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落基山人:中法戰爭,清末對列強唯一的一次勝利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10年08月10日07:41:0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法戰爭,清末對列強唯一的一次勝利

 

 

1840年到1900年,清末中國對列強的戰爭幾乎都是慘敗,而唯有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中國在數個戰場卻能獲勝,頂住了法國在海戰和陸戰的進攻,獲得了勝利。當然這個勝利也是非常有限的勝利,陸戰中國勝,海戰還是法國勝,因此最後談判後簽訂的那個條約,當然還是李鴻章簽訂的,就是中國從越南撤出,越南歸屬法國,而法國從澎湖撤出,也放棄封鎖台灣。

 

雖然是有限的勝利,但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勝利了,一是,中國第一次在對列強的戰爭中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損失太大,僅僅是失去了屬國越南,而越南那個時候已經被法國基本占領,各大主要城市和90%的地盤都已經在法國手中,中國陸戰的勝利,其實也僅僅是在中越邊境上的勝利,即鎮南關大捷,是一個自保性的,反擊性的勝利。但是,法國由於戰爭失利,其當時的內閣政府倒台,法國也顏面大失。但法國也有所得,得到了越南。

 

很奇怪吧,在1885年以前,中國在與列強的戰爭中是不堪一擊。在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在1856-1860有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還火燒了圓明園,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九龍,賠款英法各800萬兩。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政府的刺激更大,原因是清帝國的首都北京失陷,皇帝的園子被搶劫和焚燒。而且在天津到北京途中的八里莊戰役中,清軍還在被英法聯軍屠殺,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英法聯軍與清軍的作戰,聯軍有近2萬人,清軍有10萬人,1:5,還是打不過。那麼何以在1860年之後20幾年的時間,中國的陸軍就可以與列強之一法國一戰了呢?中國在這20年間發生了什麼變化嗎?

 

當然,變化就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崛起,而且中國已經開始了洋務運動。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但在中法戰爭以後,由於有了台灣和馬尾的教訓,中國就開始搞北洋艦隊了。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中法大戰,是對崛起的湘軍和淮軍的的一個檢驗。這個實戰的檢驗已經證明,中國那個時候的軍事變革還是非常的成功的,而且那個洋務運動也是對頭的。

 

應該說,法國的戰力比英國人要稍弱一些,而且,法國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剛剛敗於德國,士氣受到一定的打擊。但,法國畢竟是老牌的帝國,其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

 

中法大戰分為幾個階段,而且還分陸戰和海戰兩塊。先是陸戰,戰場在越南的北部。法軍一路從南到北打過來,占領了西貢,順化,河內,與越南的皇帝簽署了一系列的條約,意思就是,法國要做越南的保護國,中國要退出。因為在清代,越南還是中國的屬國,有宗主國與屬國的關係,與中國與朝鮮的關係一樣。在越南北部,中國軍隊一開始是失利,山西北寧一線失利,退守涼山,老街一帶。然後中法在天津就簽訂了一個《中法簡明條約》,還是李鴻章簽訂的,看來李是簽約專業戶了。條約的意思就是中國軍隊要退到邊界,開放邊界的幾個地方通商,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但有意思的是,李鴻章耍了一個滑頭,搞了一個條約的法文本和中文本,兩者的詞語的意思略有不同,至少是有些歧義,時間表也沒有定。

 

而當法軍繼續進軍的時候,發現中國軍隊還在涼山和老街一帶,而且還前出涼山100里。但李鴻章解釋說,涼山一線已經接近中越的邊界線了,中國不能再退了。而法軍還是進軍,結果就開始打。這個時候,是李鴻章的淮軍大將潘鼎新為廣西巡撫。而朝廷內部剛剛發生了一個大地震,清流派的內閣大員都被慈禧太后給轟出去了,也就是恭親王一系的人馬。左宗棠進了軍機處,而左宗棠一直是非常強硬的。淮軍的另一員大將劉銘傳被派到台灣任巡撫。台灣那個時候剛剛覺得有些重要,因為在1876年,日本進攻台灣,因此台灣的地位就重要起來,朝廷就準備在台灣建省。台灣裡面派系林立,有湘軍,有楚軍,楚軍是左宗棠派系的,是湘軍的變種,還有淮軍。

 

