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人:從大歷史看李鴻章 |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10年08月08日08:05:4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從大歷史看李鴻章
在近代中國,有一個人,是以賣國賊自居的,賣國賣的特別的多,把中國的台灣都割讓出去了;這個人,也是以辦洋務出名的,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同時,這個人也是清末中國陸軍,淮軍的實際統帥,也是中國近代第一隻現代海軍的創建人和軍事統帥。那個著名的甲午戰爭,就是這個人一個人打的,他一個人力戰日本全國。這個人還週遊過世界,到過歐洲,俄國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拜訪過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這個人甚至還到過大洋彼岸的美利堅,還被美國當時的總統稱為當代世界四大著名人物之首,而且,在美國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碑上,還捐獻了中國的兩塊石頭,這兩塊石頭現在還鑲嵌在華盛頓紀念碑中。這個人還到過加拿大,而且還從多倫多一路乘坐太平洋鐵路抵達溫哥華,然後從溫哥華乘船去日本,再從日本回國。在19世紀,能夠作環球旅行的中國人沒有幾個。這個人甚至還是中國第一個照X射線的人。 那麼,這個神奇的人物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近代中國學者中,筆者比較欽佩的一個人物就是梁啓超。雖然康有為和梁啓超幾乎是齊名的,但筆者更偏重梁啓超一些,原因是梁啓超的視野非常的廣闊,器宇博大,見識深遠。康有為是比較的精深,比如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寫的非常的好,非常有啟發性。 梁啓超一生寫過許多的書,其中一部是非常的薄,薄薄的一個小冊子,但是這個小冊子非常的有名,是中國近代最有名的四大名傳之一,它就是《李鴻章傳》。為什麼梁啓超要為李鴻章作傳,而且以梁啓超博大的視野,從中國的歷史和世界的歷史的寬度來看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那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李鴻章是近代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 但是,梁啓超對李鴻章的一個評價非常有意思,梁說李鴻章不學無術。很有意思吧,李鴻章是進士出身,後來又成為了大學士,可是梁啓超居然說李鴻章不學無術,可見,梁啓超的學而有術的標準也太高了吧。 不過,梁啓超的評價也沒有錯,李鴻章不是學問家,李鴻章是實幹家。李鴻章也沒有曾國藩的那個雄心,也即是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李鴻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立功,只要一個不朽足以,而且要當官,李鴻章曾說過,只有當上了官,而且要當上大官才能幹大事。注意,李鴻章當官是為了幹大事,這與一般的官僚不可同日而語。 李鴻章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開創了無數的第一,中國近代沒有一個人會開創那麼多的第一。李鴻章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方面的全才。中國近代,就才能的全面性和影響力而言,大概當時只有曾國藩可以相比,後代的人物,大概李可以與鄧小平相比。李鴻章搞的是洋務運動,鄧小平搞的是新洋務運動,兩人非常的相像,共同點是,保持政治體制基本不動,而主要在經濟和軍事領域內開始大的變革。筆者覺得,梁啓超說李鴻章不學無術的根本意思還不是說李的學識不行,而是說李沒有看到,不僅應該在經濟和軍事領域內進行變革,而應該在政治領域內變革,因為梁啓超已經非常清醒的看到,中國在政治領域也必須變革。這也是梁啓超後來孜孜以求君主立憲制度的原因。 就梁啓超的評價而言,李鴻章的確是沒有在政治領域變革的魄力,但那也是曾國藩李鴻章他們那代人的歷史局限所在,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事。如果在政治領域變革,對他們來說是有非常大的道德倫理壓力的,同時也有現實的壓力。