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共軍將領之劉、粟 zt
粟裕為我軍一優秀將領,在戰爭中,也確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其表現總體評價堪稱優秀,但是感覺現在粟派越來越過火,甚至把粟裕吹成什麼“中華戰神”“第一軍事家”“古今四大名將”“500年來第一猛將”“將帥之首”“世界十大名將”“就算粟裕最會打仗”“淮海戰役總指揮”等等,實在是太過了,其他人不敢說,若說劉粟對比,我認為粟裕還差了很大一截,本人雖然是網上一看客,也能用這些年的所見所聞駁上一二,歡迎大家指正,也歡迎粟派人事前來爭辯。我認為,看一個將領不能僅僅看其某一時期的表現,應該全面地進行分析,應針對其整個軍事生涯的作為來進行評述:
一、軍事理論成就
這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粟裕差得太遠,在中共確定的36個軍事家中,唯劉帥冠有“軍事理論家”的頭銜,一生的理論成就十分豐富。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敵進我進”“軍事五行論”“人地論”“戰爭利害變換線”“追殲戰的大縱深戰略”“解放軍戰役學理論”,以及率先提出的“綜合群力論”“對日持久戰思想”“獨立自主游擊戰思想”,解放後出任解放軍最高學府總教頭,結合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創建了解放軍自己的戰役學理論。劉帥還在我軍發展的各個時期,翻譯了大量外軍軍事理論書籍和教材,指導我軍當前的作戰。粟裕在軍事理論方面有個“轉折論”(不知道是戰爭年代提出的還是解放後提出的),私下認為其內容不及劉帥的“戰爭利害變換線”豐富。
二、軍事教育
這也沒有可比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粟裕都是劉帥的學生,當年劉帥任紅軍學校校長時,粟裕就參加了學員隊。劉帥在各個時期都兼任了相應的軍事學校的職務,戰爭時期引入蘇聯、日本、美國的先進作戰理念,指導戰爭,解放後更是一心辦教育,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促進我軍向現代化和正規化邁進。
紅軍時期,抗日時期劉粟不在一個層面,因此,我們僅以粟裕表現最出色的解放戰爭而論,劉帥罕有敗績,戰役規模的作戰更是沒有敗績,這是一種爐火純青,運用自如的境界。粟裕大將雖然作戰也是一流,但離這樣的境界還有一定的差距,就是到了解放戰爭收尾了,粟裕也還在繼續打敗仗,而無法達到劉帥的水平。可以說粟裕能打的勝仗,如果劉帥在也能打,而粟裕打的敗仗劉帥絕不會打;粟裕創造的軍事記錄也不斷被人刷新,而劉帥創的一些軍事記錄卻無人刷新。比如一人幾發子彈的大兵團作戰的上黨戰役;解放戰爭初期相當兵力對陣敵兩大主力並小勝的巨野戰役;在戰略被動形勢下出擊外線取得最大戰果的魯西南戰役;無後方作戰條件下殲滅敵軍整編師的高山鋪戰役;相當兵力條件下、裝備極差、彈藥不足包圍敵頭等兵團的雙堆集戰役;戰果最大、作戰堪稱完美的大西南戰役!這些戰役以雙方條件對比而言,粟裕是沒有打過這樣的戰例的,即便是最驚險的孟良崮戰役,也不過是我軍近30萬打敵軍11個整編師20多萬人,在11個整編師中,有幾個整編師還沒看見人影呢。象分兵後華野內線4個縱隊(每個約3萬人)加強大的特縱和5個團的地方部隊對陣敵軍4個整編師這樣的敗仗,我想劉帥有這樣的條件,即便喝醉了也不可能失敗。
也許粟派會認為,粟裕處在劉帥地位一樣可以打這些仗,巧了,歷史還真給粟裕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魯西南戰役,劉鄧挺進大別山,粟裕到魯西南統一指揮華野7個縱隊和中野一個縱隊作戰,兵力約16萬(9月底還加入了中野12縱總兵力18萬),而面對的敵軍機動兵力不過是5、84、57,守城部隊僅68還算完整,其他為劉鄧魯西南戰役後的殘部,粟裕僅僅消滅了一個57師9千多人,隨後敵軍增援了10師、75師和11師,84師退出機動行列,我軍仍占優勢,粟裕集中5個縱隊圍殲11師兩個旅,以3個縱隊阻擊10、75、5,結果敵軍援軍還未靠攏,粟裕即被11師擊敗,將剛剛奪取的魯西南主動權拱手相讓,此後不得不留下兩個縱隊牽制敵軍,而以6個縱隊出擊豫皖蘇,直到第二年2月底退回休整,別說消滅多少正規軍,連豫皖蘇的地方民團都沒有打乾淨,以致劉鄧出大別山後,接替粟裕作戰,還得重新從打地方民團鞏固根據地開始。