中法的第二次陸戰是在一個叫觀音橋的地方,中國取勝。法國大怒,認為中國人沒有遵守條約,因此在上海開始了一個談判,中國是派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去的,法國要中國賠款3500萬兩,被曾國荃拒絕。於是,戰場就轉到了海上。先後有馬尾海戰,台灣基隆和淡水之戰,還有浙江寧波鎮海之戰。馬尾海戰,法軍大勝,南洋水師全軍覆滅;基隆和淡水之戰,互有勝負,劉銘傳打的非常艱苦,但一直堅守淡水,沒有後退,法軍也沒有辦法。劉銘傳的軍隊總人數只有不到35000人,法軍有近20000人,其比例不到2:1,劉銘傳能與法軍對抗而戰至平局,非常不易。基隆淡水之戰,中國方面傷亡10000人,法軍傷亡2100人。後來法軍占領澎湖,封鎖台灣海峽;鎮海之戰,法軍敗退,其統帥海軍中將孤拔的旗艦被擊傷,孤拔受傷,後來死掉了,有說是受傷而死,有說是生病而死。

 

1885年,戰場又轉回到陸上。這個時候,兩廣總督張之洞到任,調湘楚系的老提督馮子材為主將。馮子材以13000人,對抗法軍2000人,6:1的比例,在鎮南關用誘敵深入的計策,打了法軍一個埋伏,大勝,法軍死亡1600人,一路敗退,清軍一路追擊,收復涼山老街,並準備進軍河內。此役,中方陣亡4000人。

 

後來李鴻章出來,見好就收,與法國簽訂一個條約,《中法新約》,承認法國為越南保護國,中國退出越南,而法國也放棄澎湖,解除對台灣的封鎖。左宗棠聽說李鴻章簽訂了這樣一個條約,大罵李鴻章是千古罪人。其實,李也沒有大錯,因為陸上中國略占優勢,也就是一個自衛反擊戰而已,越南的大部領土已經被法國占領。而海上還是劣勢,各退一步,也就是那個結果。

 

中法大戰後,中國陸軍的軍事改革已經見了一定的成效,海軍還是比較弱。在此之前,李鴻章就上過一道摺子,意思是籌建海防,建立三大海軍,當時朝廷還在猶豫,何況李鴻章和左宗棠還進行了一場很大的爭論,就是海防和塞防誰為重要和優先的問題。在中法大戰後,由於台灣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國在馬尾還大敗,因此朝廷就同意了李鴻章的建議,開始籌措建立北洋艦隊。

 

有一個問題是,在1885年的時候,中國陸軍,無論是淮軍湘軍楚軍,都可以與列強之一的法國陸軍一戰,可是到了10年後的甲午戰爭,在陸戰上,淮軍如何就不敵日軍了呢?淮軍的戰鬥力會下降的那麼快嗎?筆者認為,對日軍的失利,主要還是戰略上的失誤。

 

在中法大戰中,中國沒有堅持保有屬國越南,而是將軍隊擺在中越邊界,前期作戰,只是利用劉永福的黑旗軍與法軍周旋。劉銘傳在台灣也是以防禦為主,在兵力部署上,也是儘可能的多一些,台灣之戰,不到2:1.,鎮南關之戰,幾乎是6:1,這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在中法戰爭中,中國一直是謹慎對待,兢兢業業,而且中方雖然是宣布與法國開戰,可惜宣戰的時候,沒有其他國家的領事到場。而法國方面,一直沒有對中國宣戰,打的幾次海戰,其目的是為了得到中國的賠款。

 

甲午戰爭,中國方面在戰略上猶豫不定,前後不一,是保朝鮮還是放棄,一直猶豫。在是否出兵朝鮮也猶豫不定。因為中國與日本此前有一個條約,就是,朝鮮如果有事,如果中國不出兵,日本也不能出兵。因此,中國戰爭前期的準備問題很大。因為,或者就不出兵,這樣日本也沒有藉口出兵;或者就出兵,並且要迅速。牙山一戰,中國在軍隊人數方面還有劣勢。另外一個就是中國一直輕視日本,因此對日作戰的準備,就遠沒有對法作戰那樣的兢兢業業和準備充分。而日本方面的準備非常的充分。那個在黃海大戰中實際指揮日本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在中法大戰的時候,一直是以觀察員的身份呆是法國的戰艦上,從馬尾海戰到台灣戰役,東鄉都一直在觀察中國軍隊的表現和戰法。

 

在甲午戰爭中的對日作戰,如果淮軍和北洋艦隊,能按照毛的軍事思想去打,如不打無準備之戰,不打無把握之戰,慎重初戰,首戰必勝等,不打則已,打則必勝,還有集中優勢兵力等原則,那一定不會失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毛澤東《沁園春·雪》發表引轟動 蔣介
2009: 轉貼:靠謊言自慰的漢民族阿Q劣性
2008: 申時行: (社論) 誰西化誰輸-評足球和籃
2008: 地震局長宋瑞祥放行張慶洲的《唐山警世
2006: 惡魔的詛咒--蒙古軍隊與黑死病的傳播zt
2006: 馬來亞共產黨的肅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