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伐林:研究歷史,不允許假設嗎?
送交者: 高伐林 2013年05月16日16:32:0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假設,是人類抽象思維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科研的基本方法之一,當然也是歷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真實發生的歷史當然是一次性、單維度的,不能虛構;但是研究歷史,假設就是非常必要的。譬如象棋比賽,對弈時“落子無悔”,但是復盤時就要推敲“假設這樣會如何”“如果那樣又怎樣”


◆高伐林


  研究歷史,能夠假設嗎?
  在我看來,這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當然可以!假設,是人類抽象思維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科研的基本方法之一,當然也就是歷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但在最近,有網友尖銳指斥“研究歷史中的假設”。例如,有博友在我的博客發表跟帖說: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學研究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歷史”這個概念,有多重含義,比較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指過去發生的事實;另一個是對這些事實進行研究的學科。我回答說:國內《光明日報》2007年曾經有過一次關於歷史是否能假設的討論(我當時主要關注光明網,所以就這麼寫了,這次查一下,其實不止《光明日報》,當時較多媒體發表了文章),比較多的學者認為,真實發生的歷史當然是一次性、單維度的,不能虛構;但是研究歷史,假設就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必要的。——這並不難理解。簡單打個比方吧:象棋比賽,對弈時“落子無悔”,但是復盤時就要推敲“要是這樣會如何”“要是那樣又怎樣”。
  但顯然我的能力不夠,簡單的比方也不work,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歷史愛好者,我懂得太少,也沒有公信力。沒有能說服這位網友,他反駁我說:
  我說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這本來是常識。如果按照你的“如果歷史學”,那就在邏輯上可以推理出“無窮”的“如果”。這恐怕超出經典歷史學的範疇。也許這是你的創新吧。

  這倒讓我為難了。如何說服他呢?正好要給《新史記》雜誌撰寫一篇文章,索性就這個“歷史是否可以假設”的問題,查了查有關資料,列出些可供進一步思考的素材。
  在中國史學祖師爺司馬遷那裡,在西方史學祖師爺希羅多德那裡,常常使用傳說、神話,希羅多德在其史學巨著中,甚至有時候還添了些者自己編造的,完全虛構的故事、寓言。許多人研究過這種現象,這裡我們姑且不討論這些現象。只討論在研究中是否可以運用假設?

今中外歷史研究者都會用到“假設”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葉險明寫了多篇文章,如《歷史不能假設與歷史學中的假設》,《歷史不能假設但歷史學須用假設研究方法》(這些文章網上都能搜尋到,我就不列鏈接了)。他認為:
  只要是研究,就離不開假設,對於歷史研究來說更是如此。歷史學研究對象的不可實驗性和不可重複性,決定了歷史研究在相當大程度上要運用包括假設在內的邏輯方法。歷史學的假設研究方法至少在五種情況下起着顯著作用:在確認原始歷史資料所反映的真實歷史狀況的時候;在無確鑿原始歷史資料和確鑿原始歷史資料不足的時候;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史為鑑”的時候;研究者在整理和調整自己的邏輯思路的時候;為了正確、全面把握某一重要歷史過程和重大歷史事件而設計和選擇正確的理論範式的時候。

  當然,歷史學研究中的假設,與其它學科的假設一樣,並不是憑空臆造,假設都有其規範,並不能與虛構或任意篡改歷史畫等號。
  在歷史研究中進行假設,是所有古今中外寫歷史論文者都會用到的方法。前天我在博客文章中舉出了清華大學歷史系秦暉教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回憶了他與東德最後一個共產黨總理,現在是民主社會主義黨領導人談話時,談過當時的三種“歷史的如果”。這裡,我再舉出如下例證: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司馬遷《淮陰侯列傳第二十三》,《史記》卷九十二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阿房宮賦》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一卷《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

