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永曆帝1673年崩於貴州,並非1662年死於雲南zt
送交者: sign 2013年07月01日22:52:0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南明永曆帝實際是在1673年或1673年以前,即在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前,崩於貴州,並非1662年從緬甸回來後死於雲南

據分析,吳三桂並未殺永曆帝,史載吳三桂殺永曆帝之後火化,清軍第二天取骨灰為證回京,而其實,死的是替身,永曆帝活了下來,但是到吳三桂起兵反清之時,永曆帝己經死亡,或真心誠意地遁入空門,無心於俗事,而且無後,所以吳三桂在起兵之時有祭明的行動,之後,吳三桂自立為大周皇帝。

據記載,永曆帝曾向澳門的基督教求援,也向羅馬教皇聯絡。但另據考證,明朝朱氏皇帝其實是回族血統,屬於穆斯林,永曆帝應在此時亮明身份,身阿拉伯穆斯林勢力求救。也有人認為,吳三桂起兵之時,如果不是聯絡耿精忠與尚可喜兩個藩王,而是聯絡准葛爾等西域勢力,或許討清成功的機會更大。

--------

吳三桂未殺永曆帝

歷史真相應該是:吳三桂殺了一個假永曆,把真永曆保護起來了。吳三桂背負殺害永曆的黑鍋,就能保護真永曆安度一生,所以他情願背黑鍋!吳三桂使了個掉包計,藉口把永曆押送到北京路遠,把假永曆殺掉,並且不留全屍,這樣就死無對證了!真永曆就能逃脫!


古佛山:永曆皇帝的最後歸宿

在貴州省施秉縣的西北部,有一個叫做古佛山佛教勝地,這幾年名聲大了起來。說是因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把這裡作為了最後的歸宿。這可令歷史學家跌破了眼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何以讓人信服《南明史》中明顯記載,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不是被吳三桂絞死於雲南昆明金蟬寺嗎還說其小骨葬於金蟬寺後山呢。帶着定好奇,我還真的走訪了一次古佛山。

古佛山,因山上建有古佛寺而得名,當地老百姓叫它古垴屯、巴茅沖,海拔高度828米,東北面崖壁險峻,西南面與丘陵地帶相連,地形較為平緩。我們是從牛大場的銅鼓村進山的,這是一條寬三尺的古道,道路是因當地村民在原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修復,還算寬闊。道路兩邊雖說看不到多少的古樹老木,但植被還算完好。

古佛山的舍利塔全都署名“藏塔”,其中以“開山傳律第二代省持和尚塔最大。塔高7米,寬8米。下有地宮,呈正方形,長寬各有1.1丈,高0.72丈,頂部用清條石拱卷而成,四壁用青石料堆砌。整個形狀如說小乘佛教的金鐘式,有明顯的南亞藝術風格。(南亞藝術風格淨藏塔) 地宮中央置有石轎子一乘,但已被人打垮散亂在宮中。

據當地人介紹,地下宮還沒有被破壞的時候,有兩個石將軍把守宮門,石轎子由四個人抬着。它分明不是一座簡單意義上的和尚佛教塔。石像生是古代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唐宋時期的石象有等級規定,明清時代對石象生的使用制度更有嚴格的規制。例如清代規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官准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以下則一律不准立石獸。所以,石象生又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誌。明嘉靖皇帝帝陵中有石將軍,這是古代帝陵中唯一的。古佛山有石將軍和四抬大轎子石象生說明不是普通人。純屬於一幅“天子出遊”的架勢,這種架勢我想只有帝王才有,說明古佛山佛塔是有“品”的。

那麼,古佛山佛塔真是帝王的陵墓嗎那麼會是哪位帝王的陵墓呢我們真不敢想象。一位姓程的當地農民經過十多年的考證,他認為那就是明代南明永曆皇帝的陵墓。這真叫人大為驚駭。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朝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最末一年,大滿清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第一年,大順朝建立的一年,也是滅亡的一年。雖然大明朝連續出了三個爛皇帝,政治、軍事、經濟都連續爛了六七十年;雖然長城外的女真族在遼東地區連續擾攘了近三十年;雖然大順軍在廣大中原和西北地區已經竄擾了十幾年;但是,直到這一年——1644年,才真正到了決定性的關鍵時刻。

這一年頭一百天裡,大順軍兵不血刃攻下了大明朝帝都——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大清軍得到明朝驍將吳三桂邀請,在山海關一戰後,把登基才一天的大順朝皇帝李自成趕出北京城;六歲的小皇帝福臨輕而易舉登上了紫禁城中元、明兩代二十四個皇帝坐過的寶座,開創了歷時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國。這就是1644 年,一個天翻地覆的年代。

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永曆帝,之後的一邊是的組. 織抗清,一邊確在逃亡。但南明覆亡於哪裡永曆皇帝葬身真的是在昆明嗎則成了一樁眾說紛紜的歷史懸案。

說古佛山是永曆皇帝的最後歸宿就沒有一點根據嗎 -----古佛山碑銘。

在古佛山上有兩塊保存完好的塔碑:“開山傳律省持和尚轎塔銘”和“能戒師塔銘”。墓碑上記述:“夫和尚黃州龍氏旺族也家園頗足,年方二八,識世路入荊榛,知和浩海之危險,棄俗投師更諱上寬下學焉而號省持也,始淤唐山(據考在古佛山老廟對面古稱‘經堂’的地方)結茅而屋……”

從古代語法上說,這句話有“毛病”。“氏者”上古人同一血脈群體,“姓”是從“氏”裡面分出來的,古代的語法是“姓”“氏”連用,不可“姓名氏”連用,塔銘撰寫理當遵從古訓,但這裡卻不以為然。此外,塔銘絕非為普通人所撰寫,因為句中少許字詞均與古代皇帝有關甚至就是皇帝的“專利”。

首先說“黃州”。“黃”字在我國古代,與皇帝、皇家、皇宮建築等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易經》中按五行、五州、五色、五帝,天下分屬五方的記述中稱:“中央戊已土,土色黃,黃州皇帝”;杜甫《閣夜》中有“臥龍躍馬終黃土”詩句,詩人不直言,假借“終黃土”代“稱帝”……由此,有歷史學者推斷黃州即為皇帝之意或者與此密切相關。那麼“黃州”是現在的黃平嗎黃平是古且蘭故地,元置黃平州,隸四川行省,屬播州。從明代洪武七年(1374)置黃平安撫司以來,先後設所、衛、州沿襲至清末,我們說,碑上所說的“黃州”,肯定不是黃平。

再說“龍氏”。這樣的稱謂絕非姓龍之人,因為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普通人不能以“姓氏”代稱“姓名”,故此說“龍氏”為“皇帝”,應該是經得起推敲的。

再次就是“旺族”的稱謂,與古代的皇帝有關。古代士大夫之家稱“大族”;普通百姓之家稱“小家小戶”,只有皇帝的家族才被稱之為“旺族”。

意想不到的是上述的部分觀點,竟然在“能戒師塔銘”中得到了印證。“能戒師塔銘”中記述直言不諱:本師和尚非所謂道德者乎,和尚乃一皇上家子也,時值兵戎,適我黔邦,識世途之險惡,知生死之沉淪……因古老之義而題成名曰古佛山圓覺堂也……

結合明朝的殉葬制度發現上述的葬禮類似於帝王的規格,而且與明朝神宗皇帝的葬禮如出一轍。另外,古佛山寺廟遺址是“九重法宮”的格局,此地的平面圖與明代皇宮內廷平面圖、明定陵地宮平面圖作了對照,結果發現它們的建築格局完全相同。

