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论诸葛亮北伐
送交者: ppp 2006年04月22日12:03:1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论诸葛亮北伐
区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 成都武侯祠对联

最近看到有些评论诸葛亮北伐的文章, 许多站在反对的立场, 认为北伐的战略有问题, 还有诸如诸葛亮运筹帷幄非其所长, 不应该罔自逞强等等. 有些文章甚至下结论说蜀汉亡国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 用人施政各方面看, 真是如此吗?

战略:

观这些评论, 俱以为孔明六次北伐, 无尺寸之功, 更得不到曹魏半点土地, 而责其穷兵黩武, 空耗国力. 可是从事实上看, 北伐真的是仅仅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兴复汉室"的目的吗? 拿最顺利的第一次北伐为例, 当时"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皆叛魏应亮, 关中响震. (三国志. 诸葛亮传)". 势如破竹, 而后兵败街亭, 汉军只得退回蜀中. 可是仔细想想, 就算马谡侥幸破了张郃, 还有魏明帝在长安亲自坐镇呢. 那里谋臣如云猛将如雨, 区区十数万蜀军还有机会攻下吗? 退一万步讲, 即使拿下长安, 凭他那么点兵力, 就能守得住? 守住了, 蜀汉后方被袭怎么办? 长安以后皆是平原, 正是骑兵大展雄姿的地势. 曹魏骑兵骁锐, 连匈奴也闻风丧胆. 谁能以为孔明会让蜀汉只惯于山地作战的步兵跑到平原上去给曹魏骑兵砍瓜切菜? 所以当马谡一败, 诸葛亮就立刻迁徙三郡千余户还于汉中, 增加蜀汉人力. 话说兵败如山倒, 仓促之间, 孔明怎么能那么从容地使上万人顺利搬迁呢? 解释只有一个, 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想死守三郡, 而是早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鄙人以为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口号也只是幌子, 就如万寿无疆号召我们要把"红旗插遍全球一样", 激励手下好好卖命用的. 他真正的战略目的就是以攻为守, 把战火烧 到魏境里去. 蜀汉国小民弱, 要是让曹魏主动进攻, 老在蜀汉境内打架, 那还能有好日子过? 在以攻为守的战略目的上, 吾以为诸葛亮以如此少的兵力, 完成得可以算是完美!

诸葛亮不是蠢才, 非常清楚当时中原人心在那么多年的安定生活以后, 早就不怀念那个害人不浅的东汉王朝了. 谁还原意回到桓灵卖官鬻爵, 民不聊生的年代? 当时中原百姓对诸葛亮连年兴兵, 都恨之入骨, 怎么可能出现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的景象呢? 杜甫有诗真实地表现了诸葛亮当 时的心情: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运就是指民心! 诸葛亮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过就是报先主知遇之恩, 为汉王朝守住那么点骨血而已.

战术:

在战术方面, 我也耳闻许多诸葛孔明用兵不行, 太过谨慎的评语. 可是请问纵观古今历史, 以弱对强, 万里奔袭, 却潇洒飘逸, 来去自如的战争, 谁曾见过? 纵使敌人数倍于己, 但使其惮于我之军威而来不敢敌, 去不敢追的名将, 除了诸葛, 更有几人载于史册? 想像一下当时孔明带了几万人马, 大老远跑敌人阵前叫阵, 威风八面, 让敌人躲在营里做缩头乌龟. 在战场上进退由我, 如此用兵, 还不能称为名将? 要是其他什么人, 带个万来八千人跑大老远和我十万来人打架, 不杀他个片甲不回, 也太对不起党和人民了. 更何况司马懿用兵之神, 可不止比俺强上N倍. 对付公孙渊曹爽辈, 司马懿可会甘受巾帼之辱? 只是司马知道自己不是孔明的对手, 就只好闷声发大财了. 当然, 他有时候也会捡捡孔明的冷灶吃, 捧捧人家"天下奇才", 给自己遮遮羞. 司马懿固守不出的策略是正确的, 使魏国站在不输的立场上打消耗战。 可这种策略也只有在对方强于自己的时候才使出的呀. 能让一代枭雄, 用兵家司马仲达高悬免战牌, 我们还能说诸葛孔明战术方面非其所长吗?