也就是說,粟裕到魯西南和豫皖蘇以16-18萬野戰軍作戰,面對的敵軍又少,其戰果還沒有劉帥5、6萬野戰軍在這一帶作戰的戰果大。可以說在相同地域,在相同的地形地貌和後方支援條件下的作戰是有可比性的(並且粟裕的兵力更大,面對的敵軍更少,這是比劉帥在這一帶作戰更有力的條件),同時一個人的水平和經驗只會不斷增長,因此,水平比較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解放戰爭第一年的劉伯承>解放戰爭第二年的粟裕>=第一年的粟裕。而劉帥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戰水平越來越精湛,到西南戰役已經是爐火垂青,整個指揮之精準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可以說是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個成語的最佳詮釋。
也許有人會認為如果讓劉帥到粟裕作戰的地盤上來,就不會有粟裕幹得好,巧了,歷史也給了劉帥這樣的機會。48年2月底,粟裕率3個步兵縱隊和特縱約8萬多人退出中原作戰,劉鄧率領經過大別山艱苦征戰的5萬多裝備極差的野戰軍出大別山接替粟裕作戰。雙方條件看,粟裕部中原作戰時,敵軍還處於不斷向大別山增兵狀態,中原地區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用於對華野和陳賡部隊作戰機動部隊總共只有16個機動旅。而劉帥加入中原作戰後,力量比粟裕更弱,而敵軍不少大別山部隊回援中原,敵軍力量更強了,從劉帥試打阜陽就可以看出,敵軍向心增援的兵力達到了20個旅,這比粟裕中原作戰時敵軍總機動部隊還多,其後,劉帥改變策略,採取“分遣與集結相結合”的戰法,在宛西靈活機動消滅了敵軍2萬多人,一舉鞏固我軍在中原的地位,第二仗宛東戰役就已經發展到以針對敵軍一個兵團的殲擊作戰,也就說,劉帥以更弱的力量,面對更強大的敵人,通過一個戰役的鞏固,就已經能在中原運作大規模的殲滅戰了,此後,又制定了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戰略,兵出襄陽,將中原區連成一片,為此後發展到決戰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從中原作戰,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經營中原,劉帥比粟裕更卓有成效。
同時看粟裕打仗,仔細點不難發現,粟裕對條件依賴太重,解放戰爭第一年確實打了不少大仗、勝仗,其實是依賴華中和山東兩塊戰略根據地超厚的底子而已(林粟大戰時,粟派就認為東北條件比華東好來論證粟裕更出色),7月分兵後,條件一差點,就立刻崩盤!到了魯西南和豫皖蘇這些和劉帥相同和相似的作戰區域打仗,比劉帥多一倍以上的兵力,其戰績還不如劉帥5-8萬人的水平,陳毅元帥批評華野分兵後彈藥水平降到每門山炮150發,每門迫擊炮100發炮彈的水平就不能打仗了,如果中野有這個供給水平那簡直不要太富裕了,中野就是參加淮海決戰前,每門炮平均只有幾發炮彈,且所有炮的絕對數量也少得可憐,不足300門,其中75MM毫米以上的炮只有兩門,其他山野炮42門。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粟裕的部隊是劉帥部隊的水平,能參加決戰嗎?七月分兵後,雖然力量減弱,但比起劉帥部隊來說作戰條件還是好了許多吧?結果呢?除了留給我們南麻、臨朐、土山集幾個敗仗外(特別是土山集一仗,5個縱隊還打不過11師兩個旅),並沒有太多的作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粟裕如果指揮劉帥條件下的部隊,我們是不可能指望他能進行決戰的。
