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國的預警機就上天了
柳鯤鵬
http://quantum6.vip.bokee.com
2008-7-12
關鍵字:預警機 空警一號 1971
簡介:2002年霉國和以色列合作,假裝賣預警機給中國又禁止,耽誤了中國10年時間。後來中國搞出了一架,算是爭氣。其實早在1971年,中國的預警機就上天了,只是被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河蟹了。1970年代中國科技先進到什麼程度,是今天的中國人根本無法想象的。霉國打了那麼多的響亮耳光,在全世界面前丟盡了臉,是讓某些人清醒了一點,還是更加聽話了?
去年年中在無錫的時候,有幾次看到預警機在頭頂上經過。第一次看到飛機上駝的是那種大盤子雷達,當時高興壞了。後來看到一架是棍子雷達,認為不好,為什麼呢?因為霉國用的就是大盤子雷達。此事在網上討論熱烈,很讓那些軍迷興奮了一番。這個預警機哪裡來的?這還有一個頗為曲折的故事。
大概是1990年代末,中國同以色列達成協議訂購幾架預警機。到了2002年,預警機製造完成馬上就要交付,洋奴們的霉國老爺跳了出來,一個無比響亮的耳光讓全世界都聽到了:殖民地國家買什麼預警機!以色列也立即表態贊成,一方面洽談把預警機賣給印度,另一方面賠了一點錢——那些認為錢就是一切的洋奴高興壞了。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以色列跟霉國表演的雙簧。這事又不是剛剛知道,幾年前訂合同的時候,霉國哪裡去了?以色列的高官們哪裡去了?好了,現在給了一點錢,但是耽誤了中國差不多十年的預警機時間,這是錢能夠買回來的嗎?
市場換技術,結果換來了一個響亮的耳光,在全世界面前丟臉了——其實也無所謂,1993年銀河號事件,1999年大使館事件,2001年撞機事件,都是當之無愧的國恥。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經濟的,首先是軍事的。這個耳光讓軍方非常惱火,於是下令自行研製。據說是南京一個研究所很快就搞定了。然後就在無錫看到了預警機。再後來聽說出事了,也不知道現在怎樣了。
吾以前就有一個結論,1970年代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所有的高科技,是當之無愧的第三世界科技強國。那時中國科技的先進程度和中國國力之強盛,是今天的中國人根本不能想象的。當年的中國製造出了大型客機運十,結果30年後的中國,還製造不出第二架來,以中華民族劣等想法為基礎的市場換技術換來了無數的污染,變成了殖民地。以當時的中國科技人員的精神,這預警機,也應該被製造出來了。真的嗎?真的。
1969年9月26日 (按照主流們的說法,正是十年浩劫、一片黑暗,國民經濟要崩潰,人民愚昧偷懶),中央軍委指示要研製空中預警機。工程先後由樓國耀、周光耀擔任總負責人,改裝一架圖4飛機為預警機。克服了無數困難就不提,1969年12月開始畫圖, 1971年6月10日 空警一號就首次試飛。這個速度,即使今天看起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中國第一架預警機技術水平如何呢?看看幾個數據:
探測距離:對轟6達到300- 350公里 ,對海上低空飛行的安24達到 250公里 ,對大型貓潛艇達到 300公里 。完全可以與世界同時代的先進預警機相比美。
電子裝置:主要是電子管系統,指揮計算機是電子管晶體管混合電路。
情況通訊:雷達數據處理和住處傳送環節,依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這是有點落後,不過在那個時代大家都差不多,而且可以不斷改進。
有這樣世界第一流的預警機,只要堅持下來不斷改進,相信當今世界很多國家要向中國採購預警機了。中國人不僅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而且是非常的自豪和光榮!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1980年代空警一號第一次展示的時候,已經成為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的展品——被笑貧河蟹啦。
改革開放搞了30年,預警機在哪裡?國家尊嚴在哪裡?人民權力在哪裡?軍事強盛在哪裡?比當年的北洋水師都不如。更重要的是,霉國打了那麼多的響亮耳光,在全世界面前丟盡了臉,是讓某些人清醒了一點,還是更加聽話了?
