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葉聖陶日記中的1958
送交者: LuZhiShen 2010年07月22日12:13:0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轉貼]:葉聖陶日記中的1958

2010-7-22 來源:《炎黃春秋》2010年第6期 作者:蔣燕燕 葉永和

   爺爺葉聖陶從17歲(1911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延續到94歲去世(1988年)。爺爺的日記中包括了七十多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北伐戰 爭、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全國解放、解放後的歷次重大運動,只要是他知道的,他參與的,在日記中都有記載。從爺爺的經歷中反映了當代歷史的一個側面,是一 部不可多得的史記。

  我們選擇1958年這個歷史階段的日記,意在反映那個特殊的年代,在我國一窮二白的一張白紙上,描繪過一幅從社會 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美好的藍圖,曾鼓舞和煽動起億萬人民群眾的巨大熱情,敢想敢幹,做了許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創造”了許多史無前例的奇蹟。日記中記 錄了爺爺親自參與、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跡和媒體對各種新鮮事物的宣傳報道。出於對黨的信任,對人民群眾幹勁的感染,對理想社會的嚮往,爺爺也被這場運 動裹挾,充滿熱情地加以讚揚。但是由於科學認知的局限,缺乏理性的分析,加之盲目的崇信,即便是親歷親為,也未必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今天我們 再次翻看這段歷史,是為了不讓這些荒誕的故事重演。

  讓我們看看爺爺日記中1958年的經濟發展情況:

  在1958年年初的兩會(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期間,爺爺在日記中記錄了參加政協會議的情況。國民經濟中工農業發展計劃為“農業必須與工業平衡,而我國工業發展快,農業發展緩,故今日之首要,務使農業急起直追,期與工業相適應。”(1月29日)

   關於水利建設:“錢正英談水利情況,聞之大可興奮。錢謂今時水利之方針已明確,包舉之為下列三語:小型為主,中型為輔。積蓄為主,排泄為輔。社辦為主, 國家興辦為輔。又謂農民之幹勁,治水利推而至於治山,蓄水於山上,實為新局面。因大搞水利,而擴大灌溉面積,而增進農業產量,今後將大見效益。”(1月 31日)

  關於鋼鐵生產指標:“觀發來之材料,第二個五年計劃生鐵與鋼之預計產量將為生鐵1700萬噸,鋼1500萬噸。1957年之鋼產量為526萬噸。”(2月2日)

   我想當年的與會代表對於1958年的國民經濟發展前景與爺爺是同一個心情,同一個評價:“今年之經濟計劃,係為躍進之計劃,各方面皆發展極多。由於條件 充足,預計非第可以完成,而且可以超額。”(2月3日)“此次會議所有發言(口講與書面),大部分談興修水利,積蓄肥料,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他則工業方面 之成就與努力,總之,標明各方面之大躍進,大使人興奮。”(2月9日)

  兩會之後,爺爺關注各方面的大躍進的情況。在日記中記錄了他直接參觀和參與的一些大事件。如: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是大躍進中的一項重要舉措,特別是除四害(四害為:蒼蠅、蚊子、老鼠、麻雀)打了一場全民戰爭。在4月18~22日的日記中爺爺記錄了 北京市的打麻雀運動。“自明日起,北京市全體居民進攻麻雀,幾如戰鬥。採用他地之經驗,轟之(勿使下集),毒之,擊之,並掏其巢穴。以須轟也,凡可以敲擊 發聲之器物均當利用,不用器物,則大聲叫喚亦可。機關與人家,皆須劃區看守,勿令麻雀得休憩。據云麻雀之力甚小,飛時較久,即當墜下。或不疲而下集,食有 毒之食物,亦即斃命。機關中皆分班當值,學校學生亦各有任務,三午、大奎、小沫[註:孫輩,皆為中小學生]皆有其校分派之任務。如是者將連續三日,且看成 績如何。以意度之,必當可觀。余謂如此辦法,惟我國行得通,他國即社會主義國家,未必可行。余又謂此舉之效,蓋不僅在殲滅麻雀,尤重要之意義在訓練人民, 使浸漬於集體精神,凡有利於公眾之舉,人人均須參加。此種精神越來越強,我國之鞏固,社會主義世界之鞏固,均有最可靠之保障矣。

