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大將陳思恭
送交者: songshi2010 2011年05月28日14:01:5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大將陳思恭

未名河


南宋大將陳思恭 (--1131) 是一名真正的儒將。卓智多謀,英勇善戰,刻盡責守。
為南宋的建立和初期穩定立下汗馬功勞。陳思恭深受南宋朝廷的依重,他統帥的
「神武后軍」曾是護衛中央朝廷的堡壘。儘管兵員不多,卻常常被派往協助韓世忠、
張俊作戰,先鋒破敵。歷史留名的功勳主要有: (1) 中興十三戰功的「太湖之役」。
  (2) 「明受之變」中代表韓世忠部,陳思恭統軍率先到達杭州城。兵不血刃解除
苗傅、劉正彥兵變。(3)  協助張俊解決李成的叛亂, 陳思恭與岳飛、楊沂中一同
英勇作戰,最後將李成擊敗。

 
一、  名相之後  身世成謎

陳思恭是北宋父子名相陳恕(953-1011)陳執中(991-1059)之後。 陳恕(953-1011)
為北宋太宗、真宗兩朝名臣,曾任參知政事。陳恕子執中(991-1059)是仁宗朝宰
相 以清廉著稱。執中獨子陳世儒(-1079)官至國子博士,被判參與謀殺生母,遭
誅。[注1,2,3] 陳世儒之子「以娶宗女補武官」,陳思恭"或是"陳世儒之孫。[注4]  ( 也有認為陳思恭是 執中弟陳執古的曾孫。[注5]   然而陳思恭為陳世儒後人更為可信。)


因受陳世儒案的影響,陳思恭刻意低調。留下的文字很少,以致身世成謎。 這也或
許是《宋史》未能為他立傳的原因之一。1131年陳思恭卒於軍中。《宋會要輯稿》
有一制書,〈吳藹以妻父陳思恭陣亡恩澤補承信郎〉。說明1131年陳思恭已有成年
的子女。以此推算,陳思恭1131年至少有四十歲左右。也就是說陳思恭1190左右出
生,  與韓世忠(1089-1151),張俊(1086-1154) 的年齡可能相當。

從陳執中-->陳世儒-->陳世儒之子「娶宗女」-->陳思恭祖孫系列,我們可以推斷如
下。 依據陳世儒在沒有成人時陳執中故去(1059),陳世儒當年大約十五歲或更小。
得陳世儒大約1145出生。比宋神宗趙頊(1048-1085)略長。應是可信的。"陳世儒
之子「娶宗女」"大約在1165年後出生,然後陳思恭1190左右出生。疑問之處是,世
儒二十五以下生一子活到成年,世儒子二十五以下生一子活到成年,思恭 二十五以下生一女活到成年 。三代緊扣,不是很易。但也還合理。

如果陳世儒之子「娶宗女」既是陳思恭,亦有合理之處。陳思恭可能在1175左右出
生。1131年至少有五十五歲左右。 疑問之處是,思恭年長韓世忠,張俊十歲,如何
能跟隨他們到處征戰。可能的解釋: 陳思恭不曾為韓世忠,張俊下級,僅協助二將。
加上高宗短兵缺將,用"年長的"陳思恭亦是合理。韓世忠,張俊未必清楚思恭真實
年齡。

不論如何陳世儒之子「以娶宗女補武官」。 陳思恭作為皇親,他一直守衛在宋高宗
的身邊。思恭子陳龜年(1130-),後來主管東宮春坊。也能說明這程關係。陳思恭是
南宋初排在 劉光世、韓世忠和張俊之後的最重要的將領之一。[注6] 陳思恭之後(1131),他的位子應該是由楊沂中接代。而思恭的神武后軍番號給了岳飛,應當有些意味深長。陳思恭作戰穩健,善用兵法,刻盡責守。是宋高宗 南宋初期重要將領 (劉川豪, 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

