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11月10日刊登署名為保羅.克恩的一篇專欄文章,標題是《為了我們的經濟,放棄台灣》。作者在文中向美國總統奧巴馬諫言,為了確保連任,為了美國子孫後代的未來,採取一個大膽的行動———“同中國領導人秘密談判,用到2015年結束美國對台灣軍事援助和軍售為條件來換取中國免除美國目前欠中國的1.14萬億美元國債。”
環球時報文章稱,一石激起千層浪,攻擊性的評論隨之鋪天蓋地而來。批評者使用了這樣一些詞句:“不道德的”、“愚蠢的”,是“《紐約時報》刊登過的最卑劣的專欄文章”等。幸虧作者是一名參加過伊拉克戰爭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否則他大概會得到更不堪的罵名。
實際上,這篇文章不是一個孤立現象。就在今年春季,在美國智庫人士和大學教授中也進行過一場公開的關於美國對台政策的辯論,主題就是“美國是否應拋棄台灣”。這場辯論由一篇發表在《外交》雜誌上的文章直接引起,該文作者建議收回對台灣的軍事承諾,理由是,台灣問題是可能在中美之間引起戰爭的唯一問題,而這場戰爭甚至可能很快演變成為核戰爭,而且台灣問題阻礙了中美關係的改善,造成了中美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現在,我們又在《紐約時報》上聽到一個更為大膽的聲音。這類聲音之所以令人驚異,是因為在美國始終存在的一邊倒地要求對台“安全”承擔責任的國內氛圍中,這或許是自朝鮮戰爭以來第一次出現如此具體的棄台建議。不過,用停止對台售武來換取中國免除美國國債的建議聽起來更像是一種調侃,而非一項實際可行的政策建議。首先,了解美國國內政治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出於國內政治還是道義上的考慮,奧巴馬政府都不可能認真對待這項建議。不過,在這一建議中作者還是抓住了一個關鍵,即美國停止對台售武能夠促進台灣問題的解決。他也抓住了台灣主權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中國人是願意付出任何物質代價來換取台灣同大陸的統一的,即使這意味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可能會為此推遲若干年。因為主權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
當然,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接受這樣的交易,因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其他國家無權干涉,這些都是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逐漸減少並最終停止對台灣出售武器,本來就是《八一七公報》中赫然寫明的內容。所謂原則就是需要無條件堅持的東西,又怎能被當作私下交易的籌碼?再說,美國對台政策跟美國欠中國錢那是兩碼事。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提出這種建議只能說明美國人開始對巨額外債感到擔憂,他們對當世界老大的興趣日益讓位給對國內經濟問題的焦慮,但幻想中國為美國人“免除”這樣的巨額債務,顯然是天真的。
然而,作者號召美國改變對台政策的人的觀點無疑值得稱讚,因為美國對台售武,確實是中美之間缺乏互信的最大根源。而這種不信任是中美合作的重大障礙。儘管我們尚沒有看到美國政府改變對台出售武器政策的可能性,華盛頓公開建議政府改變對台售武政策的人仍明顯屬於極少數,但是,引人注目的美國知識界的辯論和《紐約時報》上“另類”觀點的出現表明,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重要性的增長,在台灣問題上的美國國內輿論也開始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原先不可能設想的觀點出現了,就連那些堅持美國決不能拋棄台灣的人也抱怨,“曾經如此大聲地為台灣倡議的美國國會,已經變得不那麼健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