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日记中的1958 |
送交者: LuZhiShen 2010年07月22日12:13:0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转贴]:叶圣陶日记中的1958 2010-7-22 来源:《炎黄春秋》2010年第6期 作者:蒋燕燕 叶永和 爷爷叶圣陶从17岁(1911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延续到94岁去世(1988年)。爷爷的日记中包括了七十多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辛亥革命、北伐战 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全国解放、解放后的历次重大运动,只要是他知道的,他参与的,在日记中都有记载。从爷爷的经历中反映了当代历史的一个侧面,是一 部不可多得的史记。 我们选择1958年这个历史阶段的日记,意在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我国一穷二白的一张白纸上,描绘过一幅从社会 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美好的蓝图,曾鼓舞和煽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巨大热情,敢想敢干,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奇迹。日记中记 录了爷爷亲自参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迹和媒体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宣传报道。出于对党的信任,对人民群众干劲的感染,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爷爷也被这场运 动裹挟,充满热情地加以赞扬。但是由于科学认知的局限,缺乏理性的分析,加之盲目的崇信,即便是亲历亲为,也未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今天我们 再次翻看这段历史,是为了不让这些荒诞的故事重演。 让我们看看爷爷日记中1958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在1958年年初的两会(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期间,爷爷在日记中记录了参加政协会议的情况。国民经济中工农业发展计划为“农业必须与工业平衡,而我国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缓,故今日之首要,务使农业急起直追,期与工业相适应。”(1月29日) 关于水利建设:“钱正英谈水利情况,闻之大可兴奋。钱谓今时水利之方针已明确,包举之为下列三语:小型为主,中型为辅。积蓄为主,排泄为辅。社办为主, 国家兴办为辅。又谓农民之干劲,治水利推而至于治山,蓄水于山上,实为新局面。因大搞水利,而扩大灌溉面积,而增进农业产量,今后将大见效益。”(1月 31日) 关于钢铁生产指标:“观发来之材料,第二个五年计划生铁与钢之预计产量将为生铁1700万吨,钢1500万吨。1957年之钢产量为526万吨。”(2月2日) 我想当年的与会代表对于1958年的国民经济发展前景与爷爷是同一个心情,同一个评价:“今年之经济计划,系为跃进之计划,各方面皆发展极多。由于条件 充足,预计非第可以完成,而且可以超额。”(2月3日)“此次会议所有发言(口讲与书面),大部分谈兴修水利,积蓄肥料,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他则工业方面 之成就与努力,总之,标明各方面之大跃进,大使人兴奋。”