曾國藩在打下南京,滅掉太平天國的時候,有人曾經勸過曾,要曾取代清朝,即取而代之,因為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勢力已經達到鼎盛,就軍事實力而言,曾是可以取代清廷的,但曾沒有那麼做,而是主動裁軍,曾的解釋是,我曾家歷受皇恩,如何可以不忠不孝?後來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達到鼎盛的時候,也有人勸李鴻章是否可以取清廷而代之,李也沒有那麼做,原因與曾國藩相仿。 李鴻章當時的聲望威名已經達到,外國人只知中國有一個李鴻章而不知有皇帝的地步。可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李鴻章對外名聲赫赫,可是在國內,僅僅是一個督撫大員,直隸總督而已,也就是僅僅是一個北京市市委書記的位置,李鴻章從來沒有當過軍機大臣,也就是從來都沒有進過內閣,沒有進入政治局,更不要說進入政治局常委了,很奇怪吧。而李鴻章是實際的大清的陸軍司令和海軍司令,兼外交部長,還是經濟軍事改革派的領袖,可是李竟然不是軍機大臣。李鴻章的位子是北京市委書記兼陸海軍司令,外交部長及體改委主任各種職位於一身的奇怪組合。北洋大臣的職位,是一個虛銜。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清廷對李鴻章的警戒之心,那才是李所處的現實地位。在這種地位與境遇中,李會有什麼政治方面的作為呢?不可能。 後來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你李鴻章與我相比,還是太不幸了,你的才能在我之上,可是你的作為,沒有我大。 從這一點上看,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沒法比,也無法與鄧小平的地位相比,鄧畢竟是威權赫赫,可以總攬天下,而李鴻章畢竟是在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之下,還經常受到清末官場清流派的猛烈攻擊,處境微妙。因此,李鴻章如何可以像梁啓超所說的,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呢?連鄧都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魄力,何況李鴻章了。 李鴻章在近代中國歷史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就是李判斷說,中國當時處在2千年未有之變局中。李的這個論斷是否準確和有道理呢?筆者認為非常的準確。李鴻章他們這些同治中興的一代名臣,對於西方的認識,遠的有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近的有咸豐時代的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因此他們對西方的認識首先當然是覺得西方的洋槍洋炮厲害。但李鴻章對西方的認識還不僅僅停留在對西方船堅炮利厲害的感知上,李認為,西方的強勢,不僅僅在物質方面,在軍事和經濟方面,還在文化上,而這個文化還不僅僅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方面,因為那個時候在中國已經有很多起的教案發生,曾國藩就處理過一些頭疼的教案。李認為,中國面臨一個2千年以來從未遭遇到的對手,這個對手不僅有物質方面的優勢,還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文化體系。中國2千年來,遭遇到許多的敵手,但大多數的敵人,一般僅僅是在武力方面有優勢,但在文化方面,還不是漢人的對手,可是這個強勢的西方就不同了,他們不僅是有武力的優勢,在文化方面,也有優勢,因此,中國面臨的就是一個2千年未有之變局了。 那麼,對於西方在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強勢壓力下,李鴻章會有什麼作為呢?李的作為就是,要首先改變中國在經濟與軍事方面的弱勢,也就是要進行洋務運動,自強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在文化方面,還要保持中國自己的特色,在政治領域,也基本不動。這是李的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也是在他能力範圍內的選擇。 李鴻章崛起於軍事,也就是崛起於鎮壓太平天國,而後來也失敗於軍事,即中日甲午戰爭,甲午一役,李慘敗而歸,然後李也就慢慢淡出了中國的政界與軍界,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李在晚年的時候,唯一一件事就是作了一個環球旅行。當然,在1900年,李又被迫做了一回賣國賊,代表清廷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而且就死在條約簽訂的前後,李死於1901年。