根據以上的物證可以說明,古佛山文化群與明王朝有着直接的聯繫。但不知道與哪一位皇帝有關。歷代明朝皇帝葬於古佛山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南明皇帝有可能,他在清兵的追趕下,南明曾經將朝廷搬到貴州武隆(安龍),隨後搬到昆明,又到了緬甸,然後由緬甸展轉回到昆明,吳三桂為了避人耳目,隨意抓了一個,也不驗明正身,就在昆明殺了一個叫“永曆皇”,並大張聲勢,大清的皇帝肯定也不知情。於是悄無聲息地將永曆帝送到古佛山,當了和尚,安度晚年,也算對得起明朝的先祖先帝。加之南明士大夫許多隱居在古佛山周邊,安全問題也有了保障。

吳三桂之所以藉口怕南明的人劫持永曆,沒有把假永曆押到北京讓清軍處決,而且毀屍滅跡,就是因為如果假永曆押到北京就會露餡,所以就在半路殺了這個永曆的替死鬼,而把真永曆秘密隱藏起來,保住了明朝的血脈。吳三桂當時反清的條件不成熟,而滿清又威逼他交出永曆,如果輕易和滿清開戰肯定是死路一條!所以吳三桂使了個調包計,這樣就對得起自己曾經效忠的明朝先帝。

結果吳三桂的殺害故主的黑鍋一直背到現在!其中必有冤情,吳三桂反清祭永曆,先殺了永曆在祭奠永曆,這不是很可疑的嗎?而且滿清篡改歷史誣陷吳三桂那是有目共睹的。吳三桂公然藐視清廷,穿明朝服裝,參拜永曆,把永曆接到昆明後也是以帝禮相待,待永曆不薄,最後卻殺害永曆,手段殘忍,前後差異怎麼可能這麼大?!這裡肯定有貓膩!這其中蹊蹺得很!!而吳三桂殺了假永曆保護了真永曆卻能完全解釋這些疑惑!

吳三桂使了一個苦肉計,和調包計,而且這兩個計謀只能絕對保密!不能讓世人知道!因為一旦讓清廷知道吳三桂殺掉的是假永曆,吳三桂把真永曆藏了起來,那麼吳三桂也將遭難。所以吳三桂自己都不可能告訴世人事實真相!

吳三桂真的要拿永曆邀功,就應該派重兵把真永曆押送到北京,讓清軍處決永曆,他沒必要親自殺害故主,敗壞自己的名聲啊,這對吳三桂根本沒任何好處啊,所以,吳三桂肯定殺掉的是假永曆。為了保護真永曆,所以才必須半路把假永曆殺掉。

《餘慶縣誌-人物》記載,南明遺臣錢邦豈隱居在松煙莆村,在古佛山西百里,南明滅亡後多年,一直使用永曆紀年;鄒宗孟隱居遵義,呂大器隱居黔中;李之華隱居湄潭;鄭逢元隱居餘慶、玉屏……但上述的這些南明重臣多數都是在南明朝廷遷徙到貴州之前隱居到當地的。

--------

這個可能性確實有。

--------

不知道是真是假,覺得吳三桂被康熙黑了,正所謂成王敗寇。

++++++++++

 吳三桂討清檄文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悞(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遼(僚),斗筲之輩,咸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官賣爵,仕怨於朝;苟政橫征,民怨於鄉;關稅重征,商怨於塗;徭役頻興,工怨於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勷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聞,告廟興師,刻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駝於荊棘,奠玉灼於金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劃萬全之策,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諳兵法,奮拔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星材優擢,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賚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幸甚,天下幸甚!


以上據稱是日本人保存的一份原始文獻資料,於民國初年送到中國


+++++++++++++++

吳三桂創立了反清復明的天地會!

現存天地會(洪門)會書中同樣保留了吳三桂黨羽參與創始的記載:哥老會系統的《民國幫會要錄•陪堂大爺贊江湖原由喘》.“明末時,崇禎王國運不正,李自成逼明主(命)喪幽冥 吳三桂、洪承疇心懷不忍,龍開文、左文明共起義兵。遵香規立山堂由此而盛,聚會了眾豪傑恢復北京。吳三桂占龍頭,管轄四省,立就了赤龍山西北堂名。”同書《陪堂大爺贊先聖帝王喘》:“傳至明末開封府,山水香堂才興出。三桂龍頭稱明主,洪承疇把盟證呼,龍開文曾把香長做,左文明坐堂效當初。四大江湖開四路,各立山堂有名目。”稱吳三桂為明主、龍頭,把他尊為哥老會的創始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田林本《天地會文書》:“世有吳公,生三子,英雄難比,蓋世無雙,盛世無良,長曰鵬,次曰明,三曰菊,三人各分去湖廣地道,師尊分兩界之地,眾弟兄分散天下十三省,各招英雄豪傑,結成便是親骨肉。三指相會,開口不離本,出於不離三,方是同門洪脈親。”(《廣兩會黨資料匯編》,吳公 指吳三桂,吳家弟兄分頭到各省招集人士組織天地會。

 


天地會會書中若干本質性特點,只有吳三桂黨羽創會說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其一,三指和白色。吳三桂和清軍聯合,共同攻擊李自成農民軍時,“迫於戰期,兵尚未盡剃髮,恐無以辨。夜半,密令軍十以白布裂為三幅,闊如三指,纏之於身以為暗記。然布亦不能猝辦,即以裹足布裂用之,約大清兵見三指布者勿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這段敘述下補加說明:“蓋三數與白色者,取三桂及長白兵縞素之意也。’其後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反清,同樣“幟色白,步騎皆以白氈為帽。”(《清史列傳》卷八十)查“出手不離三”或“出手不離三品指”是洪門會員聯絡手訣,見於全部會書。白色指縞素,意為哀悼崇禎皇帝並為其復仇,故多次見丁《本詩》,如《人本》“變出白衣身”,《神本》“顯出白衣身”。天地會居然把二者列為手訣和《本詩》,重視到如此程度,至今未見有人探究原委,只有計六奇聯繫到吳三桂,其說最為原始,也最能道出根源。

第一,吳三桂一貫抗清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輕易降清。第二,多爾袞在山海關戰後加強了對吳三桂的控制可以證明吳三桂末降。第三,山海關戰後發表的檄文證明其未降。第四,在山海關一役後,在攻陷北京前後吳三桂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動證明其末降。第五,暗中聚集實力以反清復明也可證明吳三桂未降。頗富創見。可惜未能充分展開淪證,其中山海關戰後檄文應為戰前檄文之誤(見下)。特別是從“史載,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勝利的當天,玩弄權術,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一語看來,還沒有發現官書篡改史實,也就難以徹底破解。最近我有機會得見吳三桂《上康熙皇帝書》,①方才對吳三桂生平有新的認識,加上清代會黨甚至教門都在自己的秘密書中涉及吳三桂,這就使我認識到吳三桂疑案是清初關係全局的第一公案。而向清軍乞師和受封平西王兩件則是決定吳三桂一生命運的頭等大事,也是醜名昭著的“叛臣”、“漢奸”稱號的源泉。

 


  只有把這些關鍵大事從官方文獻有意散布的迷霧中撥開,才能恢復吳三桂的真實情況,才能使吳三桂一生的言行表現及其後續影響得到合理的解釋。

 