(2月9日) 两会之后,爷爷关注各方面的大跃进的情况。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直接参观和参与的一些大事件。如: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大跃进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除四害(四害为:苍蝇、蚊子、老鼠、麻雀)打了一场全民战争。在4月18~22日的日记中爷爷记录了 北京市的打麻雀运动。“自明日起,北京市全体居民进攻麻雀,几如战斗。采用他地之经验,轰之(勿使下集),毒之,击之,并掏其巢穴。以须轰也,凡可以敲击 发声之器物均当利用,不用器物,则大声叫唤亦可。机关与人家,皆须划区看守,勿令麻雀得休憩。据云麻雀之力甚小,飞时较久,即当坠下。或不疲而下集,食有 毒之食物,亦即毙命。机关中皆分班当值,学校学生亦各有任务,三午、大奎、小沫[注:孙辈,皆为中小学生]皆有其校分派之任务。如是者将连续三日,且看成 绩如何。以意度之,必当可观。余谓如此办法,惟我国行得通,他国即社会主义国家,未必可行。余又谓此举之效,盖不仅在歼灭麻雀,尤重要之意义在训练人民, 使浸渍于集体精神,凡有利于公众之举,人人均须参加。此种精神越来越强,我国之巩固,社会主义世界之巩固,均有最可靠之保障矣。 人家屋顶或树上,皆挂起假人,如田间设稻草人然。假人之衣多用红布,不设假人,则张红旗,据云麻雀惮红色也。”(4月18日) “晨间四点过,围剿麻雀之役即开始。对门空军机关高楼上,扩音器中有人发号令。各家或敲盆桶,或放爆竹,或大声叫喊,勿使麻雀不获停息,倦飞下坠。房顶 上皆有人执长竿,竿端系红布或他色布,时时拂动。余室后面高树(榆树)上,老田居之,拴一洋铅桶,时时敲响。三午、大奎、小沫皆参加其校中之组织,或即在 校内作战,或出至城外。据‘北京晚报’称,今日上午扑灭麻雀,全市约一万五千只云。上午余往社中。机关之作战又不同,竟日分班轮值,值班者居于防区之内, 见麻雀即轰之赶之,无使栖止。”(4月19日) “今日报载,昨日全北京市共歼灭麻雀九万馀只。今日上下午两次全民动员,一如昨日。 ”(4月20日)“今日仍围剿麻雀,敲击声呼噪声四起,视昨日更甚。盖以今日为最后一天,大家出劲,必收全功。”(4月21日)“据广播,北京全市三天剿 麻雀,共得四十万只,厥绩不小。”(4月22日) 5、6月份文联组织各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参观了当年正在兴建的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 北京周边[注:河北桑干河畔]的开山大渠,爷爷在日记中均有记载,并为之欢欣鼓舞。“劈山大渠者,引桑干河上游之水,灌溉黄羊山坡上卅三村之土地,俾三万 五千亩旱地变成水田。此须将水抬上山坡,计高八十五公尺。开凿此渠,久为其地农民之愿望,至今而始实现。此渠长八十华里,须劈开黄羊山腰,如筑盘山公路 然,凿石成渠,使水通过。有五十道山沟须填平,填平之后,让渠水横截而过,其两旁则筑土坝,谓之渡槽。预期以今年完工,明年即可利用。”(5月29日)爷 爷还记录了工地报纸(油印)上登载的一首“非知识分子”所作之诗,“扁担不长七尺三,箩筐不大柳条编,你别小看这玩意,昨天担走两座山。” 6月22~27日爷爷亲往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 6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刘子馀来电话,言国务院方面动员部长级、司局级人员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为期一周,问爷爷身体情形如何,能否参加。爷爷在日记中写到:“余言愿参加,劳动当然非所习,然愿一试之。”爷爷记下了几天劳动之感受。 