  人家屋頂或樹上,皆掛起假人,如田間設稻草人然。假人之衣多用紅布,不設假人,則張紅旗,據云麻雀憚紅色也。”(4月18日)

   “晨間四點過,圍剿麻雀之役即開始。對門空軍機關高樓上,擴音器中有人發號令。各家或敲盆桶,或放爆竹,或大聲叫喊,勿使麻雀不獲停息,倦飛下墜。房頂 上皆有人執長竿,竿端系紅布或他色布,時時拂動。余室後面高樹(榆樹)上,老田居之,拴一洋鉛桶,時時敲響。三午、大奎、小沫皆參加其校中之組織,或即在 校內作戰,或出至城外。據‘北京晚報’稱,今日上午撲滅麻雀,全市約一萬五千隻雲。上午余往社中。機關之作戰又不同,竟日分班輪值,值班者居於防區之內, 見麻雀即轟之趕之,無使棲止。”(4月19日)

  “今日報載,昨日全北京市共殲滅麻雀九萬餘只。今日上下午兩次全民動員,一如昨日。 ”(4月20日)“今日仍圍剿麻雀,敲擊聲呼噪聲四起,視昨日更甚。蓋以今日為最後一天,大家出勁,必收全功。”(4月21日)“據廣播,北京全市三天剿 麻雀,共得四十萬隻,厥績不小。”(4月22日)

  5、6月份文聯組織各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參觀了當年正在興建的十三陵水庫、官廳水庫、 北京周邊[註:河北桑乾河畔]的開山大渠,爺爺在日記中均有記載,並為之歡欣鼓舞。“劈山大渠者,引桑乾河上游之水,灌溉黃羊山坡上卅三村之土地,俾三萬 五千畝旱地變成水田。此須將水抬上山坡,計高八十五公尺。開鑿此渠,久為其地農民之願望,至今而始實現。此渠長八十華里,須劈開黃羊山腰,如築盤山公路 然,鑿石成渠,使水通過。有五十道山溝須填平,填平之後,讓渠水橫截而過,其兩旁則築土壩,謂之渡槽。預期以今年完工,明年即可利用。”(5月29日)爺 爺還記錄了工地報紙(油印)上登載的一首“非知識分子”所作之詩,“扁擔不長七尺三,籮筐不大柳條編,你別小看這玩意,昨天擔走兩座山。”

  6月22~27日爺爺親往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

  6月13日教育部辦公廳劉子餘來電話,言國務院方面動員部長級、司局級人員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為期一周,問爺爺身體情形如何,能否參加。爺爺在日記中寫到:“余言願參加,勞動當然非所習,然願一試之。”爺爺記下了幾天勞動之感受。

   6月22日上午八點,“參加勞動諸人共登大車出發,其數為二百有餘,名為機關第四支隊,分為五個小隊,餘隸第三小隊。同隊之文化部中人,餘大多熟識。車 行一點半而達技工學校之宿舍,亦即借與我人之住處。先入飯廳稍休。……既而周總理至,渠亦將在此勞動數日。周講話謂此次動員我人來此勞動,意在造成風氣。 有人報告,第一批人勞動一星期,完成八百餘方,今第二批有第一批之經驗可循,或當超過。此次來者,陳其瑗最長,七十二歲。

  既而分配宿 舍,每五人一間,着地板鋪。余與陳選善及交通部郝、葛、陳三同志居一室。十二點午餐,有飯有饅頭,大鍋菜,湯儘量喝。大家如學生旅行模樣,食之殊有味。飯 後入睡一時許。三點全隊出發,前舉隊旗。行45分鐘而達工地,據云有八里。我人之工地在外圍,故不能見數萬人勞動之大場面。任務為搬運石頭,將河床中之石 頭送至指定地點,備送至大壩前,供鞏固壩基之用。工作分三項,一為撿石裝車,二為推車送石,三為卸石疊齊。石頭之標準,需大於兩個拳頭者。余參加第一項工 作。每勞動45分,休息15分。六點半,在工地進晚餐,吃烙餅。餐後休息一小時,有總政文工團青年男女唱歌為娛。天黑後電燈齊明,運石如晝間。十點一刻休 工,步行返寓所,覺道路比白天為長。自三點至十一點為八小時,其間走路去一點半,晚餐去一點,休息亦去一點有餘,實際勞動時間為四小時有餘。而其他一般人 來此勞動,皆實足八小時。蓋以我人究不夙習勞動,且年齡亦較大也。余尚覺沒有什麼,然知明日必將感其疲乏。到寓所後喝粥一碗,然後就寢,已十二點矣。”