此文參考了《曾經震驚世界 “空警一號”是我軍的里程碑》。
空警一號預警機,中國空軍史上的里程碑
薩蘇
中國大陸早期的空中預警機設想來源於與國民黨空軍的攔截作戰。從1951年3月開始,中國大陸多次遭到美國和台灣國民黨軍隊策劃的夜間飛機入侵。在 1954年以前的兩年中,入侵大陸的活動幾乎暢行無阻。當時中國大陸的防空系統處於創建初期,存在很多防空空白地區,沒有能力完全阻擋國民黨的夜間飛行襲擾。即使是晝間攔截國民黨飛機的入侵,對於缺乏裝備的大陸空軍來說,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地面雷達引導下的攔截
攔截是國土防空作戰的主要樣式,而攔截的成功主要取決於預警和指揮。在沒有預警機的時代,雷達是提供預警和指揮信息的最重要的唯一的裝備。建國初期的共和國只有很少的雷達,而且破舊不堪。在1950年接收第一批蘇聯援助的П-3H和П-3А米波中程雷達前,大陸空軍的地面雷達一直使用美國制式的208和406雷達。這些米波雷達的警戒引導距離大約為150公里,誤差約2公里。在1957年以前的數次作戰中,由於米波雷達誤差大,雖然能將戰鬥機引導到目標附近,但是在複雜天氣或夜間,戰鬥機飛行員依舊無法利用肉眼發現目標。1956年以前的人民空軍裝備的是晝間型的米格-15和米格-17Ф戰鬥機,主要依靠在雷達引導下,用肉眼進行搜索和作戰。這種攔截方式對飛行員和指揮員的素質要求很高,在人民空軍成立初期,這樣的人員非常少,1956年以前,能夜間飛行的戰鬥機飛行員都非常稀少。這種狀況使得台灣國民黨飛機的入侵頻頻得手,1955年中,人民空軍出動246架次攔截竄擾的台灣飛機,僅有20次飛行員發現了目標,其中個別人開了炮,但是無任何戰果。艱苦而極需要耐心的作戰使得人民空軍不斷努力加強雷達和電子裝備,改變不利的處境。
1956年,大陸開始從蘇聯引進三坐標的П-20雷達並裝備部隊。П-20雷達是有兩個天線和有PRV-11測高雷達的遠程預警雷達系統。一個天線為S波段,另一個天線為L波段,當遭遇干擾時,能夠切換波段,其探測高空目標距離達300公里以上,覆蓋面積比П-3雷達大得多。П-20本身只提供目標的方位和距離,而目標的高度則由PRV-11雷達測出,通過模擬計算系統顯示在一個P型顯示器上。這種雷達另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能是能夠另外接外置P型顯示器,這個顯示器能夠被安放在距雷達站40公里範圍內的地方,這使得位於機場指揮室的戰鬥機指揮員,能夠不必通過電話而直接看到空中的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反應速度。由於這種雷達克服了米波雷達誤差大的缺點,在引導戰鬥機接近目標時,往往能精確地引導到飛行員的目視距離內。與П-20雷達同時裝備人民空軍的還有裝有雷達的米格- 17ПФ戰鬥機。在1956年到1957年間,人民空軍依靠引進的23部П-20和大量的П-3雷達,在沿台灣正面構成了漫長且有很大縱身的雷達警戒網。不久,П-20雷達就顯示了良好的作戰效果。
1956年6月22日夜間,在攔截台灣B-17偵察機的作戰中,部署在衢州的空5軍П-20 雷達首次成功地引導一架晝間型的米格-17Ф戰鬥機進入了目視距離,並兩次進入三次開炮齊射,將其擊落在江西嶺底鄉溪後村的山谷中。由於台灣偵察機安裝的設備需要在比較好的能見度天候下使用,因此這些飛機的入侵一般選取在晴朗的月夜進行,這也有利於人民空軍的攔截。在6月22日夜間的作戰中,由於П-20 能精確測定B-17的航向、高度和位置,使米格-17ф飛行員在9公里外就發現了月光下的B-17輪廓。隨後的8月22日夜間作戰中,雖然是下弦月,但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的П-20同樣將一架晝間型的米格-17Ф戰鬥機引導到了離目標800米處,擊落了這架美軍的P4M-1Q電子偵察機,這在以往利用П-3 雷達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同年的11月11月10日夜,杭州的П-20雷達再次引導晝間型的米格-17Ф戰鬥機擊落了一架國民黨的C-46運輸機。