[注1]  (元) 脫脫, 宋史 蘇頌傳
[注2] 未名河,  北宋第一冤案
[注3] 劉川豪, 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
[注4] 《揮麈錄》 記載 "世儒子後以娶宗女補武官,或雲大將陳思恭即其孫,思恭
子龜年,嘗為東宮春坊。"
[注5]  《宋人傳記資料全文檢索》 陳思恭    ,閬州(四川?)人,陳執古曾孫。建炎
三年官神武軍統制。
[注6] 王增瑜 在 <<南宋兵制>> 中說:   "劉光世、韓世忠和張俊3個地位最高的
大帥,分別統率3支兵力最多的部隊,他們3軍的番號分別是御前巡衛軍、神武左
軍和神武右軍。神武前軍和神武后軍分別由王燮和陳思恭統領。後來王燮因鎮壓楊
麼起義失敗被撤職,他的1。5萬軍隊撥歸韓世忠,神武前軍的番號隨之取消。神
武后軍在陳思恭死後,大部併入張俊軍,番號也暫時取消。神武中軍最早由辛永宗
擔任統制,有兵6000人。紹興二年(1132年)楊沂中出任神武中軍統制,
兼提舉宿衛親兵,神武中軍實際上成了高宗的宿衛兵。"


二、 「太湖之役」與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

陳思恭對南宋最大的貢獻是護衛中央朝廷。然而歷史留名的欲是「太湖之役」--帥
舟師敗金兀朮於太湖。 根據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和《三朝北盟會編》,可以
大約了解「太湖之役」過程:   1129年,金兵攻取秀州城後,金兀朮繼續北返,途進吳江(縣), 直撲平江府。陳思恭舟師在吳江長橋伏兵,襲擊金軍後隊船舶。獲勝後,主動退出戰場,進入太湖。

「太湖之役」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與 韓世忠在長江上的「黃天盪之役」 "為南宋
抵禦金國進攻,確立努力的方向"  即用水軍優勢,護衛南宋。 [注3]

金兵北返,應是水陸並行。然而金兵船隊在太湖支流北上,可以與步兵,騎兵協同
作戰。陳思恭的可能只有舟師3-4千人。 陳思恭舟師雖優於金兵船隊, 但如金兵前
軍後援,陳思恭是難以取勝的。

「太湖之役」有「大捷」一說,也有「小勝」一說。 都是相對概念。「太湖之役」
的規模應該是清楚的。為數千人以上的大戰。劉川豪寫道: 在"當時宋軍全面潰退之
際," 陳思恭主動出擊獲得勝利,意義重大。「中軍系虜之民,聞兵至,皆為內應,
縱火焚舟。」 [注7] 劉川豪繼續道"可見當時金軍中許多被擄掠的人民,適時地對
陳思恭的襲擊行動進行呼應,使金軍內部陷入混亂。"   [注3]

陳思恭襲擊金軍時,極可能是探得金兵分前軍,中軍,和 後軍。 "中軍"有擄掠的
民眾。陳思恭放過前軍,中軍;專打後軍。金兵統帥兀朮 完顏宗弼, 還差點被陳
思恭俘獲。(陳才訓 劉景枝, 說不盡的金兀朮 )。

「太湖之役」有沒有"幾獲"金兀朮,是學界的一個爭論點。可謂由來已久,從宋朝
就開始了。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二 (宋) 李心傳:"完顏宗弼去平江府時,敵之
後軍泊吳江縣下臨太湖石岸險狹,統制官陳思恭以兵邀之,金人舟亂不整,思恭小
捷而退。熊克小歷雲,敵過吳江思恭以舟師邀於太湖擊敗之,幾獲烏珠此據張匯節
要所書也。以趙□之遺史考之乃不然,錢穆收復平江亦無此事。當更詳考。"

其實陳思恭差點俘獲金兀朮是合理的!《金兀朮賦》云:“宗王金兀朮者,乃軍事
統帥、重要宰執也。戰場身先士卒,用兵膽略過人,。。。"  兀朮亦每仗身先士卒,
親冒矢石, 金兀朮乃金國第一勇將 。回 撤時親自斷後,是勇將的第一選擇。陳思
恭很可能料到金兀朮在後軍,所以出奇兵,望斬首。

金兵後軍,應有相當的兵力。中軍"許多被擄掠的人民",後軍還要防堵隨時可能的
逃逸。中軍亦會有部分看守。

合理的解釋是,「太湖之役」一開始打的非常激烈。金兵後軍招架不住,金兵的"中
軍"看守大部後援。"被擄掠的" 宋 民有機會"內應,縱火焚舟"。 金兀朮可能已退
到岸邊堅守。 宋軍可能已包圍了兀朮。無奈"兩個"時辰後,金兵前軍將至。陳思恭
撤軍太湖。金兵無力追趕。