   6月23日,“昨睡尚佳,而兩個腿彎覺僵硬,不易屈伸。七點起,步履亦復不甚自由。據人云,熬過三天,當即好轉,余將一試其然否。八點半早餐。餐後洗 浴。盆浴之設備勝於松竹園(註:東四浴池)。浴後覺兩腿稍舒。……三點,仍步行至工地。余坐於石堆上,撿合格之石頭,擲於筐中,他人則提之至小車旁,傾於 車中。勞動有頃,心注於撿石,乃忘腿痠。……今夕九點一刻即休工,緣須開聯歡晚會。部隊同志為我人歌唱奏樂。繼之,放映新製成之紀錄片《英雄贊》……放映 畢已將十一點。餘步行殊不濟,為所有在後之人追出,終於作殿軍。兩腿幾乎提不起,勉強支撐,乃達宿所。非特腿痠,腰部亦覺異樣,兩手則感發脹。喝粥兩碗即 睡。”

  6月24日,“晨以七點半起,疲睏稍舒。隊中同人大家寫大字報,余成四句:‘兩天217,成績相當‘棒’。鼓足幹勁兒,搞它一千方。’據稱我們一批人之成績必能超過前一批,努力為之,一千方可以達到,余固如是言之。”

  6月25日,“下午三點,仍到工地,撿石運石,人人有勁。據云初習勞動者,第三第四日將為低潮,緣疲憊已甚故。我人共謂此說殊未確,已為我人之實際經驗所打破。”

  6月26日,“下午三點,全隊往參觀大壩,並裝運砂子。余與(鄭)振鐸、夏衍、范長江皆以準備寫稿未往。……往大壩勞動之人至十二點乃歸,據云今日與其他單位協同裝運砂子,又緊張又熱鬧,覺得比前數日有意味。

  此次來做體力勞動,人人言大有意思。有謂‘思想勞動健康三豐收’者。或言宜定為經常制度,每年勞動二三次。余之來此,意在試驗自己是否吃得消。今知勉力為之,固未始不能也。”

  6月27日,“晨以六點半起。九點,各小隊之小組分別座談,共抒此次參加勞動之體會,然後由小組長匯報而作總結。……

  余欲步行回宿所,觀沿路景色與人物,柴君從之。獨行不受拘束,儘量緩慢。太陽當空,山色田野俱明朗,列隊而往來者,運輸汽車往來者,皆時時而遇,所見無不足以欣快。環水庫之馬路方在修築,遠望山腰,截開一線,築路工人紛紛如蟻。步行約一小時而抵宿所,已過午餐時間。

  下午兩點,至技工學校之大禮堂,我全隊與彼校開聯歡大會,謝其款留我隊,給與種種方便之盛意。講話者彼方為多,均言我隊來此勞動,與彼校鼓舞極大,得任招待之役,引以為榮云云。……

  回宿所,收拾行李,將全室打掃乾淨。旋即進晚餐,餐畢動身回城。”

   9月1日,爺爺去參觀定陵,順便去了十三陵水庫。“登車,循新修之環湖公路繞行一周。下望水庫,似不覺其大,目測固不足為憑也。湖水澄碧,靠大壩處寬 廣,往北則狹長。大壩坡度極大,南面固以石塊,此中殆有若干塊系余所手撿者。環湖公路尚須整修。整修而後,不必乘車,步行亦復可喜。一邊靠山林,一邊俯碧 湖,樹木成蔭,可以娛懷賞心。”

  1958年下半年,各種浮誇、泡沫越來越甚。一是糧食產量翻着筋斗往上長;二是全民大煉鋼鐵;三是成立人民公社,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四是創造奇蹟。

  爺爺的日記中有如下記載:

