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國騎兵最後的輓歌八里橋之戰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9年08月14日08:35:1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國騎兵最後的輓歌八里橋之戰


  •  

    “八里橋”戰役,帝國騎士的最後一次決戰,我喜歡,並不是只有勝利者才值得懷念,最欣賞那些在決定性的大戰中壯烈的戰敗者,“八里橋”的帝國騎士和波塔瓦的瑞典精銳是我最欣賞的戰敗者。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後,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從天津撤防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八里橋一帶,準備與英、法聯軍進行"野戰"。8月24日(七月初八日),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城。8月31日(七月十五日),咸豐帝急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到達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恆福向英、法侵略者談判乞和。9月7日(七月二十二日),當談判破裂後,聯軍決計進犯北京。咸豐帝硃諭軍機大臣和王大臣綿愉、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表示與英法"決戰",並提出了決戰時機"宜早不宜遲,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長,制彼所短"(《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60,第2233頁)。同時,諭令"所有通州一帶防剿事機",統歸僧格林沁、瑞麟"嚴密布置","厚集兵力,以資攻剿"。次日再次下達硃諭:"一面發報,一面知照僧格林沁督兵開仗"(同上,第2238頁)。僧格林沁便在通州一帶加緊部署防務。他表示"自當奮力截擊"(《僧格林沁瑞麟奏報洋人北來預籌迎剿辦法折》),嚴陣以待,準備迎擊敵軍的進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當時,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帶的軍事部署是:他把督師軍營設在通州與張家灣之間的郭家墳,由他統率馬、步兵17000人,駐紮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扼守通州至京師廣渠門(今建國門)的大道,戰略目的是保衛京師。其兵力的部署,防守通州有4000人,張家灣駐兵1000人;命副都統格繃額督帶蒙古馬隊3000人,駐守在張家灣的東面和南面,準備迎擊來自北塘和天津的進犯之敵;又命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蒙古馬隊4000人防守八里橋;另有1000名察哈爾蒙古馬隊由總管那馬善統帶,防守馬駒橋東南之采育,以防敵軍從馬頭西進,繞道進犯京師;署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4000人防守通州。總計:僧格林沁統率清軍約達近3萬人,其中蒙古馬隊共近1萬人。此外,還有副都統勝保率京營5000人駐守齊化門(即朝陽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作為聲援僧格林沁和護衛京師的後備部隊。僧格林沁為了加強通州一帶的防務力量,除原調綏遠、歸化二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操演兵1000名外,"還派兵五百名,遴委得力將弁管帶,配齊軍火器械,於七月十九日,兼程馳往通州,聽候調遣"(《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60,第2254頁)。與此同時,僧格林沁奏諭又從卓索圖、昭烏達、哲里木三盟中每盟各續調1000至2000名蒙古騎兵(《清文宗實錄》卷325,第8~9頁),調往京師附近駐紮。

    9月18日(八月初四日),英、法聯軍先頭部隊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務逼近張家灣附近,並向張家灣的清軍駐地發炮攻擊。僧格林沁所部守軍早已嚴陣以待,並遵前旨:"倘該夷一過張家灣寸步,即督兵迎擊,痛加剿戮"。殺傷敵軍眾多,但如僧格林沁奏報說:"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在清軍失利的形勢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隨後,英、法聯軍一舉占領了張家灣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滿、蒙馬隊和綠營兵退守八里橋後,他和瑞麟商定,全軍分設南、東、西三路截擊敵軍。其中,將近1萬名滿、蒙馬隊部署在八里橋以西一帶防守。八里橋東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軍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林,在這裡構築了土壘和戰壕,準備和敵軍在此決一死戰。當時,僧格林沁在奏摺中曾向朝廷立下誓言:"奴才等現在督帶官兵退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與之以死相拼"(《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咸豐十年八月初四日,見《第二次鴉片戰爭》五,第84頁)。