如果陳思恭僅是追上金兵後軍,放了幾箭,打了幾艘尾船。金兵後軍應有能力抵抗
,"中軍"看守無須後援,也不太可能有"被擄掠的" 宋 民有機會"內應,縱火焚舟
"一事。

學界還有一個爭論點是: 「太湖之役」是不是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之一?  其實 這
一點並不重要。原因是當代學界普遍認為重要的韓世忠的「黃天盪之役」和 岳飛"
郾城之戰"和"穎昌之戰"都不在十三處戰功里。而皂角林、胥浦橋戰役鮮為人知,有
時被分別記錄。

十三處戰功的完整記錄為: 南宋著名歷史學家李心傳(1167-1244)在《建炎以來
朝野雜記》一書中( 卷十九邊防一, 總第507條)記述 "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
    
“自金虜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建炎三年十二月,兀朮自杭
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置制使張俊拒之,小捷。四年二月,兀朮還,過吳江縣,
浙西宣撫使陳思恭以舟師敗之於太湖,幾獲兀朮。紹興元年十月,兀朮親攻和尚原,
陝西都統制吳□出奇兵邀擊,大破之,兀朮中流矢二,僅以身免。四年三月,金陝
西經略使撒離喝犯殺金平,為吳□所敗。十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兀朮游騎於大
儀鎮,兀朮遂不進。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猊於藕塘,降殺無
遺,猊挺身遁。十年六月,馬軍都虞候劉琦大敗兀朮於順昌,兀朮拔寨還東京,兩
淮遂定。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琦大敗
兀朮十餘萬眾於柘皋。三十一年十月,淮南置制使劉琦遣其將員綺敗金統軍高景山
於皂角林。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而步
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胥浦橋,獲捷。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謀軍事
虞允文以建康都統制張振、王琪之軍敗金主亮舟師於採石。是歲,馬司中軍統制趙
撙復蔡州,鄂州都統制吳拱拒虜於茨湖,統制官王宣拒虜於確山。三十二年,鎮江
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此皆渡江以來中國勝捷之可稱者也。乾道二年,蔣子禮執
政,遂以明州城下、和尚原、殺金平、大儀鎮、順昌、皂角林、胥浦橋、唐島、采
石、蔡州、茨湖、確山、海州為十三處戰功,而藕塘不與,非金虜故也。(二年八
月二十四日甲午降旨。)”

按照李心傳的說法,"中興以來十三處戰功"在 乾道二年蔣子禮執政之前以有了。蔣
子禮改訂了一部分。 "是歲,馬司中軍統制趙撙復蔡州,鄂州都統制吳拱拒虜於茨
湖,統制官王宣拒虜於確山。 " 算作一功, 而蔣子禮算作三功。 李心傳的前段應
為正史。 後段應為參考 (當時執政者的意圖)。 至少 陳思恭「太湖之役」 是中興
以來十三處戰功中"一功"中的"一半"。[注8]

李心傳以“博參群書,多所考定”(鄧廣銘)著稱,具有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治
學態度和品質。李心傳還認為:" (中興大事記)張俊以孤軍敢與金戰而有明州城下之
捷,陳思恭邀擊於吳縣而有太湖之捷,牛皋邀擊於荊南而有寶豐之捷,岳飛邀擊於
荊南而有靜安之捷,而韓世忠捷於鎮江,敵勢尤為窮蹙雖海舟無風天時未順,而頤
浩固請幸浙西下詔親征,兵勢稍張而敵自是不敢復過江矣 。"

陳思恭「太湖之役」對南宋的貢獻是開創性的。

[注7] 宋.王明清, 宋•胡舜申  "己酉避亂錄", 宋文 "自余不從,竟已。及敵
過吳江,思恭不稟望,自以兵出太湖,橫擊其尾。乃中軍系虜之民 。"

[注8]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九記南宋建炎紹興年間十二處戰功
(玉海卷一三三「幹道定十二處戰功」所載相同):
  (一)建炎二年十二月烏珠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制置使張浚拒之,小
捷。
  (二)建炎四年二月,金兵還。過吳江縣,浙西宜撫使統制陳思恭,以舟師敗
之於太湖,幾獲烏珠。
  (三)紹興元年十月,烏珠親攻和尚原,陝西都統吳盼出奇兵邀擊大破之,烏
珠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四)紹興四年三月,金陝西經使薩里罕犯殺金乎,為吳統所敗。
  (五)紹興四年十月,淮束直撫使韓世忠,敗烏珠游騎於大義鎮,烏珠遂不進。