  一、糧食豐產

  6月14日,“今年各地小麥大豐收,近日報上喜訊頻傳。向以為小麥非高產作物,今有畝產3530斤者,可知只要加上人力,小麥亦可高產。人力越來越見出成效,即自然越來越不足以難人。‘人作自然主’,從今確可做到矣。”

  6月30日,“報載河北省安國縣南婁底鄉卓頭村農業社,種一畝七分試驗田,畝產小麥5103斤,為空前之紀錄。麥熟而後,報上屢傳豐產,自數百斤至五千餘斤,真令人喜欲狂也。”

  7月20日,“報載河南西平縣城關鎮和平農業社有二畝試驗田,畝產小麥7320斤,此實驚人消息。”

  7月28日,“報載我國早稻大豐收,比去年增加一倍,達到八百億斤左右。江西波陽縣有一畝多地,平均畝產9195斤13兩,此是今年早稻之最高紀錄。湘、川、浙、滇、閩、皖、粵諸省,均出現畝產1000斤到5000斤以上之高產紀錄。”

  8月1日,“今日報載湖北孝感縣長風農業社創造畝產早稻一萬五千斤之新紀錄,殊可驚人。……北京近郊某社將耕地深一丈,期明年之小麥畝產七萬斤,此則更堪驚矣。”

  8月10日,“安徽樅陽縣石馬鄉高豐社之試驗田,創造畝產早稻一萬六千有餘斤之新紀錄。”

  8月12日,“今日又有早稻豐產之新紀錄。湖北麻城縣平靖鄉第二農業社之試驗田,畝產16260斤,多於安徽樅陽縣者三十餘斤。”

   8月13日,“今日又有早稻高產新紀錄,超出昨日所傳者遠甚。亦為湖北麻城縣,其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得到畝產36956斤之成績。報導謂此試驗田 共整地十次,深耕達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後施用之肥料,計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擔,陳磚土四百擔,硫酸銨一百零五斤,過磷酸鈣八十斤,水糞肥六 十擔,豆餅一百八十斤。底肥繫結合犁地分層施用。

  不惜工本如此,故收穫特豐。……究竟某種作物達於如何高度乃為極限,或竟無有極限,今時俱難斷言。此真農業史上劃時代之事也。”

  8月22日,“今日報載安徽繁昌縣峨山鄉東方紅三社,有一試驗田,收中稻畝產43075斤有餘,為空前之最高紀錄”

  8月30日,“湖北應城縣白湖鄉長春社收割中稻,試驗田創造43869斤之新紀錄,較之安徽繁昌縣東方紅三社之高產紀錄,又多出793斤有餘。”

  9月1日,“湖北麻城縣熊家溝鄉建新公社創早稻高產新紀錄,其數為52599斤。報上標題謂《突破五萬斤大關》矣。”

  9月5日,“中稻又出現高產新紀錄。廣東連縣星子鄉田北社之試驗田,畝產60437斤。突破六萬大關矣。”

   9月7日,“晨間夏景凡來,據談近往天津觀農事,試驗田甚多,其中亦頗有處理不當,致稻乾枯萎者。雲有一塊有希望收穫十萬斤(畝產),因而工作人員皆住 于田畔,用種種方法,保其必達十萬斤。恐日照猶不足,夜間則開大電燈照之。懼密植阻礙通風,則橫貫中空之粗竹管,粗竹管復連中空之細竹管,以風扇送入空 氣。恐大雨或冰雹損及禾稼,則支架于田邊,俟雨作即降簾掩護之。各地往天津觀此一塊稻田者,絡繹不絕。如此之事,誠往昔未有之異聞也。”

   9月18日,“今日報載三個消息,為中稻高產之新紀錄。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衛星人民公社,試驗田畝產達61584斤,超過廣東連縣之60437 斤。而四川郫縣友愛鄉第九農業社,畝產82525斤,又高出二千餘斤。尤有高者,廣西僮族自治區環江縣紅旗人民公社,竟達130434斤,真是驚人之數 字,恐將為今年之最高紀錄矣。”

  二、大煉鋼鐵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開擴大會議,……決定中有一項,號召全黨全民為今年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去年鋼之產量為535萬噸,倍於次數,即得1070萬噸。《人民日報》社論中有雲‘這樣的規模和速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空前的’”。(9月1日)