    9月21日(八月初七日)凌晨4時,聯軍由通州和張家灣、郭家墳一帶向八里橋推進。上午七時許,英法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里橋守軍發起攻擊。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騎兵衝殺,他們用長矛、馬刀和弓箭等落後武器,齊聲呼喊殺敵。一部分騎兵一度衝到敵軍指揮部附近,距敵人四五十米遠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殺敵,激戰一時許,斃傷敵軍千餘人(英軍)。隨後,由於南路法軍第二旅將大炮炮彈傾瀉在八里橋上,清軍遭到重大傷亡。但守軍與法軍第二旅在橋邊進行肉搏戰。僧格林沁親臨前線,指揮蒙古馬隊穿插於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試圖分割敵軍的陣勢。爾後,由於勝保所部敗退,只是與西路敵軍進行激戰,因此,僧格林沁指揮蒙古馬隊分割敵人陣勢的計劃未能實現。但他(旗手)仍然"騎着馬站在前面,揮舞着黃旗表示挑戰"(德·巴贊古《遠征中國和交趾支那》第2卷,第230~231頁,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293頁)。

    八里橋之戰,從早上7時打到正午時刻,戰鬥十分激烈。其中,蒙古騎兵在戰鬥中表現得異常勇敢,冒着敵人的密集炮火,多次沖向敵軍陣營進行英勇的戰鬥。史書中記載:"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他們的軍隊是由兩萬五千名韃靼兵(滿清步兵加蒙古騎兵)和為數眾多的民團所組成的","儘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覆地衝殺(衝過橋),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然而,他們頂住了使他們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最後,他們"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吉拉爾《法蘭西和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294頁)。還有的史書記載說:"中國人和以勇氣鎮定著稱的韃靼人在戰鬥的最後階段表現得尤為出色……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保爾·瓦蘭《征華記》,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292頁)。

    僧格林沁作為清軍的統帥、八里橋戰役的總指揮,他以英勇頑強抵抗外國侵略者的精神,奮力指揮全軍作戰,最後在八里橋上決戰的時刻,公然挺身而出,騎着馬站在橋中央(是影武者吧?),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舉"僧王大旗"揮師抗擊敵軍。根據一個英國隨軍翻譯的記載:在八里橋激戰時,"橋口站着一個身材極為高大的韃靼人,他看起來像是總司令(指僧格林沁)的旗手。他手執一面寫有黑字的大黃旗,並且把這面旗幟不時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長的眼睛都注視着它,因為它正向全體中國軍隊下達着命令……此刻,全軍精銳親自保衛的那座橋也業已堆滿屍體,然而這個韃靼人儘管已孑然一身,卻仍挺立在那裡,可能正在傳達僧王的最後命令。子彈、炮彈在他的周圍呼呼作響,飛嘯而過,而他卻依然鎮靜不動"。直到一枚"霰彈把他擊倒在地,於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隨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隻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德里松伯爵《翻譯官手記》第283~284頁,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六,第294頁)。如此可歌可泣的壯烈場面,代表性地表現出了中國各族軍民抗擊外國侵略者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八里橋之戰,是關繫到北京安危的關鍵性一戰,這次戰役雖遭失敗,但以蒙古騎兵為先鋒的中國軍隊奮不顧身、前仆後繼地抵抗外國侵略者的英雄業跡將是永不泯滅的(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


    人數上占絕對優勢的清軍為什麼戰敗了呢?因為武器太落後。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主要武器是弓箭、長矛,還有少量的火繩槍。清軍雖有大炮,但非常落後,殺傷力本來就不大,還打不准。而法國士兵手中的步槍有效射程可達一千五百米,還配備有先進的火炮。

    戰鬥打響之後,兩軍相持了一段時間。僧格林沁的騎兵曾一度逼近敵軍指揮部,衝到距敵人不到五十米遠的地方,但是接下來沒有發生“短兵相接”的戰鬥,他們的弓箭也沒有對躲在壕塹里的法國士兵造成威脅。相反,法國士兵“每顆子彈打出去,總有某個騎兵落馬”,衝到前面的騎兵“遭到密集火力的狙擊,許多人和馬都被打死”。但是人數眾多的蒙古騎兵,還是吶喊着沖了上來。正在這時,“由於道路很壞”,一度“中途被阻”的法軍大炮趕到了,炮彈準確地落在蒙古騎兵中間,騎兵開始潰散了。清軍指揮官之一的勝保也被炮火擊中,坐騎被炸死,他本人也多處受傷,被抬下火線。“炮彈傾瀉在橋上”,“橋欄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橋板上安放着的石頭老虎(按:應該是石獅子)也給炸壞了”。炮火迫使清軍開始無秩序地後退,法軍乘機出擊,士兵們端着刺刀撲向八里橋。儘管守橋的清軍非常勇敢,“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八里橋還是被法軍占領了。

    孟托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法皇提議再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但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里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只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麼高的獎賞!