  (六)紹興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貌於藉塘,降殺元遺,
倪挺身遁。
  (七)紹興十年六月,馬軍都虞侯劉琦人敗烏珠於順昌,烏珠拔寨還,東京兩
淮遂定。
  (八)紹興汁一年二川,准曲比撫使張浚,淮北宣撫使楊沂中,亡撫判官劉琦,
大敗鳥珠十餘萬於拓帛(里)。
  (九)紹典卅一年十月,淮南制置使劉琦,遣其將貝琦,敗金統軍高景山於巨
角林。
  (十)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正嘉努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同
月,步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宵浦橋,
獲捷。
  (十一)紹興卅一年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贊軍事虞允文,以建康統制張
振,王琪之軍,敗金主舟師於采右。
  (十二)是年,馬目十軍統制趙蹲復蔡州,郡州都統制吳拱拒敵於茨湖,統制
官王宣拒敵於確山。
(十三)紹興卅二年,鎮江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

 

三、 護衛南宋朝廷的中流砥柱

陳思恭作為皇親,又懂軍事(帶兵)。受高宗器重是理所應當的。他的「神武后軍」
統制,相當於京戌統領。從1929-1931年 陳思恭護衛南宋朝廷的鞍前馬後防守路線
圖,可以得到答案。

1128-1129 高宗在揚州, 以為北方不會立即進攻,思恭"出守江寧",為建行都做准
備。建炎三年二月,完顏宗翰奔襲揚州,高宗逃到江寧,撤往"平江" (蘇州), 陳
思恭防福山, 為蘇州正北。 又回防平江府。 高宗到杭州, 陳思恭守湖州, 乃杭
州正北。 南宋朝廷稍有穩定,陳思恭守明州(寧波),以防海上來敵。亦可接朝廷出
海避敵。可見 高宗對 陳思恭的器重。

建炎三年三月,御營司武將苗傅、劉正彥嫉妒宰相王淵升遷太快, 在杭州發動兵變。
逼高宗退位。 史稱“明受之變”。 陳思恭在那段時間(或稍後)擔任「御營後軍」
統制,應該與 苗、劉相當熟悉。 “明受之變”開始,苗劉要把南宋主力「御營前
軍」軍權交給陳思恭,招致陳思恭拒絕。[注3]

後張浚主持平叛, 思恭與呂頤浩、劉光世、張浚、 韓世忠、張俊、馬彥溥、 辛道
宗、永宗、湯東野、周札等一道率精銳,"同時進兵,以討元惡"。

此次平叛所有的領兵大將都參與了。苗劉叛軍必敗! 然而高宗加上皇族都在叛軍手
中,不能逼苗劉過激。誰為平叛先鋒,陳思恭必然是最好的人選之一。 與苗、劉作
戰或談判,高宗、叛軍均亦接受。 陳思恭到達杭州城外,船停在江河裡,並不攻城。
只派兩將下船安撫周圍的百姓。 苗劉叛軍見狀,一兩天后棄城而逃。解救高宗南宋
朝廷於無損。兵不見刃,孫子兵法之妙用阿!(很多文獻分析與本文不同  [注9,10]。
)

這時的陳思恭軍應是受張俊節制。被說成是韓世忠部的先鋒。可能是因為韓世忠部
以勇猛著稱,以韓部之名率先發兵召告天下更有利。[注3]

陳思恭另一主要功績是協助張俊部解決李成的叛亂。 陳思恭與岳飛、楊沂中一同征討,英勇作戰,最後將李成擊敗。因為張俊指示殺俘事件,思恭的名譽受到一定的損壞。本文後節有一些討論。

李成原為南宋知縣。金軍南下時,率眾叛亂,此後叛服無常,雄踞一方。擁兵數萬。

建炎四年(1130)十二月,"宋廷以神武右軍都統制張俊為江、淮招討使,並將王躞所
統神武前軍、陳思恭所統神武后軍、及通泰鎮撫使岳飛軍,一併調歸張俊節制,決
計儘快攻滅李成叛軍。" (宋攻李成之戰 百科名片)

在關鍵的筠河之戰中,陳思恭統率騎兵,與楊沂中一起突擊敵陣 ,兩路夾擊。岳飛
則率200餘騎先出誘敵。 張俊所統領的中軍步兵協同作戰。李成的馬進軍大敗,被
俘8000餘人。宋軍收復筠州。 再戰宋軍收復江州。"張俊全軍繼續追擊,李成勢窮
無計,逃奔偽齊。"