   9月17日,“上午在社中。看四天來之報紙。近日各報俱特別登載各地響應黨中央之號召,大鼓幹勁,努力生產鋼鐵之消息。……據聞今年之鋼產量雖定為一千 零七十萬噸,內定則爭取達到一千二百萬噸。此後逐年倍增,明年為2400萬噸,1960年為4800萬噸,1961年為9600萬噸,1962年為 19200萬噸,則遠遠超過美國之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矣。如此之事,以我國今日之情況觀之,確非夸言,當可做到。”

  9月24日,“上日來全國煉鐵,已形成高潮。許多省份,皆爭取日產生鐵萬噸。又往往號召條件較好之縣,日產生鐵千噸。事實上,一個專區日產萬噸者,已有其例。

  今日接三官(註:葉至誠)信,渠在公社之煉鐵廠中負責一部分技術工作。其廠出鐵情況還好,其小組已得三面紅旗。有一個土高爐,連續燒四十二小時,出鐵1017斤。還有兩爐,出鐵都在六百斤以上。其廠中全是外行,均在自己摸索。”

  10月5日,“邇來全國各地,無論城鄉,皆熔爐齊起,各行之人俱分其時力煉鐵。據聞夜間紅焰燭天,蔚為奇觀。”

  10月6日,“目前全國約有四五千萬人投入生產鋼鐵之戰鬥,決心做到今年鋼產量倍於去年,達一千零七十萬噸。”

   10月12日,“夜間王城來談文化部同志煉鋼,數試而後成功。日來中央各機關響應號召,均在煉鐵煉鋼。而如小沫之小學校,亦復砌爐煉鋼。余謂此等措施, 教育意義蓋超過經濟意義。凡黨之號召,必全力以赴,一也。最富政治意義之生產工作,人人研習而實行之,二也。摸過一番之後,人人知煉鋼煉鐵為何事,三也。 以後每有類似之號召,幹勁必同樣奮發,四也。實踐之中,思想方面,工作方法方面,人人均可提高,五也。如是想來,黨之領導確屬了不起。”

   10月17日,“日來京中各方面均在煉鋼。聞部中已煉之有時。社中與文改會均有一個爐子,社中尚無成,文改會第一爐成功,得鋼一斤有餘。至誠今日傍晚笑 顏相告,謂今日居然得百斤鋼。大奎小沫之學校中也在煉,大奎在爐旁作輔助工作,小沫則與同學到處撿廢鐵。至善以晚飯後出去,謂將作擊碎石塊之勞動。並候至 夜十二點,看第一爐鋼能否有成。滿子告余,菜市之賣菜者近殊減少,亦為煉鋼。此真是‘全民煉鋼’此舉影響之深遠,未可限量,固不僅生產鋼鐵而已也。”

   10月18日,“午後兩點,再到社中,聽許印章講煉鋼。轉爐煉,平爐煉,坩堝煉,反射爐煉,全皆講到,余聽之似懂而實未盡懂。社中同志煉已數日,用坩 堝,數回皆失敗,坩堝破裂。昨夜居然兩爐成功,得鋼十斤。現在各單位皆有出鋼之規定任務,自今至月底,每日須煉得二百斤,乃可完成任務。故坩堝煉決當改 換,已出外參觀,明日將建一反射爐。

  若我社者,以戰事為喻,僅為游擊小組。專門工業學校之類煉鋼,乃為游擊隊。工廠則為正式軍隊。游擊小組不配給原料燃料,游擊隊則得配給。同志皆互相勖勉,冀自游擊小組升為游擊隊也。”

   11月4日,“鋼鐵生產之大躍進,由於運用‘小、土、群’的辦法,發動群眾一起來搞。小者,小規模也。土者,土設備,土方法也。群者,群力齊作也。近日 報上屢有言論提及,不僅鋼鐵之生產如此,其他工業亦可以用‘小、土、群’的辦法,大大促進。此一號召,於各項工業之推進大有作用無疑。

  與‘小、土、群’相對者為‘大、洋、群’。大者,大規模企業也。洋者,來自西方之設備與方法也。而‘大’與‘洋’亦須‘群’,謂此種大企業亦必走群眾路線,發動群眾一起來搞也。”