    十二個,這才是八里橋之戰法軍死亡的人數。而清軍呢,則是“傷亡過半”,將近兩萬人。注:本文史料取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次鴉片戰爭》


    剖析清軍八里橋之戰慘敗的原因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二次鴉片戰爭,蒙古科爾沁旗鐵帽子王曾格林沁率領的3萬清軍在保衛北京城的八里橋大戰中,面對英法聯軍現代的槍炮組合,採用正面集中進攻的方法,結果全軍覆沒。從而使清咸豐帝出逃熱河,中國首都第一次被洋夷占領,皇家園林遭焚,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朋友都知道。但實際上這場關鍵性的戰役並不是聯軍勝在武器先進上那麼的簡單。

    除了僧王太過輕敵自傲,他的戰略部署也嚴重失誤。自張家灣一役失敗,後退的僧軍和從通州撤退的綠營兵抵達八里橋後,防守八里橋的總兵力即刻增加到3萬人,其中馬隊近萬人。他們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林,臨時搭築了戰壕和土壘,並作好了戰鬥部署:令馬隊首先出擊,爾後以由定福莊移至八里橋的勝保部迎擊南路聯軍,瑞麟部迎擊東路聯軍,僧部迎擊西路聯軍。所有步隊均隱蔽在灌木林中和戰壕里,待機殺敵;馬隊則向聯軍的左翼到右翼之間的寬大正面實施反衝鋒。僧格林沁和瑞麟的部署不可謂不周密,但有兩個明顯的失誤則是作為局內人的他們所不曾察覺的:其一,擔負主攻八里橋任務的,是南路以科林諾為指揮的法軍第2旅,而迎接南路之敵的不是強悍的僧軍,而是相對薄弱的由定福莊移至八里橋的勝保部;其二,在戰前(9月19日),清廷曾告諭僧格林沁等:“拿獲奸細(穿越者),據供:逆夷用兵,馬隊在前,步卒在後,臨陣則馬隊分張兩翼,步卒分三層前進。前層踞地,中層微府,後層屹立,前層先行開槍,中層繼之,後層又繼之,我軍若迎頭轟擊,馬匹一經受傷,必然驚潰,惟有斜抄橫擊,轟斃必多等語。夷情兇悍,深知兵法,是在該大臣等審度形勢,妥籌應敵,以操必勝之權。……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廷寄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清廷還一再強調派出的馬隊勁旅,一定要繞至敵後,於夜間輪番出擊,使其自相驚憂,進退失據。我軍趁此時機,利用熟悉地形方位等優勢給敵人以痛擊。作戰效果可能會好得多。可僧王一味相信蒙古騎兵,對此意見未給予應有的重視,不僅派出的馬隊沒有繞道敵後,於夜間輪番出擊,而且將馬隊派上寬大正面,對敵人實施反衝鋒(沒有步兵跟進),在聯軍的火器優勢面前無異於自殺。事實證明,以上兩大失誤是八里橋保衛戰失敗的諸多因素中,不可被忽視的兩大因素。

