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次貸危機與三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比較
Michelle
本周美國最熱門的兩個話題是總統選舉和金融危機。相對而言,美國民眾和媒體對於金融危機的關注程度又遠遠超過了競選。在這裡就談談對於美國七千億救市計劃的一些看法。
幾千億的政府救市計劃確實是代價不小,可是坐視不救的代價只怕更是十分昂貴。有可能因為房地產價值的繼續下滑,壞賬持續增加,而導致銀行不堪負荷,廠家商家因資金無法周轉而相繼倒閉,進而更進一步引發大規模失業,退休賬戶的貶值和破產,以及信用卡危機。如果政府國會舉措不當,這幾年在美國發生較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或是大蕭條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回顧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後期,銀行家們紛紛把資金投入股票市場以賺取高額利潤,結果在三十年代初經濟開始衰退的時候許多銀行因為發生嚴重擠兌而倒閉。更因為資金鍊的中斷而導致了企業大規模的破產,最後極大地深化了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當時的失業率似乎差不多達到了25%至30%之間,滿街都是無處可去的流浪漢。
最後在羅斯福總統任期之內,由政府借貸並出資僱傭大批無業者,修建公路鐵路,以及各種公用民用設施,帶動了消費需求,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國內的剩餘勞動力出國參戰,幾年之後才逐步走出了大蕭條的境況。美國國會也因此在幾年之後推動成立了FDIC保險以保障銀行金融業的穩定。
近幾天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感受到周圍很多人士對於金融危機的驚慌失措。不論鮑爾森和伯南克的觀點和運作方式上是否有欠妥之處,事實上危機確實存在。而從鮑爾森和伯南克的學識和經歷來說,一定是感覺到了眼下所處的金融危機之中有再次誘發大蕭條的可能性,才會顯得如此驚慌失措,以至於要求國會投入幾千億投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以防止不景氣向其它行業,尤其是銀行業的大規模擴散。
最後國會協商通過的救市計劃不會是最初所制定的的計劃,但是無論計劃最後由哪一方來執行,制定了哪些相關法規條例,最終又投入了多少資金,總之是希望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尋找到用相對而言最小的代價來穩定市場。
比較理想的一種做法是可以把這一次的救市計劃設計成為由美國政府主導的向金融和地產界的大規模投資,若干年後經濟回暖,房地產價值回升的時候,納稅人的投入可以因此得到相應的回報。按照經濟學常識來說,房地產價值的回升,或者三年,或者十年,應當是遲早的事情,問題只是在於何時出手才能得到最高價位的回報。更何況現今在美國的許多房屋價格因為次貸風波的影響很可能已經跌破了正常合理的價位。
正因為有了經濟大蕭條的深刻教訓,再以眼下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此次次貸危機的規模相對而言會遠遜於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其負面影響很可能會與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相似。
事到如今,美國政府和國會不會完全撒手不管金融市場,但在進行干預的時間,方式,和程度上會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無論最後達成了哪種協議,無論是由誰來執政,眼下低稅率高支出的經濟政策只怕都是難以為繼的了。
反對救市計劃的人士其實也有非常好的理由來反對政府大規模地干預金融市場。納稅人因此更應該務必從今後金融市場運作規範的設立,救市資金投入數量的限制,以及房地產金融資本回報這幾方面着手,據理力爭,爭取理應得到的那一份。
另外,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如何想方設法增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元素並且有效防範壞的情形的發生,吸取教訓,防患於未然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可是歸根到底,經濟學其實也並非是一門可以精密計算和預測的科學。
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又象串在一條繩上的螞蚱,美國經濟衰退了大家都會有損失,誰也別想獨善其身。想到了美國這些年以來對自己的好,真的就是慢慢地把美國當成了美好的幸福家園,無論如何都是希望她好,預祝她能夠早日度過難關。
September 26,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