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源頭始於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時代
今天看到如下一則消息: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九日電 題:唐聞生:中國開放源頭始於一九七二年
中新社記者賴海隆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今天在此間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始於一九七八年,但中國開放源頭應從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簽署《上海公報》算起。剛剛出席過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的同聲傳譯與翻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唐聞生,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說了上述這番話。
偶見標題,還真唬人,用的是“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九日電”。通常這是報道黨國重量級人物的講話或國內外重大事件時採用的新聞格式,現在居然用在唐聞生身上。唐聞生何許人?文章所冠頭銜是“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這真有點不倫不類,這頭銜隨着毛澤東去世已經失效三十多年了,怎麼現在還頂在唐女士頭上?難不成“毛澤東英語翻譯”也是一個終身制的官銜兒?
再看內容,原來是唐女士在一個學術會後對記者的講話中,把中國開放的時間從1978年提早到1972年,提前了六年。中新社如獲至寶,將這一“重大發現”充斥到華文媒體,互相轉發。好傢夥,簡直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估計明年唐女士有望獲得中新社推薦諾貝爾獎候選人提名什麼的。
唐小姐童年在美國度過,英語頂呱呱,沒得說,人又聰明漂亮。要不怎麼能成為毛老人家的隨身翻譯和機密隨從呢。這裡摘錄一段中共媒體對唐的描述:“唐聞生和外交部的另一位風雲人物王海容作為優秀的翻譯,在外交界乃至中國政壇嶄露頭角。她的倩影總是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身邊出現,可以說見證了70年代中國外交史上的重要時刻”。是呀,唐小姐好生了得,才二十多歲的小小年紀就升到外交部美洲司司長的高位,成為那個時代中國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
明眼人一看便知,中共的御用文人為什麼要絞盡腦汁,把這個不成新聞的事情炒作成特大新聞?無非是給毛老人家再加分:誰說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搞的?先皇早六年就開始了!
然而,在下讀了中新社的報道後卻不以為然。依我的愚見,中國開放的源頭要比唐女士說的早得多。俗話說人無全才,唐小姐雖然英語頂呱呱,但她的中國歷史知識很值得懷疑。也許因她出生在米國,回中國後在中學時可能沒有用心學歷史,鬧個不及格也未可知。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下在中學時,歷史成績平平,但還是知道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使中國對外開放的故事。下面簡述一下這段歷史。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通過跟匈奴人打交道,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而且聽說有一個月氏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目光遠大的漢武帝不想閉關鎖國,於是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張騫,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於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着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占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但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一住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早就降漢的一個匈奴人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富有開拓精神的漢武帝於是就派張騫為使者,帶着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於是張騫又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漢武帝可稱得上是個知人善任的明君呵。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着漢朝的旌節,帶着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着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同時張騫還打發他的副手們帶着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等國。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過了一年,張騫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歷史這玩意兒是不好任意篡改的。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沒有汽車,更沒有飛機,張騫等勇士們前後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靠馬匹和雙腳,開闢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和鞏固疆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成其大業的首功當歸功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咱中國人應該為自己祖先的偉業驕傲,就不要再在是誰先搞開放的事情上去沽名釣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