  一、李自成招降期中的表現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百萬大軍攻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撫遠總兵吳三桂所部數萬人,處於清軍和農民軍兩面為敵的極大困境。軍隊缺餉已有十四個月,頓駐山海關後,更是糧盡餉絕。正是在這一情況下,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敘述吳三桂有意接受招降的記裁存孫旭《平吳錄》云:“自成遂僭位,稱永昌元年,勒索助餉,抄吳驤家,得陳沅,悅之,欲立為妃,乃使偽巡撫李甲、偽兵箭道陳乙持檄招桂曰:‘爾來小失封侯之位’,桂頷之,眾十餘由永平取路到京,名為勤干,實欲歸李。及問家人,知陳沅已入賊於,乃大怒,仍率眾歸山海關,”②錢氏《甲申傳信錄》卷八《吳三桂入關之由》略同:“三桂妾圓圓絕世所希,自成知之,索丁,且籍其家,而命其作書以也,勃從命。聞旋以銀四萬兩犒三桂,三桂大喜,欣然受命,入山海關而納款焉。”《吳三桂紀略》云:“李賊僭位,王進退兀,以清兵仇殺多次,欲返顏,乃修表謀歸李賊,賊亦以關外並鎮吳兵最強,金珠采幣聲育招降犒賞,吳三桂令兵搶殺不肯降。李賊怒,殺王父吳驤,屍於城垣。老家人奔告,王曰:吾與北兵結仇深,勢難歸北,李害父,於小知,必仇,吏決意歸李,於是從關上至永平,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翌日家人史來告曰:陳娘娘為劉將軍擒去矣。千投袂起日:滅李賊,殺劉將軍,此仇不可忘,此恨亦不可釋。遂決意討李賊,輸款北軍。”查奪陳圓圓者為權將軍劉宗敏而非大順皇帝李自成,李自成殺三桂父吳襄時在潰敗後四月廿三,而非正當招降期中。據此,以上三說均為傳聞,並非信史。清初劉健《庭聞錄》卷一《乞師逐寇》雲.“(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四日,封三桂平西伯,詔徙寧遠之眾入援京師,二十日,至午潤,聞變還師山海關。吳驤既降賊,三桂亦以所部之眾兩行,赴降。道遇家人來自京師者,詰問,得父被執狀,莞爾曰:此脅我降耳。何患?’復問:‘陳姬無恙乎?’陳姬,名沅,寧圓圓,吳門名妓,得之戚畹田宏遇者也。色美而善歌,三桂嬖之。賊執驤,圓圓為偽將軍劉宗敏所掠,家人以告。三桂怒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遂揮眾返,縱掠而東。”佚名《吳逆始末記》云:“闖聞三桂據於關,執其父襄,令招以書。賊並發銀四萬,遣偽將齎往犒之,三桂得令賊將入關代守,自率精銳赴燕京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為賊宗敏所掠,時方食,抵兒丁地,鬚髮合張,具書答襄,卷旆馳還山海,襲殺賊將,殲其眾。”取吳偉業《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以實其說。這兩項記載時地明確,加上陳圓圓後來復同吳三桂身邊,《圓圓曲》廣泛流傳,似乎已成信史。但《庭聞錄》雖裁其事,卻認為“陳沅之事,言者多殊。”“其點綴者,尤多已甚之詞。”吳偉業門生鄒漪其師《綏寇紀略》(題署“婁東吳偉業駿公纂輯,梁溪鄒漪流綺原訂”)而在自著《明季遺聞》卻取“衝冠一怒為紅顏”說,可見此說究有多大真實性,尚須和其他說法比較才能確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敘述吳三桂假意接受招降的記載,存撰丁康熙十年的計入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吳三桂請兵始術》雲.“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陳)沅不得,拷掠酷甚。三桂聞之,益募兵壘七千。三月廿七,將自成守邊兵砍殺,止餘三十二人,賊將負甄傷逃歸。三桂遂據山海關。報,自成遣叛將席通統兵往御,又遣叛將白廣恩統兵往永平救援。廿九日,自成使席通與文武二人犒師銀四萬,齎吳襄於:招三桂日:‘汝以身恩特簡,得專閫任,非真累戰功、歷年歲也,不過為強敵在前,非有異恩激勸,不足誘致,令爾徒飭軍容,頓兵觀單,使李兵長驅直入,事機已去,天命難同。吾科己逝,爾父須臾,嗚呼,識時務者亦可以知變訃矣。’是書本牛金星作使吳襄者。府通至三桂營,言老總兵新主十分優禮,專待有車共圖大業,以作開元勛,且言東宮無恙。三桂得書怒日:‘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逆賊,受世唾罵,忠孝不能兩全。’叱左右將來使斬之。又云:‘我忠不成忠,孝不成孝,何顏立天地乎?有自刎而已!’帳下止之。參將馮有威進日:‘再輩願效死殺賊,今其金幣,散十卒,然後起兵,使彼不及錯,何必殺此偽官。三桂從之,遂佯喜曰:願一見東富而降,擬書復命,賊計以定千往,日遣賊將挈定王赴唐通營。時洪承疇與三桂舅氏祝大壽俱降仕大清剌,三桂遂往乞師,大清主許之。四月初四,三桂破山海關,唐通迎降,定王已至三桂軍,三桂檄自成云:‘必得太子而後止兵。’致書絕父云:‘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親大人膝‘兒以父蔭,熟知義訓,得待罪戎行,日儀勵志,冀得一當以酬聖眷。屬邊警方急,寧遠巨鎮,為門戶,淪陷幾盡,兒方力圖恢復。以為李賊猖獗,不久當撲滅,意我國無人,畢風而靡,吾父督理御營,勢非小弱,巍巍雉,何致一二日便已失墜,使兒卷甲赴關,事已後期,可悲可恨。側聞聖主晏駕,民戮辱,勝眥裂。猶意吾父素負忠義,大勢雖去,猶當台槌一擊,誓不俱生:則刎頸闕下以殉囤難;使兒犒素號慟,仗甲復仇,不濟,則以死繼之,豈非忠孝媲美乎?何乃隱忍偷生,甘心非義,既無孝寬禦寇之才,復愧平原罵賊之勇,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令父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三桂再百拜。’初九丙寅,自成得書大怒,盡戮吳襄家口三十餘人,下令親征。”吳偉業門生鄒漪在《明季遺聞》云:“(三桂)以三月初旬出關,徙寧遠五十萬‘眾,行數十里。十八日入關,二十曰抵豐潤,京師陷矣。三桂聞變憤甚,頓兵山海,往大清乞師,許之。四月初,賊命三桂父驤作書招桂,齎銀四萬兩,遣席通犒之,別以賊兵二萬守邊。三桂佯受銀而出,意盡行砍殺。賊將負傷逃歸,三桂致書絕父雲,自成怒,即於十三日往戰,盡戮吳驤家口三十餘人。”

 


  敘述吳三桂誓死滅李的記載存清葫蘆道人《馘闖小史》卷一云:“平西伯吳三桂方擬滅賊,又聞先帝逆變,痛恨入髓。乃點閱兵馬,激勵將士,傳檄文於各鎮,令眾通知。其文日:‘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團練總兵官平西伯吳為興兵剿賊,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事:闖賊李自成,以幺魔小丑糾喝草寇,長驅犯闕,盪穢神京,弒我帝后,禁我太子,刑我縉紳,淫我子女,掠我財物,戮我士民,豺狼突丁宗社,犬豕踞丁朝廷。赤縣廢墟,黔黎塗炭,妖氛吐焰,目月無光。桂等智不足以效謀,憤何辭以即死,實切執殳之願,輒通托缽之呼,人理苟存,我求必應。嗚呼!自有乾坤,鮮茲禍亂之慘;兒為臣子,誰無忠義之心?漢德可思,周命未改,忠誠所感,順能克逆。義旗所向,一以當十。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各鎮官民見吳將軍孤忠獨台,無不感泣,萊十民見此檄文,皆勸巡撫魯公舉兵勤王。’

 