    反觀聯軍不但擁有火器優勢,而且也編有專門騷擾蒙古鐵騎的印度騎兵,甚至有印度土邦的火箭兵!按僧格林沁對張家灣之戰的說法,“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軍來撲迎擊失利退守八里橋折》,雖然大部分衝鋒騎兵都是被聯軍炮火吞噬,但最後擊潰蒙古騎兵主力的還是法軍騎兵的衝擊和步兵白刃刺刀近戰。八里橋保衛戰打響後,清軍馬隊即按原定部署立即由正面衝上前去。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清軍步兵在此戰役中也運用大量鳥槍火炮,雖沒有敵人的火器好,但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林,臨時搭築了戰壕和炮壘,並作好了戰鬥部署,但是清軍鳥槍發射速度大概是3分鐘1發,且火藥工藝差,發射藥衝力不足。鉛子重,發射距離不到150米,槍管工藝差,彈道曲線亂七八糟。這種劣質火器攻擊作用還是有限,大量漢族民團就手持大刀長矛,憑着一腔熱血迎擊敵人,企圖沖亂和割裂敵人的戰鬥隊形。一部分蒙古騎兵沖至離敵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衝到敵人的指揮部附近。激戰一時許,斃傷千餘敵人(英軍)。但蒙古騎兵因遭到據壕作戰的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散彈的轟擊而大量傷亡,戰馬因受驚而橫衝直闖,幾近不能成軍,被迫在敵人火力的逼使下退卻下來。隨後,南路的法軍主力第2旅將大量的炮彈傾瀉在八里橋上,給勝保部以沉重打擊,致使勝保部傷亡慘重。當法軍第2旅的兩個騎兵衝鋒連隊殺到橋邊時,守衛石橋的綠營士兵勇敢地衝出戰壕與敵軍展開了血刃戰。後因勝保中彈受傷退下戰陣(腐朽懦弱),遂率軍退至定福莊。法軍對其窮追不捨,意欲一舉以殲之,勝保又馬不停蹄逃往北京。

      當戰鬥打響以後,僧格林沁才知曉,主攻八里橋的是南路敵軍,而不是西路敵軍。為了彌補戰前的決策失誤,僧格林沁在勝保部與南路敵人戰鬥的同時,指揮馬隊穿插於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企圖分割敵人,爾後以步隊配合勝保部包圍南路敵人,殲滅敵人主力(胃口太大)。由於勝保所部潰敗,僧格林沁的作戰意圖未能實現,遂與西路英軍展開英勇激戰,雙方傷亡慘重。上午9時,英軍兵分兩路,一部分繼續與僧部對抗,一部分向於家圍進攻,企圖抄襲僧軍後路。僧格林沁分兵無術,面臨腹背受敵的險境,在這種情況下,他自乘騾車,撤隊而出,退至朝陽門東邊。

    迎擊東路敵軍的瑞麟部則“於未陣之前,先已潰散”(贅漫野叟:《庚申夷氛紀略》)(極度無能),致使法軍第一旅順利地占領了八里橋以東的幾個村莊,並協同法軍第2旅攻占了八里橋。瑞麟部也逃到朝陽門東,與僧部會合後,一齊退至朝陽門。中午時分,聯軍在占領了八里橋附近的幾處戰略要地後,停止前進。至此,八里橋保衛已戰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八里橋血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廷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抵抗。從客觀條件上看,清軍占有着極大優勢:兵力上幾多一倍於敵人(不多),地形熟悉,通州平原便於馬隊馳騁衝殺,有人民群眾和團練鄉勇積極參戰,制肘敵人。而英法聯軍由海口孤軍深入,戰線拉長,糧彈供應困難(長期),兵力相對分散,加之人地生疏(間諜地圖),又失去了艦炮優勢。清軍具有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作戰也不可謂不勇敢,但戰鬥的結果仍是清軍敗北。究其原因,首先是清廷的和戰不定,造成前線將領的無所適從,嚴重影響其抗戰的決心和準備。一旦戰事失利,又立刻撤出戰鬥。其次是僧格林沁兵力布署的失誤。他沒能將主力布置在敵人主攻八里橋的必經之地,錯誤估計敵人兵力布置,進而將弱勢的勝保部擺放在最關鍵的南路上(中部)。勝保部的失敗,給清軍造成了嚴重的被動局面,致使僧格林沁的補救措施未能發揮作用,終至全盤皆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即便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能夠僥幸突入聯軍防綫也同樣將遭到失敗,滑鉄盧戰役精銳的法國胸甲騎兵隊突入英軍防綫,威靈頓公爵變步兵橫綫為方陣即輕易挫敗法國騎兵的攻勢,更何況蒙古馬的速度和衝擊力根本無法與西洋馬種相提並論,僧格林沁搞一面平推可謂不知己亦不知彼,其敗宜也。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申時行: (社論) "寧滬杭"為
    2008: 張功耀: 從死要面子到臭不要臉
    2006: 重排一下 (上)
    2006: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