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線大追殲中林彪和陳賡的三次爭論
林彪和陳賡是黃埔的師兄弟,曾一同參加過南昌起義,在歷史上有淵源,卻很少合作過。在人民解放軍進軍南中國的征途中,陳賡所在的二野4兵團被配屬給林彪統轄的第四野戰軍,一起圍殲白崇禧的桂系集團,這就是著名的南線大追殲。
在戰役進行過程中,林彪和陳賡發生過三次較大的分歧,利用電報往來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雖然最後由毛澤東一錘定音,但作為軍事戰略的選擇,還是有不少可以圈點的地方。
第一次爭論發生在1949年7月。其時正在進行宜沙戰役,四野主力在湖北打宋希濂集團。林彪的指揮部則還在鄭州。而陳賡兵團已進到了江西的樟樹鎮。林彪電令陳賡兵團於7 月中旬渡贛江經宜春,進入湖南醴陵、衡陽、株洲一線,準備與白崇禧的主力決戰。
經研究,陳賡認為這樣的部署是攆鴨子戰術,抓不住白的主力。他復電林彪,建議4兵團迂迴廣東,搞大包抄。林彪不同意,堅持按原計划行動。換別的人,也就服從命令了。但陳賡不然,他直接致電中央軍委,陳述自己的意見:四野規定的此次側擊行動,構不成對白崇禧的包圍。我部人馬逾萬,稍有動作,極易被敵發覺,而敵一旦發覺,即會火速返回兩廣,於下仗極為不利。而且又時值盛夏,部隊北方兵多,水土不服,非戰鬥減員甚多。因此,建議充分利用我兵團有利態勢,繼續向南推進,搞大迂迴,占廣州,堵截敵人向廣東之逃路。
同時,陳賡也表示,部隊正在待命,準備隨時執行四野的作戰計劃。電報同時並報林彪及二野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林彪再次回電:我決心已下,不能更改,立即執行。很快,毛澤東以軍委名義於7 月16、17日連續發出了兩封電報。針對林彪的部署,電報云:白部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決不和我作戰。因此,應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以掌握主動。同時,電報明令陳賡:4兵團與15兵團(鄧華兵團)兩個軍由陳賡指揮,經贛州進軍廣東。4兵團為深入廣西尋殲白崇禧之南路軍,由廣州向廣西南部前進。
毛澤東的來電明確支持了陳賡,否決了林彪的部署。
第二次爭論是在10月,關於攻打廣州。其時正在進行衡寶戰役,東路軍陳賡兵團已進至廣東韶關、清遠地區,離廣州已不遠。10月10日7時,林彪致電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衡寶線南退之敵7軍、48軍主力,共 4個師,已被我包圍於祁陽以北地區。敵戰力甚強。敵其他各軍亦正回頭北援。我13兵團正由芷江東進,但一時趕不到,而我在祁陽以北兵力目前沒有迅速消滅敵之絕對把握。。。。。。。韶關至廣州線之敵主力正向鐵路以西撤退,廣州必將放棄。建議陳賡兵團即由現地沿公路直向桂林、柳州前進,藉以增大消滅桂敵的力量。目前似應以集中兵力殲滅白兵力為主。否則,今後兵力分散各省,而敵兵力反形成集中,致使戰局甚為拖延。
當日23時,軍委和毛澤東復電林彪並告葉劍英、陳賡:完全同意你們的建議,陳賡兵團即由韶關、英德之線直插桂林、柳州,斷敵後路,協同主力聚殲白匪。此計劃如能實現,可以大大縮短作戰時間,請即令實施。
