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论华人保守主义学者以及保守主义
送交者: Viewer 2011年08月09日05:42:4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论华人保守主义学者以及保守主义

http://standardfreepress.com/blog/?p=4442

By 鲁克

201108041850466700

 

以中文写作见长的保守主义学者并不多见。右派网收集了这么多年的文章,算得上保守派作家,并一直致力于宣扬保守主义的人,就那么几个。其中在美国的有曹长青,袁晓明,龚小夏,这几位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非常了解,在网路上比较有影响力。而2006年起,九喻,今评员,陈凯等一些海外保守派,创办了右派网,专门以传播保守派理念为使命,成为网路上唯一的保守主义中文媒体。

 

中国最早从事保守主义研究的学者则是刘军宁,他出了好几本保守主义思想力著,其中《保守主义》这本书对保守主义的理念以及历史介绍得最为清晰透彻,在封闭的中国点燃了保守主义的火炬。还有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保守主义学者,姚中秋,又名秋风也曾是我以及右派网欣赏和关注的学者之一。秋风早年以介绍奥派经济学而闻名于自由意志主义者的经济学者圈。事实上,在秋风之前,中国还没有什么奥派圈子,甚至连算得上是自由意志主义的学者都寥寥无几,正是由于秋风等学者鼓吹自由市场观念,中国才逐渐出现了一些追求个体主义的自由意志主义者。虽然,秋风和自由意志主义者曾在经济学论坛,如万科,互为盟友,但近年来,经济改革的深入,政治改革停滞不前,使得中国逐渐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整个社会物欲横流,贫富差距加剧,而处于社会上层的精英,生活极度腐化,处于底层的劳工,则是苦不堪言。随着中国转型带来的社会巨变,秋风也在逐渐转变,他希望通过挖掘和复兴孔儒文明,为将来建立宪政,铺垫民意基础。推崇儒家宪政,使得秋风与自由意志派在理念上渐行渐远。

 

从《路客邮报》(我的博客)收集的文章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的文章流露出对了保守主义的支持,尤其是基督徒学者(网路上简称为基知)。比较有名的学者,比如王怡,余杰,苏小和,于歌,彭强,在经济学圈子的赵晓,楚望台,赵大军等。据说,复旦奥派经济学教授李伟森也是基督徒。这些基知,在意识形态上基本上认同保守主义。

 

以文笔优雅见长的作家刘瑜,林达,从其文字来看,基本上与西方保守主义的理念是一致的。保守主义评论员新起之秀,比如任职南周的评论员李铁,以及目前窜红网络的一毛不拔。尤其是李铁,在社会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上,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评论。而经济学者,铅笔社创始人之一江小鱼也自称信奉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者强调有限政府,这和中国国内的自由意志主义者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过去有一种对公共知识分子分类,把秋风和刘军宁等学者列入政右经左的百名学者,实际上这种归类是很值得商榷的。就我所了解刘军宁,秋风两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一直都强调财产权以及自由市场,这在经济象限上应该属于右的。政治上的左右,要看是以什么为划分标准,很多人认为是民主为标准是不对的,因为民主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乌有之乡就认为文革的时候最民主,而且中国政府一直宣称自己是民主集中制,古巴和朝鲜,以前的德意志都自称是民主国国家,不过确实在权力产生的过程中,有投票的形式。

 

美国人经常说美国是民主国家,但他们所谓的民主只是说明了他们的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合法授权,美国的民主确切来说是宪政共和的代议制。其制度的基础是自由和法治。也就是法律为个体基本的自由权利护航。民主集中制在美国人看来是多数暴政的制度。美国权力机构之一,联邦法院,其中的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的,并不是选举出来的。

 

因此,我认为不该以民主为界限,而是应该以是否存在确实保障公民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为界限。也就是,支持宪政基础的为政治右翼,而以国家,以民族,以实现多数人利益为重的是政治左翼。因此,刘军宁和秋风,我认为是政右经右。

 

还有一个问题是,保守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分歧在于社会问题。美国的保守主义强调传统,也就是以基督教为文化背景的传统,美国宪政制度以及法律基本上都是以此为根基的。因此,如果你了解了基督教的思想,就不难理解长期存在于美国人头脑中的社会保守主义。比如说堕胎议题,中国人多数会认为这是孕妇的自由,但是受基督教影响,很多美国人对生命看法与中国人不同。他们认为即使在女人的腹中,他还是一条生命,虽然暂时依附于母体。也就是说,在自然的,健康的情况下,他们是共生的,除非母亲故意放弃胎儿的生命。因此,美国传统社会一直有堕胎不道德的观念。

 