張俊當時為南宋統兵最多的將領。加上王躞軍、陳思恭軍、岳飛軍,總兵力已是南
宋的半數。 如張俊失利,政權將很難維繫。  "對李成作戰的勝利,使南宋政權在
立足未穩、內外受敵、風雨飄搖之際,掃除了腹地的一大威脅,進一步在南方站穩
了腳跟。"  (宋攻李成之戰 百科名片)。


[注9]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辛道宗永宗陳思恭總率舟師",
"余既去朝後數日見邸報宿論功遷一官上曰:昨日城上望郊外水際有舟船火炬朕遣人
墜城探之乃韓世忠部下先鋒陳思恭船泊水中不敢近岸去人問之但云:苗統制去也。
未勤王兵乃如此余曰:勤王兵不為無助只要他作聲援如遣陳康國來及拘留小使之類
皆是儻或兵至奪下勢必交戰勝負固未可知設使戰勝二凶必生奸謀以保護為名分守兩
宮勤王兵雖勝如何措手相持不勝則禍變叵測矣。此國家利害也。如論臣寮利害則在
城者甚危而難為功在城外者甚安而易取名檄云:當與天下共誅之此雖大義然事。若
至此雖誅何救度諸人朝夕必來臣則去矣。望陛下試以此意諭之看有何說仍望速令分路襲擊勿令過江則難討也。初四日求罷午閒報韓世忠部將佐陳思恭孫世詢等至皆以塵土蒙面破裂衣裳亦有面頰封藥如。"

 
[注10] <<建炎復辟記>> 宋•佚名 "今者,呂頤浩因金陵之師,劉光世引步從之眾,
張俊治平江之兵,韓世忠、張浚、禹、彥輔各領精銳,辛道宗、陳思恭總率舟師,
湯東野、周杞扼據要衝,趙哲調集民兵,劉海、李逮饋餉芻糧,楊可輔參議軍事,
一行忠義、將佐、官屬等,同時進兵,以討元惡"。


四、 陳思恭為將

陳思恭精通兵法。卓智多謀,英勇善戰,刻盡責守。無論是保衛朝廷, 還是對金作
戰。南宋水軍 第一功均屬陳思恭。 即使是韓世忠的黃天盪之役亦可以說是受太湖
之役的啟發。陳思恭不愧為南宋強大水軍的主要創始人。

陳思恭因為祖上大案的關係,不願拋頭露面。如果不是靖康之變(1126) ,  陳思恭
可能僅是一武官參謀人員。宮中行走,與禁軍或有些互動。平時練練武功,讀讀兵
書。 

陳世儒被株後,朝廷或多或少有一點內疚。讓 陳世儒之子「娶宗女」是為了保護老
宰相陳恭公(執中)的後代。陳思恭雖在皇家的庇護下生存 撫養後代。思恭能做的事
很少。國之大事也不能過問。那是文官的事。"罪臣"之後不能為文官。除了先為陳
世儒翻案。思恭不敢多想!僅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象其他官員的孩子一樣科舉入仕。


思恭思考多於言語,幻想多於實踐。逐步養成謹慎,內斂 的個性。不願冒進, 刻
意低調。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陳思恭的相對平靜生活被打亂。重文輕武的北宋,使皇族,大臣的後代很少有懂兵的。這樣一來陳思恭成為皇親中為數不多的軍事人才。

這時的思恭不得不挺身而出,參與保護殘留的皇簇。陳思恭的軍事才能開始受到一
些關注。他應該只聽命於皇上。保衛中央朝廷是陳思恭的第一要務。陳思恭的任命
都是被動的。他一般不願主動請命。他從小就受貫(習慣)了別人對他的安排。心中
明白,但不肯抗爭。 陳思恭應該是非常智慧的。這可以從他的行事特點中看到。

陳思恭開始 應該帶過一些禁軍。紀律比較好。後來他接受一些調撥過來的兵員,管
理上有些力不從心。陳思恭特點是精通兵法,卓智多謀。他不是行武出身---從基層
上來的武官。陳思恭是"武學生"出身,練過騎兵,水兵。智謀多於實戰。常常以理
論指導實踐。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成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為南宋的建立和初
期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前文提到保衛中央朝廷是陳思恭"工作"中心。不到朝廷最危急的時侯,陳思恭軍不
會硬拼。也可以推測在這一點上,陳思恭有宋高宗的特許。