6月22日上午八点,“参加劳动诸人共登大车出发,其数为二百有馀,名为机关第四支队,分为五个小队,馀隶第三小队。同队之文化部中人,馀大多熟识。车 行一点半而达技工学校之宿舍,亦即借与我人之住处。先入饭厅稍休。……既而周总理至,渠亦将在此劳动数日。周讲话谓此次动员我人来此劳动,意在造成风气。 有人报告,第一批人劳动一星期,完成八百馀方,今第二批有第一批之经验可循,或当超过。此次来者,陈其瑗最长,七十二岁。 既而分配宿 舍,每五人一间,着地板铺。余与陈选善及交通部郝、葛、陈三同志居一室。十二点午餐,有饭有馒头,大锅菜,汤尽量喝。大家如学生旅行模样,食之殊有味。饭 后入睡一时许。三点全队出发,前举队旗。行45分钟而达工地,据云有八里。我人之工地在外围,故不能见数万人劳动之大场面。任务为搬运石头,将河床中之石 头送至指定地点,备送至大坝前,供巩固坝基之用。工作分三项,一为捡石装车,二为推车送石,三为卸石叠齐。石头之标准,需大于两个拳头者。余参加第一项工 作。每劳动45分,休息15分。六点半,在工地进晚餐,吃烙饼。餐后休息一小时,有总政文工团青年男女唱歌为娱。天黑后电灯齐明,运石如昼间。十点一刻休 工,步行返寓所,觉道路比白天为长。自三点至十一点为八小时,其间走路去一点半,晚餐去一点,休息亦去一点有馀,实际劳动时间为四小时有馀。而其他一般人 来此劳动,皆实足八小时。盖以我人究不夙习劳动,且年龄亦较大也。余尚觉没有什么,然知明日必将感其疲乏。到寓所后喝粥一碗,然后就寝,已十二点矣。” 6月23日,“昨睡尚佳,而两个腿弯觉僵硬,不易屈伸。七点起,步履亦复不甚自由。据人云,熬过三天,当即好转,余将一试其然否。八点半早餐。餐后洗 浴。盆浴之设备胜于松竹园(注:东四浴池)。浴后觉两腿稍舒。……三点,仍步行至工地。余坐于石堆上,捡合格之石头,掷于筐中,他人则提之至小车旁,倾于 车中。劳动有顷,心注于捡石,乃忘腿痠。……今夕九点一刻即休工,缘须开联欢晚会。部队同志为我人歌唱奏乐。继之,放映新制成之纪录片《英雄赞》……放映 毕已将十一点。余步行殊不济,为所有在后之人追出,终于作殿军。两腿几乎提不起,勉强支撑,乃达宿所。非特腿痠,腰部亦觉异样,两手则感发胀。喝粥两碗即 睡。” 6月24日,“晨以七点半起,疲困稍舒。队中同人大家写大字报,余成四句:‘两天217,成绩相当‘棒’。鼓足干劲儿,搞它一千方。’据称我们一批人之成绩必能超过前一批,努力为之,一千方可以达到,余固如是言之。” 6月25日,“下午三点,仍到工地,捡石运石,人人有劲。据云初习劳动者,第三第四日将为低潮,缘疲惫已甚故。我人共谓此说殊未确,已为我人之实际经验所打破。” 6月26日,“下午三点,全队往参观大坝,并装运砂子。余与(郑)振铎、夏衍、范长江皆以准备写稿未往。……往大坝劳动之人至十二点乃归,据云今日与其他单位协同装运砂子,又紧张又热闹,觉得比前数日有意味。 此次来做体力劳动,人人言大有意思。有谓‘思想劳动健康三丰收’者。或言宜定为经常制度,每年劳动二三次。余之来此,意在试验自己是否吃得消。今知勉力为之,固未始不能也。” 6月27日,“晨以六点半起。九点,各小队之小组分别座谈,共抒此次参加劳动之体会,然后由小组长汇报而作总结。…… 余欲步行回宿所,观沿路景色与人物,柴君从之。独行不受拘束,尽量缓慢。太阳当空,山色田野俱明朗,列队而往来者,运输汽车往来者,皆时时而遇,所见无不足以欣快。环水库之马路方在修筑,远望山腰,截开一线,筑路工人纷纷如蚁。步行约一小时而抵宿所,已过午餐时间。 下午两点,至技工学校之大礼堂,我全队与彼校开联欢大会,谢其款留我队,给与种种方便之盛意。讲话者彼方为多,均言我队来此劳动,与彼校鼓舞极大,得任招待之役,引以为荣云云。…… 回宿所,收拾行李,将全室打扫干净。旋即进晚餐,餐毕动身回城。” 9月1日,爷爷去参观定陵,顺便去了十三陵水库。“登车,循新修之环湖公路绕行一周。下望水库,似不觉其大,目测固不足为凭也。湖水澄碧,靠大坝处宽 广,往北则狭长。大坝坡度极大,南面固以石块,此中殆有若干块系余所手捡者。环湖公路尚须整修。整修而后,不必乘车,步行亦复可喜。一边靠山林,一边俯碧 湖,树木成荫,可以娱怀赏心。” 