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逝世和毛澤東紀念堂隨想
華國鋒乘鶴西去了,人們以不同的心情評價他、紀念他。平心而論,我對華的印象相當不錯。這不錯的印象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他與葉劍英等聯手一舉粉碎了四人幫。記得1976年10月上旬的那晚,當電台廣播了四人幫倒台的新聞後,城市裡四周響起了鞭炮聲。我和同室的幾個哥們兒喝酒聊天,直鬧到深夜。大家心裡只有一個想法:這該死的文化大革命看來是結束了。果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考恢復了,科學大會召開了,冤假錯案開始平反了,工農業生產逐漸走向正常了,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又重新提出了。。。。。要知道,對我和一般草民來說,四個現代化意味着機會,意味着前途,意味着有好日子過。另一個好印象是認為華為人比較實在、誠懇、忠厚,在中共首領中,能給人有這種印象確是鳳毛麟角啊。
當然,那幾年我對華也不是沒有看法。首先是他提出的“兩個凡是”,讓人心有餘悸,生怕弄不好又把老毛的那套階級鬥爭的東西搬出來,再走回頭路。再就是覺得他也有點個人崇拜,什麼“英明領袖”,什麼“交城的山,交城的水。。。。”等等,給人一種他在學老毛的樣的感覺。至於那個“你辦事,我放心”的臨終遺囑,我總覺得有點懸乎乎的。
我覺得華的另一貢獻是在中共體制內實現了和平交權。想想看,毛澤東為了剝奪劉少奇的大權,把國家攪了個底朝天,弄得全國雞飛狗跳,那代價有多大啊。可是華國鋒1980年9月被免去國務院總理職務,由趙紫陽出任;九個月後他又辭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從此淡出政壇而深居簡出,幾近銷聲匿跡。這不能不說是他忠厚、老實和顧全大局的表現(雖然他是不得已的)。要是換一個嗜權如命的人,你試試看?
華國鋒的遺體被火化了,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天安門的毛澤東紀念堂。我認為那是華國鋒留下來的負政治遺產。人類已經進入20世紀七十年代,華居然決定在北京的心臟天安門廣場修建紀念堂,永久保留毛的屍體。1976年,中國的國民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百廢待興。在那樣嚴重的形勢下,居然還大興土木,耗用了達到天文數字的老百姓的血汗錢建造這天字第一號工程——紀念堂。
那麼,遺體永久保存符合毛澤東的個人意願嗎?非也。早在1956年,毛曾帶頭在中共政治局關於遺體火化的決議上簽了字。其實,毛澤東對於身後事的看法相當豁達。1960年5月27日,他對到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人總是要死的,我也不會例外。我想我會怎麼死呢?無非是這五種情況,一是有人用槍把我打死,二是飛機掉下來摔死,三是被火車撞死,四是游泳被淹死,五是害病被細菌殺死。我死了身體火化,骨灰丟到海里餵魚。” 毛對其護士長吳旭君說得更加瀟灑豁達:“我在世時吃魚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里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你們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叫物質不滅定律。” 可是,由於華國鋒等人的一念之差而建造的紀念堂,使毛由帶頭贊成遺體火化變成了帶頭違反。既然毛幾次三番地交待死後要火化,那為什麼還非要永久保存他的遺體不可呢?這不是對毛澤東人權的侵犯嗎?在一個極權社會裡,不但廣大民眾的人權橫遭踐踏,就連極權者本人的人權最終也得不到保障,這不能不說是毛澤東的一個悲劇。
1977年8月紀念堂完工,毛的遺體及幾罐浸泡在福爾馬林里的內臟,被轉運到紀念堂內。經過適應性處理後,遺體被移入水晶棺內。毛的遺體被運進紀念堂供瞻仰,至今已近32年了。但遺體的保存工作遠未結束,成了曠日持久的特殊工程。為此,中共專門成立了“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遺體保護的具體技術在逐漸規範,科研工作也在繼續進行,每年年終還要舉行學術討論會。在遺體保存和管理上花費的巨額費用是不能對外公布的,那屬於“國家機密”。
從現代意識的觀點看,毛澤東紀念堂本身就是專制制度對人類文明的一個悖逆,也是迄今仍然加在國人心靈上的沉重枷鎖。縱觀毛氏一生,從從江西肅反、延安整風、大規模國共內戰,到中共建政後的鎮反、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運動,再加上大饑荒年代餓死的三千多萬冤魂,死在毛共手下的國人數量超過六千萬之巨。毛澤東不僅害死人的肉體,還扼殺人的靈魂,摧毀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斬斷中國與西方文明的聯繫,造成了殆害無窮的國人信仰的泯滅和道德的淪喪。今天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都可以溯源到毛的專制制度。這樣一個獨裁者死後,他的遺體還要“永遠保存”,“供千秋萬代瞻仰”, 真是匪夷所思。這不是愚昧是什麼?這不是對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的褻瀆又是什麼?
如果中共當局真正想“與時俱進”,那麼現在是該考慮將毛澤東遺體火化、然後入土為安的時候了。這符合毛澤東本人生前的願望,也好對子孫後代有個交代,同時也可減少當局在政治上的尷尬。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呢?至於紀念堂本身,它是用民脂民膏壘砌的,是人民的財產。留住它,改為“文化大革命紀念館”,用以教育後代,不忘中國歷史上那個最黑暗的年代,使我們民族恢復基本的理性、尊嚴與自信。
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
(twen 於 Sept.1,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