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創
1911 年12 月2
日,革命黨攻克南京,各省代表一致表決通過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而此時的孫中山,並沒有出現在國內的任何重要慶祝現場,他正遊歷東歐。早在10
月初,孫中山就已得知武昌已被革命黨攻克的消息,為了尋求經費上的資助和革命黨在世界範圍內的合法地位,他在美國各地發表演講,並希望藉此尋求美國政府在新革命黨和清政府間的中立態度。在英法美三國尋求貸款無果之後,11
月24 日,孫中山一無所獲地壓抑着沉悶的心情由馬賽港起程回國,歷時一個月,於12 月25
日抵達上海港。《大陸報》記者在採訪孫中山時,孫中山一臉無奈卻信心滿滿:“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孫中山的這句話一時廣為流傳,甚至成為民國革命者的座右銘。
12 月29
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兩天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民國初成,百廢待舉,各省專員也紛紛派特使進京請命請款。革命的勝利讓孫中山喜出望外,拼殺半生,奮鬥半生的孫中山於是大力安撫各省軍民,只是,他雖然知道國庫是捉襟見肘,卻萬萬沒想到,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拿來的財政部的財務報告上明晃晃寫的是“金庫僅存十洋”。
據《民立報》記載,辮帥張勳撤退時將造幣廠所存全部銀洋用車拉走,“城內之銀羅掘已空,儼如大盜”。《南京大清銀行抵進各產表》上也清楚地記載,當時整個南京的銀行積蓄相加“只有現銀三十兩九錢七分六厘”。真正是一窮二白。可就是在這樣的困苦之中,1912年2月南京中國銀行成立;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出台;隨後,討袁、二次革命、北伐、討陳炯明、建立黃埔軍校。孫中山一生“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從十元積蓄的困窘中,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民主國家。就如其傳世的詩中所說:“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