1958年下半年,各种浮夸、泡沫越来越甚。一是粮食产量翻着筋斗往上长;二是全民大炼钢铁;三是成立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四是创造奇迹。 爷爷的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一、粮食丰产 6月14日,“今年各地小麦大丰收,近日报上喜讯频传。向以为小麦非高产作物,今有亩产3530斤者,可知只要加上人力,小麦亦可高产。人力越来越见出成效,即自然越来越不足以难人。‘人作自然主’,从今确可做到矣。” 6月30日,“报载河北省安国县南娄底乡卓头村农业社,种一亩七分试验田,亩产小麦5103斤,为空前之纪录。麦熟而后,报上屡传丰产,自数百斤至五千馀斤,真令人喜欲狂也。” 7月20日,“报载河南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有二亩试验田,亩产小麦7320斤,此实惊人消息。” 7月28日,“报载我国早稻大丰收,比去年增加一倍,达到八百亿斤左右。江西波阳县有一亩多地,平均亩产9195斤13两,此是今年早稻之最高纪录。湘、川、浙、滇、闽、皖、粤诸省,均出现亩产1000斤到5000斤以上之高产纪录。” 8月1日,“今日报载湖北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创造亩产早稻一万五千斤之新纪录,殊可惊人。……北京近郊某社将耕地深一丈,期明年之小麦亩产七万斤,此则更堪惊矣。” 8月10日,“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社之试验田,创造亩产早稻一万六千有馀斤之新纪录。” 8月12日,“今日又有早稻丰产之新纪录。湖北麻城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之试验田,亩产16260斤,多于安徽枞阳县者三十馀斤。” 8月13日,“今日又有早稻高产新纪录,超出昨日所传者远甚。亦为湖北麻城县,其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得到亩产36956斤之成绩。报导谓此试验田 共整地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之肥料,计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 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系结合犁地分层施用。 不惜工本如此,故收获特丰。……究竟某种作物达于如何高度乃为极限,或竟无有极限,今时俱难断言。此真农业史上划时代之事也。” 8月22日,“今日报载安徽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有一试验田,收中稻亩产43075斤有馀,为空前之最高纪录” 8月30日,“湖北应城县白湖乡长春社收割中稻,试验田创造43869斤之新纪录,较之安徽繁昌县东方红三社之高产纪录,又多出793斤有馀。” 9月1日,“湖北麻城县熊家沟乡建新公社创早稻高产新纪录,其数为52599斤。报上标题谓《突破五万斤大关》矣。” 9月5日,“中稻又出现高产新纪录。广东连县星子乡田北社之试验田,亩产60437斤。突破六万大关矣。” 9月7日,“晨间夏景凡来,据谈近往天津观农事,试验田甚多,其中亦颇有处理不当,致稻干枯萎者。云有一块有希望收获十万斤(亩产),因而工作人员皆住 于田畔,用种种方法,保其必达十万斤。恐日照犹不足,夜间则开大电灯照之。惧密植阻碍通风,则横贯中空之粗竹管,粗竹管复连中空之细竹管,以风扇送入空 气。恐大雨或冰雹损及禾稼,则支架于田边,俟雨作即降帘掩护之。各地往天津观此一块稻田者,络绎不绝。如此之事,诚往昔未有之异闻也。” 9月18日,“今日报载三个消息,为中稻高产之新纪录。