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大多數是不平等條約,因此李當然是中國最大的賣國賊,可是,問題是,如果不是李鴻章去籤條約,其他的人去簽,會好到哪去呢?只會更糟。因為,根本原因是,弱國無外交。李還是竭盡全力去維護中國的利益的,包括《馬關條約》。而且,有的時候,別人還沒有賣國的資格。本來去馬關談判的不是李鴻章,可是日本人認為清廷派出去的兩個人沒有資格,必須要李鴻章來日本談判。還有《辛丑條約》,那個時候李已經淡出政治核心圈了,正在搞東南自保,可是清廷還逼迫李去談判。 那麼,李鴻章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呢?一個當然是軍事變革,包括陸軍和海軍的變革,另一個是對中國經濟的變革,也即是洋務運動。這個洋務運動影響深遠,一直到鄧小平還在搞中國的新洋務運動。因此,從中國近代的軍事變革到洋務運動,李鴻章應該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李鴻章不僅是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物,還是一個以實幹來積極應對世界變局的人物。 李鴻章崛起於軍事,因此我們先來看看李鴻章是如何崛起的吧。 李鴻章是搞軍事起家的。李鴻章是一個文人,進士出身,比曾國藩的同進士出身高一級,而且在24歲就中了進士。可是,李鴻章也與曾國藩一樣,棄筆從戎,由文人而成為了軍事統帥。李鴻章的淮軍,基本就是曾國藩湘軍的變種,組織形式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武器構成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湘軍時代,基本上是冷兵器與熱兵器並用,而到了淮軍,基本上以熱兵器為主,也就是以洋槍隊為主,還有若干的炮隊。 湘軍淮軍的組織形式,在中國當時,還是一個創舉。清末,滿人的八旗軍基本沒有戰鬥力了,原因是腐敗。因為滿人在占據中國以後,給了旗人非常大的優惠,就是旗人都是特權階層,一生下來就有錢糧可領,不必勞作。滿人的本意是,旗人是民軍一體,平時是民,戰時是兵,因此從中國的軍事傳統上來講,還是府兵制的一個變種,也就是軍事貴族的軍事壟斷。因此,那個時候,漢人不可以掌兵權。但是,旗人的優惠,結果就導致了旗人的腐敗,包括八旗軍的腐敗,這有點像現在美國加拿大給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優惠,就是養起來,可是養起來的結果就是像籠中的鳥,沒有生存的本事了。 所以,到了太平天國起來的時候,清軍是屢戰屢敗,不僅八旗軍不行,那個綠營也不行,因為綠營是招募拼湊起來的,組織鬆散,沒有戰鬥力。這個時候,曾國藩在家鄉組織了民團,這個民團後來就成為了湘軍。那麼,一個民團為什麼有戰鬥力呢?那就要看中國當時的國家結構。中國從宋代以來的國家結構是,一個大一統的專制皇權在上面罩着,但僅僅能管理到縣一級,縣以下,是鄉紳地主管理的,基本是自主自治的,是家族宗族的組織方式。這個組織方式的特點就是家族制,大家都是鄉親親戚,關繫緊密。因此,當曾國藩在家鄉招募民團的時候,這些民團的組織形式是非常緊密的,因為不僅是同鄉,還是親戚,因此在打仗的時候,彼此照應,彼此相助,同仇敵愾,所以,戰鬥力很強。 李鴻章在安徽老家合肥招募鄉勇的時候,其方法與曾國藩完全一樣,組織形式也相同,也是同鄉家族式的,曾的那一套,李都學會了,因為李曾經做過曾的幕僚。淮軍的興起,是在保衛上海的戰役中。因為有華爾的洋槍隊的示範,因此李鴻章的淮軍一開始,其武器裝備就是學的華爾洋槍隊的樣式。當曾國藩開始裁減湘軍的時候,李的淮軍就登場了。 淮軍的全面取代湘軍是在剿滅捻軍的戰役中。因為曾國藩剿捻失敗,而李鴻章大勝,李就逐漸取代了曾。李鴻章的辦法,與蔣介石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辦法是一樣的,就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鎖鏈式,這是對付游擊戰的好辦法,看着笨,但非常有效。估計蔣介石學的李鴻章,當然,李鴻章的辦法是受到曾國藩的啟發,剿捻的戰略方法,本原還是曾國藩的,只是曾在實行的時候,沒有成功。 李鴻章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後來,李鴻章北洋水師的建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慈禧太后幾年內撥款給李將近4000萬兩銀子來搞北洋艦隊。