才被一台破舊的270雷達發現,數分鐘後該機又消失在雷達視野外。此後直到1959年5月都沒有能成功擊落過國民黨入侵飛機。地面雷達的種種不便早已顯現,但當時新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沒有能力研製預警機。
人民空軍最早提出在大型飛機上安裝對空搜索雷達,並非是建造預警機,而是只需要一種夜間作戰的長航時飛機。殲擊航空兵夜間防空作戰雖然取得了一些戰績,但是這些戰鬥指揮和飛行都非常複雜。1958年3月13日夜間攔截台灣B-17G飛機過程中,一架執行無線電中繼任務從長沙大托鋪機場起飛的米格-15比斯戰鬥機返場時墜毀,2個小時後,沙堤機場的一架米格-17ПФ戰鬥機追擊該返航的B-17G,因飛出海岸太遠,在迫降雷州半島機場時,受惡劣氣候影響墜毀。在1960年國民黨改用P2V-7U電子偵察機後,防空攔截作戰形勢更加嚴峻。由於這種飛機安裝了ASP-20搜索雷達以及當時很先進的電子偵察系統,依靠地面雷達和戰鬥機很難進行攔截。
當時大陸空軍唯一能夠遂行夜間作戰的飛機是裝有雷達的米格-17ПФ。依照蘇聯的作戰指揮條令,在地面引導作戰時,戰鬥機上的雷達在飛向預定攔截空域時是不開機的。接近到離目標一定距離後,飛行員才打開雷達進行搜索。當時米格-17ПФ的攔截雷達是 РП-5。這種雷達是РП-1綠松石雷達的改進型號。安裝РП-5雷達的米格-17ПФ與沒有雷達的米格-17Ф最大的區別是機頭進氣口上唇和進氣道中間隔板。РП-5雷達的搜索天線就裝在進氣道上唇,搜索雷達罩使飛機看上去象鯊魚嘴,而進氣道隔板中有圓的測距雷達天線罩。當地面雷達引導戰鬥機到10公里以內時,地面指揮員會通知飛行員打開雷達搜索天線。РП-5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只有10公里,測距雷達的截獲距離只有4公里,在晴朗的白晝這種雷達還不如飛行員肉眼目視距離遠,但是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卻很管用,尤其是沒有月亮的暗夜。在攔截噴氣機一類的高速目標時,地面指揮員和飛行員配合儘量使截擊戰鬥機靠近目標再打開雷達,以免驚跑目標。當搜索雷達探測到目標並且進入到4公里的截獲距離後,飛行員轉換到測距雷達瞄準目標,一旦顯示進入700米左右的開火距離的指示亮起後,按下扳機開火就能打中目標。西方國家在1953年才在挪威附近的巴倫支海空域偵測到這種雷達的信號,當時蘇聯的米格-17ПФ戰鬥機用這種雷達鎖定美國的偵察機,РП-5雷達2000赫茲的重複脈衝頻率打在在美國偵察機的接收裝置上,裝置的電喇叭轉換為類似惡魔般的男低音" 噢......嗚......噢",這種聲音在50年代冷戰時期的夜空令北約空勤人員萬分恐懼,意味着一架強大火力的戰鬥機就在跟前將導彈和火炮對準自己,這是北約偵察機飛行員的噩夢。北約給這種雷達起的綽號為"胡掃"。1957年台灣國民黨和美國的偵察機在福建沿海偵測到這種索命梵音般的" 噢......嗚"聲後,有2個月曾經一度減少了對大陸的偵察飛行,但不久又恢復了飛行,因為美國偵察機在與蘇聯空軍戰鬥機的貓捉老鼠的遊戲中,發現了這種截擊雷達的問題。
最早發現РП-5雷達存在1000米以下不能使用的問題的是美國駐日本基地的P2V偵察機。在1954年執行夜間偵察任務時,多次遭到蘇聯米格-17ПФ攔截,每次降低高度貼海飛行後,蘇聯戰鬥機就很容易被甩脫。原因是РП-5雷達波束有14度的下視角,當米格- 17ПФ在1000米以下高度打開雷達時,波束將會照射地面形成大量地物雜波,淹沒了信號。而大陸空軍能夠使用的空對空截擊雷達僅此一種。