诸葛亮也和曹操一样, 喜注兵书. 他们都曾注过<<孙子兵法>>. <<便宜三十六策>>更是留传至今. 陈寿在诸葛亮传里称赞他军纪严明时记载道 :" 亮身率诸军攻山, 戎阵整齐, 赏罚肃而号令明.... 分兵屯田, 为久住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 而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 袁准也道其:" 兵出入如宾, 行不寇, 荛者不猎, 如在国中." 比起曹操及其手下数次屠城滥杀, 蜀汉的军队可算得仁义之师? 士卒精锐, 孔明的"无当飞军"更是威震天下. 再加上"连弩", "八阵", 说孔明将略非其所长, 很难让人心服. 在"将苑"一书中, 诸葛更提到:" 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如此卓越见识, 放其与古今中外任何名将比肩, 毫不逊色!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一生唯谨慎, 所以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如听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 长安唾手可得. 鄙以为魏延出子午谷之策不被采纳, 确在情理之中. 魏延的方案, 就是率万余奇兵, 趁人不备, 由子午谷袭取长安. 他作战成功的前提在于"夏候懋少, 主婿也. 怯而无谋. ... 闻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惟有御史, 京兆太守耳. (三国志.魏延传, 魏略注)". 魏延太小看中原英雄了. 谁能保证那些御史, 太守中就没有象姜维, 杨阜那样的人物? 万一他们率众坚决抵抗, 魏延不就落个进退维谷? 就算老天爷保佑, 当时魏延能顺利攻占长安, 区区万余众, 能坚守吗?

魏延又提到:" 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 而公(诸葛亮)从斜谷来, 必足以达, 如此, 则一举咸阳以西可定矣." 狂傲仿佛孟达! 就在次年正月, 孟达举新城郡反魏, 也以为就算魏军偏师, 至少都要一个月才能赶到, 肯定等得及蜀汉的援军. 结果司马懿不但亲自领兵, 更以八天时间的神速赶到新城, 六日攻占城池, 不但打乱了孟达的全部计划, 更把孟达推上断头台. 曹魏将帅之精锐可见一斑.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在魏延进言之后数月, 血的教训可曾惊醒魏延? 如当日用魏延之计, 历史大概又要大书一笔"克日擒魏延"了. 魏延乃蜀之名将, 如果失败, 等于断了蜀汉的左膀右臂. 万余精锐蜀兵, 对于本来就相对极为弱小的蜀汉更是不能估量的损失. (蜀汉的真正战斗力在彝陵早浪费光了). 就算诸葛亮用兵大胆, 也不可能批准这样毫无胜算的战略. 顺便说一句, 清朝时声势浩大的白莲教义军, 就是在子午谷遇伏而全军覆没的。

用人:

因用魏延, 杨仪, 马谡三人不当, 诸葛亮人事政策也受到后人的责难. 其实用人失误在所难免,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三人以外, 如蒋琬, 费禕, 董允, 向宠, 姜维等等等等, 哪一个不是贞亮死节之士? 靠着他们, 才艰难地将蜀汉这座倾颓的大厦再支撑了数十年. 蜀汉灭亡后, 史称其官吏"皆天下英俊", 陈寿, 李密, 皆是以前的蜀臣. 从"疲敝"狭小的益州一地选拔出许多人才, 这其中也应有人事制度的创始人诸葛亮的功劳罢. 不能因为有几点瑕疵, 就以偏盖全论呀. 细看看魏延, 杨仪, 马谡三人的事迹, 又何尝不是一时豪杰, 可最后他们为什么会身败名裂呢? 都是诸葛亮的过错吗?