當下,林彪向陳賡及4兵團下達了西調的預令。然而,陳賡不同意這個方案。10月11日13時,陳賡、葉劍英聯名復電林彪並報中央軍委:以目前情況,4兵團已前進到清源地區,。。。。。。我先頭部隊正在圍殲敵之兩個團,。。。。。。各兵團正以每日行130里以上速度向廣州前進中。在此情況下,如向桂林,直線距離有1300里,以時間計算,不如18軍、46軍及13兵團來得快。因此,我們意見,4兵團不如直下三水,打下廣州後不停留地用水陸運輸,經梧州直取南寧。廣州守敵增加了胡璉兵團,4兵團如不參加,僅鄧、賴兵團兩個軍(6個師)及曾、雷、林部攻打,則時間拖長了。4兵團如立刻向桂林、柳州前進,實際上仍需集結隊伍重新動員的時間,一方面路遠趕不上,另一方面廣州不能獲得迅速解放,有兩頭失當的顧慮。
在陳、葉此電發出前3小時,10月11日10時,林彪又向軍委去一電:祁陽以北之敵主力4個師,大部尚未突圍,。。。。。。敵其他各軍據密息擬向北增援,但現在停止於東安、冷水灘、零陵之線,並未北進。
經過對林、陳二部來電的判讀,毛澤東及軍委改變了戰略決心。10月12日3時,毛以個人名義致電林彪:因為你們10日7時電,。。。。。。故我們同意你們以陳賡兵團由現地直出桂林抄敵後路之意見。但據你們11日10時電,敵原擬增援之兵力,現已停止於東安、冷水灘、零陵之線,並未北進。似此,無論祁陽以北地區之敵被殲與否,白崇禧均有可能令其主力退至廣西中部、西部及西北部,。。。。。。採取游擊戰術,不打硬仗,與我相持,我軍雖欲速決而不可得。此時,因陳賡已入廣西,廣東問題沒有解決,廣西問題亦不能速決。。。。。。。因此請你考慮這樣一點,即在桂林、柳州以北,祁陽、寶慶以南地區採取圍殲白匪的計劃是否確有把握,。。。。。。否則我軍將陷於被動。為了使問題考慮成熟起見,目前數日內陳賡兵團以就地停止,待命為宜。
10月12日6時,毛澤東以軍委名義再電林彪及葉劍英、陳賡、鄧華,明確指示:。。。。。。陳、鄧兵團仍繼續向廣州前進。。。。。。如查明廣州一帶之敵向廣西逃竄時,陳賡兵團即不停留地跟蹤入桂;如廣州一帶之敵並不向廣西逃跑,則陳、鄧兩兵團仍執行原計劃占領廣州不變。
有意思的是,林彪在給軍委去電後,經過對敵情的仔細分析和戰役推演,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決心。10月11日21時,林彪向陳賡、葉劍英復電:在對粵敵企圖未判明和我軍能否抓住敵人未得證實以前,陳、鄧兩兵團目前仍繼續照原計劃向廣州前進。
10 月12日14時,林彪再電毛澤東:本日3時電示所考慮的諸點甚為正確。目前由於白匪改變計劃,已中途停止未再北進,祁陽以北戰鬥已結束。。。。。。。在此情況下,陳兵團西移,已無及時堵住白匪後路的把握,故昨日下午及夜間已先後兩電要該兵團繼續向廣州前進。。。。。。如敵未能退得及時,我軍仍有可能殲滅敵人,目前則極力爭取此種可能。
這樣,林彪放棄了西調陳賡兵團的意見,而毛澤東對這次電報戰也下了明確的結論。陳賡兵團連勝陽江、陽春,殲敵4萬餘人,與鄧華的15兵團一起解放了廣州。
第三次爭論則發生於廣西戰役中。此時白崇禧正集結主力向雷州半島一帶壓來,準備打開一條通向海南島的出路。其第3兵團張淦部直出博白、陸川,是主攻集團;第 11兵團魯道源部向岑溪以東方向佯動,以掩護張淦兵團。林彪考慮到白部較大,4兵團一下吃不動。而魯道源兵團孤軍於運動途中,正是殲敵良機。
11 月22日13時,林彪電告陳賡:我軍決以13軍牽制張淦及余漢謀,以三個軍首先圍殲魯道源兵團,爾後再殲滅張淦兵團與余漢謀部。13軍除暫留一個師在廉江抗擊余漢謀部外,其餘兩個師必須遵令進玉壺洞圩、那霧圩、合江圩抗擊白匪主力,遲滯敵向高州、化縣前進的時間和防堵該敵向魯道源增援。我軍準備殲滅魯道源兵團於信宜及其以北地區。14軍應準備由南向北攻擊;15軍。。。。。。盼我各部堅決執行此移動命令,不得停止於南面地區,以便誘敵進入信宜地區。
同時,為配合南線作戰,林彪又命令38、39、40、45、41軍各部齊向戰地攻擊前進。
陳賡接電後,極不同意。他認為以一個師兵力根本堵不住張淦兵團的重兵。而且魯道源兵團離4兵團較遠,往來奔襲費時費力,有可能貽誤戰機。不如集中兵團主力守住廉江,切斷白部向雷州半島的逃路。
