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汪精衛與張學良
——駁高伐林《汪精衛與張學良》
作者:信濟 [http://blog.creaders.net/xinjilong/]
高兄為汪精衛樹碑立傳,可以理解,因為現在正是一個價值昏亂、是非混淆的時代。其《汪精衛與張學良》一文的歷史梳理做的不錯,相關分析則絕難令人苟同。
我不會說汪精衛是漢奸。實際上我不說任何人是漢奸,因為漢奸這個概念很難定義而且極易誤解。但汪是個沒有骨頭的政治小白臉是肯定的。他一度有那麼高的地位,總歸是曾經有一些浮華作為(比如對清攝政王匹夫之勇的失敗刺殺)、有一些虛誇人品(比如附日前動輒去職,附日後當然不敢了)令人讚賞,但他至死也並不真的理解政治,其所好者唯名而已。從他那麼天真的去督促張學良熱河抗戰就知道,他對於當時的國內形勢有多麼的無知。
張學良的公子哥脾氣是讓人討厭,但他寧肯與宋子文泛舟北海也不願見汪精衛,可並不是像他自稱和高兄解讀的那樣出於交情和貪玩,而是宋比汪有用——宋管南京的錢,汪只管自己的清譽。汪的口才但凡正經發揮一點怎麼就不能說些讓張覺得靠譜的話呢?比如越不積極抗戰越會被中央軍找藉口傾軋、東北軍將士的先賠後賺、張將軍在東北軍內的地位危機、與日寇作戰的統一事權作用,等等。正因為他對國內國際政治軍事形勢既無知也無能,只會唱高調,所以張學良才懶得搭理他。
熱河失陷後的下野赴歐和塘沽談判分別是張學良和汪精衛兩個人的思想轉折點。
張學良過於看重家業,眛於國運,所以為保實力從東北到熱河一敗塗地、一塌糊塗,他自己心理壓抑還染上了毒癮,於是下野赴歐、痛定思痛,戒毒癮、親中共,才有後來的西安事變與自我犧牲,此後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歷程方才正式展開,國共合作、不顧犧牲,終於把日寇拖成疲兵,進退有如雞肋,不得已珍珠港弄險而自取死路。張將軍少年得志,本來輕狂,經重創幡然悔悟,終於做了民族復興的槓桿,是非常可敬的,得百歲乃去,是理所當然的。
汪精衛之塘沽談判,好像是犧牲清譽、顧全大局,實際上他對張學良等軍閥的簡單激憤態度已昭示了他對中國國運的絕望與對日本侵略的破膽,如此為之不過是為自己從主戰派向投降派突變塗脂抹粉罷了。後來日本都快投降了他還死心塌地賣命,同時詩文不斷,抒發小情小感,顧影自憐,正說明了他骨子裡的懦弱與自戀。其萬夫所指、客死東京,永受後世唾罵,為清談誤國者戒,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