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经济很糟糕
毛泽东领导下的边区人民,生活究竟怎样呢?张戎笔下解放区的天,肯定不是晴朗的天。她对解放区的经济进行了粗略分析,指出,解放区在最初几年有两项重要的外援,一是国民党政府的拨款,二是苏联的援助。1939 年,当毛泽东大规模地扩军和扩大根据地时,经济负担就急剧加重,结果就是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百姓既要交公粮,又要无偿贡献劳动力。张著还引用了谢觉哉的日记做为佐证。
张戎还提到了解放区的鸦片种植。“一九四一年德国入侵苏联后,毛担心苏联不能继续资助他,找了个新的收入来源:种鸦片。几个星期不到,延安就买了大量鸦片种子。次年,大规模的种植鸦片开始。”张戎称,鸦片的巨大利润让延安得以渡过经济难关。到1944年,毛就下令停止种植了。鸦片收入也让共产党改善了与当地人民的关系。
中共党史上提到的大生产运动始于1939年,是一段非常感人和振奋人心的历史。不过按张戎解释起来,大生产运动根本解决不了经济困难,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种鸦片。
至于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张戎说这不过是毛的技俩,用来趁机把老弱病残和政治上不可靠的人给精简出干部队伍,送去参加生产劳动去了。
张著中还说,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比起后来的国统区并不逊色。1944年的物价与1937年相比,盐、油涨了两千多倍,火柴涨了两万五千倍。解放区还盛行高利贷。
抗战结束,内战接踵而来
太平洋战争后期,抗战胜利终于初见曙光了。不过1945年的雅尔塔协议却是英美与苏联做交易,出卖中国利益,以换取苏联出兵打日本。张戎揭发说,毛对苏联出兵非常拥护,十分兴奋。为了感谢苏联人,毛甚至积极为苏联驻延安的代表寻找年青女性以满足他们的性生活。
苏联出兵东北,条件是外蒙独立,苏军常驻旅顺、大连,苏联拥有中东路主权等等。结果外蒙真的独立了,苏军在旅顺也一直驻军,直到55年才撤出。苏联固然占了很大便宜,不过中共也得到相当多的实惠。
抗战胜利后紧接着就是国共内战。张戎指出,苏联对内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因为苏联出兵并控制了东北,才使中共能够迅速占领这片富饶发达的地区。占据东北对毛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里离苏联近。
内战初期,还有一幕重庆和谈的折子戏。党史上把毛泽东渲染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大无畏的革命领袖,说蒋介石根本没想到毛泽东会答应到重庆谈判。可是张戎笔下的毛泽东是个十足的胆小鬼,起初根本不敢去重庆,是被斯大林逼着去的,毛因此对斯大林十分怨恨。到了重庆以后,“飞机著陆后,毛紧紧地贴著赫尔利,一头钻進赫尔利的汽车,而不坐蒋介石派来接他的那一辆。”不过后来毛在重庆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尤其在西方人面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这点张戎也算勉强承认了。
在重庆签的一纸《双十协定》根本挡不住内战隆隆的炮声。在东北战场上,解放军要面对的是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党史上说,当时打东北的策略是“让开大道,占领两厢”。按张戎的说法,首先提出这个正确策略的是刘少奇,后来林彪也持类似意见。而毛在当时却是个冒进分子,开始时否决了刘少奇的主张,要求前方将领占据并死守大城市。张著中讽刺说:“但在毛看来,有大城市才算有江山,他要林彪‘死守’。后来,林彪的战略思想和刘少奇的主意都成了毛的‘英明决策’。其实毛最热中于夺取大城市。”
张著中说,刚开始打东北时,形势对共产党方面十分不利。一来共军本身就比国军弱小,二来东北的民心也不在共产党这边。百姓把蒋介石看作正统的中央,而把共产党与苏联“老毛子”联系在一起。苏联出兵东北后对老百姓没干什么好事,不但军纪不好,还有计划地拆迁了大批日本留下的工厂,导致东北人民大批失业。
张戎说,那时候反而是美国人救了中共。美国的一些官员本来就对中共很有好感,而对蒋介石政府中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毛也很懂得怎样拉拢美国,再加上周恩来的外交魅力,结果让美国人上了当。来中国调停内战的特使马歇尔就十分偏袒中共。当蒋介石快要在东北战场上获得全胜时,马歇尔向蒋施加了压力,不许蒋继续打下去,蒋被迫答应停战15天,没有继续向松花江北推进。张戎说这半个月停火期让共军“绝处逢生”,本来共产党已经打算放弃哈尔滨了,给这一缓,结果保住了哈尔滨,在松花江北也站稳了脚跟。这样,中共与苏联之间的运输线也就保住了。而马歇尔居然逼迫蒋介石继续停火,一直停了四个月之久。
在东北根据地稳定下来之后,形势朝着对共产党有利的方向转变。根据张著中的介绍,解放军在东北根据地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一方面进行政治灌输。战士们发起诉苦会,揭发旧社会的艰难困苦,描绘新中国的理想蓝图。经过几个月修整,当蒋军再次与共军相遇时,“国民党发现他们的对手今非昔比,顽强善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