那個時候,清廷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千萬兩銀子,也就是給了李鴻章幾乎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李鴻章的北洋海軍的建立,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有人說,後來慈禧太后挪用了北洋水師30萬兩白銀,所以北洋水師戰敗了,這是胡扯。就算慈禧太后真的挪用了30萬兩,現在的證據也不是很充分,可是慈禧給了李鴻章4000萬兩,兩者相比,誰都知道怎麼回事。現在中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萬億,那麼,在幾年之內,中央政府可能給海軍4萬億作為軍費嗎?不可能。 慈禧太后後來還給了左宗棠4000萬兩白銀作為收復新疆的軍費,也就是拿出全年一半的財政收入去打仗,這非常的了不起。沒有軍費,左宗棠即便有萬丈雄心,也是不可能收復新疆的。因為打新疆就是打的錢糧。當然,也包括各地的協餉。但誰都知道,錢就這麼多,別的地方用多了,其他地方就用少了。 李鴻章創建中國的近代海軍,是李在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的一筆。李鴻章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當時實際上的陸海軍司令。因為,曾國藩的湘軍也好,李的淮軍也好,因為其組織方式都是家族式的,因此這些軍隊必然會成為曾和李的私人軍隊,也就是,無論他們是不是在位子上,他們都是軍隊的實際領袖。這個私人軍隊的特點和傳統,被後來的袁世凱,蔣介石他們繼承下來了。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是怎麼一回事?甲午一役的失敗,宣布了李鴻章的政治軍事生涯的結束。 關於如何評價中日甲午戰爭,歷來是眾說紛紜。中日在戰爭爆發前,其工業能力,經濟水平,軍事能力,武器裝備都不相上下,日本沒有什麼優勢。而且當時各西方國家,一致認為中國會獲勝。日本的唯一優勢,是上下一心,全國動員,戰爭準備非常的充分。日本在開戰之前,已經派出大量間諜將中國的山川地形,軍隊動態,武器裝備的情報搞的一清二楚,而中國對日本所知不多。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準備不足,而準備不足的原因是對於中國與朝鮮的關繫到底應如何處理,爭議很大,前後矛盾,前後不一,無論是朝廷還是李鴻章,都在猶豫,是保還是放棄,變來變去,因此,戰爭前期的準備問題很大。因為在大的戰略方面猶豫不定,因此到臨戰的時候,就非常的匆忙。本來李鴻章已經有放棄朝鮮的想法,也想讓朝鮮獨立,中國放棄宗主國的立場。因為自從西方列強到了東亞以後,中國朝鮮日本都被迫開放,而有清一代,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是宗主國與屬國的關係,但是清廷後來自身都難保,也就顧不上朝鮮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李鴻章有意讓朝鮮獨立,單獨與列強談判,也不許朝鮮掛中國的龍旗,所以朝鮮後來就只能掛自己的那個八卦旗。但因為日本開始對朝鮮有吞併的意思,所以中國到底是保護朝鮮還是退出朝鮮,爭議非常的大, 朝廷上下議論紛紛。而在朝鮮的一線指揮者袁世凱又主張一定要出兵朝鮮,最後 朝廷和李鴻章就決定還是要出兵朝鮮,但因為在戰略上的猶豫,導致前期的軍隊和戰爭準備非常的不充分。這是甲午戰爭中國失利的主要原因。 在具體的戰役方面,筆者的觀點是,甲午戰爭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海戰,一個是陸戰。但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都受總體戰略遲疑和前後不一的影響,而準備嚴重不足。海戰雖然北洋水師損失很大,但5個小時的黃海大戰,打的還可以,儘管沉了幾艘軍艦,但兩艘主力鐵甲艦還在,而日方雖然沒有沉船,但重傷多艘,元氣大傷,也被迫退出戰鬥。日方沒有沉船的原因是,中方的炮彈有問題,爆破彈基本沒有攜帶,只是鐵頭穿甲彈,不能爆炸,因此像吉野艦非常幸運,否則早沉了。 至於指揮,並不是丁汝昌在指揮,而是劉步蟾。丁是陸軍出身,不懂海戰,而且一開戰,艦橋就被震塌,自己也受重傷,成為黃海大戰最大的一個笑柄。而日方的海軍總指揮也是陸軍出身,因此其真正的指揮者是東鄉大佐。不過,那個時候中日雙方都有各艦獨立作戰的趨勢,協同都不是太好。 因此,甲午海戰,中國打的還可以。日本最怕的兩艘鐵甲艦都沒有什麼事,中彈幾百發,巋然不動。因此後來,世界的海軍發展就朝大型戰列艦的方向,大艦巨炮的方向發展。日本一直到二次大戰,已經是航母大戰了,可是日本的旗艦還是大和號戰列艦。因此,中日黃海大戰,其實就是大艦巨炮對小艦速射炮的對決,各有優勢。 甲午戰爭失利主要是陸軍失利。陸軍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後來也將淮軍的主力都派上了戰場,並沒有保留,也準備與日軍一搏。