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客家人是最纯的中原汉人,客家语就是唐宋中原古音
送交者: 客家郎 2006年12月13日09:50:1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客 家 渊 源

一、概述

客从何来?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如今,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之众,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湾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国内、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现有人口500多万,号称 “世界客都”。

二、客家民族的形成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远流长。居住在闽粤赣地区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历代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族的形成,以中原移民为主体,融合当地畲、瑶、蛋、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战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主要原因,“五次大迁徙”逐步形成了客家民族。

第一次大迁徙:因北方“五胡乱华”引起,时间跨度从西晋末(公元317年)至隋唐。为了避免战乱,中原汉民南迁到江淮南北离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进入今江西鄱阳湖区域及赣江流域。

第二次大迁徙: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以及契丹(辽)、女真(金)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进入大批客家人,时间跨度约公元880年(唐末黄巢起义时)至1126年(北宋从开封迁都临安时)。当时赣江流域山区已为客家居民所开垦,客民开始以此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从南宋建立(1127 年)至明朝灭亡、清朝初建时。中原为金所占领,百万汉人南移,时赣南人口暴满,客家人(包括新、旧南下汉人)西向入闽,汀州在宋元之际成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区。从南宋末至元朝以后,由于蒙古人南下,大批客民又由闽迁粤,于是梅州成为客家新的聚居中心。至此为止,赣闽粤交界赣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区成为“客家大本营”,人口以南下汉人为主(占90%左右),语言通行客家话,中原风俗也在此盛行。共同的遭遇和利益也使客家人与当地土著在心理、语言、风俗上渐趋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识和生活,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满州人南下,“大本营”内客民人口暴长,加上清初奖励人口定向迁移,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客民向诸边迁徙。时客民多从梅州、汀州等地迁往粤中、粤西、粤海滨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客家分布全国许多地区的格局。其中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老客之分。

第五次大迁徙: 19世纪中叶以后,清咸丰年间(1851~1864)爆发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遭株连,又受广东西部土客械斗的影响,客民再次迁徙,一部分已走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

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到江汉平原;过大别山、越南岭;从原乡到沿海,到山岭,到大洋彼岸,终于形成当今的客家民族。

三、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客家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我国都城多在中原,洛阳、开封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古代中原经济较繁荣,交通较发达,名人荟萃,文学艺术奇葩竟放。优越的条件,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古代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是继承中原文化和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产物。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第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一方面,汉民们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迅速改变原来那种“人烟稀少、林菁茂密、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面貌;另方面,汉民们与畲瑶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导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发生同化。

第二,赣闽粤三角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客家先民由北南迁,从平原转入山区,虽远离战火动乱,但面临生存问题,不得不对原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作出适应新环境的调整,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多怀四方之志,而家事多由妇人操持。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缉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挈之于右,益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另方面,又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差别很大的习俗。同时,也造就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优良品格和不缠足、不束胸的健劲习气。又如闽粤赣山区不宜种麦磨面,客家人就在豆腐里塞上肉馅做成酿豆腐,形似饺子,与北方人吃饺子是一种承传和变异。又因经常迁徙移居的原因,家禽无法带走,便运用中原的腌制技术腌制家禽,便于携带和食用,如盐焗鸡,就是这样逐渐演变成的。另外,客家大本营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创造了条件。如客家方言中就保留着较多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和古汉语词汇。

第三,闽粤赣三角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由于民族间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双向式的,中原汉民在进入客家大本营地区后,以自己的优势文化去融合、征服土著居民;土著居民也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外来文化,双方在不断的碰撞中相互交融,最终孕育出一种新文化,即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民俗、民间文艺三个方面。

(一) 方言:客家方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分支,它的流行区域相当广阔。初期形成于闽、粤、赣结合部的山区,后来随着客家人不断向外迁移,流行区域逐渐扩展,现已分布于国内几十个省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客家先民定居岭南后,为了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不忘祖先留给自己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意识,顽强地保存着大批中原古代汉语。据清代语言大师考证,古代汉语的声母从周、秦至汉、唐,只有重唇音(双唇音),到了晚唐、五代,轻唇才从重唇音分化出来。而现在宁化石壁和梅州、汀州、赣州的多数纯客县虽然出现了轻唇音声母,但仍保存了大量重唇音声母。另外,客家方言中的浊塞音的清化过程,也说明了客家语音系统来源于晚唐、五代至宋代的中原汉语。

(二) 民俗:古代中原民俗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南方诸民系,包括客家民系的民俗大都是由古代中原民俗发展演变而来,而客家民俗保存古代中原民俗较为完整。如中原婚俗,婚配的男女双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讲究“门当户对”。聘娶婚嫁的程序保留了《仪礼·土婚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闽粤赣多数县市客家人的结婚程序包括提亲、小定、大定、送日子、亲迎。与中原古代六礼大同小异。

(三) 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包括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等。最为流行广为人知的主要有客家民歌,其表现形式即为山歌。客家山歌来源于中原民歌,《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是各地民歌的荟萃,而其中的十五国风,中原占其大半。民歌在中原古已有之,后经汉、唐、宋经久不衰。客家先民因西晋末年胡人入侵,唐末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宋中、后期元人先占北方继而入主中原,中原汉人在多次南迁中,把中原文化带入赣、闽、粤等地。后经与土著民歌及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结合,逐步发展为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客家民歌——山歌,客家山歌明显源于中原山歌。

还有客家民居、客家衣食、客家用服饰等方面传统客家文化都源于古代中原。

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6年1月24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