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后中国军事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用煤炼铁 |
送交者: ZTer 2008年01月12日19:53:1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中国冶铁业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大概是因为铁矿质量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铸铁技术的缘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中国的冬天很寒冷,因此高含磷量铁器冷脆现象很严重。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封建时代后期的铁器杂质含量其实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我见过一张表,表明宋以后的中国木炭冶炼铁器含硫量已经普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已经达到罗马的水平(当然含磷量仍然很高,基本上都在0.1%以上)。然而,中国人终于自己选择了一条绝路:用煤炼铁。 苏轼曾做过一首《石炭行》,盛赞用煤炼铁的好处。他认为用煤“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还可以节省木炭,提高炉温。确实,煤有这两个好处。它还降低了炼铁的成本。然而可怕的杀手——硫,就潜伏在煤中。 根据对出土安阳唐坡宋代冶铁遗址出土九根大铁锭的检测,其含硅0.86%、含锰0.001%、含磷0.1%、含硫1.075%。含锰如此“谦虚”,含硫含磷都如此之高,这样的铸铁,按现代铸铁标准,完全是不能用的废品。悲哀的是这样的次品却是封建时代后期中国“正常”的钢铁!事实上考古工作者只需检测封建时代后期铁器中的含硫量,就可以满有把握的判断出它到底是煤炭炼制还是木炭炼制。 《天工开物》卷十《冶铁》指出,当时中国炼铁,十分之七用煤,十分之三用木炭。考虑到中国钢铁含磷量本来就高,可以说明朝时期中国90%以上的钢铁,都成了次品废品!用煤炼铁,是中国冶铁史上最巨大、最具有决定性的灾难。这种灾难中国古人已经有所察觉。赵士桢就指出,煤炼铁铸造的火器,容易炸膛。中国的锻打、焊接技术进展缓慢,估计也跟含硫含磷超标有关。常识部分已经说过,硫会造成热脆,而在古代,900度以上跟985度以下,是很难分清的,这就基本上断绝了中国铁器高温锻打的技术可能。而硫和磷对钢铁的焊接性能都有不利影响。 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就是炼制焦炭。最早描述炼制焦炭的,是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这种技术估计到清朝得到了发展。焦炭能把生铁中的含硫量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但这是189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数据。而冶炼方法不如欧洲先进的中国炼铁炉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事实上欧洲自己的早期焦炭高炉制品同样不能达到上述数字。并且不要忘记,直到清末开始对中国传统炼铁方法进行科学调查时,中国仍然有很多烧煤炼铁炉,尤其是占大头的坩埚炼铁法,更是煤的大用户——因此不难理解中国坩埚炼铁法只能炼出一些垃圾。 用煤炼铁不好,这点有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世界上最早用煤炼铁的罗马人就没有推广这种技术。欧洲人在17世纪初开始尝试用煤炼铁,但一直没有推广,尤其优质铁坚持用木炭炼制。直到18世纪初能够大规模炼焦后才开始用焦炭取代木炭。因此严格来说欧洲不存在用煤炼铁的阶段,实际上是直接用焦炭取代了木炭。我们的冶金史书上说中国会用铁炼煤比欧洲早若干年,这种说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用煤炼铁呢?中国人显然不是傻瓜,之所以用煤炼铁,是出于不得已:一、一味追求人口增值造成主要居住地区人口过于密集,植被稀少,木炭成本太高;二、没有发展出石质建筑,造成建筑用木材需求量太大,进一步造成植被稀少;三、农桑结合,片面追求粮食高产,精耕细作、造成牧业持续萎缩。也就造成牧业用林极其稀少,再进一步造成木炭成本过高;四、长期铸铁,造成木炭极大消耗,更进一步造成植被稀少,木炭成本提高。到宋以后,中国人口密集区已经无法大量用木炭炼铁。只能用煤。实际上看史书不难发现明朝用木炭炼铁的地区主要是福建、广东两个森林面积大、雨量丰富而气温高(因此植被恢复容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西南少数民族能锻造出优于汉族的刀剑,也跟那里森林多,人口少,可以用木炭炼铁有关(我是壮族人,我们壮族古代是长期用块炼铁法的,在明末也以刀剑精良闻名,当然,比不上苗族人)。 杨宽和华觉明都有一种说法:中国至少在魏晋之后,就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论据不过是郦道元《水经·浊漳水注》所引《释氏西域记》中以下的话:“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炼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据说这是晋朝道安和尚的作品,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已经用煤炼铁了。唯一的问题是:西域小国用煤炼铁,关中国什么事?如果因为政治原因,可以认为西域从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杨宽下面一段话更令人叫绝:“西域的冶铁技术是从中原传过去的,前面已经谈到;这种使用煤作燃料来炼铁的方法,也该是从中原传过去。因此中原用煤炼铁的方法,至少在晋代或者近代以前就开始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炼铁的国家。欧洲用煤炼铁要迟至16世纪。”(《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第88页)一段短短的话,出了一个逻辑错误和两个史学错误,令我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糊涂。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