶之臨幸的士兵,北魏能正常調動打南朝的部隊拼上死命也絕對不超過一百萬,(要知道當年拓跋燾舉全國之力征南不過徵召了六十萬軍隊,而且500年到529年作為歷史上頻率最高的反叛時代之一,北魏沒有一年發生過少於五次的混亂,總得要減點人吧)陳慶之兩三年裡消滅了北魏八十萬成年男性,那北魏還打什麼仗?
歷史不是用嘴就可以寫的,他有着自己的客觀規律,或者稱為常理。對於《梁書》裡對陳慶之的記載,這裡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虛報戰績”。
當然寫就本文並不是說陳慶之就是個大草包,事實上陳慶之無論是膽量還是戰績都是南朝一等一的。《梁書》最後也說,陳慶之“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不妨稱為次於廉頗李牧衛青霍去病的名將,這也許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定位。而按照剛才總結出來的規律,《梁書》裡的東東都要扣一級來看。我們認為陳慶之是次於次於廉頗李牧衛青霍去病的名將的武將。
最後讓我給個南北朝最能打的TOP10的話,我會選:(請沒有好ID的筒子趕快搶註,一人一個就好,不要亂了章法)
北朝的六人:
韋孝寬,北周武將,敗死高歡可算最大的戰績。(其實有很多戰績,七十二歲才死阿,不知道有多少人倒霉)
斛律光,北齊武將,和韋孝寬打了個平手。不只是一個人說他是軍事天才。
拓跋燾,魏太武帝,本身就是很厲害的武將。戰績參見《五胡錄》。
爾朱榮,這個不好說,姑且算秀容武將吧。戰績不必多說。
宇文泰,北周武帝,有人說此人主要靠詭計,戰鬥力平平,但偶還是把他排在前面。否則北周的統一就沒道理了。
高歡,北齊神武帝,野心與悲壯並存的偶像,哇,偶像,俺地偶像阿...
這六人相鄰之間很難分清高下,不過第六名高歡可是慘敗在第一名韋孝寬手下,此所謂“量變到質變”也。
而南朝的則是
劉裕,宋武帝 排南北朝NO1應該是無可爭議吧。(其實按道理劉裕都不算南北朝人)
檀道濟,宋武將,有萬里長城之稱呼。
韋睿,梁武將,沒聽說過?此人指揮南朝軍隊打贏了幾乎是南北朝時南朝唯一的大勝仗。《奔流》中以一名近似先知的老者出現。
陳慶之,梁武將,本文的主人公。
某認為後三人裡面更難排出高下,那麼陳慶之姑且算南朝並列的第二。但陳慶之竟然為北朝堯雄多次打敗。而堯雄絕對排不上北朝戰鬥力TOP10,堯雄也不是沒打過敗仗,為爾朱兆的部將時就被高歡所敗,後來的戰績都平平無奇。那麼就是說:南朝的第二名,連進不去北朝TOP10的北朝武將都打不過,南朝的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俺在選南北朝TOP10的時候選北六南四就是給南朝很大面子,(《五胡錄》武將TOP10里北七南三,晉朝武將都是硬碰硬打出來的,而到了《南北朝》裡不得不照顧南方武將幾票)否則就會出現一邊倒地除了第一名劉裕外後九名都是北朝武將...(比如薛安都、楊大眼、斛律光他老爸、賀拔三兄弟、侯莫陳悅、侯景、高昂、慕容紹宗、獨孤信、宇文邕、尉遲迥等都是合適的候補人選)
回過頭來看,南北朝不過一百五十年左右,在中國可信史上占約1/20,就算南北朝出的武將能力超群占了中國名將錄的十分之一的話,陳慶之也絕對進不了中國名將錄的TOP100。確切估個數的話,兩三百名之間差不多。這就是我的回答,大家滿意了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