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黃金十年” |
送交者: ByStander 2011年11月25日20:28:1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民國“黃金十年”
1928年的上海外灘。(維基百科) 在大陸官方的灌輸中,1949年前的“舊中國”,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吃不飽穿不暖”,不過越來越多的史料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民國生活。 雖然已經消失了一輪甲子,但最近大陸又開始流行一個時髦詞:“民國范兒”,意指民國時期的中國人,無論穿着打扮還是言談舉止,都散發着一種當今大陸人所沒有的高雅氣質,令人嚮往。 國民政府於1927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金陵淪陷為止,各方面建設發展被稱為“艱苦建國的十年”,西方則譽為“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 民國電影《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物氣質,還有那首被郎朗在白宮彈奏、據說是胡錦濤最喜歡的革命歌曲:1953年電影《上甘嶺》裡的大合唱〈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大陸著名畫家陳丹青評論說:“這種歌詞的寫法、愛國的愛法,其實是民國的。當時的詞曲作者與合唱演員,是民國人,歌聲里那種情感,也是民國式的,此後這等樸素真摯的歌詞硬就是寫不出來——到六、七十年代,革命歌一股戾氣,現在的唱法,那是又土又俗的妖氣了。” 低廉的物價、房價 在大陸官方的灌輸中,1949年前的“舊中國”,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吃不飽穿不暖”,不過越來越多的史料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民國生活。 《銀元時代生活史》的作者陳存仁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元,但“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5元。”那時上海市公安局的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而一般工人的月薪在20元左右。當時在上海只要3個銀元就可以在便宜旅館包吃包住1個月,那時的物價也很低廉。1929年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外加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每塊銀元可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就可換一個雞蛋。1927年的上海,14元可買一石200斤米,3.30元可買一包44斤麵粉,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
壹圓銀幣“船洋”,1933年。(維基百科) 在上海租房,石庫門一層樓,有電燈、自來水,月租10元;住客棧,每一鋪位3角5至6角,在北京,“四合院,房租每月僅20圓;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4、5圓”。再看金價,漢口1920年每兩38元,1927年65元;上海便宜些:1920年每兩21元,1927年37元。 教師工資是警察的3倍以上 1922年開灤煤礦工人罷工,要求月薪從27元漲到37元以上,即使未漲工資前,礦工的薪水也大大超過警察的12元。1925年中國女工平均月工資13元,而在1926年底國民政府為興辦教育,將小學教師的月薪增至20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小學的月薪為39至56元,省立中學教師的月薪多在60至80元之間,可買1兩黃金。 那時的店員工資,如漢口的悅昌新綢緞局,一般在10至40元之間,一日三餐由店方提供,早上饅頭、稀飯、油條,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湯,八人一桌,節假日加菜。每年還有兩個月例假(學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報銷車費。穿衣有津貼,每年多發一個月的本人工資。年終如有盈餘,則按16股分紅,店東12股,經理1股,全體職工3股。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資一般為20元,技術工人、小學教師、護士等,月收入超過50元,中級職員、工程師、中學教員、醫生、記者、作家、律師和一般演員,月收入一兩百元以上,而教授月收入高達400元。 據安徽大學校史記載,1949年之前,即使在內戰時期,每名大學生不僅是免費教育,還可獲得教育部的20元助學金,這20元除了夠自己花費外,還可補貼家用。不過受共產黨的鼓動,學生們還上街高喊“反飢餓,反迫害”。中共接管之後,助學金立刻沒有了,伙食下降到可憐的程度。 突飛猛進的黃金十年 這一切的得來卻是不易的。當時政府在國家預算中每年要負擔的前清遺留國債占32%,軍費支出占40%,建國經費不到30%,而且由於軍閥割據,各省之間連度量衡的尺度都不一樣。1928年民國統一度量衡時發現,吉林的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這南京十年裡,中國幾乎天天都在打仗,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戰、九一八,後五年剿共、寧粵分裂、閩變,然而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人口也奇蹟般地出現了從1911年的4.1億增加到1936年的5.3億和1949年的5.4億。 早在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了《實業計劃》一書,後來此書和《孫文學說》、《民權初步》合稱為《建國方略》,在其指導下,民國政府很快帶領中國人走上了黃金十年。 據統計,1913年中國現代工業企業共有698家,資本總額3億3082萬,到1920年,增加到1759家,資本總額5億62萬元。1914至1920年間中國現代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3.8%,特別是鋼鐵、採礦、水泥、機器製造等重工業出現了一些大型企業。1931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交通發展尤為蓬勃,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餘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民航空運開闢了長1萬5千多公里的12條航線。 有調查顯示,1936年中國人均占有標準糧529斤,當年世界平均水平為502斤,1934至1938年間中國糧食平均畝產213斤標準糧,世界平均為163斤,1936年中國勞均產糧1725斤,比1951年還高出14.3%。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剖析馬克思魔性人生及共產邪教》三: | |
2010: | 基督啟示(1)-屬性與美德 | |
2009: | 史實解密: 蔣介石為出賣外蒙古的精彩辯 | |
2009: | 請轉告李訥同志 | |
2008: | 毛澤東痛批鄧子恢的原因和後果 | |
2008: | 毛澤東本質上是個投機革命的機會主義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