  這項秦代的改革(指“文字”),是漢代逐步發展的進一步簡化字體的必不可少的基礎,結果是楷體字從此一直成為通用文字,直到近幾十年才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如果沒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幾種地區性的不同文字可能會長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不能設想中國的政治統一能夠長期維持。在造成政治統一和文化統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與方言的多樣性正好形成對比)幾乎肯定是最有影響的因素。
  《劍橋中國秦漢史》,第一章:秦國和秦帝國

  英國政府在印度的財政,實際上不僅要依靠對中國的鴉片貿易,而且還要依靠這種貿易的不合法性。如果中國政府使鴉片貿易合法化,同時允許在中國種植罌粟,英印政府的國庫會遭到嚴重災難。英國政府公開宣傳毒品的自由貿易,暗中卻保持自己對毒品生產的壟斷。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細地研究一下英勇的自由貿易的性質,我們大都會發現:它的“自由”到底就是壟斷。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一卷《鴉片貿易史》,寫於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作為社論載於1858年9月20日和25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433和5438號。  

  請大家想一想,假如沒有蘇聯的存在,假如沒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假如沒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假如沒有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出現,假如沒有東方各被壓迫民族正在起來鬥爭,假如沒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等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人民大眾和統治他們的反動派之間的鬥爭,假如沒有這一切的綜合,那末,堆在我們頭上的國際反動勢力必定比現在不知要大多少倍。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能夠勝利嗎?顯然是不能的。勝利了,要鞏固,也不可能。這件事,中國人民的經驗是太多了。孫中山臨終時講的那句必須聯合國際革命力量的話,早已反映了這一種經驗。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

  假使初進北京時,自成聽了李岩的話,使士卒不要懈怠而敗壞了軍紀,對吳三桂等及早採取了牢籠政策,清人斷不至於那樣快地便入了關。又假使李岩收復河南之議得到實現,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獨當一面,把農民解放的戰鬥轉化而為種族之間的戰爭。假使形成了那樣的局勢,清兵在第二年決不敢輕易冒險去攻潼關,而在潼關失守之後又決不敢那樣勞師窮追,使自成陷於絕地。假使免掉了這些錯誤,在種族方面豈不有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間為清朝所宰治的命運了嗎?”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全集》第4卷,第203頁

  即如南宋岳飛,他若成功,南宋就可復興,然而岳飛失敗了。……又如文天祥,倘使沒有一個文天祥,那將是一部中國歷史的失敗。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歷史人物》
  ……


西方史學界的“假設歷史”研究潮流

  實際上,在西方史學界,世紀之交前後,興起一股“假設歷史”的研究潮流。所謂“假設歷史”,就是假定歷史不是像原來所發生的那種情況,亦即“反事實”(counter factual)的歷史,例如華盛頓所領導的美國獨立戰爭失敗了、南方打贏了美國內戰、希特勒擊潰盟軍、戈巴契夫繼續以共產主義治國。史家希望從這些“另類歷史”進一步了解歷史的演變和人類成敗的因素,以警惕未來。
  這股潮流,受啟發於英國歷史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於1997年出版的一部論文集Virtual History,收錄了九篇文章以及他撰寫的精彩導言與結論,中文版於2001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定名為《未曾發生的歷史》。




  我前幾年購得這本書,但斷斷續續地讀,未曾讀完,其中文版的目錄是:

  序言 未曾發生的歷史:關於過去的“混沌”理論


  第一章 沒有克倫威爾的英國

  假如查里一世避免了與議會開戰,將會怎樣?

  第二章 英國的北美
  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將會怎樣?

  第三章 英國的愛爾蘭
  如果地方自治議案於1912年得到實施,將會怎樣?

  第四章 德國皇帝的歐洲聯盟
  假如1914年8月,英國“袖手旁觀”的話,將會怎樣?

  第五章 希特勒的英國
  假如德國在1940年5月入侵英國,將會怎樣?

  第六章 納粹的歐洲
  假如納粹德國打敗了蘇聯,將會怎樣?