  清代官書對李自成的招降,則直截了當地接連予以肯定,例如攝政王多爾寢四月巴奏摺云:“自成於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從,隨自永平返據山海關。臣即星夜前往,於四月二十一日抵山海關,值賊首李自成親率馬步兵二十餘萬,挾崇禎帝太子、第三子定王、第四子及宗室晉、秦王、義王、郡王等並三桂父襄與俱來,復遣人招三桂降,三樣從。”(《清世祖實錄》卷四順治元年)《清史列傳》卷七九《貳臣傳乙•席通》則同上文假意受降說:“遣通齎銀四萬兩犒三桂軍,欲因以招之,三桂佯受金緩賊。”進一步證實假意接受招降和誓死滅李說之確鑿。’以上《絕父書》和《檄文》所流露的忠孝之語,參以吳三桂早年“自焉夏家丁二十騎突入重用”救父,以致吳驤說“非吾子幾不復相見矣”,祖大壽說“壯哉劌也”(《平吳錄》),是前後一致的,因而是可信的。聞變後途中所發《檄文》在“各鎮官民”和“脊萊十民”產生熱烈反響,足可反證有意接受招降說“大張告示,本鎮牢所部韌見新主”,全出捏造。《絕父書》斥其父失職而不能殉國,“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大義凜然,那裡有絲毫兒女情長餘地。“衝冠一為怒為紅顏”又怎能使六軍慟哭而為之縞素?假意接受招降的記載和書檄所洋溢的同仇敵愾氣氛,使得為陳圓圓而拒降說成為添加的崬贅,顯得不合情理。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由乞師帶來清廷入主中原的不幸後果,明遺老的悲憤情緒無處發泄,吳三桂不僅被封平西王,而且取同陳圓圓,於是從陸次雲《陳沅傳》到吳偉業《圓圓曲》,便因有了戲劇性的口實而盛行一時。

 


  二、乞師談判經過

 


  吳三桂是明末抗清勇將,清太宗為四王子時,曾因三桂“向重兵處突同而止”,對部下讚許“小吳總兵真好漢子也。”(《平吳錄》)其父吳襄鎮守寧遠時,所部“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家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單之輒遁。”(《明季北略》卷二十)崇禎十五年三月,吳三桂任寧遠總兵,清軍占領錦州後,對三桂威脅利誘,進行招降。四月八日,皇太極以大清皇帝名義書諭招降。十月,再次致書招降並附祖大壽親筆書信:十六年正月,第三次頒牧招降,均遭吳三桂拒絕。清鄭親王濟爾哈朗統兵掃蕩關外諸城,連下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至寧遠為吳軍所敗。吳以孤軍數萬人阻擋了清軍入關步伐。因此,吳三桂成為清軍死敵。吳三桂拒絕李自成農民軍招降,同時“傳檄遠近討賊復仇。招集潰散及席通降兵約二萬人,以眾寡敵為慮。有進乞師策者,遂遣剮將郭雲龍、楊坤、孫文煥請兵滅清。”(《庭聞錄》卷一《乞師逐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順治元年四月十五日,清攝政王多爾袞師次翁後,收到乞師函:“三朴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罪以慰人心。余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腳難,北韌戍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乞念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清世袒實錄》卷四順治元年四月)十六日,多爾袞師次西拉塔拉,發出《報吳三桂書》:“向欲與修好,屢行致書,若今則不復出此,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及伯遣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岡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與眾來歸,必封以故,晉為藩王,一則國讎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亭富貴,如河山之永也。”明確提出大清要入主中原,要求吳三桂消除顧慮,立即歸順,從平西伯晉爵為平西王。四月二十日,多爾袞軍次連山,收到郭雲龍、孫文煥帶來的答書:“接干來書,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三桂承王諭,發精銳至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清祖實錄》卷四)對歸順和封王問題不作正面回答,在“扶弱”和“為我先帝”兩處堅持“亡國孤臣”立場。四月二十一日戊寅,清師“距山海關十里外,吳三桂哨騎來報賊已出邊立營。”次日己卯,清師至山海關,在戰鬥的炮火聲中,吳三桂和多爾袞會面。官方文獻對這次談判的記載有明顯的歪曲。

 


  《清世祖實錄》卷四順治元年四月己卯云:“師至山海關,吳三桂率眾出迎,王大喜,設儀仗吹螺,同三梓向天行禮畢,三桂率所屬各官喝千。”《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上冊第五頁云:“攝政千多爾袞及諸王、貝勒、貝子、公、同山額真、文武各官皆大喜。設攝政王儀仗,吹螺號,同吳總兵向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三桂率文武官吏向大將軍攝政和碩睿親千行三跪九叩頭,禮畢,與王擁抱。”在即將展開激烈的決定性戰鬥的片刻會見,能夠舉行這樣繁褥的禮儀嗎?“向天行禮”就是盟誓,為什麼諱談盟誓?“行三跪九叩頭”禮就是“稱臣”,既然稱臣,還能盟誓嗎?《明季北略》卷二十所云:“三桂知大清兵已在關外,遂突圍出外城,馳入大清壁中,見九王稱臣,遂髡其首,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牲,折箭為誓。”其中“稱臣”一語,即據官書“行三跪九叩頭”禮而來,但下文卻出觀“三槨使人議和,並請太子,自成命張若麒奉太子赴三桂軍巾,請各止戰,三桂允之,約自成同車速離京城,吾將率太子即位”等復明行動的文寧,這豈是主子攝政千多爾袞所能允許的?

 


  許多私家記載則完全不同於張怡《聞續筆》云:“桂念腹背受敵,勢得全,乃與清帥約云:‘從吾言,並力擊賊,吾取北京歸汝。從再言,暫死耳,請決一戰。’問所欲?曰:‘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京及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清帥許之,鑽刀說誓,而以兵若干助桂擊賊。《甲申傳信錄》卷八《借兵復仇》云:“三桂從城上單見之,急呼數騎,從炮擊隙道巾突同出外城,馳入滿州壁中,見滿洲九王。王日:‘汝約我來,我來何用炮擊?’三桂曰:非也,闖兵圈關內三甚閻,又以騎逾邊牆東遏歸路,故用炮擊之使開,可得道東出也。’九王日:‘是也。然無盟誓可信,同。闖兵眾,關兵幾與闖同,必若兵亦剃髮異之,則我兵與若俱無憚矣。’三桂日:‘然。然我同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數千,使我有騎,則內可患寇,外猶可以東制遼瀋,我何用借兵為?今兵少同然,剃髮亦決勝之道也。’於是與九王共歃血,三桂即髡其首以從。”劉健《庭聞錄》卷一《乞師逐寇》云:“三桂選死士五百人突圍,出謁睿王,情詞懇切,聲與淚俱,一軍為之動容。三軍即壁剃髮與睿千,鑽刀定盟而返。”《明季略》卷二卜《附記野史》云:“吳三桂欲倡義復仇,以眾寡敵,遂親往大清國請兵十萬,為朝廷雪恥,大清不允,三桂力懇,大清王曰:‘明朝文武數無信義,將軍欲建大功,本國何難發兵助陣,恐成功之後知將置身何地耳?’三桂日:‘桂父子受朝廷厚恩,今日為巨寇弒逆,十庶傷心,神人共憤。桂聞勇士怯死而滅名,忠巨不先家而後國,今料後俱遭慘弒,桂食君之祿,焉有坐視之。如必計成敗而後行,是有覬覦於衷也。桂令誓死報國,雖肝腦塗地亦所不辭,安問其他。’大清王曰:‘將軍姑退,明再議。’明日,三桂披髮掛孝,復進謁請王,痛哭哀懇,大清於遂發兵。”(《野史》實指《馘闖小史》,文辭稍有改動,如改“虜主”為“大清”)儘管這些記載稍有出入,個別也有疏誤(如“明再議”),但都肯定這次會晤是在非常環境下的會晤,曾經鑽刀歃血.設誓,其條件是立明後於南京,以黃河為界,封藩割地,吳三桂和多爾袞處於對等地位,並未俯首稱臣:壁中剃髮也屬於戰爭的需要,並非歸順的標誌;大敵當前,吳三桂固然需要清軍支援,清軍要殲滅李自成農民軍,同樣非有吳軍敢死隊不可。這就是未大敗農民軍以前吳三桂還能保持獨立立場的原因。據此,清代官方文獻諱言盟誓,偽造稱臣,是對吳三桂史事的重大篡改。