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卫星人民公社,试验田亩产达61584斤,超过广东连县之60437 斤。而四川郫县友爱乡第九农业社,亩产82525斤,又高出二千馀斤。尤有高者,广西僮族自治区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竟达130434斤,真是惊人之数 字,恐将为今年之最高纪录矣。” 二、大炼钢铁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开扩大会议,……决定中有一项,号召全党全民为今年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去年钢之产量为535万吨,倍于次数,即得1070万吨。《人民日报》社论中有云‘这样的规模和速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9月1日) 9月17日,“上午在社中。看四天来之报纸。近日各报俱特别登载各地响应党中央之号召,大鼓干劲,努力生产钢铁之消息。……据闻今年之钢产量虽定为一千 零七十万吨,内定则争取达到一千二百万吨。此后逐年倍增,明年为2400万吨,1960年为4800万吨,1961年为9600万吨,1962年为 19200万吨,则远远超过美国之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矣。如此之事,以我国今日之情况观之,确非夸言,当可做到。” 9月24日,“上日来全国炼铁,已形成高潮。许多省份,皆争取日产生铁万吨。又往往号召条件较好之县,日产生铁千吨。事实上,一个专区日产万吨者,已有其例。 今日接三官(注:叶至诚)信,渠在公社之炼铁厂中负责一部分技术工作。其厂出铁情况还好,其小组已得三面红旗。有一个土高炉,连续烧四十二小时,出铁1017斤。还有两炉,出铁都在六百斤以上。其厂中全是外行,均在自己摸索。” 10月5日,“迩来全国各地,无论城乡,皆熔炉齐起,各行之人俱分其时力炼铁。据闻夜间红焰烛天,蔚为奇观。” 10月6日,“目前全国约有四五千万人投入生产钢铁之战斗,决心做到今年钢产量倍于去年,达一千零七十万吨。” 10月12日,“夜间王城来谈文化部同志炼钢,数试而后成功。日来中央各机关响应号召,均在炼铁炼钢。而如小沫之小学校,亦复砌炉炼钢。余谓此等措施, 教育意义盖超过经济意义。凡党之号召,必全力以赴,一也。最富政治意义之生产工作,人人研习而实行之,二也。摸过一番之后,人人知炼钢炼铁为何事,三也。 以后每有类似之号召,干劲必同样奋发,四也。实践之中,思想方面,工作方法方面,人人均可提高,五也。如是想来,党之领导确属了不起。” 10月17日,“日来京中各方面均在炼钢。闻部中已炼之有时。社中与文改会均有一个炉子,社中尚无成,文改会第一炉成功,得钢一斤有馀。至诚今日傍晚笑 颜相告,谓今日居然得百斤钢。大奎小沫之学校中也在炼,大奎在炉旁作辅助工作,小沫则与同学到处捡废铁。至善以晚饭后出去,谓将作击碎石块之劳动。并候至 夜十二点,看第一炉钢能否有成。满子告余,菜市之卖菜者近殊减少,亦为炼钢。此真是‘全民炼钢’此举影响之深远,未可限量,固不仅生产钢铁而已也。” 10月18日,“午后两点,再到社中,听许印章讲炼钢。转炉炼,平炉炼,坩埚炼,反射炉炼,全皆讲到,余听之似懂而实未尽懂。社中同志炼已数日,用坩 埚,数回皆失败,坩埚破裂。昨夜居然两炉成功,得钢十斤。现在各单位皆有出钢之规定任务,自今至月底,每日须炼得二百斤,乃可完成任务。故坩埚炼决当改 换,已出外参观,明日将建一反射炉。 若我社者,以战事为喻,仅为游击小组。专门工业学校之类炼钢,乃为游击队。工厂则为正式军队。游击小组不配给原料燃料,游击队则得配给。同志皆互相勖勉,冀自游击小组升为游击队也。” 11月4日,“钢铁生产之大跃进,由于运用‘小、土、群’的办法,发动群众一起来搞。小者,小规模也。土者,土设备,土方法也。群者,群力齐作也。近日 报上屡有言论提及,不仅钢铁之生产如此,其他工业亦可以用‘小、土、群’的办法,大大促进。此一号召,于各项工业之推进大有作用无疑。 