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祭忠烈魂?解放後慘遭破壞的 南嶽衡山抗日英雄忠烈祠(組圖)
出 南嶽大廟午餐之後,我們向衡山最高峰祝融峰出發。過勝利坊,坐索道,之後是四十分鐘左右的徒步,一路說說笑笑,很輕鬆就到達了主峰祝融峰。由於久居四季蔥 綠的雲南,而衡山的植被和雲南的相差不是很大,山勢也不是特別險峻,一路的燒香祈福祈壽又不是我感興趣的,所以一路走下來,只當強身健體了。倒是小牛牛和 小夥伴們一路打鬧追逐,玩得不亦樂乎。
就 在我認為要結束這次衡山之旅時,有了意外收穫,這個收穫除了當時的震驚外,更多的是來源於過去這一周查找相關網上資料和書本資料,還有就是諮詢歷史老師, 這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次的震撼和思考。下山途中,導遊把大家引入了忠烈祠,一路的行程中對這位地接導遊一直不感冒,不過,這次還得感謝她,如果不是她, 我去了一次衡山還是不知道這裡有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陵園。
猛 然想起以前在網上流傳的一篇據說是李敖寫的文章,題目叫做《如果我是日本人,我也會參拜靖國神社》,姑且不論作者真偽,此文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我想找個給 英雄下跪的地方。堂堂中華,難道真的找不到一個可以給英雄下跪的地方嗎?說實在的,我們現在正在丟失一種信仰,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這種現狀也是導 致今天諸多怪現象的根源所在,比如對待日本的態度,對待西方大國的態度。我敢肯定,你問十個中國的網民知不知道靖國神社,回答一定都是肯定的,但如果你問 相同的十個人知不知道南嶽忠烈祠,回答大多是否定的。
說 到靖國神社,國人首先想到的是那裡面供奉有二戰時期侵略中國的甲級戰犯的牌位,是令千千萬萬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地方。但在日本人心目中卻不存在這樣的看法, 對於他們大和民族來說,靖國神社裡面所供奉的都是他們民族的英雄!這也是日本人為什麼不顧別國反對,仍年年要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對 待抗戰歷史的態度是怎麼個樣子?捫心自問一下,現在的中國十三億人口,真正用心去了解抗戰歷史的有幾個人,而知道南嶽忠烈祠的又有幾人?
看到這裡,大家不禁要問:“南嶽忠烈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這 不怪大家,時至今天,我們的ZF對南嶽忠烈祠的宣傳還是太少太少太少了,但ZF對南嶽忠烈祠的低調不應該成為我們對南嶽忠烈祠漠然無視的理由。每一個有血 性、有歷史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應該重新來了解一下南嶽忠烈祠,就像日本人對待靖國神社那樣,帶着尊敬、熱愛、甚至是頂禮膜拜的深情!這或許才是一種凝聚我們缺失信仰的能量源泉。
下面,請大家跟着我的圖文來了解一下南嶽忠烈祠的歷史和現狀。
忠烈祠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其設計者尚其煦先生曾參與過南京中山陵的設計,所以其布局風格與中山陵有幾分相似,難怪南嶽忠烈祠有“小中山陵”之稱。整座祠宇,中軸線上,按前低後高,依次為三孔拱門牌坊、“七. 七”抗戰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共五個部分。從紀念亭到主體建築享堂有二百七十六級石階,中辟草地,用大理岩築有大字“民族忠烈千古”。享堂居祠宇最高處,內設祭壇,壇後置有“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巨碑,左右分列22座第一、三、九戰區各次戰役陣亡將士神位。神位之下,四周分布有37塊殉國將軍石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七.七”事件爆發,一場蓄謀已久,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此全面開始。到1938年底,中國軍隊雖然頑強抵抗,無奈裝備欠佳,訓練不力,被日軍侵占了半壁江山,無數愛國將士鮮血染紅了中華大地。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處於大後方的湖南省的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1939年由國民ZF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當時還邀請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攜手抗日。在這個會議上,蔣介石提到“我軍過去最遭敵人輕視的一點,即是我們陣亡官兵的忠骸有許多不僅不能抬回安葬,而是任其遺棄陣地”“我們忠勇將士為國捐軀,竟至死不得收骨,我們後死者如何對得起他們,還有什麼面目見人?”“這是我軍最大的恥辱”。會後,蔣介石找來陳誠、薛岳說:“修公墓、戰事不那麼緊張,我看可以着手。地點嗎,南嶽很好,天下名山嘛。”後陳誠調任四川,而薛岳兼任湖南省ZF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薛岳在主持。由於之後一直在與日軍交戰,加上勘察、徵地、籌款等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嶽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之後斷斷續續開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