 


  三、多爾袞背盟

 


  吳三桂和多爾袞在匆促的鑽刀定盟以後,當日立即投入決定性的戰鬥。《庭聞錄》載:“三桂悉銳而出,無不以一當十,殺傷過半。賊恃其眾,鼓勇迭進,挾二王於廟岡立馬觀戰,賊眾我寡,三面受敵,是日戰初合,滿兵莆銳不發,苦戰日跌,三桂軍幾不支,滿兵乃分左右翼鼓勇而前,以逸擊勞,遂大克捷,陣斬賊大帥十五人,殺賊兵數,奪軍資無算。自成潰敗,奔至永平,使降臣張若麒詣三桂軍議和。明日,三桂追至永平又敗之。自成殺吳驤於永平城西二十里范家莊。二十六日狼狽進都門,盡戮吳氏家屬三十四口,屍諸王於二條胡同。二十七日宵遁,二十九日餘黨焚宮殿及各城門樓,出阜城門兩奔。五月初一日,輦下喧傳三桂從賊中奪太子以入,入即太子嗣立,延頸以待,而三桂兵至榆河,睿於檄其追賊。請入都,許。⋯⋯是月初七日,國朝敕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明季北略》所載稍異:“自成駐兵永平,三桂使人議和,並請太子,自成命張若麒奉太子赴三桂軍中,請各止戰,三桂允之,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自成請如約,既盟,自成遂旋師,三桂頓兵不前,是以自成得安行。二十八日癸未,自成回京,三桂棄定王於永平,專擁太子,整軍而行,一路移檄密告遠近。自成聞報,驅百姓崇文、宣武門外,毀折民房及牛馬。二十七,三朴傳帖至京,言義兵入城,兒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符迎候東宮。三十日丁亥,自成兩奔。五月戊子朔,皇太子在三桂軍,傳諭京巾官民各宜整肅靜候,十民大喜相慶。三桂兵至榆河,大清固帥檄其兩行追賊,三桂請護太子入都,帥許。⋯⋯五月初七甲午,大清國封吳三桂為平兩王。”

 


  這兩項記載不同於官書的有三處:一是吳三桂使人和李白成議和,索取太子,傳檄迎候東寓即位。表明此時獨立身分末變,盟誓時復明宗旨仍在執行,官書諱談,未見隻字片語。二是兵壘榆河,請護太子入都,遭多爾袞反對,表明多爾袞開始背盟,官書同樣諱談。三是五月初七日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表明多爾袞徹底背盟,吳三乞師以違反意願的莫大悲劇結束。從此,從“亡國孤臣”成為歸順清,受到不明真相的明遺老的諷刺和斥責。官書把封平西王的日期提前了十五天,提前到無法自圓其說的四月二十二日己卯,《清世袒實錄》卷四載:“己卯,師至山海關,吳三桂牢眾出迎,干大喜,設儀仗,吹螺,同三槨向天行禮畢,⋯⋯王謂三桂曰:爾同,可令爾兵各以白布系肩為號,⋯⋯語畢,令之先,遂入關。⋯⋯是日大風迅作,塵沙蔽天,咫尺莫辨,我軍對賊布陣,不能橫列及海,⋯⋯號令畢,清軍齊列,及進兵,令軍十呼噪者再,風遂止,各對陣奮擊,大敗賊眾,追殺四十里,賊首尾相顧,遁走燕京,獲駝馬緞幣兀算,俱給賞隨征將十。是日,進吳三桂爵為半兩王,賜玉帶蟒袍、貂裘鞍馬玲瓏袋弓矢等物。”《清史列傳》卷八十《逆臣傳•吳三桂簡化為:“明日,三桂礙夏眾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睿親王,令三桂兵肩系白布為識,遂統師入關。⋯⋯時大風揚沙,戰良久,朱決,大兵呼聲

 


  再振,風止,從三桂陣右沖賊巾堅,騰躍合擊,大破賊,追奔四十里。是睿親千令關內軍民皆剃髮,進三桂爵為平兩王,分隸步騎兵二萬,先驅討賊。”在一天內,既牢眾出迎,又舉行盟誓,又准箭白系肩,又號令和陣,又大風揚沙,又戰良久,又追奔四十里,又賞將十,根本小可能又舉行隆重的封王儀式。為什麼自方文獻如此生拉硬扯地篡改封干日期?其根本原因在於抹煞吳三桂乞師以來的復明行動,特別是四月廿三日至五月初七期間的復明舉措。從而,乞師就等於歸順和投降,大清入主中原成為理所當然,吳三桂卻背上千古罪人的罵名。

 


  事實是抹煞不了的。現存劉洋清《致吳三桂書》提到:“已復神京之音,親翁允稱占令第一人也。澤清報新皇,隨得恩綸,封親翁世襲薊國公矣。繼知聯合建旅,協力助剿,當長安未聞此音之說,澤清曾有成議,約結清千入駐內地,共圖滅闖。令親翁此舉正與此議暗合也。”陳洪範《致吳三桂書》提到:“令皇上以親王臀極,銳志復興,感清朝助兵之義,嘉老親台破賊之忠,擬遣蓖臣至北通好。”當時有人稱吳三桂為“平西賓王,蒞任不朝。”從另一方面證明乞師訂盟流傳甚廣,以致弘光王朝承認“聯合建旅”,民間稱“賓王”而認為另有異禮。八月,當南都福王遣使臣“齎銀幣入朝致謝,並請三桂營致福王意,三桂謝日:時勢至此,夫復何言,惟有閉門束革以俟後命耳。’所賜俱辭受。”並向來使表明心跡:“終身不忍以一矢相加。”顯示出多爾寢背盟、吳三桂受封為平西王后的抑鬱無奈心情。

 