与‘小、土、群’相对者为‘大、洋、群’。大者,大规模企业也。洋者,来自西方之设备与方法也。而‘大’与‘洋’亦须‘群’,谓此种大企业亦必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一起来搞也。” 11月15日,“今日报上有数大事,不可不记。其一,截至本月十日止,今年全国钢之产量已突破八百万吨。易言之,即今年尚馀五十天之时间,在此时间内能产钢二百七十万吨,即可达到一千零七百万吨之指标。以目前全国各地之巨大干劲推之,其必能达到,毫无疑义。” 12月5日,“报载截止十一月底,全国钢产量已达969万吨。尚有101万吨,本月内自可完成。因此,今年生产1070万吨钢,必可达到无疑矣。” 12月17日,“三点,至作协炼钢之所。地在贡院直街。作协诸友曾于此炼钢,余并未参加。今日重复炼钢,为拍摄电影,作为炼钢纪录片之一部分,示作家亦在炼钢。到者皆熟友。大家依次持铁条炒钢,拍摄各历二三分钟。此当然有宣传方面之意义,然未免不真实也。” 12月22日,“今日之各报,俱印红字大标题,为1070万吨钢已生产完成。此是截至本月十九日之统计,其数为1073万吨。本年尚有十数日,并此十数 日之产量而言,预计可达1100万吨。报纸叙述我国自1890年张之洞办汉阳钢铁厂,至1949年解放前夕,五十九年间共生产760万吨钢。其中年产量最 高者为1943年,包括日本当时占领之东北地区在内,是年生产92万吨。若干主要之资本主义国家,钢产量自五百多万吨增至一千万吨以上,美为七年,英为卅 二年,德为八年,法为二十九年,日为二十年。而我国仅为一年,可谓跃进,可谓史无前例。明年之指标为1180万吨。除此数量而外,奋斗目标为‘铁必好铁, 钢必好钢,钢必成材,材必多种’。” 三、成立人民公社 8月21日,“上午在社中,看报纸与新收到之《学习译 丛》。报上有有关人民公社之两篇报道。所谓公社,与乡合一,一个社其实为一个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俨成整体。粮食不按劳动日分配,而按人口之定量分 配。将实行工资制,据各个社员劳力之强弱,生产技术之高下,劳动态度之良否,而发给一定量之工资,或于基本工资之外更视情形而给奖金。河南遂平县之卫星公 社,论粮食,今已吃不完。猪肉,每人一年可得二百斤。到明年,每人一年可得二十四斤植物油,三十斤糖,一百尺布,每天可得一斤水果。观此数点,即可知公社 之优越性尤胜于高级社矣。” 9月2日,“报载河南省农户,已有99.98%加入人民公社,此无异谓全部农业社均转为人民公社。发展之 速,殊非意料。公社较之农业社。优越性更大,大要为如下数点:更可提高劳动效率,扩大公共积累,打破生产局限性,便于加强统一规划,便于技术革命与文化革 命,全民办一切事业,逐步消灭城乡差别,树立共产主义思想。” 9月14日,“下午天已大晴,两点半,分乘大汽车往观商庄人民公社。先 由社长介绍概况,次乃参观其畜牧场、兔舍、饭堂、幼儿园、红专大学、幸福院、浴堂、商店种种设置。皆颇整洁,路旁亦如是。然此参观见物而未见人,接谈甚 少,且大多数人皆在各个岗位上,所遇不多,固此,余觉印象不深。归途经大寺各庄,此为毛主席所曾视察,报上登载,大为出名。各地来参观之人殆数千,行于陇 上,皆为观其试验田之高产作物。余只观其两种。一为棉,其高逾于张志公,干粗,叶大,上部犹在开花,望之宛如木芙蓉,不似平时见惯之棉。底部所结棉桃如大 核桃大,已有破绽吐棉絮者。每株结桃至数十个,多至百个,此亦为向所绝无。估计此棉每亩可收子棉三千斤。又一种丰产品为小米,据云每亩可收一万斤。此犹未 极度密植,若加密则产量当更多。尚有丰产红薯及白菜。白菜每棵云可达一百斤。” 四、“创造”奇迹 8月10日,“ 今日报上有数事可记。……大连石油研究所用‘水煤气合成’之法制油,获得成功,此是开世界纪录之事。盖其成绩超过美、英、西德也。……此一方法不受原料之 限制,既可用烟煤、无烟煤、劣质煤为原料,亦可用半焦、天然气为原料。需用之设备不甚复杂,技术亦易于掌握。可与合成氨工业、民用煤气工业相联合,充分利 用废气,廉价生产汽油与化工产品。此法为煤的综合利用之新方向。” 