當時雖然米格-17ПФ有夜航能力,但是航程太短。無論怎樣保證油箱飽滿,但是米格機飛行員總是被起飛後不久就必定會響的油量警告聲弄得心神不定,在追擊敵機的時候,時刻惦記油量,這對於作戰干擾不小。有時甚至還沒有發現目標,油量已經開始告警。因此大陸空軍急需一種長航時的夜間作戰飛機。1958年6 月,大陸空軍在圖-2轟炸機上安裝РП-5雷達,用以攔截低空入侵的台灣國民黨飛機,其續航時間可長達8小時。圖-2飛機的缺點是速度慢,大陸將安裝了雷達的圖-2分散部署在重要地區的機場,如江西向塘、江蘇碩放,河南鄭州等地。然而這種企圖採用圖-2攔截P2V-7U的戰術並不成功。改裝的圖-2夜間戰鬥機只有探測距離不到10公里的РП-5雷達,只能對前方作左右範圍的60度的掃描,而P2V-7U卻有與當時的預警機相同的APS-20雷達,能夠掃描 360度方位,且有動目標指示,能夠表示出雜波背景中的移動目標,ASP-20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105公里。無論是探測距離和範圍以及雜波下的目標探測能力圖-2都遜於P2V-7U,而且圖-2最大飛行速度只有每小時547公里,P2V-7U最大飛行速度卻為每小時556公里,圖-2的技術指標對於完成攔截任務是非常困難的。在1959年到1964年的5年中,圖-2夜間戰鬥機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1960年11月19日暗夜,從河南鄭州起飛的兩架圖-2夜間戰鬥機起飛攔截從安徽方向竄過來的P2V-7U作戰中,一架撞上了嵩山失事。原因是РП- 5雷達沒有辦法區分前面的高山和目標,而P2V-7U上的APS-20雷達卻能看清山地,並從山地找到航線繞行。當時P2V-7U採取的戰術是直對山峰飛去,然後追隨地形飛越山峰,而後面死死咬住追擊的圖-2隻知道前面有回波,分不清是山還是飛機。當這架P2V-7U從三門峽西返航時,另外一個圖-2機組的РП-5雷達遭到其干擾,由於相對位置關係,兩架飛機接近到1公里都沒有發現P2V-7U。由於距離過近,當時地面П-3米波雷達已經無法區分目標和圖 -2,發現兩個信號幾乎疊在一起,於是地面指揮命令該圖-2機組對空盲射,在盲射開火中,強烈閃光的炮口焰使飛行員短暫致盲,無法看清雷達而撞山墜毀。一架P2V-7U導致兩架圖-2夜間戰鬥機墜毀,損失非常慘重。多起墜機原因是РП-5雷達性能不足造成的,其中米格-17ПФ戰鬥機也因為РП-5雷達不能區分山峰和目標,在追擊低空飛行的P2V-7U戰鬥中發生了撞山事故。
預警機雛形
大陸空軍最早類似預警機的雷達作戰飛機是圖-4改裝的夜間巨型戰鬥機,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戰戰鬥機。圖-4是蘇聯仿製的美國B-29轟炸機,在1953年3月贈送給中國10架。這批圖- 4型飛機全部裝備當時的空軍獨立4團,駐紮在河北石家莊。被台灣P2V-7U竄擾弄得惱火的大陸空軍,在改裝圖-2夜間戰鬥機的同時,也提出改裝圖-4。
圖-4夜間戰鬥機的改裝採用的是不同的方案。機載雷達採用被稱為"鈷"的ПСБН轟炸瞄準雷達。這種雷達的探測距離達100公里,可以作60 度的左右探視,也能作360度的全景掃描。這種雷達後來主要用於伊爾-28轟炸機,安裝在飛機前下方。在改裝圖-4夜間戰鬥機時,大陸技術人員將"鈷"雷達安裝在飛機背部的前炮塔上,這種雷達需要與光學瞄準具交連。為保證光學瞄準具夜間作戰,在圖-4前艙安裝了探照燈和紅外對空瞄準具,這種瞄準具能夠在3 公里外發現P2V-7U這樣的目標。圖-4寬大的餓炸彈艙被用於改裝成空中指揮所,把雷達外接顯示器接進艙中,並在艙內安放圖桌和布置通信線路,用於接收地面空情和協調圖-4飛機上各炮位的作戰。