魏延, 字文长, 以勇烈著与当世. 当年刘备挑选汉中市长的时候, 人人都以为非张飞莫属. 谁知道却是魏延. 魏文长在发表当选感言时说: "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 请为大王拒之; 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三国志 魏延传)" 多么热血沸腾, 气壮山河! 事实也证明他是很称职的汉中太守. 可惜魏延好象和关羽有同样的毛病, 从不注意与同僚的关系. 史曰其 "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魏延传)". 可见魏延同事脱离群众, 自高自大到何种程度. 特别是和同僚杨仪搞分裂, 闹到最后更是同室操戈, 让人心痛至极. 正因为魏延平时脱离群众, 所以当他和杨仪同时上表称对方反叛的时候, "(董)允(蒋)琬皆保仪疑延". 当时的魏延, 除了逃跑也没有别的出路了. 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也并没有背叛蜀汉. 而是"奔汉中". 最后被马岱千里追杀致死. 连当时的陈寿也认为魏延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魏延传)". 魏略更认为是杨仪恐怕被魏延所害, 谣传魏延要投降北方, 而起兵攻延。 而魏延根本没那个意思, 所以不战而退, 被杀. 魏延的忠勇, 无愧当世名将.

既然魏延如此忠勇, 更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十几年, 功勋卓著, 为什么诸葛亮临死前还要防备他呢? 后人对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微辞颇多. 史书言:"(234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禕, 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後退军节度,令延断後,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不出孔明所料, 魏延果然抗命, 还冠冕堂皇地说:"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後将乎!(魏延传)" 后人也有认为魏延此说有理的, 的确不该因为诸葛亮一死就退兵, 浪费大好形势. 可是人们却忘记了诸葛亮当时在蜀汉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人物一死, 难道对整支军队的士气一点打击也没有? 失去统帅的军队战斗力如何, 魏延难道不清楚? 那为什么他还坚持要继续北伐呢? 一句话, 野心膨胀, 妄图占领诸葛亮死后的权力真空. 这一点上, 诸葛亮生前看得很清楚, 也明白魏延一介武夫, 绝非自己继任者的最佳人选, 更猜到魏延在自己死后可能发难, 才布上最后一步棋. 诸葛亮的苦心, 为什么不被理解呢? 难道人们会认为让魏延来掌国会比蒋琬费禕等人出色? 最后魏延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他魏延是什么人, 怎么能为杨仪断后呢? 所以, 魏延虽然忠勇冠绝群臣, 却以野心膨胀取祸. 对此诸葛亮死前早有防范, 怎么能怪得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杨仪, 字威公, 在北伐战争中负责至关重要的后勤工作 " 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三国志杨仪传)". 当年先主以杨仪:" 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杨仪传) ." 可见此人才. 孔明是 "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人民内部矛盾有时候和阶级矛盾一样尖锐得能杀人啊. 后人认为诸葛亮压制魏延, 提拔杨仪, 可是杨仪后来却有反意, 可见诸葛亮看人不准.

可是杨仪的反意从何说起呢? 杨仪传上载因为其不满蒋琬主政, 而不是资历比较深的他. 从这里看出杨仪的野心其实也不比魏延小. 只是因为不得志, 向费禕发发牢骚, 结果身败名裂. 史书( 仪:" 自惟年宦先琬,才能渝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後军师费禕往慰省之 仪对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语禕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可复及 」禕密表其言 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仪自杀. (杨仪传)" 原来杨仪想造反的证据就是一句话呀. 因情绪激动说错话, 而被逼自杀, 后世更得不到公正评价, 这对杨仪公平吗? 诸葛亮再筹划如神, 也要为他死后杨仪的一句错话负责吗?

后人最津津乐道的, 莫过于诸葛亮错用马谡. 在街亭之战前, 众人都推荐魏延和吴懿为先锋, 但诸葛亮破格提拔了马谡. 结果马谡兵败街亭, 第一次北伐也因此以失败告终. 马谡的纸上谈兵, 与当年的赵括一起, 为后人笑. 可是, 马谡果然如此不济吗? 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 马谡谏曰:" 南中恃其险远, 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 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殄尽遗类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 且又不可仓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良传). 长篇大论, 句句打到重点. 马谡有如此见识, 难道诸葛亮还能不对他另眼相看? 所以尽管刘备临死前叮嘱诸葛亮:" 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诸葛亮大概还是决定给马谡一次机会吧.