追殲戰階段,劉帥以大縱深、大迂迴、大包圍的雷霆手段,在2個月內向川黔縱深進軍達2000千多公里,指揮包含18兵團和四野一部在內的50萬大軍,完成了對90萬敵軍乾淨利落的合圍殲滅,且代價極小,傷亡還不足5000。我們再看粟裕指揮的進軍東南,實際陸上作戰只有福建,且在渡江戰役時,2野就已經控制了福建北部的南平、古田一線,3野的攻擊位置實際上是從這裡開始,整個縱深還不到400公里,然而3野部隊從7月底進入攻擊位置到10月中旬拿下廈門,進軍縱深不過300多公里,卻用了近3個月,這樣的作戰效率,焉能沒有金門之敗?由於2野沒有海島作戰,因此,我們僅作陸上作戰比較。也許有人要說,進軍福建並非粟裕親自指揮,我覺得這說明兩個問題,1、粟裕沒有象劉帥那樣的統領全局的能力,因此,面對戰略區範圍的整體作戰則顯得力不從心,缺乏指導力度,只能靠前線指揮員各自為戰。2、督導也不力,中央本要求華野6、7月間就占領漳廈,我們可曾見到過粟裕有過整體的部署和有效督導?從作戰條件上,華野進軍福建有富庶的江浙、上海作為堅強後盾,2野進軍川黔並沒有後方依託,出動後只能靠自身解決給養,通過貴州無糧區時,靠的是在道路難行的雲貴高原上每日最高行進180里的高強度連續行軍。可以說進軍東南和進軍西南相比,其指揮水平和實施水平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縱觀戰爭中各個時期,在相同或相似作戰條件下,粟裕沒有劉帥幹得好。
四、軍事謀略
指對付什麼樣的戰爭用什麼樣的戰爭模式的戰略思維。
1、紅軍時期劉帥的作戰謀略是意運動游擊戰為主,同時推進紅軍的正規化建設,劉帥的敵進我進(和老毛提出的16字方針,可謂異曲同工)實際上是在這個時期提出,同時期的粟裕恐怕還談不上什麼戰略層面的軍事謀略。
2、抗日戰爭時期,劉帥率先提出“持久戰”思想,“獨立自主游擊戰”思想,“綜合群力思想”(這幾個軍事謀略可以參看人民日報“功業垂青史 武學照千秋”和劉傳編寫組成員之一樂白筆“劉伯承元帥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兩篇文章),抗日中期針對敵軍的囚籠政策提出“交通鬥爭”策略,在華北根據地進入最黑暗時期又提出和實施“敵進我進”戰略,這些東西對於八路軍的作戰具有示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的粟裕好像也談不上什麼大的軍事謀略。
3、解放戰爭時期劉帥的《論蔣軍的致命弱點》和《再論將軍的致命弱點》兩篇文章可以說就是將軍必敗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戰爭我軍必勝的規律和一般進程(在本人看來其指導意義相當於抗日戰爭的《論持久戰》),在和蔣軍的作戰策略上採用的是內外線結合的主動作戰,這種策略是保持晉冀魯豫根據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如果採用其他戰區的作戰方法,邯鄲必丟,晉冀魯豫就將失去作戰之根據。解放戰爭中期對付敵軍啞鈴戰略,實施中間突破。解放戰爭後期根據作戰方式的轉變又提出了大縱深的作戰謀略。
這方面,粟裕主要是內戰初期的內線戰略,但效果沒有劉帥的內外線相結合的戰略好。第一年華野總殲敵42萬,中野總殲敵近30萬,看起來華野多,但是從損失看,華野丟掉了蘇中、蘇北、兩淮、魯南,半個魯中,而中野僅僅淨失兩城。大家都知道,共產黨軍隊是靠什麼作戰?當然根據地,沒有了根據地一切無從談起,因此,從人地兩方面而論,即便是從華野表現最為搶眼的解放戰爭第一年作戰綜合來看,也是中野表現更好。
五、軍事戰略
解放戰爭粟裕在這方面水平也比較高,比如不下江南,在江北機動殲敵的建議。劉帥的則有紅軍時期遵義會議上和聶帥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會合四方面軍的建議;抗日戰爭的敵進我進軍事謀略指導下的敵後武工隊,和交通鬥爭策略指導下的交通破襲戰(到了解放戰爭都沒過時,粟裕47年到了豫皖蘇都還在依葫蘆畫瓢);解放戰爭初期的縱深機動,中期的中路突破以及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戰略;淮海戰役中率先提出的斬斷敵軍中樞以及和陳鄧一起提出先打黃維促成大淮海的建議。這個方面我覺得還是劉帥強一些。
六、戰術
“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有代表性的經典戰役戰鬥“如:智取遵義(兵不厭詐)、巧渡金沙(縱深奔襲)、七亘村之戰(重疊待伏)、神頭嶺之戰(出敵不意)、上黨戰役(圍成打援)、邯鄲戰役(貓盤耗子,盤軟了再吃。圍三闕一)、隴海戰役(先發制人)、鄄南戰役(回馬槍)、滑縣戰役(猛虎掏心:對敵實施遠距離奔襲,即避開它的前鋒據點,果斷突入它的防禦縱深,先打它的指揮中樞),巨金魚戰役(攻敵所必救,殲敵救者,攻敵所必退,殲其退者),魯西南戰役(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六營集之戰(圍三闕一,暗設口袋),挺進大別山(狹路相逢勇者勝),宛西戰役(小型運動戰的典範“分遣與集結相結合,分遣以撕破敵人的合擊陣勢,集結以圍殲可以殲滅之敵”),襄樊戰役(鉗形合圍),淮海戰役(對整個戰役提出的戰法:夾其額,揪其尾,斬其腰,置之死地而後已。)