蔣介石作為當時國民黨的最高指揮官,題寫匾額時,思及此情此景,將“烈”字刻意少寫一點,寓以“烈士少一點,勝利快一點”之意。還有一說法是蔣介石當時少寫一點是想等到抗日戰爭勝利,把日本鬼子全部趕出中國後,祭奠英烈時再添上那一點,就跟岳母給岳飛刺字一樣:“精忠報國”的“國”字少刺一點,等時機成熟時再加上那一點。同年7月7日,南嶽忠烈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當時的主祭者是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兼湖南省ZF主席薛岳,他指着“總神位”說:“抗戰還在進行,犧牲在所難免。這總神位,特為今後為國捐軀忠靈而設,千秋萬代、血食無替。”薛岳將軍還題寫享堂碑文:“恭立忠烈祠,以懷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
1944年,南嶽淪陷,遭日軍破壞。因戰亂原因,記錄有“入祀將士”名單的十冊譜牒在1947年後遺失,至今不知所終。因名單遺失,南嶽忠烈祠到底有多少烈士入祀,他們的姓名、身份等資料均已無從考證,成為一個永遠的迷。然而對於這些血濺沙場、為國捐軀的烈士而言,名單遺失還算不上是最慘痛的際遇,不久之後的20世紀50、60年代,南嶽忠烈祠遭到了兩次空前的破壞。據資料記載,1953年3月,南嶽管理處接到清除南嶽“反動遺蹟”的通知,至當年6月,忠烈祠內100多處國民ZF軍政要員讚頌陣亡將士的題刻全部被鑿毀,所有碑身上刻有的文字都被鑿掉,一字不留。惟一倖存的兩件碑刻原物,一塊是蔣介石親題的“忠烈祠”匾額,據說是被當地老百姓取下來當剁豬草的案板得以倖免。另一塊是第60師置於公墓裡面的墓志銘碑。忠烈祠牌坊上的“南嶽忠烈祠”題字原來是薛岳將軍所書,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已不原跡,只是當地一書法家所題。
1953年的這次破壞還只是鑿毀碑文,忠烈祠的祠宇建築未受損壞。而1966年那次最慘,祠內所有將士的墳墓都被挖了,烈士們的遺骸不僅被暴屍在外,大量骨灰更被棄之荒野。文革結束後,除74軍公墓外有一塊刻有國民黨黨徽及“遊人到此、脫帽致敬”字樣的石碑尚存外,其餘墓葬的標識都在文革中被毀,至今找不到任何圖片資料以恢復原樣。直到今天,忠烈祠內的19座公墓,得到初步恢復的只有5座。1945年9月3日,日本簽字投降,21年後,為抗日而犧牲的先烈們長眠的陵墓竟被他們的子孫挖毀。200萬英勇抗日的陣亡將士及2100萬無辜被屠殺的同胞如泉下有知,當作何感受?
英靈不遠,魂兮歸來,歸來將何所安息?
1983年起,南嶽忠烈祠方獲得有效保護,修復了部分墓地,並用復製品或後人的新作代替了被毀的題刻。1984年,胡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國政協提出修復意見。直到1992年,由當地ZF全面修復。9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 天,南嶽衡山年年遊人如織,然而是朝拜的多、參拜的少。我想不是我們不願意進忠烈祠,而實在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這段歷史,實在是不了解南嶽還有座忠烈祠。可 喜的是,近年來,輿論日見寬鬆,媒體和ZF對於國民黨幾百萬大軍在正面戰場上的作用,評價也越來越公正。對於抗日主力的問題,資料看多後,從意識形態、兩 黨對峙的觀點出發,對於國民黨系列的抗日英雄、民族忠烈的歧視,仍是遠遠超出想像。殿內37位英烈,只有15名在1949年以後被追封為“革命烈士”,其餘22名都沒有得到這一理所當然的稱號。這種情況,倒也不是一方的責任,國民黨也沒有顯示出最寬廣的胸懷,1942年5月殉國的八路軍參謀長左權將軍,也沒有在1943年落成的忠烈祠中得到應有的承認。
國民黨ZF退到台灣後,為了“消除日本國家神道信仰痕跡”, 原日治時期神社遂統一改為忠烈祠,內政部專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在各直轄市、縣市ZF所在地均設置忠烈祠,中央ZF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台北圓山忠 烈祠奉祀殉職官兵共三十九萬餘人,祠內由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操槍動作大約四十分鐘,成為台北特別的觀光景。
國 人天天責罵日本人不肯對二戰時期侵略中國的行為進行反省,反過來看,我們自己對這段歷史進行過反省的人又有幾個?時至今天,南嶽忠烈祠所應有的歷史地位仍 然得不到普遍承認,許多時候,國人對這段歷史選擇了逃避和遺忘。相對於連續幾屆日本ZF首腦,三番幾次,不顧周邊國家、民族的抗議,一意孤行,大張旗鼓地 參拜所謂的“靖國神社”,兩相對照,使人難禁長嘆。
我想,什麼時候南嶽忠烈祠能夠像日本人對待靖國神社那樣在國人心目中獲得無上尊崇的地位?目前來說,這個夢想可能還太遙遠,現在唯一希望儘快看到的是,南嶽忠烈祠能夠恢復它應有的國家地位!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當初國共兩黨之間的政見不合今日已成歷史,陰霾散盡,南嶽忠烈祠內供奉的每一個名字仍舊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英雄!