后人对于诸葛亮违刘备之意用马谡失败, 而认定诸葛亮识人不如刘备. 却忘了刘备也有错托关羽, 低估陆逊的战略性失策. 在丢失荆州, 兵败夷陵, 身死白帝之后, 我们对刘备的眼光还能那么信任吗? 说实话, 马谡和赵括一样, 都长于战略而短于战术. 尽管他们是军事学院刚毕业的优等生, 却毫无临阵经验, 让他们亲统千军万马, 不能不说是赵孝成王和诸葛亮的失误. 在后人声声责骂当中, 我却对赵括和马谡两位怀有深深同情, 遗憾机遇对他们之不公. 做为将门之后, 他们肯定也有一定指挥才能的. 千不该万不该, 他们初阵, 要挑战的对手却是身经百战, 纵横当世的名将, 白起, 张郃! 这就象让刚出生的婴儿去搏虎一样. 如果换上稍弱一点的对手, 或让赵, 马二人之前多经历些战阵, 我相信也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总之, 马谡也并非如后人所说的如此无能. 诸葛亮重用他也并非不当, 却不得其时, 让人扼腕.

施政:

诸葛亮六次北伐, 皆以退兵而告终, 最后一次更病死五丈原, 引来很多后人非议. 更有人认为数次队魏征战, 空耗国力, 诸葛亮对公元263年蜀汉亡国,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 我固以为北伐战略的正确性无可质疑. 而且, 诸葛亮真的是不恤民力, 起倾国之兵和魏作生死决斗吗? 未必!

公元224年, 吴使张温使蜀, 亲眼目睹了蜀汉的政通人和, 回去以后还是赞不绝口, 结果导致了孙权的嫉妒, 处罚了张温. 从这个侧面, 可见诸葛亮的政绩, 是很得当世人认可的. 如果诸葛亮穷兵黩武, 能在当世就享有那么高的声誉? 蜀国灭亡前夕, 国力江河日下. 百姓怀念诸葛在世时的富裕生活, 因为没有地方拜祭他而只好祭祀于野. 给臣下立庙是违祖制的, 可是诸葛一死就有人提议要给他立庙. 昏庸如刘禅也清醒, 死活不肯. 可是后来终于也顶不住压力, 而给诸葛亮立了个庙. 由此可见蜀汉末期人们对诸葛亮在世时的盛世的怀念. 例举这么多, 民心所向, 谁还敢说诸葛亮是蜀汉衰弱的罪魁祸首? <<出师表>>里"益州疲敝"之说, 应该是诸葛亮用来警醒刘禅 也警醒其他 人用的. 当时蜀汉"兵甲已足", 人民生活富裕, 并非大家所想的民不聊生. 如果真的"疲敝"的话, 善于治国的诸葛亮能茂然五次出兵? 要知两国交兵, 打的就是国力啊!

还有许多批评认为诸葛亮平南以后, 对其百姓横征暴敛, 用以支持对魏战争. 我认为这些说法过于片面. 三国乱世, 兵祸连年. 统治阶层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哪个不是加重赋税丁役, 又岂止蜀汉而已? 对于异族就更谈不上怜恤二字了. "武帝纪"载夏侯渊为镇压羌族反抗, 曾屠兴国, 抱罕, 曹操曾屠河池. 而孙权对山越族也不手软, 动不动就征剿扩兵, 导致民怨沸腾, 反抗不断, 直到孙吴灭国. 相对来说, 蜀汉对南中各族是采用相对温和的和抚政策的. "诸葛亮传"上言其:" 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 至于吏不容奸, 强不侵弱." 而蜀汉在南中设置的官员如张翼, 马忠, 张嶷等都是极具声望的人才, 他们治蛮在当时就有口皆碑, 以致于马忠, 张嶷死后, 南中人还为他们立庙纪念. 由此可见, 诸葛亮因处乱世, 不得不加重赋税兵役. 可是对异族的压榨, 从蜀汉之世, 其终不叛, 可以看出仍是比魏, 吴两国轻的.

人无完人, 诸葛孔明也不能没缺点. 可是从其远大的战略目标, 睿智的用兵战术, 严谨的治军态度, 非凡的治国才能, 正确的用人眼光, 适势的外交政策, 诸葛亮无愧为千古第一相.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