  吳三桂對多爾袞的背盟有着刻骨銘心的悔恨。三十年後以自己名義發布的兩篇文章曾予揭露。乾隆二十二年從河南夏邑生員段昌緒臥室里搜出的周王元年《反清檄文》“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遁逃。夫菥父之仇共戴天,必親擒賊帥,獻首太廟,始足以謂十先帝之靈。幸而渠魁授首,方欲擇立嗣科,繼承大統,封潛割地以謝滿酋。不意狡虜違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京,竊我先韌神器,變我巾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藩刺心嘔血,追悔莫及。’固康熙十三年四月由率使雲南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傅達禮帶京的《吳三桂奏章》,康熙閱後,認為“詞語乖戾,妄行乞請”,並決定“將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⑥該奏章未見於官方檔案文獻,故學者至今未曾引用。查光緒八年兵部左侍郎黃體芳在內閣所見吳三桂《上康熙皇帝書》此奏章。敘述乞師經過,多爾袞背盟及被迫接受半兩_干封爵的內情遠較《反清檄文》詳盡深刻,現全文照錄於下:“罪臣吳三桂,致書康熙皇帝陛下:人言三桂反,三杵實非反也。先帝殉社稷,三桂申包胥痛哭秦庭之義,請援貴國,那九顏王予惟恐桂心不誠,宰烏牛,殺白馬,立誓煞水神前。誓曰:殲賊之後,凡中同所有悉歸貴國。’那九顏王了猶慮桂心未盡,又令剃髮、胡服,然後發兵十萬,令桂居前,清兵居殿。進兵百里,即遇降賊逆臣唐通,桂奮力一戰,殺賊殆盡。李賊卷資疾趨。桂念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奮戰逐北,直潼關地方。李賊破膽而遁。桂因神京無主,返兵西向,那九顏王予頓背前盟,將順治皇帝懷抱擁立。斯時即欲理淪曲直,悱恐貴國之師扼其前。李賊之兵躡其厲,是功未成而身先喪,知者不為也。錫以千爵。封以通侯,豈得已受命乎?厥後。嗣王不道。政歸權臣。四鎮鴟張,六師紛沓。而三桂無與出。那九顏王子貪心無厭,驅兵南入,以致滅我社稷。使十七葉神宗天子斬宗絕嗣,言之痛心統之勢既成。版圖悉歸清有。那九顏王子恃功跋扈,毒流宮鬧,章皇帝赫然震怒,粉骨搗灰。在皇帝之待九王子太薄,而九王子千背盟受禍不為過矣!壯三十年來臥薪嘗膽,求太祖之後無其人,血淚幾柚,嘔心欲死。不意天意眷明,去年二月間,於夔州太平縣界。得太宗十四代孫周王,聰明神睿,漢光武、宋高宗不足比擬其萬‘。真屬中興之令土因未告廟,先稱周王元年,統兵百萬直抵燕京,三十年之積聚,任皇帝移歸建州,以娛終身,三桂之待貴國不為薄矣即皇帝之祖宗亦屬內附,普天赤予有何嫌疑?其中國人民社稷留待新主拊循,非皇帝之所預聞也。桂前不顧父以殉舊主,今不顧子以扶新主,心事可知。遑問其他。望皇帝勿歸罪,請撒去藩臣,幸甚幸甚!”

 


  吳三桂乞師盟誓和多爾寢背盟是清朝開國史的大事,也是吳三桂評價的關鍵性大事。吳三桂《上康熙皇帝書》第一句話就說“三桂實非反也”,一針見血地揭露清朝得國的非正:“頓背前盟”,“斯時即欲理淪曲直,惟恐貴國之師扼其前,李賊之兵躡其後,是功未成而身先喪”,說明當時的處境和接受平兩於封爵的無餘,背了三十年的歸順屈節黑鍋方才一吐苦水。但清廷以嚴刑峻法阻止《反清檄文》和《吳三桂奏章》的流傳,曠占疑案石沉大海,直至今天還須後人據以辯白。

 


  四、吳三桂反清部署
 

 

  多爾農對吳三桂的復明行動,初時以軍令加以阻撓,繼而公然背盟,通過封王,宣布復明行動為非法,禁止和南京使私相往來,疑忌甚深。順天府丞暫管府尹事張若麒和平兩王府“數通饋問,睿親王諭責之。”⑦從順治二年八月同駐錦州後,直至五年移鎮漢中,吳三桂被棄置用達三年之久。因此,從封王之日起,吳三桂就開始“臥薪嘗膽”。於是向清廷請地,清優恤,為部將請賞,見於《清史列傳》卷八十《逆臣傳•吳三桂》的是“三桂以所給田多磽薄,清益,復為所屬將校何進忠、楊坤、郭雲龍、吳國貴、高得捷等百二十餘人請世職,屬史童達行、陳全國、許榮昌、錢法裕等請優擢,又以父襄、母祖氏、弟三輔俱為自成戕,乞贈恤,並得旨俞允。”順治五年,陝兩隆十總督孟喬芳“請師漢中,三桂倍道赴援,不旬日而至西安,屯營南教場。喬芳託疾不出見,厚犒師,三桂笑日:疑我矣。”(《庭聞錄》卷二《鎮秦徇蜀》)順治十入年,“經略洪承疇東還,三桂請自固之策,承疇日:可使滇一日無事也。”(上書卷三《收滇入緬》)次年,“部臣會計雲南省俸省餉歲九百餘,議撤滿州兵還京,裁綠旗兵五萬之二。三桂謂邊疆未寧,兵力難減,宜如舊時。”於是採納部將楊坤建議,上“三患二難”疏,發兵入緬,除滅農民軍餘部李定國等所擁戴的永曆王朝。(《清史列傳》卷八十《逆臣傳•吳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死於雲南。吳三桂之殺朱由榔,大悖乞師復明宗旨,為明遺老所不齒。從復明轉為自立,實為最大失策。吳三桂暗地裡多方面準備反清,在經濟上,“承桂關巾,籠鹽井金銅礦之利,厚自封殖;通使達賴喇嘛,互市北勝州;遼東參、四川黃蓮、附子,就其地採運,官為之鬻收其值,貨財允溢,貸諸富賈,謂之潛本。”在政治上,“權(藩本)子母,斥其羨以餌十大夫之無藉者”,“所轄文武將吏,選用白擅,各省員缺時亦承制除授,謂之兩選。又屢引京朝官、各省將史用以自佐。”在軍事上,“擇諸將子弟、四方賓客與肄武薪,謂以儲將帥之選,部兵多李白成、張獻忠百戰之餘,勇健善斗,以時訓練。”(《清史稿》卷四七四《吳三桂傳》)


在撒藩公開反清以前,吳三桂幕下人士已經研究當前形勢,提出起事規劃。一位自稱“九天紫府劉真人”的(疑劉玄初⑧),曾建議:“無避勞苦,無惜家資,可星速奔馳數年,四處周流會師,聯絡天下群十,設濟困苦民心,陰謀圖就,訓練士卒,預備器械,各省埋伏兵馬,料理齊楚,方可初將書通吳君,次投冊籍,三次相會,確議人才定爵,然後給散印信憑札以鼓舞人心,密約動期。]事實證明,這一建議確曾實施,除“設濟困苦民心”、“訓練十卒,預箭器械”已見上文外,其“四處周流會師”,如康熙十二年十~月,“三桂反,(張)國柱首從逆,為定遠大將軍東平公,自後提督楊遇明、總兵楊富、柴碌、楊來嘉、王何進忠、楊坤、郭雲龍、吳國貴、高得捷等百二永清悉從賊。”其“聯絡天下群十”,如“遣使潛徽州法裕,聘謝四新”,“聘故明少卿李長徉,延以賓禮問方略。”(《平吳錄》)其給散印信憑札,如乾隆十八年東莞莫信豐案中,就有“用花邊白布寫永保平安四字,中書一周字”⑨的札付,則是反清起事的札付,道光八年,江西三點會黃百幅案,搜出“書明招集人才字樣,尾有周四年等字’的札付。

 


  建議中值得重視的是“並省埋伏兵馬”一段話。它就是在各省發動秘密組織的同義語,亦通過軍伍編制形式把志願參加者組成隨時進反清起事的隊伍。“冊籍”就是入會名冊,“相會”就是會首的見面。自稱創立於康熙甲寅年的天地會。正是這樣的組織:入會者稱為“新丁”,入會儀式就是招兵儀式,開台陳設就是軍容,誓同規條就是車伍紀律,大哥、師他就是起事領。令人十分驚異的,不僅天地會確實存在吳三桂黨羽組織天地會的線索,甚至黃天道教和收元教都有吳三桂黨羽活動的痕跡。收元敬稱吳三扮為“火帝真君”,認為吳三桂反清失敗是天意,所記“收元祖”李廷玉和吳三桂的對話云:“(吳王說)胡兒們,中原難。廷玉說:是天意,二百餘春。吳王說:二百年,何人造就?有幾朝,有幾帝,幾輩乾坤?廷玉說大清家,七長八短,二百年,有餘零,同治換新。吳干說:久以後,何人來立?二治對,才該你,再下紅塵。直說得,三宮桂,無以答對。‘我今日,求道,再待何辰?’那吳王,跪在地,晚問求道。先天佛,把功夫,陰陽細分。點罷功,講罷道,定下一計。那吳王,修大道,不爭乾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五、天地會中的吳三桂因素

