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人物當中,諸葛亮是毛澤東
在治國理政中說得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人物之一吧。早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期間,毛澤東在《講堂錄》裡就說諸葛亮是“辦事之人”,他多
次提倡人們要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經表示:我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毛澤東十分重視諸葛亮的宣傳鼓動技巧。1930年夏
天,毛澤東在紅四軍幹部會議上作報告,講到宣傳鼓動工作時,他介紹了三國時期黃忠大敗夏侯淵的故事,說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善於做宣傳鼓動工作。
毛澤東經常向幹部和群眾說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們重視學習文化和歷史。毛澤東還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大加讚賞。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學院院長
孔從州談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時,又談到了諸葛亮的兵器改革,說:由於射箭誤差大,於是又有了弩機,經諸葛亮改進,一次可連續發10箭,準確性提高了。諸葛
亮征孟獲時使用了這種先進武器。可是孟獲也有辦法,他的3000藤甲軍就使諸葛武侯的弩機失去了作用。諸葛亮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藤甲是用油浸過的,於是用
一把火就給藤甲軍燒了。
毛澤東還十分看重諸葛亮制定的一些政策,認為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他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在毛澤
東看來,諸葛亮最寶貴的就是處理民族關係的藝術。他對諸葛亮的“七擒七縱”非常讚賞,並把它視為處理民族矛盾的一個好方法。
當然,在毛澤東眼中,諸葛亮也並非完人。他曾經就錯用馬謖一事,對諸葛亮作過批評。1959年7月,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
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歷來史學
家大都讚譽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但毛澤東的評價卻獨樹一幟:“且言之成理,可謂卓見非凡。”
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
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
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
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
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
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其實,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在三國以後的歷史上,也不完全是都被統治階級的力量推着向前走的,也有統治階級憑藉政權力量,用正統論否定諸葛亮的。北魏崔浩輔佐
拓跋氏統一中原以後,就堅持自己為正統,把歷史上的蜀定位為僭越,把諸葛亮比着漢初割據一方的趙佗大加鞭撻。今天,我們也還有人用這個正統論否定諸葛亮,
認為曹操代表的是中央,只有他才有資格實現統一,其它的人都沒有資格實現統一。一切的反曹勢力,都是以下犯上,都是分裂國家的罪人,都要承擔由此造成的分
裂和內戰的責任,諸葛亮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