、雙堆集戰役(傾家蕩產,圍師不闕)、西南戰役(大縱深、大迂迴、大包圍),對印作戰指導(“打頭,擊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敵軍配置基礎上的高度精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山鋪戰役,可以稱得上“瞞天過海”,從300里範圍內快速集中10個旅打擊40師及82旅,敵被合圍前始終認為當面我軍只有1個旅,造成我軍在無後方作戰條件下,消滅敵軍一個整師的光輝記錄,稱得上絕對經典。
而粟裕大將在7月分兵失敗後,遭到了譚振林措辭嚴厲的批評,粟裕自己也承認“戰術低劣”,我覺得,粟裕的南麻、臨朐、土山集、豫東戰役第三階段、月浦等失敗,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戰術上的不足肯定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這一項比較上依然是劉帥占優!
七、戰果
殲敵方面:劉帥麾下部隊抗日戰爭殲敵42萬,解放戰爭殲敵230萬,剿匪114萬;粟裕麾下部隊抗日戰爭殲敵10萬(鬼子沒打幾個,恐怕主要成分是偽頑軍),解放戰爭殲敵247萬(含剿匪),可以說粟裕所領導的隊伍總戰績也差了很多,況且華東方面的地方軍區還不歸粟裕領導。同時劉鄧部隊戰績是在比粟裕部條件更差的情況下取得的。算直接指揮的戰役殲敵,抗日戰爭不用比了吧?解放戰爭:劉帥上黨3.5,邯鄲3,隴海至魯西南戰役戰役殲敵為19萬,挺進大別山0.8,高山鋪1.2,宛西2.1,宛東1.2,豫東阻擊0.8,襄陽2.1,淮海11.5,渡江10,大西南90共約145萬
粟裕:蘇中至孟良崮約25萬,南臨1.4,沙土集0.9,土山集0.4,挺進豫皖蘇1萬1,破擊平漢1萬,平漢隴海破襲3.2(和陳賡聯合4.5),豫東就算9萬,濟南戰役10.4萬(稍軟,戰績完全來自攻堅,許世友指揮),淮海44萬,渡江22萬(扣除譚震林一路),總計約118萬
根據地創建方面:劉帥在抗日戰爭中創建了人口2400萬的晉冀魯豫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成為了解放戰爭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中的各根據地是共軍和國軍爭奪天下的基礎,且,晉冀魯豫處於四戰之地,關聯八方,向北屏障華北和東北,向東向西配合華東和陝北,其戰略位置決定了這塊根據地關係了國共兩軍的戰略平衡。解放戰爭中期,劉帥又率領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擁有人口4500萬的中原根據地,把中原這個本來國軍的兵源糧源基地,變成了我軍的前進跳板,這是一進一出的差別,這為提升共軍的總體實力,削弱國民黨的戰爭潛力意義巨大,並且中原根據地的建立還使我軍中原、山東、晉冀魯豫三大根據地形成了對中原國軍的戰略包圍,為淮海決戰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八、勝率
“劉帥做為我軍的軍事主官(長征途中任軍委縱隊司令、先遣縱隊司令,八路時期任129師師長,解放戰爭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野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其親自策劃和指揮的戰役保持了不敗記錄,劉帥的出色指揮使第二野戰軍獲得了“劉鄧常勝軍”的美譽,劉帥也獲得了邊區政府的“常勝將軍”錦旗 ,領袖毛澤東也稱讚劉伯承元帥為“常勝將軍”。 ”
粟裕就不行了,懷玉山那檔子事,他不是主官都不算了,眾所周知的如親自指揮的南、臨、土山集、帝丘、月浦、步登。
百戰不殆是用兵作戰的一種境界,從作戰的勝率就可以看出,粟裕的軍事指揮還差火候啊,粗一看是“樂觀”所致,實質上就是對戰場形勢判斷的失衡。形勢判斷是一個軍事指揮員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兵法雲“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一個好的指揮員最高境界是始終料敵機先,起碼也應該做到隨機應變,而不是“把棋走重”直至不可收拾!
