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谁是毛泽东的接班人?(zt)
送交者: dengfubi 2007年01月04日10:08:2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谁是毛泽东的接班人?(zt)
作者: 望星海
日期: 2007-01-02 16:54

谁是毛泽东的接班人
作者:(太原)光明前途 2006-12-26 15:21:11

一、华国锋是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吗?(无耐的安排)
毛泽东死前钦定华国锋为接班人,这是一个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异议的历史定论。
作为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之前的中共领导人,华国锋虽然无才无能,但其老实忠厚却是为很多人所认可的。他的这个品质也被人认为是毛泽东选中他的原因之一。
但这些真的是历史的真实吗?华国锋真是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吗?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需要人们用科学的思维和逻辑去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政治家为什么要选择接班人
一般来说,政治家安排接班人,从正当合理的思维出发,是为了在自己死后,或交出权力后,让后来者继承并继续执行自己的政治路线,让自己的政治事业发扬光大。(当然,或者从说不出的口,见不得人的理由出发,就是为了在自己下台或者死后,保持和保护自己及其后代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和损失,甚至是为了使其隐瞒自己在台上的丑行在失去权力后不被清算)。
为了让后来者在自己身后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线,才把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交给接班者。为此目的,接班人就一要挑选,二要培养。而且到交接班时,一般还有一个政治遗言或嘱托。对这个答案,相信没有异议。
第二个问题:如何选择接班人的问题。
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在选择接班人时,应该首重什么,首先选择什么。或者说要成为接班人首先必须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
从第一个问题中,认识了选择接班人的目的。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选定接班人时,被选者在拥有权力后,在自己失去权力后,是否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线,就成为其是否成为接班人的关键问题。而被选者是否会执行自己的政治路线呢?决定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愿意不愿意,即:和自己的政治认识和政治主张一致不一致。第二:光愿意还不行,还必须有本事、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即:须有能力能去实行这个相同的政治认识和政治主张。这二者缺一不可。
这也就是说,对自己和共同事业的忠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光有此是不行的,而有没有能力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线,才是更为重要的必须考虑的方面。不然,只有忠诚,却没有能力和本领维护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线,就是接了班,也会失去的。那么,选这样的接班人交班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思维和逻辑,可以在三国时代诸葛亮选姜维接自己班的故事中得到印证诸葛亮为了保卫蜀家天下选择接班人时,首先选择的是什么呢?诸葛亮智伏姜维后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愿尽传授生平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这是诸葛选定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刻。诸葛选姜维作为接班人是看中了姜的什么呢?是因为姜的忠诚吗?可这时,姜维还是刚擒伏的敌军将领。还远无忠诚可言。如以忠诚而论,蜀营中忠于刘家天下和诸葛的忠臣义士多的是,为什么不在蜀营中选择接班人呢?那诸葛选择姜维接班是为什么呢?是看中了姜维的什么呢?诸葛收姜维时,姜维在亮面前主要表现了他先败赵云,后伏兵击退诸葛本人的行兵布阵的军事能力,表现了他识破诸葛亮计策的本领。也就是说,亮选择接班人首重才能和军事本领,首先是接班人的智慧。