 


  天地會起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就祖師而言,既有馬朝柱祖師,又有萬提喜祖師;就派

 


  別來說,既有三合會,又有哥老會;就會書內容說,既有保留閩南長林寺僧道宗參與創會記載的姚大羔《會簿》,又有保留吳三桂黨羽參與創會記載的田林本《天地會文書抄本》。因此,它的創始過程決不是一元的,而是兩元的,不是各自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聯合的。

 


  現存入藏時問最早(嘉慶)的姚大羔《會簿》,其中《水先成》組詩、《桃詩》、《令詩》、《繁鼓詩》提及的“宗公”,墓塔提及的“達宗公”,正是和吳三桂同時的漳州長林寺僧萬五道宗。而道宗則和大兄萬禮,萬二郭義、萬七蔡祿等結盟,以萬為姓。“結”一詞見於“天地會的根由”,並為天地會會書的常見語。參以該《簿》的漳州土語、地名和近年發現的《香花僧秘典》、有關碑刻等現存文物,這就使天地會創立於閩南反清志士說成為信史。

 


  但現存天地會(洪門)會書中同樣保留了吳三桂黨羽參與創始的記載:哥老會系統的《民國幫會要錄•陪堂大爺贊江湖原由喘》.“明末時,崇禎王國運不正,李自成逼明主(命)喪幽冥吳三桂、洪承疇心懷不忍,龍開文、左文明共起義兵。遵香規立山堂由此而盛,聚會了眾豪傑恢復北京。吳三桂占龍頭,管轄四省,立就了赤龍山西北堂名。”同書《陪堂大爺贊先聖帝王喘》:“傳至明末開封府,山水香堂才興出。三桂龍頭稱明主,洪承疇把盟證呼,龍開文曾把香長做,左文明坐堂效當初。四大江湖開四路,各立山堂有名目。”稱吳三桂為明主、龍頭,把他尊為哥老會的創始人。

 


  田林本《天地會文書》:“世有吳公,生三子,英雄難比,蓋世無雙,盛世無良,長日鵬,次日明,三日菊,三人各分去湖廣地道,師尊分兩界之地,眾弟兄分散天下十三省,各招英雄豪傑,結成便是親骨肉。三指相會,開口不離本,出於不離三,方是同門洪脈親。”(《廣兩會黨資料匯編》,吳公指吳三桂,吳家弟兄分頭到各省招集人士組織天地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天地會會書巾若干本質性特點,只有吳三桂黨羽創會說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其一,三指和白色。吳三柞和清軍聯合,共同攻擊李自成農民軍時,“迫於戰期,兵尚未盡剃髮,恐無以辨。夜半,密令軍十以白布裂為三幅,闊如三指,纏之於身以為暗記。然布亦不能猝辦,即以裹足布裂用之,約大清兵見三指布者勿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這段敘述下補加說明:“蓋三數與白色者,取三桂及長白兵縞素之意也。’其後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反清,同樣“幟色白,步騎皆以白氈為帽。”(《消史列傳》卷八十)查“出於不離三”或“出於不離三品指”是洪門會員聯絡手訣,見於全部會書。白色指縞素,意為哀悼崇禎皇帝並為其復仇,故多次見丁《本詩》,如《人本》“變出白衣身”,《神本》“顯出白衣身”。天地會居然把二者列為手訣和《本詩》,重視到如此程度,至今術見有人探究原委,只有計六奇聯繫到吳三桂樟,其說最為原始,也最能道出根源。

 


  其二,三太洪化。吳三桂《反清檄文》“適遇先皇之三太子”,“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寶,建元周咨。”三桂死後,其孫世番即帝位,改元“洪化”,因此,“三太(子)洪化”具有吳三桂反清組織的鮮明特色。田林本《天地會文書》多處出現:在《盤問兄弟出世一宗》裡有問答:“面花?曰:參太子洪花。”在《忠義榜文》裡有說明:“金氏洪公造定參泰洪花(四字原有雨頭三點水旁)”。在《開台排式》裡有牌額:“參泰洪化”四字前二字雨頭水旁,後二字雨頭)”。在號布里出現二次,在詩歌里出現二次,一次為詩句,一次為減頭詩。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O.8207Bl天地會文件抄本有減頭的《參泰洪化》四字原有雨頭三點水旁),詩O.8207K本號御有“參泰洪化(四字原有雨頭水旁)”橫額。查開台牌額表明組織的歸屬,號布橫額表明動員的口號,藏頭詩屬於聯絡的暗號,這四字在天地會內具有如此承要的位置,也就可以證明天地會是由吳三桂黨羽所組織的反清團體。

 


  天地會會書中有一些帶有特徵性的形式和內容,不是閩南反清志士創立說所能解釋得了的:

 


  其一,祖本大明臣和身本義明臣。姚大羔《會簿》的《祖本》詩首句為“祖本大明臣”,《身本》詩首句為“身本義明臣”,這裡的“大明臣”指受過崇禎皇帝封拜的臣子,“義明”指未受封拜而願意效忠明韌的志士。在康熙甲寅年創始天地會時,有資格稱“大明臣”的只有被封為平西伯的吳三桂一人:相反,閩南反清志士都只是“義明臣”。

 


  其二,公主和松柏林。姚大羔《會簿》在《枯木》詩里有“公主騎上路上過,松柏林中是我家”句,提“公主”的有“潔白其身公主現”(《觀音詩》),有“公主騎馬”答問(《盤問兄》);田林本《天地會文書》的《金花》濤和《木詩》也有前引《枯水》詩同樣語句。查順治九年,吳三桂子應熊尚清公主,為和傾額駙。貝勒尚善在《寄吳三桂書》提及“公主、額駙兩造滇南。”第一次在康熙三年,“吳應熊給假省父,四月至滇,十月還都。”(《庭聞錄》卷四),第二次在康熙十年,“桂年六十,格格啟太后同應熊子世番來雲南祝壽。”吳三朴干府之左安福園,“松柏高三艾許者,移種皆活,歷三年園成,與吳復庵等彈琴賦詩,徜徉其間。”(均見《平吳錄》)在當時閩南,松柏林或許有之,公主則絕無記載,把公主和松柏林結合在一起,除掉滇南吳三桂王府外,決無第二家。

 


  其三,天下人之天下。田林本《天地會文書》提及:“秉玉皇牧下之清規,依始祖之根苗,分傳四海之口號,古雲書曰:天下人治天下,非是一人治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這裡,有別於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其他會書,居然遵照道教清規,已令人驚異而提出“天下人之天下”的怪論,更加令人矚目,傳吳三桂準備反清稱帝時,幕下智囊曾製造輿論“況當今之時,天下荒荒,正是群賢會集之勢,個個睥睨,惟奈無主,一概隱養鱗羽。其清朝始至,英雄義謀,不知天道,誤聽明舊奸臣賊子指之揮之,怨吳君,憾胡人,必要中興明朝,除不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及後日久,群賢困苦,庶民流離,人人皆想吳君為帝,共擊虜人。如時勢一至,汝可一說而合。”可見這一帶有道教色彩的稱帝可以找到吳三桂餘黨的線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其四,雨頭等符形文寧。姚大羔《會簿》有“九千十百”三角符,有“大亂門對”、“大亂燈隆字”廿二個符形文寧,其中“黑脈相路務非根”(七字原文有雨頭),田林本《天地會文》作“黑務迷路有光明”(七字原文有雨頭),查乾隆二十八年四月初五日欽差大臣兆惠、方觀承等《為報會市碧天寺黃天道教李繼印等人情形事奏摺》提到:“詳對符形寧跡,內有三角符三張,每張符有四字,一作大王朱相(四字原文夾在上雨下山之間),一作朱王后昭(四字原文夾在上雨下山之間,一作日月天下(四字原文每字重點橫列三日、三月、二天、三下,夾存上雨下山之間)。分析察看,始知除去‘雨山’二字寧,中間臧嵌大王朱相、朱王后昭、日月天下’等字。又先天敕札一張,內稱:‘走肖傳與朱家,朱家傳與李子’等語,其與旬躊印文詞意隱顯雖有不同,而狂悖妖妄實無異致,臣等查旬躊印文其標題指稱普明遺留,而辭中狂吠,屢涉吳逆,事中康熙年間。”四月十日兆惠續折則斷定,“臣等查旬躊印文有康熙甲寅及癸亥等詞,此輩造作之人,必在康熙癸亥以前。”可見使用雨頭等符形文字傳遞反清口號始於吳三桂黨羽。