  11月15日,“今日報上有數大事,不可不記。其一,截至本月十日止,今年全國鋼之產量已突破八百萬噸。易言之,即今年尚餘五十天之時間,在此時間內能產鋼二百七十萬噸,即可達到一千零七百萬噸之指標。以目前全國各地之巨大幹勁推之,其必能達到,毫無疑義。”

  12月5日,“報載截止十一月底,全國鋼產量已達969萬噸。尚有101萬噸,本月內自可完成。因此,今年生產1070萬噸鋼,必可達到無疑矣。”

  12月17日,“三點,至作協煉鋼之所。地在貢院直街。作協諸友曾於此煉鋼,余並未參加。今日重複煉鋼,為拍攝電影,作為煉鋼紀錄片之一部分,示作家亦在煉鋼。到者皆熟友。大家依次持鐵條炒鋼,拍攝各歷二三分鐘。此當然有宣傳方面之意義,然未免不真實也。”

   12月22日,“今日之各報,俱印紅字大標題,為1070萬噸鋼已生產完成。此是截至本月十九日之統計,其數為1073萬噸。本年尚有十數日,並此十數 日之產量而言,預計可達1100萬噸。報紙敘述我國自1890年張之洞辦漢陽鋼鐵廠,至1949年解放前夕,五十九年間共生產760萬噸鋼。其中年產量最 高者為1943年,包括日本當時占領之東北地區在內,是年生產92萬噸。若干主要之資本主義國家,鋼產量自五百多萬噸增至一千萬噸以上,美為七年,英為卅 二年,德為八年,法為二十九年,日為二十年。而我國僅為一年,可謂躍進,可謂史無前例。明年之指標為1180萬噸。除此數量而外,奮鬥目標為‘鐵必好鐵, 鋼必好鋼,鋼必成材,材必多種’。”

  三、成立人民公社

  8月21日,“上午在社中,看報紙與新收到之《學習譯 叢》。報上有有關人民公社之兩篇報道。所謂公社,與鄉合一,一個社其實為一個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儼成整體。糧食不按勞動日分配,而按人口之定量分 配。將實行工資制,據各個社員勞力之強弱,生產技術之高下,勞動態度之良否,而發給一定量之工資,或於基本工資之外更視情形而給獎金。河南遂平縣之衛星公 社,論糧食,今已吃不完。豬肉,每人一年可得二百斤。到明年,每人一年可得二十四斤植物油,三十斤糖,一百尺布,每天可得一斤水果。觀此數點,即可知公社 之優越性尤勝於高級社矣。”

  9月2日,“報載河南省農戶,已有99.98%加入人民公社,此無異謂全部農業社均轉為人民公社。發展之 速,殊非意料。公社較之農業社。優越性更大,大要為如下數點:更可提高勞動效率,擴大公共積累,打破生產局限性,便於加強統一規劃,便於技術革命與文化革 命,全民辦一切事業,逐步消滅城鄉差別,樹立共產主義思想。”

  9月14日,“下午天已大晴,兩點半,分乘大汽車往觀商莊人民公社。先 由社長介紹概況,次乃參觀其畜牧場、兔舍、飯堂、幼兒園、紅專大學、幸福院、浴堂、商店種種設置。皆頗整潔,路旁亦如是。然此參觀見物而未見人,接談甚 少,且大多數人皆在各個崗位上,所遇不多,固此,余覺印象不深。歸途經大寺各莊,此為毛主席所曾視察,報上登載,大為出名。各地來參觀之人殆數千,行於隴 上,皆為觀其試驗田之高產作物。余只觀其兩種。一為棉,其高逾於張志公,干粗,葉大,上部猶在開花,望之宛如木芙蓉,不似平時見慣之棉。底部所結棉桃如大 核桃大,已有破綻吐棉絮者。每株結桃至數十個,多至百個,此亦為向所絕無。估計此棉每畝可收子棉三千斤。又一種豐產品為小米,據云每畝可收一萬斤。此猶未 極度密植,若加密則產量當更多。尚有豐產紅薯及白菜。白菜每棵雲可達一百斤。”

