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爾街日報》記者:中國市場上廉價必需品之豐富令人吃驚[1971年]
生活水平緩慢地上升
美《華爾街日報》外事記者羅拔.基特利
看來中國一切恢復正常了。經過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過分的行動之後,秩序已恢復——有些過分行動,是西方過分誇大的。
工廠和人民公社,正在創出新的生產紀錄。事實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進行着基本建設。食品和基本消費品,看來供應充裕,絕大多數家庭,都有充裕能力,購買生活必需品。
最近數周,一連串的外國貴賓,來到中國訪問。
所有這些,構成一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國家的形象。中國政府表現出,它能夠很有分寸地管理國內的事務,和承擔在世界社會中的責任。
這並不意味着基本政策已經改變。華盛頓方面尤其感興趣的,是中國有可能更多地參加解決世界問題。
進展是很大的,部分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功,證明比很多外國專家所相信的要大。
毛主席顯然覺得,中國照過去的做法,可能走上蘇聯的道路,培養出一大批官僚上層,他們關心自己的特權,尤甚於關心實現他的一個最大理想——“為人民服務”。這些私心重的官員,不僅會把中國引導到錯誤的方向,而且搞出大套“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妨礙中國物質進步。
劉少奇要“走資本主義道路”,結果被革掉了。
毛主席改變了國家事務的管理方法。在北京確定的基本原則範圍內,消除了過分集中的情況,並打破了許多框框。這樣一來,地方生產單位就可以發揮充分積極性,管理自己的事務。
一個例子是上海建築機械廠,該廠原系一家簡陋的工廠,機器設備也是自製的,現在正在生產出礦山和鋼鐵廠的設備。它可以盡力發展生產,正如其他中國工廠一樣。
據革委會主任李福玲(譯音)說,該廠的生產指標系由全廠職工大會決定的。這些決定隨後送去上海的主管機構審核,一般只作輕微調整。
正因為如此,如何完成工廠的周年計劃,也主要由工廠負責。工廠可以組織它認為適當的力量——包括動用四萬元(人民幣)的技術革新開支在內。這意味着添置更多自製的新設備,和改革的設備。工廠內一個金屬切削設備,由好幾個小設備合併而成,看來很陳舊,但工作起來,效率很高。這些自製的小機器叫“螞蟻”,而加工的大鋼件叫做“骨頭”,整個辦法叫“螞蟻啃骨頭”。這樣,就把一部大型礦石壓碎機製造出來了。
這個制度,也許不是完全民主,因為它還要接受上頭的指導。但總的來說,國家的計劃系根據全國各單位的實際情況編制的,而不是由北京制定一個詳細的藍圖,下令要各地執行。分析家們說,這個制度可避免蘇聯制度的“瓶頸狀態”。
這家工廠的效率,有部分是新提高的。革委會主任李先生說,他現在只有三十五個辦事人員,比文化大革命前少了二十五個。很多不必要的文牘工作,已廢除了。此外,一些例常的決定,也不再向上級請示,而由廠內自己作出來。
我訪問了中國遼闊地區的七個城市。在市內、市郊的工廠、公社,所見所聞,都顯示出一種全國一致性。山西省領導人甚至說,他們已消除了省級政府中七分之六的高級職位。“精兵簡政”,是當前一個口號。
不管什麼原因都好,有一點可以明顯看到,即中國今天的事情,是行得通的。西方人士也承認,中國工業和農業生產,去年創了新紀錄。
駐在北京的很多外交家,預料中國今年的生產將再創紀錄,而且以後將逐年增長。
在這些日子裡,再沒有擾亂性的爭執。很多執行錯誤政策的地方幹部,經過檢討之後,繼續擔任着原來的工作。在山西省,只有百分之〇點七的黨員由於腐化、蛻變,而被清除或勸退——很難說是一個大規模的整肅。
一位對北京友好的外交家說:“文化大革命已加強了團結,使全黨遵循着一個路線前進。”
結果是國內的氣氛緩和了。
在上海,白恤衫和藍褲,依然是婦女們(也是男子們)最流行服裝,但女孩子也開始穿上顏色鮮艷的襯衣。軍人從事政治鼓動,多於指揮行動。作為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在今天是不會有什麼不妥的。
在局面保持寧靜的同時,生活水平也在慢慢提高。棉布、食油和糧食還要配給,但配給份量看來是夠的。上海一個碼頭工人,每月可買大米五十五磅(原文如此),不包括他家人的配給在內。市場裡有大量鮮魚、肉類和蔬菜供應。在北京商場,黃芽白菜每磅只售約二分錢(按為美元,即相當於港幣一角多一點),鮮魚每磅也只售一角四分。工廠工人平均每月工資為二十五美元,但每月房租只需三元,伙食也只六元。而大多數家庭至少有兩個人工作。
有一位最近到過北京和莫斯科的訪客說:“同莫斯科比較起來,北京的食品市場簡直是購物者天堂。”若同其他自稱為社會主義的首都——如新德里等比較,中國市場上廉價必需品之豐富和充裕,更是令人吃驚。奢侈品較少,即使有,也故意提高售價,以抑制需求。
但旅客們發覺,中國人夠吃、夠穿,即使是樸素些。而且個個健康結實。沒有乞丐、沒有人露宿街頭,也沒有人餓得皮黃骨瘦,而這些人,在某些其他國家是舉目可見的。對於在四十年代到過中國的旅客來說,這些變化尤其強烈,因為在四十年代,無能的政府使大多數中國人過着悲慘的生活。
由於至少有八億人口,中國生活水平將緩慢地上升,而農村的生活水平將緊湊地追趕着城市,上升起來。自行車很普遍,但沒有任何私家汽車;電冰箱和現代化的電爐,也沒有在市面上出售。中國要把鋼鐵拿來軋製鐵軌等,而不能拿來製造這些東西。
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時,是全國的標準。此外,另有六小時用於集體學習毛主席著作。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今天的生活至少是過得去的。若同過去比較,那更是大大地改善了。
每個人都有工作,有房子住,有飯吃,有衣服穿,和享受幾乎是免費的醫藥照顧。根據全國性的福利制度,收入低於規定水平的家庭,可獲得援助。這樣一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就有保障,就有一種安全感,這是他們過去從來未享受過的。對於中國人,每天的生活,不再是僅僅為了生存而掙扎。
也許有人對於今天情況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愉快——外來的人不能真正感受到這點。但相信,大多數中國人經過多年的屈辱後,感謝政府給他們帶來個人和民族的尊嚴。
一位通常抱着懷疑心理的西歐人,在北京的時候說:“你至少得承認,這個政府已在很多方面做了極其了不起的工作。”
原載中國印象
作者:[法]羅拔.紀蘭 等著
出版:七十年代雜誌社(香港)
1972年1月初版
中國文革研究網掃校
http://wg1966.com/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