陳思恭為將的特點是穩健,精通兵法,重敵情,有主見。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保
存實力。兩兵相爭時,勇敢殺敵。他的出奇制勝,窮寇勿迫,攻心取士,招招載入
史冊。陳思恭雖然不象韓世忠那樣的猛將,也是南宋非常缺少的儒將。後來的岳飛
擁有猛將儒將雙重優點。陳思恭作為「神武后軍」 的首位統制, 或多或少在兵法
應用上應該有一點點榜樣的作用。

以下對 陳思恭的作戰實例做具體分析 :

建炎二年夜襲金營(1128),金兵再攻河南,翟進約韓世忠夜襲金營,金兵有備,
被擊敗。 "又逢丁進誤期,陳思恭先循" (宋史, 韓世忠傳),韓世忠與金兵激戰,
身上所中的箭矢像棘刺一樣密集。戰後,韓世忠似乎對陳思恭不滿。 陳思恭當時作
為後軍支持韓世忠部。如果陳思恭是韓世忠部下,陳思恭不該"先逃"。如果陳思恭
僅是友軍幫忙,不能為失敗負責。友軍"先撤",亦可理解。 戰後,韓世忠大怒,翟
進對韓世忠不滿。 陳思恭沒有受處罰。 韓世忠似乎對陳思恭不滿。 "先循"在此用
的很妙,是一個中性詞。[注11] 陳思恭重敵情,有主見!

(然沒有接韓世忠轉移,可見其書生氣重,不盡人情。乃官僚子弟的特徵。)

“明受之變” 建炎三年三月。"辛道宗永宗陳思恭總率舟師",韓世忠部下先鋒陳思
恭抵達杭州。船泊水中,等着! 不立即開戰。  也可能是苗、劉派人去打探, 陳
思恭的人反爾問:苗統制走了沒?  可謂 "窮寇勿迫"之一絕。苗、劉的大多數人馬
都曾經是皇上的忠實衛隊。表面上陳思恭要老熟人 "苗統制"帶幾個人逃命,不願相
互殘殺。陳思恭實際上以保衛宋高宗安全為第一要務。宋高宗希望陳思恭打一下,
苗、劉退的更快。陳思恭寧可穩健。結果是思恭兵不血刃,苗劉棄城而逃。韓世忠
追到福建斬之。

(“明受之變”功勞主要是張浚,韓世忠的。陳思恭沒有爭功,也從不爭功。陳思恭
講規矩禮讓。)

「太湖之役」  是陳思恭 應用《孫子兵法》"以正合,以奇勝" 的經典之作。陳思
恭 明白出奇制勝未必能獲全勝。宋軍需要能夠快速撤離。 在這裡即可理解為"正合"。太湖提供了"正合"的條件。南宋舟師完全可以用小的代價給敵軍以沉重打擊。 前文已詳細描述。

宋.王明清,《揮塵錄.後錄》「錢穆〈收復平江記〉」記載「太湖之役」前  陳
思恭軍的行動軌跡。  在平江府的周望聽到傳言,多數雲: 金兵自越州原路返回金
陵;或從臨安府北上當塗渡江而歸,杭州沒有金兵。乃派遣張俊、陳思恭去收復杭
州 。

(這可能是金兵有意放出的假情報。) 張俊、陳思恭走行近十天,才到秀州。說明張
俊、陳思恭不是太信杭州沒有金兵主力。 陳思恭又偵察到傳言不實。 金兵北上去
金陵要經過湖州,北上去平江要過秀州。 張俊留秀州、陳思恭走小道埋伏在湖州烏
墩鎮 。 二月十八日,張俊報金兵攻打犯秀州,俊統兵迎戰,隨後撤走。 在平江的
周望應該是得到了張俊的報告,金兵主力很強勁。陳思恭埋伏在湖州應該就是要襲
擊 北上金陵的金兵。然而金兵沒有走湖州。陳思恭然後去吳江,找到戰機,打了一
個勝仗「太湖之役」。 [注12]


"李成事件 ":   陳思恭表現出英勇善戰的一面。 陳思恭與楊沂中兵分兩路同時以
騎兵出擊,大敗李成軍。 前文已詳細描述過程。這時出了相當嚴重的「殺俘」事件
:  各方記載有所不同。須深入研究考證。  張俊應是先讓楊沂中執行,楊沂中不忍。
  有文記載張俊後來改命陳思恭。