人们一般都知道,接班人心须忠诚。但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选择身边忠于他的战将文臣,去“尽授平生所学”并托于重任,却要在战场上选择敌将姜维作自己的接班人呢?正如亮自己所言,“遍求贤者”,什么是“贤”: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者就是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诸葛身边有德行的忠诚人士不少,但却缺少有过人军事高才的先知智士。而姜维不光贤,事母至孝,更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非凡。所以诸葛才会抛却蜀军中的忠诚之士,选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选择接班人时,首重其军事才能。
第三,对待已经选定的接班人的态度问题。
平日里,如何对待已经选定的接班人呢?亮对姜“吾喜爱无限“,于是,单独召见,面授机宜,尽授平生所学,尽心培养。临死时,单独召姜维:“吾平生所学,已著于书,共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将军可授之。切勿泄漏。”又告知后主特使尚书仆射李福说:“……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日能守西蜀也。”这就是说,诸葛亮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后,对其厚爱有加,单独召见,尽授生平所学,绝不同于其它人。 那个政治家对自己的接班人不是另眼看待,厚爱有加。这虽然是从演义历史小说中摘录的情节,但它基本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政治家在选择接班人时的各种思虑、选择准则和对待接班人的态度。以上故事充分全面地体现了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通常的思虑。准确反映了对政治接班人的重视和要求和各个方面。
让接班人干什么,才是选接班人的目的。
我想,“假若”毛主席要选接班人时,记住,是“假若”。假若毛主席要选择确定自己的接班人,也应该是这样考虑的。要忠诚,但更要有能力,有本领。
四人帮是认可毛主席晚年思想实践的人,是真正愿意忠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实信徒。他们是忠诚的,但他们的能力够吗?这也许就是毛主席没有把权力交给他们的原因吧。而在主席去世后他们的表现也证明了一点,他们的能力确实不够。他们搞政治,一句话,不行。
那么华国锋呢?或者说华的能力呢?华的能力够吗?华国锋无论是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在进入中央前后,表现出过什么过人的智慧吗?没有,从来就没有。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华都是平淡的无法在平淡的一个,和四人帮相比,华国锋更是能力和本领都不够的人。有人说,主席让他接班是看他老实,这更是无知,主席为什么不把权力交给更老实更忠诚的陈永贵呢?在中央,比华老实的人再没有别人了吗?其实,从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文章中,能够看得出,主席并不喜欢老实人,并在某种角度上把老实看成是无用的代名词。又怎么会因为华老实而把权力交给他呢?我想,任何真正有眼光的政治家要选择接班人委以重任,从智慧能力考虑,可能都不会选择华国锋的。因为单从这个方面讲,选华就意味者断送自己的事业,意味者失败。认识华的能力,并不需要在他失败以后,毛主席能认识四人帮的能力不够,难道就不能认识华的能力吗?连邓小平刚出来不久,就已经看出华的水平(不然,又怎么敢逼宫呢?)太低,主席却看不出来吗?又怎么会选他作自己的接班人呢?
其次,作为主席没有选择华国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一个旁证逻辑,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就是主席对他的态度。华国锋进入中央后,毛主席对他表示过比别人更多一点的信任吗?表示过超过对四人帮的信任吗?没有,从来就没有,历史史实是:从华国锋1974年调到北京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务院副总理以来,到他成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他从来没有单独和毛泽东会过面。这就意味着他绝对不可能有毛泽东对他的特殊指示的条件和环境。毛主席从来没有单独见过此人,从来没有对他表示过一点器重与特别的信任,更从来没有对他接班有过什么特别的指示和安排。这与诸葛亮安排姜维接班的过程何等的不同,诸葛亮对姜维言传身授,临死时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和兵书战策全部授于姜维,又是在后主面前保荐。表现了充分的信任与特别的关照。而且,邓小平按排江*泽*民接班时,不也是秘密调江进京,在邓自己家里面授机宜,特别恩赐安排的吗?而主席对华国锋呢?却连一次单独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怎么能证明对他的青眼有加呢?
封建时代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天下,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都要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那些能干的,能够守住江山的儿子,都知道首选能力,刘备死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还要为他安俳一个看天下的诸葛亮。难道主席竟不懂得这些道理吗?怎么会把华这个没有政治目光和政治手段的政治低能儿选为他的接班人呢?