9月19日,“哈尔滨建成一座‘四不用’之大楼。四不用者,不用钢 材,不用水泥,不用木材,不用红砖也。此楼以矽酸盐加玻璃丝筋与竹筋制成之大砌块为之,门窗用菱苦土(用锯末、刨花、滑石粉等材料制成)制成,暖气片系白 瓷,暖气管道系玻璃制成。据云如此建筑,花钱少,修建快,质量好,当为建筑事业之新方向。” 12月12日,“今日《人民日报》登一篇 《柳枝接骨术发掘记》,其事甚有意义,摘要记之。……时为1957年春,刘(达夫)已在武汉市中医院工作二年有余,得党组织之支持,即着手试验。早年刘所 闻其师所说方法,颇为简单。将柳枝剥去皮层,整成骨形,安放于动过手术的两段骨头的切面之间,用以代替截去之骨头。木与骨头接触处,涂以公鸡之鲜血。缝扎 之时,于肌肉及外皮敷以生肌长肉之药物。刘即按此法于狗腿上作试验……迄今年四月间,此第四狗受试验已历半年,切开其腿而视之,接上之柳木已不见。击其骨 而听之,从声音亦不能辨何处为木何处为骨。为拍爱克司光照片,惟见骨木结合处隐约有一条纹路。武汉医学院为之鉴定云:柳木已骨化,形成骨组织,且骨质致 密,无复柳枝残迹。后有大悟县染匠刘礼修,砸断左腿骨,自愿一试接骨术。接骨之后,结骨良好,不久即出院。各地医院闻此,或在动物身上试验,或已在人身上 施用云。” 1958年人们沉浸在大跃进所创造的“奇迹”的喜悦之中,看到了从理想到现实经历了怎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过程,但尚未看到收获了什么样的结果。 这一年年底,食品缺乏的现象已见端倪,爷爷在12月29日日记写道:“午后,偕满子外出,闲游王府井大街。近来食品供应甚紧张,副食品尤然。原因甚多, 主要在于农村公社化,以及炼钢紧急,运输力以供应炼钢为主。此是前进中之困难,《人民日报》已发表社论,鼓励大家注意生产副食品,公社应顾及商品生产。今 日余之外出,意在一观市场实况。凡可以佐餐之食品,以及糕饼之类,店中皆空无所有。历走若干家,居然购得蛋糕一匣,糟蛋五枚,满子谓成绩不坏。外出将三小 时,余稍觉吃力。” 在1959年5月一天的日记中写道:“迩来粮食供应殊紧张,供应米面为少数,多数供应杂粮。我家每日至窝窝头。今 日至善听人报告谓去年粮食丰产,但以‘放开肚皮吃饭’之口号,多耗粮食八百亿斤。又以提倡密植,群众不知适量,下种以多为好,共种四百亿斤,两项相加,共 为一千二百亿斤。于是去年之丰产实效颇少,今年又需多方撙节粮食。副食品之供应亦殊不济。满子出外买菜,往往无所得,怨声时作。余亦无法慰之。” 最终画饼不能充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为泡影,“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成为定局,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内的沉重代价。 ---------------- 由叶圣陶日记所想到的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430303 叶圣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日记摘抄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513454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大饥荒四千万人饿死时毛泽东的一份菜单 | |
2009: | 老本: 看唐史--日全食与灾难 | |
2008: | 从杨佳袭警案看社会“改良”与“革命” | |
2008: | 刘蔚: 唤醒国人之191—瓮安事件再次证 | |
2006: | Bad News: Why Israel is losing the m | |
2006: | Chinese Silver Sycee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