忠烈祠享堂神殿內有這樣一段碑刻:人生短短幾十年,朝代更替幾百年,就連人類有歷史記載的,也只不過幾千年,相對於宇宙的變遷,都不過是一瞬間而已。一時一地、一個觀點的爭論,在如火如荼、不可開交的時候,雙方都以為真理在握,不肯越雷池半步……
忠烈浩氣長存,公道自在人心,必有一日迷霧消散,還長眠於九泉下的中華英烈一個公道,“誰祭忠烈魂?”的悲哀,但願早日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令人痛心的瞬間!
(其間部分文字引自網絡,在此向原作者致謝!)
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12:00
由於我們去時正在維修三孔拱門牌坊,沒有拍到中軸線上的第一道建築
從牌坊進去“七. 七”抗戰紀念碑,四小一大的炮彈造型直指天際際,再往裡走是紀念堂,裡面陳列很多圖片資料,還有戰爭部分實物。
出紀念堂後就是紀念亭和176級石階。紀念亭內的石碑 原為“安亭戰役紀念碑”。它是為了紀念上海凇滬會戰的最後一次戰役“安亭戰役”中犧牲的將士修建的。此碑原刻有安亭戰役史事,文革被毀,現改為無字碑,意 思是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是無法用文字來表述的,要我們用心去緬懷!在它的左邊有一塊雙面刻着“遊人到此,脫帽致敬”的致敬碑。
紀念碑之後就是276級石階,中間位大理石鑲嵌的“民族忠烈千古”,氣勢恢宏。
台階的盡頭是一處平台站,在這裡放眼望去,全祠風光盡收眼底。據說蔣介石很信風水,專門請了風水先生看中了此地,蔣也確認此地背靠高大秀麗的香爐峰,兩側是山峰環抱,而且有兩條小溪流過,確實是令忠烈將士永遠安眠的絕佳之地。
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個建築,也是最重要、最大的建築就是享堂,為蔣介石親筆手書“忠烈祠”,這塊可是原物,據說在文革期間被當地老百姓偷偷取下當做剁豬草的木板才倖免於難。
注意看“烈”字上半部的“列”字少了一點,一說是蔣介石希望,烈士少一點,抗戰早日順利;還有一說是,到抗日戰爭勝利,把日本鬼子全部趕出中國後,祭奠英烈時再添上那一點,就跟岳母給岳飛刺字一樣:“精忠報國”的“國”字少刺一點,等時機成熟時再加上那一點。
呈“十”字型的享堂內大廳,陳列着很多碑刻
在正廳的後部為講壇,講壇的後面聳立着一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碑,碑中間題有“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字樣。
在講壇的前方,有一塊白框黑底石碑,是薛岳於1942年5月題寫的:“恭立忠烈祠,以祠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一連四個“忠烈”一氣呵成,崇敬之情不言以表。
享堂內還立有記載着40位將軍生平事跡的石碑,其中10位上將,25位中將,5位少將。可惜的是,原始碑刻都在那個荒唐年代被毀了,堂內的碑刻都是九十年代後的復製品了!
1953年3月,南嶽管理處接到清除南嶽“反動遺蹟”的通知,至當年6月,忠烈祠內100多處國民ZF軍政要員讚頌陣亡將士的題刻全部被鑿毀,所有碑身上刻有的文字都被鑿掉,一字不留。惟一倖存的兩件碑刻原物,一塊是蔣介石親題的“忠烈祠”匾額,據說是被當地老百姓取下來當剁豬草的案板得以倖免。另一塊是第60師置於公墓裡面的墓志銘碑。忠烈祠牌坊上的“南嶽忠烈祠”題字原來是薛岳將軍所書,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已不原跡,只是當地一書法家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