牙山平壤戰役的失利,並不是淮軍的戰鬥力不行,而是因為前期的戰爭準備不足,而日軍有非常充分的準備。牙山一戰,淮軍處於劣勢,兵力都不夠。李鴻章也有判斷的失誤,和前後不一致的地方。而臨戰指揮的一些淮軍將領也出現問題,結果就是牙山和平壤戰役失利。 當然,淮軍有一個老問題是,其戰鬥力來自其組織的家族方式,但是,一旦淮軍遠離家鄉作戰,就有問題了。曾國藩的湘軍也是如此,在湖南作戰還可以,但一旦離開家鄉去外省作戰就有問題,兵員補充是一個大問題,不能就地補充,必須回到湖南老家去重新招募,曾國荃就幾次回湖南老家招募新兵。因此,淮軍一旦出省,甚至出國作戰,問題就更大了。後來一直到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甲午戰爭失敗,還有一個巨大的原因是,不是中國與日本國在拼死決戰,而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李鴻章大戰日本全國,日本當時是舉全國之力。而中國的許多朝廷大員都在一旁看熱鬧,也有很多清流派的人士,希望李鴻章失敗。當時中國海軍除了北洋水師外,還有南洋水師,後來有一艘南洋水師的的軍艦剛巧出差來北洋,被日軍俘虜,那艘軍艦的人說,我們不是北洋水師的,我們是南洋水師的,放我們走。日本人聽了以後,肯定覺得好笑,南洋水師難道不是中國的嗎? 後來李鴻章的保艦政策肯定有問題,龜縮在威海港里等敵人來打。這就是軍隊私人化的惡果。因為北洋海軍和淮軍有很嚴重的私人軍隊的特點,李鴻章當然要保護這些軍隊不受損失。這種私人軍隊的氣質,一直流傳下去,到袁世凱,蔣介石都是這樣。地方軍閥也是如此,作戰都不拼命,都在保存實力。這也是蔣介石的軍隊打不過共產黨的軍隊的一個重大原因。不是軍隊沒有戰鬥力,而是發揮不出來。 當然,朝廷最後屈辱求和也有非常大的問題。儘管海戰陸戰都失利了,但以中國之大,朝廷可以遷都再戰,中國的戰略迴旋餘地極大,兵員也散處各地,為什麼一定要簽什麼屈辱的條約呢?要割地賠款呢?而且,日軍也不過是在遼東和山東半島登陸,對北京剛剛形成夾擊之勢而已,沒有必要那麼快就求和。其實,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後來的什麼戰爭,中國的一個問題就是朝廷沒有決戰的決心。英國不過是區區幾千的兵力,如何可以占據中國廣大的領土,不可能。可清廷就是很快就要求和。蔣介石在後來與日本的戰爭中,就是挺着,不求和不投降也不放棄,最後還不是靠中國廣大的戰略縱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利對中國的歷史影響很大,包括後來的日俄戰爭,八國聯軍,9.18事變和7.7中日全面戰爭,都與甲午戰爭有關,甚至一直影響到現在台灣的問題。 我們還是回到梁啓超對李鴻章的一個總體的評價,梁說:吾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梁啓超對李鴻章之識有一定的看法,這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梁指的主要是李沒有在政治體制上變革,但那已經超出了李的能力之外。李鴻章其實已經看清了世界變化的大趨勢。李鴻章在中國近代軍事變革和自強運動中貢獻很大,儘管最後是以悲劇收場。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了,但是後來李到了歐洲和美國,還是被認為是中國的英雄,受到熱烈歡迎。 李鴻章一生,創建了很多的工業實體,如上海的江南製造總局,南京的金陵製造局,天津的機器局,開平煤礦,各種翻譯學校。李鴻章和曾國藩還派小留學生去美國留學,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後來的張之洞和左宗棠都開始辦洋務。 李鴻章時代的軍事變革和洋務運動,給中國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我們現在翻看歷史,感慨萬千。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寶貴的遺產,這些歷史人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值得我們後代尊敬。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9: | 從獨夫到偉人--蔣經國 | |
2009: | 文革起因: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 |
2008: | 越讀宋史越憋氣,鬱悶死啦! | |
2008: | 裴湘: 浪淘沙 汴州 萬國仰神京 | |
2006: | 以色列對中國政府的欺騙 | |
2006: | zt:李銳女兒李南央回憶鄧力群二三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