11月22日22時,陳賡回電林彪:22日13時電令奉悉,我們堅決執行。但有如下意見提供參考:
(一)13軍如以一個師守廉江,受敵三面攻擊,如張淦以全力向南突擊,廉江防線有被突破之危險。
(二)如故犧牲魯道源兵團,求得主力自北海出海(該處能泊三千噸船),未能消滅敵之主力。
(三)13軍、14軍自現位置轉入新位置須三日行程,是否有貽誤戰機之危險。為此,提議是否就現態勢首先求得殲滅張淦兵團,然後再殲滅魯道源兵團。
11月23日4時,林彪以四野前指名義復電陳賡:我之戰役決心已下,不能更改。命令各軍按規定的時間、路線出動,殲滅魯道源兵團。。。。。。
24 日11時,林彪回電陳賡並報轉中央軍委:現我決以13軍留一個師守廉江,以兩個師於化縣以北地區,以頑強防禦阻擊、鉗制張淦余漢謀兩兵團,集中14軍於信宜以西、15軍於信宜及其東南。43軍於羅定西南地區,求得首先殲滅敵左翼之魯道源兵團,爾後再殲張淦、余漢謀兵團。
陳賡據理力爭,再電林彪並報中央軍委及毛澤東:。。。。。。建議我如用43軍及15軍合殲敵125 軍及58軍力量已夠,而以14、13兩軍鉗制敵3 兵團及粵敵,以確保廉江。待北面我兩個軍殲魯敵後,迅速由北向南協同13、14軍合力殲張淦兵團。如此,不但魯匪可以就殲,張匪不能逃走,亦可獲殲。
另,各軍正待命出動,準備隨時執行四野前指的命令。
天平又一次推到了毛澤東面前。
11 月24日16時,毛澤東以軍委名義致電林彪並告陳賡:根據四野22日諜息,白崇禧決於23日起令其所部共16個師由博白、鬱林、北流、容縣、岑溪之線,向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攻擊。這是殲滅該敵的好機會,為此請你們注意:(一)陳賡所率四個軍,除一個軍仍照陳賡前提部署由羅定、容縣之線迂迴敵之左側背外,主力似不要進入廣西境,即在廉江、化縣、茂名、信宜之線布防,置重點於左翼即廉江、化縣地區,待敵來攻而殲滅之。同時以一部對付余漢謀之配合進攻。
(二)桂林方面之我軍迅速分數路南下,攻敵側背,置重點於左翼,即賓州、貴縣、鬱林之線,但未知時間上來得及否。
(三)白匪主力既確定向雷州半島逃竄,我程子華兵團即應分數路寬正面,第一步向百色、南寧之線,第二步向龍州。南寧之線攻進,以期盡殲逃敵於龍州、海防國境線上。
(四)以上是否可行,請按情酌定。
毛澤東再一次支持了陳賡,但又給林彪留了餘地。因為具體情況畢竟前敵指揮員才看得清。
此時敵情也發生了變化,張淦和魯道源兵團的進軍速度都很快,陳賡兵團既趕不上又抽不開身。
11 月25日22時半,林彪以四野前指名義電令陳賡:依據本日黃昏時敵我位置,我14、15兩軍趕不上打魯道源,因此4 兵團應即布置就近首先殲滅敵第7 軍之兩個師,仍以13軍及14軍之一個師在正面頑抗和消耗敵人,14軍主力及15軍全部向敵左側後攻擊,配合正面殲敵。
至此,在毛澤東的指示及變化了的敵情面前,爭論再次以陳賡的勝利結束。廣西戰役最後除敵黃杰兵團3萬餘人退入越南外,以全殲桂系白崇禧集團而告終。
10 年後,時為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已身有重疴。他抓緊時間寫下了一些回憶文章,其中有一篇《在祖國南部邊疆的三次追殲戰》,其中寫道:“回憶這一戰役深感毛主席的偉大。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部署。這種部署是違背毛主席的戰略方針的。如果按這種部署,白崇禧集團就會從雷州半島逃跑了。。。。。。”
又過了20年,這篇文章才在《人民日報》上登出。其時陳賡已去世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