 


  其五,征西單馬與紅旗。倫敦不列顛博物院藏O.8207D本天地會文件抄本《另用通用扇總詩-大八底》是“聞得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皇侯第宅皆辛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真入關山金鼓鎮,征西單馬與洪旗。如今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此思。”查此詩原為唐代詩人桂甫所作《秋興》八首之四,見《桂甫全集》卷十七,原文為:“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會書作者為什麼會看中這首詩?為什麼他處錯訛只一二字,唯獨“征西車馬羽書馳”有四字改動?就是因為看中“片西”二字。桂甫用的後漢書》馮異拜征西大將軍典敵,而吳三桂原為明封平西伯,恰恰可以借用,再加改“車馬羽書馳”為單馬與洪旗,改喻吳三桂的意思益發明顯。據此,會書作者曾有吳三桂黨羽參與

 


  另一方面,在天地會長期傳承活動中,同樣可以找到吳三桂餘黨的線索

 


  乾隆十三年開始反清復叫活動的馬朝柱,原籍湖北蘄州,移居江南霍山,和僧正修共同謀劃,“其乾隆十六年五月以前逆書,告示,皆系正修造作書寫。”此後胡濟修入伙,“凡偽詔、檄文、序文及招誘伙黨,皆系胡濟修主謀。”據胡南山供:“(馬朝柱)拿出一把金劍,一連有紅羅公主四字,一邊有日月二字。”“又說有個幼主姓朱名洪錦,軍師吳承雲,系吳三桂的子孫。”原擬乾隆十七年五月十三日散札,八月十五日興兵,因造器、買硝磺泄密,蘄州知放李泌於三月廿四開始鎮壓,四月初四包圍馬寨,除馬朝柱逃脫外,僧正修,胡濟修,胡南山等二百餘人均被捕獲。馬朝柱起事後所發紙牌提到大是肋,大明山,吳明王,甲寅年,其詔書以天運紀年,其髮辮外圈蓄髮為記,其盟誓入會方式,歃血吞符,結明上名,出銀入伙,有盟神表文和敘文,每次拜盟,拿出雙刀擺上,露了機關,用桃符釘死,足以證明該案是和吳三柞餘黨一脈相承的天地會早期大案。

 


  嘉慶十九年,江西南安府崇義縣發生鐘體剛天地會案。江西巡撫阮元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查辦崇義縣會匪等由奏》巾指出:“嚴訊鍾清煌等,據供本年八月初一暨九月初一、十月十五日,鐘體剛起意邀葉秀髮、王瑞先等在義安墟真君廟內三次結拜天地會,設立祖師馬朝柱牌位,用水碗畫符念咒,並人出錢一百五十文,宰雞滴血入酒分飲,推鐘體剛為老大。同會人姓名,鐘體剛用紅紙書寫存放身邊。查核符本咒詞有‘拜請本宗師馬朝柱’並天地陰陽兵將雷兵雷將’之語。”④這一記載一方面證實馬朝柱案屬天地會,一方面證明鐘體剛案屬於吳三桂系統的天地會。

 


  道光年間,江兩天地會活動益發頻繁。二年九月初,信市縣黃百幅、黃沅瀧、鍾心瀧、張北斗等拜上猶縣人毛元奇為師,入“添弟會三點會”,以後毛元奇犯案逃避,將其祖師所傳長方、三角木戳二顆及符書一本交給黃百幅收存。長方木戳上刻“萬大哥行令”五字。三角木戳上刻“同心協力”四字。符書內載札付式樣,札尾有“周四年”等字寧,註明“順天、天運年號”。以後黃百幅刊刷札付,自稱安遠公,黃沅發稱威勝將軍,設官分職,準備起事。道光八年二月,黃百幅等八十二人被捕,案破由於三點會首領保存吳三棣“周四年”札付,並據以另行“刊刷札付”設官分職,足以證明從毛元奇到黃百幅的三點會屬於吳三桂系統一脈相傳的天地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據此,無淪在天地會會書的內容和形式上,還是在天地會的實際傳承上,都存在吳三桂黨羽秉承吳三桂意圖,參於組織天地會進行反清事實。光緒二十入年,英人威廉•施丹頓(WililanStanton)出版了《三合會或天地會》((TheTriadSocietyorHeavenandEarthAssociation))一書,就認為天地會的創立可能和吳三桂的反清起義有關,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

 


  至於吳三桂黨羽和閩南長林寺僧道宗等聯合創立天地會的具體過程,已經難查清楚。據立會緣起:五祖“咬破於指,共合一堆,寫成朵五本,每人各執一木,隨至各省招集忠心義氣,暗藏三點革命,誓火清朝,扶回大明江山。”(《貴縣修志局發璣的天地會文件•反清復明根苗第一》)。顯然出於共同反清的需要。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大舉反清,次年三月,萬五道宗盟弟萬七蔡祿,時任河南河北鎮總兵,在懷慶跟湖廣襄鎮楊來嘉密謀響應,“佯稱捕魚,令一軍盡甲”九月,守柳州總兵萬二郭義偕廣西提督馬雄“俱叛降三桂”。可以證實彼此之問確是協同配合的。

 


  六、結論

 


  通過對吳三桂疑案的剖析,可以得出六點簡單的結淪:

 


  (一)吳三桂拒絕李自成農民車的招降,從其斥責老父吳襄不能以身殉職來看,出於報崇禎君父之仇,而非愛姬被奪。

 


  (二)吳三桂站在亡國孤臣的立場向清軍乞援,儘管清廷欲其歸順,仍遭婉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吳三桂和多爾袞在炮火聲中會晤,堅持復明立場米變,曾經鑽刀立誓。

 


  (四)吳三桂為先鋒,擊敗李自成後,曾有復明行動。多爾袞乘勢入主北京,強迫吳三桂接受平西王封爵。

 


  (五)吳三枕因多爾袞背盟,使其成為窮蹙歸順的漢奸,痛恨不已,開始臥薪嘗膽,籌劃積蓄力量反清。

 


  (六)吳三桂黨羽出於反清需要,曾聯合閩南長林寺僧道宗等共同創立天地會。

 


  總之,對吳三桂問題的探討,不可片面依據官方文獻,必須對照吳三桂一方論述,才能去誣存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楓苑夢客:1812-1814年美加戰爭
2011: 【珍貴照片】中國共產黨是蘇俄製造的侵
2011: 在中國建立一個親蘇俄的政權
2010: 黃繼光堵槍眼的穿幫—朝鮮戰爭中的一個
2010: 張東蓀投了唯一反對毛澤東的一票之後
2009: 中國右派法西斯真面目:凱迪討論殺毛左
2009: 淺析中國的社會性人質綜合症
2008: 零加一中: 甕安新聞發布會幾點與常理相
2008: 山哥:與李銀河商榷-誰是當代中國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