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度清吧
大清王朝的兴盛,莫过于进入中原,而进入中原,吴三桂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
大清王朝的覆灭,以清帝退位为标志,而清朝结束,辛亥年那次起义的作用,不可忽视,而那次起义从始至终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即吴畏三(吴兆麟,字畏三),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据历史记载,武昌起义开始,辛亥年武昌士兵哗变后,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吴畏三出来之后,即哗变士兵即形成战斗力量,进攻湖广总督府并取得成功。
之后,武昌起义声威远播,把黎元洪提出来了,黄兴也来助威,吴畏三禀承吴氏之祖泰伯传统,不断让位。
再之后,清庭派袁世凯率大军压境,面对敌我双方巨大的力量差距,黎元洪开溜了,黄兴也开溜了,到头来还是吴畏三顶起局面,当起泰山石的角色,直到武昌起义结束,清庭覆亡。如果当初起义军人都象黎元洪黄兴那样开溜,不打自溃,袁世凯就失去了与清庭讨价还价的资本,大清王朝还能撑得下去。
可见,吴畏三在清朝覆灭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与吴三桂在清朝兴盛过程中的作用相比,毫不逊色。
大清的兴亡,与“吴”“三”二字,有不解之缘,不可不信。
中华神州,悠悠历史,其中奥秘,令人称奇。
吴三桂反清战争中,有位将领名叫吴应麟,按照吴应熊是吴三桂大儿子,说吴应麟是吴三桂的二儿子,是可信的。而吴应麟敬畏他的父亲吴三桂,也是情理之中的。那么,吴畏三,也就是吴兆麟,与吴应麟的关系,呵呵,呼之欲出------转世投胎,吴兆麟完成吴应麟的未竟事业----反清(因为吴三桂去世后,吴应麟就独挡一面,立誓反清),也就完满得无可辩驳。
这些,不能说是戏言。绝不能,估计,有慧眼者,看得比以上所说的更清楚。
今天发现一件事情
大清王朝不仅与“三”有关(吴三桂,吴畏三),“清”字也离不开“三”
-----“清”字 左边是三点,右边上三横,下三横,右边还有三竖。三点三竖再两个三横,那就是“清”字。
呵呵,有趣吧,妙不可言吧。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发现过这个现象。呵呵
平西王府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山西麓 ,占地面积21.6公顷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吴三桂铸造西钱,发展经济,“乞沐氏勋庄”,踞五华山永历宫为“平西王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举“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旗号反清,陈兵湖南。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
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铸造洪化钱。
康熙十九年(1680年)吴世璠败退云南,吴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号改称“洪化府”。
“广西桂平金田洪秀全”这九个字,与吴三桂政权的关系怎样,只要提起,大家就一目了然吧。
这九个字中的 平 西 全 桂 可以说是相合于平西王吴三桂
“洪”字 可以说是相合于 吴世璠的洪化年号与洪化府
“田”字 可以说是相合于 吴三桂吴应熊吴应麟吴世璠这反清政权的四个核心人物(四吴 四个“口”字)
而“金田”二字,与吴三桂的昆明“金殿”二字发音相近。
可见,清朝历史中的三次波澜壮阔的反清行动(一是所谓的三藩叛乱,二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都与吴三桂脱不了干系。
还有一些要说明.
据传,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到湖南时,一位吴三桂部将的后人--一个老人出现了,他指出以前吴三桂军队埋藏的大炮所在地,太平军得到大炮,实力大增.有人评到,这是吴三桂部将特意的世传,要自己的后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守住这些大炮的埋藏所在地,直到它们有用处的时候,让它们派出用场.这是吴三桂的反清行动对太平天国行动的实在关系的实证.
还有,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国的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清朝的军权再也不掌握在满族人手中,而是基本上的军权己转到汉人的手中,比如湘军与淮军,实际上,袁世凯原来就是淮军将领吴长庆的部属.袁世凯的作为(与吴兆麟相对峙的时候),导致清王朝的结束,可见,太平天国的反清对辛亥革命的反清的实在关系的实证.
这也说明了三次波澜壮阔的反清行动的关联性
再说一点:“清”字 左边是三点,右边上三横,下三横,右边还有三竖。共十二笔,清朝正好是十二帝(从努尔哈赤到宣统)
越说越玄乎了,呵呵. 宿命? 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