改裝後的巨型夜間戰鬥機圖-4П簡直就是一艘巨大的空中巡洋艦,機體上裝有5個雙聯裝23毫米航炮的旋轉炮塔,即便是當時台灣的F-86戰鬥機也不是圖-4П的對手。當時駕駛四個強大的發動機的巨型無敵的夜間戰鬥機飛行員們,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揚起漫天沙塵從基地起飛去捕捉老鼠般的P2V的時候,心中總是充滿不可戰勝、一往無前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不過圖-4П的戰績並不理想。
1960年12月19日夜間攔截一架竄往張家口方向的P2V的作戰中,起飛了3批巨大的圖-4П夜間戰鬥機。圖-4П幾乎不太需要地面雷達引導,自己能很快地利用"鈷"雷達找到目標。地面指揮員引導圖-4П夜間攔截相對於引導米格-17ПФ簡直是"天上人間",非常輕鬆。P2V幾乎無法擺脫這些巨型戰鬥機的掃射,不過當時的裝備實在太差,其中紅外瞄準具的誤差幾乎達2度,並且有很重的餘輝。在幾個批次的開火追擊中,依舊沒有造成P2V致命傷。其中在這架P2V到達山東臨沂上空時,遭到第三批次的圖-4П纏鬥射擊35分鐘之久,強大的火力逼得P2V機組就差要棄機跳傘,但最後P2V還是逃脫。
改裝的圖-4П雖然作為夜間戰鬥機過於笨重,但是已經具備了早期預警機的雛形。在二戰期間的美國海軍TBM-3W"復仇者"艦載預警機的性能也不過如此。但是在1960年至 1969年的9年時間中,大陸空軍沒有對空中預警機的發展做進一步的努力。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對軍隊裝備的技術進步的不良影響很大,許多很好的項目和提案被擱置。
空警一號的誕生
60年代艱苦的夜間防空作戰,體現出地面雷達為主的指揮體系上的很多問題。尤其是東南沿海省份的山區,造成了大量的雷達盲區,使台灣飛機的竄擾頻頻得手,夜間的艱苦攔截戰鬥持續了近11年。大陸空軍需要能夠覆蓋大量低空盲區的雷達預警系統才能有效遏止竄擾。
1969年秋季,文革的狂熱有所消停。9月26日中央軍委發出了研製空中預警機的指示。當年11月25日,空軍司令部發布通知,以六院為主、空一所、空二所、空軍十二廠為主,抽調人員進行空中預警機的研製。同時,空軍黨委決定改裝一架圖-4飛機為空中預警機,代號926任務,改裝工作在陝西咸陽以西的武功空36師基地進行,基地附近是5702工廠,該廠有相關的大型加工和維修設備。當時在圖-4基礎上改裝是非常實際的做法,因為當時大陸的大型飛機很少,可選用的機型只有伊爾-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圖104、圖-4等,這些飛機都是英國、蘇聯或美國產品,當時中蘇和中美關係都處於緊張狀態,零配件戰時難以保證,英國產的"子爵"飛機已經停產,而機械狀況比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圖-4,因此,採用圖-4作預警機平台合乎情理。
1969年底,603所會同其他所派出人員組建了150人的設計隊伍,以603所的樓國耀擔任型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後期改由周光耀擔任。空軍決定由六院為主設計,5702廠生產,空36師執行試飛任務。當時要求全國各單位對926計劃所需材料加工資料等全部開綠燈放行,只能傾全力配合不得過問。
空警一號首先遇見的問題是機身上攜帶7米直徑的雷達罩後,重量增加5噸,飛行阻力增大30%,原先的四台АЩ-73ТК發動機功率不足。為此,決定改裝已經國產化了的渦槳-6發動機,當時也只有這一款發動機能滿足要求。改裝工作由空軍一所擔任。由於АЩ-73ТК風冷活塞發動機短艙小,根本裝不下長大的渦槳6,因此需要在活塞發動機艙前,加裝一段過度艙段與原發動機艙連接。製造和安裝這個艙段時,由於沒有型架保證精度,技術工人們把木匠拉線和水平儀等家什用於測量安裝焊接位置,結果不僅精度非常好,而且時間只用了一個月就順利完成。