因此,我們從勝率上就可以看出,粟裕的用兵水平和劉帥還有較大差距。
九、對手的評價
對於評價來看,我黨我軍給劉帥的評價是最高的,我就不說了,自己人的評價就當不準確,我們就免了(自己人的評價往往帶有感情和氣候因素,比如劉少奇的“叛徒”“內奸”“工賊”這些帽子可都是自己人給戴上去的)。看看對手,對手的評價那才是最客觀的,我們看看對手怎麼說:
蔣介石:“論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智計過人,不愧是軍事家”
白崇禧:“共軍第一號悍匪”
顧祝同:“與國軍將領相比,不啻為鶴立雞群”
劉 峙:“劉鄧部隊能藏於九地之下,攻於九天之上,神機妙算也”
郭汝瑰:“此乃共軍最能作戰之人也”“軍事史上最輝煌的行動就是挺進中原”“沒有膽大包天的勇氣誰也不敢下這一決心;沒有心細如髮的籌謀,誰也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
陳頤鼎(70師師長):“劉伯承乃天下奇才”,人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大海之港彎”
王元直(整編11旅旅長):“劉伯承之運用深合孫子兵法”“學識見解俱高”“有人謂,劉伯承指揮國防部,信然不謬”
楊伯濤(18軍軍長):“劉伯承太厲害了”
劉廣信(第119旅旅長):“與其說我們是受顧祝同、白崇禧指揮,不如說是受劉伯承指揮”
日寇:“神機軍師”,譽神頭嶺為“八路軍第一流游擊戰術”
日本軍史專家認為中國近代軍事史兩個傑出軍事家為劉伯承、林彪,並說劉伯承各方面均高於林彪(看中共產黨史出版社的《中國雄師第二野戰軍》)
西方人認為的中國三個半(一說兩個半)軍事家,劉帥均為其中之一。在蘇聯的百科全書中,把劉伯承定位為“革命軍事家”(劉得之後,謙虛地說應該改為“革命軍人”)
美國軍事專家吉米認為劉伯承是20世紀6個偉大軍事家中最神奇的一個。
英國的詹姆斯•愛特說:“一個真正的軍人,渴望戰爭又憎恨戰爭,一個偉大的軍人,就不僅能操縱戰爭,而且能消滅戰爭。劉伯承就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罕見的真正而偉大的軍人。”
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中國震撼世界》一書中寫道:“我經歷了多次戰爭,但從來未見過比共 產 黨這次勝利強渡黃河(指魯西南戰役前的渡河)更為高明出色的軍事行動。說它高明並不在於這次軍事行動本身,而主要在於對這一軍事行動的構想——它的膽識、氣魄,特別是他們創造性的想象力。”
對粟裕的評價:
胡璉:蓋陳、劉兩匪以次的指揮官若粟裕、陳士渠、許世友、楊勇、陳錫聯、陳再道、王必成、葉飛等匪酋,皆與我對戰多次,根據體認,彼等均非傑出之才
十、官方評價:
一)劉帥:
1、悼詞節選(最權威的蓋棺定論):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在一系列重要戰役中,特別是在上黨、平漢、淮海、渡江戰役中,在進軍解放西南戰役中,表現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指揮藝術;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中級軍事指揮員,為推進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建設,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他的高超的指揮藝術和作戰謀略,他的精闢獨到的軍事著述,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人民日報社論《功業垂青史,武學照千秋》節選:中外著名的軍事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之一,也是卓越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劉伯承的軍事理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傑出的兵法家;大軍事家。
3、《中國大百科全書》評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劉伯承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攻讀古今中外軍事名著,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實踐當中。他對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司令部等工作都有獨到的論述。其作戰謀略和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詞典》評語: “指揮藝術卓越”,“為我軍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我軍的軍事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
二)粟裕:
1、悼詞: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軍事家
2、《中國大百科全書》評語: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3、《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詞典》評語:“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戰役規模越大越出色”。
4、人民日報《永遠的豐碑》: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卓越的軍事家;組織指揮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積累了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
綜上所述,我認為軍事上綜合看粟裕顯然不及劉帥。同時說明一下,作者並無貶低粟裕之意,本文儘可能實事求是,但由於作者水平限制,文章中可能有不實和對粟裕認識方面的偏差,請有識之士給與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