  第七章 斯大林的戰爭還是和平
  假如冷戰被避免,將會怎樣?

  第八章 “肯尼迪王朝”的繼續
  假如約翰·肯尼迪還活着,將會怎樣?

  第九章 沒有戈爾巴喬夫的1989年
  假如共產主義沒有崩潰,將會怎樣?

  後記 未曾發生的歷史,1646~1996年

  尼爾·弗格森,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被譽為“才氣縱橫”,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講座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家之一。著有暢銷書《帝國》、《虛擬的歷史》、《頂級金融家》、《紙與鐵》、《金錢關係》、《戰爭的悲憫》、《巨人》、《貨幣崛起》、《羅斯柴爾德家族》,同時還為多家報紙和雜誌撰稿。此外,他還為第四頻道撰寫並製作了四部非常成功的電視紀錄片:《美國巨人》、《世界戰爭》、《貨幣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由他濫觴的“假設歷史”研究潮流,頗引起西方史學界的重視。此書美國版於1999年問世後,對美國史學界產生了重大啟發作用。美國《軍事史季刊》不久後推出了《假設?》(What if?)一書,邀請20位著名史家純就軍事觀點探討另類歷史專題,其中包括美國企業研究所亞洲部主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林霨(Arthur N.Waldrun)所寫的《沒有眼淚的中國-假如蔣介石不在1946年孤注一擲》。獲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學位的林霨,在這篇論文中,詳細剖析蔣介石於抗戰勝利後大舉運兵至東北的錯誤,以及調處國共衝突的美國特使馬歇爾於1936年4月國軍贏得四平街戰役後,突然迫使蔣介石停戰的大錯。

“假設”才能挖掘歷史事實的多重深層原因

  張緒山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假設”的歷史與歷史研究的“假設”》文中有一段話寫得很精闢:為什麼要用假設的方法來研究歷史?他舉了一個例子:
  任何歷史事件結局的生成雖是唯一的,但這個唯一結局在最初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歷史事件在最終成為歷史事實之前,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的每一種都可能促使歷史事件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變化。正是由於這些可能性的存在,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才有價值;否則,一切都是命定,奮鬥有何意義?舉例來說,三國時代著名的赤壁之戰以曹操失敗而告終,作為歷史上的客觀事件,就其存在性而言,這個結局是唯一的,是沒有也無需“假設”另外的結局的,但我們在研究赤壁之戰時,是否可以“假設”曹操獲勝這一結局呢?事實上,“曹操獲勝”這種可能性在赤壁之戰結束之前是一直存在的,並非子虛烏有,它是一種沒有轉化為歷史事實的可能性,在一定時間內也是客觀的。如果把已經成為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比作斜傾的天平,歷史的“砝碼”最終傾向了孫、劉聯軍的話,那麼,在天平發生傾斜前,天平另一端的曹操軍事力量的存在是客觀的,而且這一端的力量也有使天平傾向自己一端的可能,只是各種“砝碼”的綜合最終導致了曹軍失敗的歷史事實。歷史研究者的使命就是探討造成天平傾斜的“砝碼”是什麼,這些砝碼是怎樣形成以及怎樣發揮作用的。人們研究赤壁之戰,探討它的成敗得失,當然要從“曹敗而孫劉勝”這個事實出發,但也同樣可以“假設”曹操勝利這個“虛擬”的事實,在這個前提下找出這個“虛擬”事實成為歷史事件所需要的“砝碼”來,對比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實際活動中所缺少的砝碼,從而可以很自然地找到造成曹操失敗的歷史“砝碼”。因此,無論探討歷史事件的結局,還是探討結局之外的其他可能性,都是需要且必須做出“假設”的。