空警1號發動機和雷達支架特寫
雖然順利改裝了發動機艙,但是加長了的發動機向前伸出達2.3米,影響了飛機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工程師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採取快刀斬亂麻,用加大平尾面積,並且在平尾兩端加裝端板,同時增加腹鰭和加大背鰭來保證安定性。平尾的面積展向加長2米,弦向加長了400毫米。
改裝最主要的部分是雷達和機載系統。為裝下這些系統,拆除飛機上原有的"鈷"雷達和所有炮塔。在機背上加裝了7米直徑、厚度為1.2米的玻璃鋼雷達罩。由於原型機體沒有相應的承力結構能用於安裝雷達罩支架,普通框架承受不了雷達罩在飛行中產生應力,因此在圖-4的機身內加裝了承力框架,然後再把雷達罩架安裝在這些承力結構件上。
圖-4飛機中段的炸彈艙等幾個艙段全部改裝成密封艙,用於安排雷達操作員和控制人員。當時由於國內對於世界預警機技術水平和觀念上相差很大。空警一號的主要分系統包括警戒雷達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數據顯示和控制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通信和數據傳輸系統、導航和引導系統、電子對抗系統。在空警一號上採用的是布置多個雷達P型顯示器,2個A型顯示器,UHF和VHF波段的電台分別擔任空地和空空通話,當時數據傳輸設備採用無線電傳機改裝,空域的空情顯示主要以圖板作圖表示。由於雷達P顯當時只有長餘輝一種,操縱員和控制員必須緊盯顯示器,不然很可能漏看空情。實質上空警一號只是將雷達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測範圍和減小盲區,性能與50年代早期的預警機相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預警機。根據已經公開的當時資料,空警一號對低空目標的探測面積相當於40個П-3雷達站,這對於當時的大陸防空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
在預警機的製造史上,中國人的改裝速度是世界之最。從1969年12月開始畫圖,只用了一年零七個月,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號就開始了首次試飛,隨後進入試飛階段。在起飛過程中,首先發現飛機跑偏,飛行員極力控制飛機,才使得沿跑道中線扭秧歌一樣地滑跑起飛和降落,升空後在飛行也有偏航滾轉的趨勢,飛行員在數小時的飛行中,時刻要用力把登舵。後來經過測試,發現是發動機功率加大後,螺旋槳側洗流打在垂尾上造成的偏航力矩所致。圖-4原裝的АЩ- 73ТК活塞發動機是右旋,而渦槳6是左旋,原設計對右旋的氣動力矩補償措施全部失效,造成飛機左偏右傾。而中國的技術人員解決這個看來很棘手的問題卻只需一把扳手,將左右發動機油門推杆調整成固定8度的油門,造成左右推力不同來補償這個偏航力矩。
另一個在試飛中出現的問題卻沒有如此簡單。由於位於垂尾前方的雷達罩厚度大且邊沿鈍,飛行中罩後氣流產生分離引起紊流,作用在垂尾上就產生振顫。這種振顫飛行員在飛行中都能明顯感覺到。振顫不僅容易使空勤人員感覺疲勞,也容易使結構疲勞。從1972年9月開始,設計組開始着手排除振顫。採取的手段是在天線架上安裝船形整流罩,並在垂尾上加裝動力吸振器。經過反覆試驗,證明這些手段是有效的,成功地將振顫遏止在允許範圍內。
