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導語:前清著名的當權女人,當屬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不過,中國開國女人身上,沾染了很多令人費解的謎團。第一大疑問是:孝莊太后死後,為什麼不跟自己的老公皇太極合葬,反倒在世間停放了37年呢?
康熙二十六年,也就是1687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皇太后死了,最終的壽數是75歲。按照清代的規矩,倘若皇后或者太后,應該在皇帝陵墓外面,
修建一座專門的“後陵”;有趣的是,孝莊太后並沒有這麼做。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紅牆外。原因很多,而且是各說各的理。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當年礙於權勢,不得不“下嫁”權臣——多爾袞,仔細想想,已經改嫁的女人,怎麼還能和“前夫”葬在一塊兒呢?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意見,覺得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只能憑她自己思索、做主,其他臣子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1901年,史學家章太炎先生,將南明張煌言的手抄本《張蒼水集》排印出版,裡邊有一首詩寫道:“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一下,不得了啦。孝莊太后曾在居住的“慈寧宮”大婚,還明確地寫出了“太后婚”,就因為這詩,孝莊太后極為莊嚴的名節開始不保。然而,那位作詩的張煌言又是什麼人呢?他怎麼對皇家秘事這麼了解呢?
史料記載,張煌言這人和大清皇室早就鬧成了“死對頭”。他屬於民俗小說里那種極度邊緣化的“抗清義士”,而且,在南明魯王政權當中,充當主要角色,他組織的義師和鄭成功的大軍一樣,都是東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
康熙三年,張煌言抗清失敗,於是,他跑到一座小島上藏了起來。可惜,清軍還是不依不饒,硬是扮成和尚上島,把張煌言逮捕並且處死。顯然,張煌言這人和清廷可謂“血海深仇”,比如,乾隆皇帝之類的頂級角色,在他們眼裡,都屬於“猥瑣小人”。
此外,有人說了,孝莊太后根本就沒嫁給多爾袞,那麼,為什麼順治皇帝要叫多爾袞“皇父”呢,原本不是“皇叔”嗎?
沒錯,順治皇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很小。自己即位,又是多爾袞出了很大的力氣。那時候,“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兩個人都攝政,年紀輕輕的順治皇帝便稱呼叔叔為“皇叔攝政王”。後來,多爾袞打敗李自成,趾高氣揚起來,在他眼裡,順治皇帝就是個不攝政事的“小屁孩兒”。於是,順治五年,擺布着順治皇帝叫他“皇父攝政王”。當時,順治皇帝可是老大不願意,他憋了一肚子氣。要是母親孝莊已經“下嫁”多爾袞,順治皇帝肯定會被當場氣死。
值得申明的是,在清代各級史料中,壓根兒就沒一份文件公開點明,孝莊太后曾經“下嫁”這件事。如此看來,亂臣攝政,並不能侮辱孝莊太后被迫“下嫁”。多爾袞不過是個玩弄權術的低級角色吧。
其實,孝莊沒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願。孝莊一生可謂政治女強人,而且有康熙這位偉大的孫子罩着,各位王公大臣們尊敬着,還有什麼事情能夠違背她的意願呢?況且康熙是個乖孫兒,非常聽奶奶的話。給自己的陵墓選址,八成就是孝莊自己的想法了。
孝莊太后在病重期間,專門寫下了叮囑孫子——康熙皇帝的遺囑。原文如下: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後事果然是這麼辦的。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朝廷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孝莊太后終於得以安歇了。
可見,她不選擇“昭陵”有三點原因:一,屬於檯面上的話,“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了,自己這麼卑微,實在是不能夠打攪“先皇”了;二,為了避免勞師動眾,減輕大家的勞役。僅此一點,一位聰慧賢德的太皇太后,便躍然紙上了;三,明確點明,自己不忍心離開兒子和孫子,跟他們埋在一起,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