<宋史 楊沂中傳>「存中夜銜枚渡筠河,出西山,馳下擊賊,俊以步兵夾攻,俘八
千人。諸將夜見存 中曰:“戰未休,降卒多,忽有變,奈何?非盡殲 之不可。”
存中曰:“殺降吾不忍。”諸將轉告俊,竟夜坑之。」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  "明日,又戰,俊疑其復叛,令思恭夜殪之,進力不
支,乃遁,俊隨復筠州、臨江軍。"  劉川豪在 "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一文 的 116
注或有誤。謂 " 宋李心傳,《要錄》,卷四十三,「紹興元年三月庚戌」條,頁780"。
  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 "俊督銳卒追至城下賊力不支乃夜遁走遂復筠州臨江
軍所俘者八千人遺陳思恭盡殆之進之據筠州也"。(《續資治通鑑》可能是依據《三
朝北盟會編》。)

  <宋史 楊沂中傳> 的記載最為詳細。並沒有提到陳思恭。如宋史描述基本準確,
顯然,「殺俘」是經過多次討論後,由張俊決斷的。陳思恭僅是友軍。 楊沂中是張
俊的心腹大將。楊沂中不忍。張俊可以直接命令楊沂中的下級,沒有必要改命陳思
恭。以致多一個外人知道。陳思恭向來有主見,很難相信他會完全執行張俊的命令,但願他放了很多戰俘離開。


李允文事件:     凸顯陳思恭卓智多謀。守鄂州的李允文擅殺地方官員,張俊"被密
旨並收李允文,恐其拒命,乃與神武后軍統制陳思恭謀之,思恭言允文兵尚眾,須
以計取。"
事件就如陳思恭的建議,「以計取」而結束。(劉川豪, 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

因此,陳思恭是一名卓智多謀,英勇善戰,刻盡責守的儒將。(李心傳《要錄》卷45記
載(1131):翊衛大夫.泉州觀察使.神武后軍統制陳思恭卒於江西。[注3]) 陳思恭
亦是主戰的將領。《宋史》  呂頤浩「 頤浩獨秉政,屢請興師復中原,謂:“太祖
取天下,兵不過十萬,今有兵十六七萬矣。然自金人南牧,莫敢嬰其鋒。比年韓世
忠、張俊、陳思恭、張榮屢奏,人有戰心,天將悔禍。」

[注11] 宋史 韓世忠傳。
[注12]   (宋)王明清 揮麈錄, "吳越錢穆作收復平江記,悉從紀實,不能采其文
華之要。雖有浮冗之詞,不欲易之:「建炎四年庚戌春二月,金人首領四太子者,
自明、越還師 。。。。。。乃遣張俊、陳思恭等統兵,規入杭州,以邀收復之功。
俊等行涉旬,才及秀州,陳思恭偵知傳言者非實,走間道潛軍於湖州烏墩鎮以觀變。二月十八日,張俊馳報,金人犯秀州崇德縣,俊統兵迎擊於宣店,走之。 」


五、  討論

本文從人性的角度,對南宋將領「神武后軍」統制陳思恭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
  作為對 劉川豪《 南宋初期將領陳思恭》一文的再思考。也希望通過一個特定的
將領對宋高宗初期南宋建國的歷史地理環境、艱難與奮鬥有一個合理的體會。陳思
恭作為一名重要的將領因為「太湖之役」載入史冊。陳思恭本人的成長,籠罩在祖
(或)父輩「陳世儒案」的陰影下。使之生性保守,對皇室充滿畏懼。然在靖康之難
後,克服自我,與南宋名將岳飛、韓世忠、張俊、楊沂中一同作戰,為南宋的立下
不朽戰功。其卓智多謀,英勇善戰實為宋高宗不可多得的儒將。一個"太湖"的委任
使陳思恭祖上一家十九口遭誅;一個"太湖"的反擊讓陳思恭找到水軍乃南宋生存的
重要"法器"。是巧合,是天意?  人知還是只有天知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落基山人: 從曹操與劉備看王與霸
2010: 8年抗日蘇聯給國民黨的援助比共產黨的
2009: 我確信蔣介石是一位正直無私的領袖
2009: 家人稱鄧玉嬌未反映被強姦 原律師無職
2008: 王維洛:不排除紫坪鋪水庫誘發四川汶川
2008: 多數人恐怕連范老師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