空警一號全部改裝完成後,進行了幾百小時的飛行測試。中高空模擬目標是轟-6轟炸機,海上低空目標以安-24運輸機模擬。空警一號對轟-6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300~350公里,對海上低空飛行的安-24飛機探測距離達250公里。空警一號也針對海上艦船進行了試驗,探測大型獵潛艇一類的目標距離達300公里。雖然當時空警一號採用的全是電子管系統,連指揮計算機都是電子管晶體管混合電路,但在探測距離上也能與國外同時代的先進預警機相比美。空警一號落後在雷達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送環節上,缺乏實用的人機界面,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傳報空情。
1980年以前,中國空軍主要沿用蘇聯的裝備體系和作戰指揮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戰鬥機和地面雷達引導為主。中國的國土面積很大,這樣就需要很多的地面雷達、戰鬥機和機場,並且劃分各自的防空空域,這也是導致中國殲-5和殲-6戰鬥機總產量近6000架的主要原因。要協調和調度數量如此龐大的戰鬥機群和分布各處的空軍基地,再加上近十萬門高射炮和幾千個防空導彈發射架,對於大陸空軍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蘇聯的預警機一般部署在警戒地區後方150公里處,附近有己方戰鬥機和地面防空區域,這種做法不僅能有效監控前方空域,又能使預警機處於己方防空網的保護之下。預警機探測距離遠,發現有敵方戰鬥機企圖襲擊預警機時,可以及時後退,並引導己方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進行攔截。1981年敘利亞企圖採用米格-25從高空高速襲擊以色列位於黎巴嫩西部地中海上空的預警機時,以色列預警機後退,並及時引導戰鬥機成功的攔截了這架敘利亞的米格-25。預警機的優勢是探測距離遠,當其後退時,能脫離敵方地面雷達視距,而需要地面引導的敘利亞米格-25戰鬥機卻因此無法得到地面全景空情引導,機上雷達只能探測正面空域,因此落進了從側面接近的以色列戰鬥機的圈套。當時的中國空軍的預警機也很可能採取這類戰術,而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同於蘇聯和美國,缺乏遠程戰鬥機,需要引導大批的殲-5和殲-6輪流升空作戰,甚至還要與地面防空系統協同,預警機的指揮控制非常複雜。不過1970年以後的中國大陸空防如同長滿刺的刺蝟,入侵的敵機遭到的空中和地面攔截規模將是空前密集的。
遺憾與新生
空警一號研製成功後,並沒有進入空軍服役。進入20世紀70年代,台灣國民黨飛機的襲擾漸漸平息,大陸的雷達網已經逐漸完善,覆蓋了大多數國土。對於空中預警機填補盲區的緊迫程度減緩,如此以來,大陸有時間更進一步認識預警機作戰體系。到20世紀80年代共和國空軍依舊在停留在50年代末期的水平,主要戰機依舊是米格-17和米格-19的國產型殲-5和殲-6,而地面雷達也還是當年的П-3和П-20。1982年爆發的敘利亞與以色列的戰爭中,以色列成功的瓦解了敘利亞的地面雷達網的防空體系,這場戰爭警醒了共和國空軍。落後的戰術思想和落後的裝備才是敘利亞人失敗的原因。
80年代末期,空警一號第一次展現在國人眼前的時候,已經不再能遨遊長空,而是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的展品。這對於希望中國有自己的預警機的人們也許有些許遺憾,但對共和國空軍卻意味着戰略思想和觀念的新生,空警一號是中國防空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