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过去曾被说成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另一种是重感冒。实际上前一种是受凉的反应,后一种是病毒性感冒。
普通感冒的话,保保暖,休息休息就会好了。
病毒性感冒未必因为受凉,而是感染了感冒病毒,抵抗力不够强就会发病。病毒性感冒没有有效的药,也很难用疫苗预防,因为感冒病毒变异很快,疫苗很快就失效了。病毒性感冒的对付办法基本上就是多喝水多睡觉,有些治感冒的药只是镇静剂,可以缓解不舒服的症状。
感冒病毒主要活动在呼吸道,免疫系统与病毒激烈肉搏,可能降低对呼吸道的保护能力,一些病菌(不是感冒病毒)可能乘机在呼吸道活动,引起炎症发热。医生可能会开些抗生素(抗菌素)吃了消炎,或许还会开些退热药吃。不过中国的很多医生和病毒性感冒并发呼吸道炎症的病人,都习惯于吊水,就是滴注较大剂量抗生素和退烧药。滴注见效快,受病人欢迎,但是抗生素过于轻易和过量使用,结果是变异的耐药细菌传播,多年研制的一种抗生素就失效了。
医生过于轻易和过量使用抗生素,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两个是:(1)缺乏高质量的覆盖社区的私人诊所或小医院,患者求医和复诊麻烦,希望见效快,而医生不了解患者,简单化处理;(2)医院和医生职业操守不够,希望卖药赚钱多。这些原因有文化问题。这里所用的“文化”,是一个人群看待事物和据此行事的方式。
感冒过去被叫作“伤风”,冷风被当作病因。冷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危险的,坐月子的产妇被要求不能吹到风,房间门窗不太开,实际上并不卫生。关于坐月子的传统文化禁忌还有不少,例如要多吃少动、不能梳头和刷牙等。关于受凉致病,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好玩的看法是肚子不能受凉,否则会拉肚子,所以最热的天睡觉也要把肚子盖好。
上面说到的这些中国文化例子,属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人们从小开始从家庭等周围的人那儿自然学到的,如同自然学到的母语。民俗文化之外,还有高级文化,包括艺术、学术、技术等,由少数人生产,通过教育和培训等传播。
文化是很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文化的社会科学学科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兴起于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英国有波兰裔学者学者马林诺夫斯基(伦敦政经学院教授,费孝通的导师)创立的功能学派,美国有德国裔学者博阿斯创立的人种志学派。英美文化人类学面对丰富的异民族文化资源可以调查研究,英国有大量亚非殖民地族群,美国有大量印第安族群。马林诺夫斯基身体力行提倡到田野调查的族群中生活几个月,学习其语言和文化,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美国学派不花这么多时间,收集数据注重调查技术。社会学兴起于19世纪的德国和法国。德国有韦伯学派,法国有涂尔干创立的制度学派。德法社会学主要调查研究本民族文化,收集数据主要使用问卷调查。苏联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都宣判为资产阶级学术,把自己的类似研究叫作“民族学”。中国学习苏联的这个做法,从1950年代延续到1970年代。
对于文化的早期重要的人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和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研究都是西方学者做的,难免有西方文化中心论。后来西方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中对此的内疚导致的反动是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主义),是说不同文化的元素都有其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理据,因而不同文化没有高低优劣。这种说法的荒谬是明显的,例如中国坐月子的习俗没有劣质元素吗?各民族的高级文化,高低优劣也是明显的。再一次的修正是文化多元论(文化多元主义),是说不同文化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但是有高低优劣。当然还是有学者相信单一文化中心论或文化相对论假设。
文化和文明很容易混淆,但却是两个东西。民俗文化是任何人群都有的习俗,但是很多人群曾经没有高级文化。文明包含但不限于高级文化。一个人群要足够大,而且能够协作,才能生产出大量富余产品,供养统治阶层(包括祭司)和高级文化生产者,建立社会制度。这样才开始形成一个文明。采集狩猎社会只有很少的大规模宗教建筑遗址,可以看作文明遗留。农牧社会才开始有较多文明。考古学和历史学中把不能确定是否建立文明的遗留称作文化,例如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不同文明的高低优劣是明显的,西欧工业革命建立的文明比同时期其他文明高明优秀得可说是天地之差。而且单一文明中心论也是明显的,西欧工业革命的成就超过以往人类成就很多倍,所建立的文明是那时全球的中心,此后席卷全球,至今仍然是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