保守主义还有几个不同于自由意志主义者的观念,比如天赋人权,人性本恶。保守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是一定上帝赋予的,否则无法解释人的基本权利。中国很多学者跳出来嘲笑,上帝,是不是玉皇大帝?这个上帝对于无神论者来说,可以理解为自然神。也就是说,人天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很多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认为,权利是博弈的结果或者是人们认可的结果。如果真如他们所说,那么所谓人的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就有得商榷了。

 

《圣经》中上帝没有阻止亚当去吃智慧果。不是上帝让人不自由,而是上帝让人天生自由,自由到甚至可以违背他的意志。如果一个社会中,人处于不自由的状态,这不是上帝的错,恰恰是违背了上帝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上帝,认为人的基本权利(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都是来自博弈或者社会认可,那么问题就来了。也就是说人的价值体系中的财产正当性就不再是超验的,可靠的了,随时都会被集体主义,被多数人的意志侵犯。《圣经》中也有强调财产权,比如摩西十诫中,要求人不贪恋邻舍的房屋,不贪恋邻舍其他财产和妻子。

圣经中说人有原罪,这无疑是彻底否定了君主王权,独裁者的权威性或神性。也就是说,任何制度下的造神或人治,领袖崇拜都是虚妄的,最终要被请下神坛。埃及的穆巴拉克执政了30年,结果现在被关到笼子,还要受审判,萨达姆招手的雕像早就被伊拉克民众推倒了,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正是因为这个原罪“sin ”,政府,这些由人组成的权力机关,需要互相制衡,需要对此进行宪法限制,不能搞政教合一,绝对权威。基督教的思想在西方经常被左翼学者拿来为集体主义背书。但事实上,基督教信仰的救赎根本上对个体的拯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人的现实世界里实现社会正义,这种救赎不是现实世界,而是精神上的。这种信仰是自由自愿的,没有强迫的。我们不否认历史上曾有过黑暗的中世纪,有过宗教裁判所对人性的迫害,但那不是基督信仰的错,而是实行政教合一的错,是不给人自由的错,是神权政府暴政的错,不是信仰本身的问题。

 

以秋风为首的倡导儒家宪政派也许会认为基督教为根基的保守主义是西方人的东西,在中国没有土壤。早前,我也听过企业家马云这么说过类似中国有特殊性的话。我认为,基督教并不是西方的,而是世界人类的遗产。我们一周7天制以及我们公元纪年,还有舶来的法律制度,都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开放思维,不承认上帝没问题,但不能固守部落主义的思想,迁就所谓的传统世俗。我们该说出的事实,而不是虚构一个愿景,在现有的所有人类文明当中,你不得不承认基督教文明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对儒家不是了解,但至少有一点,儒家没有说出个体的基本权利,更没有“自由”的观念。道家有一些自由的思想比如无为而治,一毛不拔等,但道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还不如如今流行在中国民间的基督教,有影响力。而普及儒家思想只是一种乡愿,因为在红旗下长大的几代人,十几亿人没有几人了解究竟什么是儒教,因为这种思想早就被“文化革命”革掉了,如今随着开放,外来的现代文明又再一次冲蚀了老一辈人企图复兴这种传统的努力。不可否认,在儒家思想中总能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是那也支离破碎,成为不了完整的价值体系,甚至还不如安兰德的客观主义伦理哲学所具备的完整性。如果,秋风老师想要建立儒家宪政,先应该整理出完整的儒家伦理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是为个体自由背书的。显然,这是强人所难。儒家自古以来,都是为专制服务的,为统治者治国,建立威权秩序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保障个体自由,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如何找出强调自由理念来为奠定限制政府的宪政基础呢?

 

在中国传播保守主义的关键,我认为不是为了救中国或者使未来中国变得更强大,而是为了传播自由的价值,让自由的观念,独立的观念深入人心,让这个非人的社会逐步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恢复成一个有人性,有个体,强调自由,尊严,真理,诚实,正直,正义等道德(伦理)观念的社会。而对于一个意识形态几乎封闭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是传播西方的自由价值,这比传播中国的传统价值,对知识分子来说要有意义的多。

 

当然, 在这里我不想和其他自由主义者辩论到底有没有神,需不需要神,以及什么才是神,神和政府的关系是什么。我想说即使你不信神,但是如果你传播自由观念,传播理性主义的思想,那么对于如今还困在笼子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福音,一种解放。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朝鲜战争打得嘴硬心虚的毛泽东得了“恐
2010: 长津湖之战--现代版的“义和团”之战
2009: 上海"保姆"忆江青旧事 害苦
2009: 江青——无产阶级永不凋谢的鲜花
2008: 简评奥运开幕式
2008: 三国名将:姜维
2006: zt:论坛总结版: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
2006: 奇了 一千多年的黑吃黑狗咬狗 秦戈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