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一生詮釋着中華文化的內涵。張良少年入世,摯誠報國;青年順天意而行,身在世中,心在世外;後半生潛心修道,出世成仙。
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劉邦稱他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被後人冠為“謀聖”,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列。
秦始皇滅韓國後,韓國貴族之後的少年張良傾盡家財招募刺客刺殺秦始皇,天下震驚。
據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北)。一天,他走到一座橋上,一位年邁的老頭故意把鞋甩到橋下,對張良說:“ 小子,把鞋給我拾上來!”張良受此挑釁,很想揍他,但礙於他年老,不忍動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跪着小心地幫老人穿鞋。穿 好後,老人大笑而去。張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不一會兒,老頭又回來了,對張良說:“你還可以教,五日後的黎明,在這裡見面。”張良很奇怪,就跪下來答應 了。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就到了橋邊,老人卻已早到,他生氣地說:“跟老人相約為什麼反而落在後面?下次早點來!”又過了五天,剛剛雞叫張良就到了,但老頭 還是早到,又教訓了他一頓。最後一次,張良半夜就動身,終於趕在了老頭的前面。老頭很高興,拿出一本書給張良,說:“讀了它可以成為王者的老師。十年之後 必有王者興起,十三年後你可以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走了,也再沒見過他。
張良讀這本書後,能隨機應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人稱這本書為“黃石公書”。用此書修身,能修鍊氣功,辟穀斷食,進而身體輕盈,得道成仙。
那麼,黃石公看中張良哪些過人的德行呢?蘇軾在《留侯論》中曾對張良的涵養評論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張良有過人的隱忍精神。張良明知老人故意甩鞋為難他,卻因為敬老而一再忍讓,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無二。老人讓他五日後黎明見,他如約而來,卻因比老人晚到而受到訓斥。他沒有辯解,而是一次比一次更早。他並不知道老人要幹什麼,卻忠人之事堅守信義。
少年張良一心要恢復韓國,刺殺失敗並不能動搖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黃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謀,更主要是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張良也就順天意完成他的歷史中的使命,而不會看重榮華富貴,
十幾年後他成為劉邦的智囊─燒棧道瞞項羽,“約法三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每一招都出奇制勝,令人驚嘆不已。劉邦封賞功臣,他不戀功名而請辭,令人肅然起敬。
劉邦死後,他更加專心修道。張良的修道方法包括辟穀。高帝駕崩,呂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
張良屍解離世(道家圓滿的形式,修煉得道後,假託一物化為屍,但已登仙,並未真死),埋葬在陜西長安的龍首原。西漢末年赤眉之亂,農民組成赤眉軍,到處捕殺官員和軍人。當時有人挖出張良的墓,只見到黃石枕,石枕忽然凌空飛去,有如流星,卻沒看到張良的屍身和衣帽。
據《太平廣記》載:張良成仙后,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遊。他的第八代孫子張道陵出家修道,於鶴鳴山白日飛升,得道成仙后,到崑崙山朝見西王母,張良也前往參加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