  張緒山這番話說得很精闢。我那天在回答網友時說:“我作為歷史愛好者,不僅關心歷史人物的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也關心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也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但我說得不好,致使網友誤解為我“說要研究歷史人物的心理動機,那倒是可以海闊天空任意發揮的領域”,告誡我說:“要以行為來評價歷史人物,而不是以臆測的心理來評價歷史人物”
  雖然我後來補充澄清解釋說:
  我沒有“說要研究歷史人物的心理動機”,即使是心理動機,也並非您誤以為的可以“海闊天空任意發揮”。我說的是“不僅關心歷史人物的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也關心歷史人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有社會根源,有歷史根源,有思想認識根源,也有當時主客觀的形勢因素,甚至還有偶然的機遇,當然,也有性格心理因素。
  但是顯然,都不如上述張緒山表述得全面、清楚和深刻。

  張緒山還有一段話,也講得很精彩:
  有人認為“假定”歷史中不是事實的東西沒有意義,其實不然。譬如,有人“假設”袁世凱在接替孫中山任總統後,能夠勵精圖治,遵守約法,發展資本主義,中國將是另一個樣子。……對於民國以來的讀史之人而言,考慮中國未來建立怎樣的制度以確保最高當權者不向獨裁者演變,遵守憲法和法律,促進中國向進步的方向發展,這樣的“假設”就富有意義。

  就在前幾天,還讀到周舵5月7日刊登在共識網上的一篇文章《歷史就是假設》——這個標題令我莞爾。他是批駁馮勝平的一篇談中美關係的文章的,那篇文章,本來我是向馮勝平約來作為《新史記》專稿的,結果《新史記》還沒刊登,已經在網上流傳,連批駁文章都出來了!一笑。用周舵的一番話和一張圖來結束本文吧:

  本文題目說完全一點是:1,如果“歷史”是指“已經反覆查實,得到歷史學家公認的歷史事實”,那麼,“歷史”誠然不能隨意假設。2,如果“歷史”是指“尚存疑的歷史事實”,那就恰好需要假設另一種可能性。3,如果“歷史”是指“歷史研究”即對歷史事件因果關係的研究,那就更加處處都是假設,因為因果關係就是“如果-那麼”形式的一系列假言推理,英文裡叫虛擬語態。4,幾乎沒有一部像點樣子的歷史著作是毫不論及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的,那就意味着,我們讀的“歷史”根本就是建立在許許多多的假設基礎上的。5,在我國知識分子的語境中,“歷史不能假設”源出於“歷史決定論”的武斷——“歷史是由客觀必然的歷史規律所支配的”,但歷史根本不存在什麼“必然規律”。如果用一個簡化的圖示來表示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的話,大致可以是這樣:
 
 

  A、B、C……等是分叉點。在分叉點之間(A→B、B→C……),人類社會處於平衡態或近平衡態,這時,社會發展表現為確定性過程,它由決定性(必然性)支配。而在分叉點附近,社會系統處於遠離平衡態,系統的發展方向是隨機的,受偶然性支配,而且,這個決定系統發展方向的偶然因素可以微不足道——對於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系統,很小的偶然因素可以引起大的漲落,而即便是很小的漲落,也可能劇烈地改變整個宏觀社會系統。


  近期文章:

  左派右派不重要,關鍵是“乖派”“不乖派”

  新書回望“913”:對林彪事件新解讀

  調查:中國左派的人數比右派多近四倍

  對汪精衛從主戰到主和轉變的一種解釋

  當今世界最大的謎,大家都在猜(組圖)

  請教各位綠手指:這些花的芳名(組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
2012: 你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了解多少?
2011: 執政黨的薄熙來吳邦國是禍根?
2011: 慰安婦血淚紀實:日軍用慰安婦煮成肉湯
2010: 美國哈佛教授認為:現在有三種人在污衊
2010: 探索真實的大躍進
2009: 如果六四發生在西方,結果是一樣的流血
2009: 毛澤東和他的女人們[全本](2-3)
2008: 地震:日本學校全民避難所,中國學校?
2008: 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