  四、“創造”奇蹟

  8月10日,“ 今日報上有數事可記。……大連石油研究所用‘水煤氣合成’之法制油,獲得成功,此是開世界紀錄之事。蓋其成績超過美、英、西德也。……此一方法不受原料之 限制,既可用煙煤、無煙煤、劣質煤為原料,亦可用半焦、天然氣為原料。需用之設備不甚複雜,技術亦易於掌握。可與合成氨工業、民用煤氣工業相聯合,充分利 用廢氣,廉價生產汽油與化工產品。此法為煤的綜合利用之新方向。”

  9月19日,“哈爾濱建成一座‘四不用’之大樓。四不用者,不用鋼 材,不用水泥,不用木材,不用紅磚也。此樓以矽酸鹽加玻璃絲筋與竹筋製成之大砌塊為之,門窗用菱苦土(用鋸末、刨花、滑石粉等材料製成)製成,暖氣片系白 瓷,暖氣管道系玻璃製成。據云如此建築,花錢少,修建快,質量好,當為建築事業之新方向。”

  12月12日,“今日《人民日報》登一篇 《柳枝接骨術發掘記》,其事甚有意義,摘要記之。……時為1957年春,劉(達夫)已在武漢市中醫院工作二年有餘,得黨組織之支持,即着手試驗。早年劉所 聞其師所說方法,頗為簡單。將柳枝剝去皮層,整成骨形,安放於動過手術的兩段骨頭的切面之間,用以代替截去之骨頭。木與骨頭接觸處,塗以公雞之鮮血。縫扎 之時,於肌肉及外皮敷以生肌長肉之藥物。劉即按此法於狗腿上作試驗……迄今年四月間,此第四狗受試驗已歷半年,切開其腿而視之,接上之柳木已不見。擊其骨 而聽之,從聲音亦不能辨何處為木何處為骨。為拍愛克司光照片,惟見骨木結合處隱約有一條紋路。武漢醫學院為之鑑定云:柳木已骨化,形成骨組織,且骨質致 密,無復柳枝殘跡。後有大悟縣染匠劉禮修,砸斷左腿骨,自願一試接骨術。接骨之後,結骨良好,不久即出院。各地醫院聞此,或在動物身上試驗,或已在人身上 施用雲。”

  1958年人們沉浸在大躍進所創造的“奇蹟”的喜悅之中,看到了從理想到現實經歷了怎樣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過程,但尚未看到收穫了什麼樣的結果。

   這一年年底,食品缺乏的現象已見端倪,爺爺在12月29日日記寫道:“午後,偕滿子外出,閒遊王府井大街。近來食品供應甚緊張,副食品尤然。原因甚多, 主要在於農村公社化,以及煉鋼緊急,運輸力以供應煉鋼為主。此是前進中之困難,《人民日報》已發表社論,鼓勵大家注意生產副食品,公社應顧及商品生產。今 日余之外出,意在一觀市場實況。凡可以佐餐之食品,以及糕餅之類,店中皆空無所有。歷走若幹家,居然購得蛋糕一匣,糟蛋五枚,滿子謂成績不壞。外出將三小 時,余稍覺吃力。”

  在1959年5月一天的日記中寫道:“邇來糧食供應殊緊張,供應米麵為少數,多數供應雜糧。我家每日至窩窩頭。今 日至善聽人報告謂去年糧食豐產,但以‘放開肚皮吃飯’之口號,多耗糧食八百億斤。又以提倡密植,群眾不知適量,下種以多為好,共種四百億斤,兩項相加,共 為一千二百億斤。於是去年之豐產實效頗少,今年又需多方撙節糧食。副食品之供應亦殊不濟。滿子出外買菜,往往無所得,怨聲時作。余亦無法慰之。”

  最終畫餅不能充飢,“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成為泡影,“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成為定局,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內的沉重代價。

----------------
由葉聖陶日記所想到的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430303

葉聖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日記摘抄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513454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大饑荒四千萬人餓死時毛澤東的一份菜單
2009: 老本: 看唐史--日全食與災難
2008: 從楊佳襲警案看社會“改良”與“革命”
2008: 劉蔚: 喚醒國人之191—甕安事件再次證
2006: Bad News: Why Israel is losing the m
2006: Chinese Silver Sycee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