最忠诚的接班人是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又勇敢又有胆识的人。华国锋其人是能力和本领都不够的人,这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更是一个根本看不到政治斗争实质的低能政治矮子,政治低能儿。他甚至在政治上还不如江青等人,他看不到没有了江青这一派势力的存在,他自己也是保不住的,也正由于他没有这种政治眼光,所以不光断送了四人帮的政治生命,最后也陪上了他自己的政治荣耀。毛主席怎么可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呢? 主席一生的革命实践,一生的丰功伟绩,都可充分地证明,他首先是一个识人用人的大师,他难道会让张飞去诱花,却派西施去舞弄丈八长矛吗?可笑的是当主席让西施拿剑出场后。不光让对手吓的退兵十里,也让西施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真成了五虎上将。这也从侧面说明毛主席的威望和智慧。实质上,主席只是在自己还在世时,最后安排了一种趋势,造成了华国锋上台的趋势,但只仅仅是一种趋势,就使得当时那些走资派们不敢稍有反抗,足见他们对毛主席忌惮的程度。
所以讲,华国锋绝对不是毛主席选择的接班人。主席深知权力对于政治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几乎所有的非马列主义政治家都梦寐以求的东西,都会不择手段地想得到的东西,中共中央那些不懂马列,却权欲熏心的高层领导者(主席曾讲过,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那个是省油的灯,那个不想得到它。以华国锋的本领和政治智力能够保住这到手的权力吗?这些方面和问题,如果要选择接班人,难道毛主席就不会没有一点考虑吗?如果考虑,那毛主席会得出什么结果呢?如果明知把权力交给华国锋,他也保不住,那么还把权力交给他,难道是为了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吗?会不会是有别的想法呢?这才是一切革命者应该认真研究思考的大问题。
华国锋是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吗?(二)
当我们由上文中认识到毛主席不可能选择华国锋作自己的接班人后,我们却又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在主席去世后,华能够成为中共和中国最高领导人,确实是由于主席生前的提拔和刻意安排。事实上,应该说,华国锋确实是毛主席安排接班的。毛主席在去世前,为什么要作这样一个安排呢?
毛泽东生前没有留下什么重大的政治遗嘱。但在1976年6月15日,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海容等人最后一次集体会见时,却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主席已经知道文化大革命在他死后,必将会暂时归于失败,走资派们必定会重新掌权。从这段话中,我们还可看出,他这时倒不关心文革在他身后会被否定,或者会被如何被评价。因为他知道,这种亘古未有的历史大事件,在当代是难有最后的定论的。他深深知道,“这两件事没有完”(包括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这件事)。所以他对此很坦然,倒不怎么关心。事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种态度和那些急于对文革作出结论的事后孔明,如何新之流相对比,就已经明显地显示出了深湛与肤浅。)他这时,倒是作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政治家,更加关心如何交班,担心会出现“血雨腥风”,担心“和平交不成”。他当然想“和平交”,但也准备“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他很担心,很害怕“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的事情出现,更担心跟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起进行革命实践的人在他去世后的命运:“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这时的毛泽东,如他自己所言,“人老总想身后事”,他这时不是在想自己,而是更关心中国可能会出现血雨腥风的事情,担心革命造反派们的命运如何。
他既有此担心,有此考虑,又怎么会听天由命,不作些安排和努力,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呢?这也就是他安排华国锋接班的原因之所在。当时,中央主要存在两派势力,以中央文革为主的革命造反派,和以叶陈等老革命老军头为主的走资派。这两派在他在世时,虽然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但有他在,还能压制住,基本保持平稳。但他知道,在他去世后,这两派必然要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不可避免地要最后滩牌。 他估计到“蜀中无大将”,中央文革和造反派没有他自己的话,不可能是走资派的对手。因而也就不能阻止自己死后,走资派掌权。他当时有几种选择:
第一种,考虑到四人帮不是叶陈邓的对手,在自己死后肯定会失败,那干脆把权交给走资派,避免血雨腥风。但这就是投降,不是毛泽东的性格,而且,还会让世人误会,误解毛泽东自己也承认文革是一场错误。毛自己可以承认文革失败,但却不能被承认文革是错误的。所以这条路是不能走的。
第二种,把权交给四人帮和中央文革。毛也许希望能够这样,但如果把权力交给革命造反派,也就堵死了走资派通过和平方式掌权的可能性,那走资派只能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夺权,那就必然要在中国打起一场内战。由四人帮的合法中央所领导的政权,和走资派在军内的势力控制的军队另立中央打一场真正的内战。这样,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又怎么会是以战争年代锻练出来的老革命为主的走资派的对手呢?而且造反派经验不足,但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和热爱革命的激情却有余。他们必然会象巴黎公社的社员一样,为维护毛的革命路线而战斗到底,血战到底。那就真的是血雨腥风,血流成河了,全国的造反派和在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响应号召起来革命的积极分子都会被走资派赶尽杀绝。而且,既然已经打开了内战,走资派们在取胜后,甚至会因此而解散共产党,改变共产党的政权性质。那就真的断送了革命。所以,把权交给四人帮将导致最可怕的后果。
毛主席想来想去,权不能交给走资派,但更不能交给四人帮,怎么办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