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岭南:粤语源流考
送交者: postit1 2006年02月22日16:28:5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一般地包括有“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闽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五岭之南谓之岭南。地理概念上的[岭南],一般指五岭以南的南中国三省(广东、广西及海南)。南岭又称五岭:包括大庾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和骑田岭。


“五岭”一词首见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与《汉书》所记略同,前史文献虽提及五岭,但没有具体指明五岭的位置。


今日的“五岭”,指南岭山脉中五座著名的山岭,即大庾岭(位于今江西大余县、广东南雄县交界处)、骑田岭(位于今湖南宜章县、郴州市交界处)、都庞岭(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江永县交界处)、萌渚岭(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与广西贺县交界处)及越城岭(在今湖南新宁、东安县与广西全州县交界处)。

古称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岭南两广(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民,据人类学家的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脸盘比较狭小,眼睛大、鼻梁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日的广西壮族、岭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据广州旧志记载,在春秋时期,周惠王命令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岭南的百越民族开始臣服于楚国。然而,南蛮开始被“王化”,并不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自顾不暇,通常是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治自己,譬如在周显王时期,就是广东南海人高固作为楚国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岭南时而认同楚国,时而又和楚国离心离德,总之它始终未曾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无可否认,岭南的社会进化明显滞后,中原各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岭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只有部落和部落联盟,尚未形成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他有意将岭南并入大帝国的版图,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即由大将屠睢统领大军南征,岭南的部落各自为战,互不相属,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


在岭南和西南的百越民族,支系纷繁。其中单指两广及今越南大部的原住民,被称为"南越人",南越首见于《史记》,而《汉书》又称为南粤。南越人主要分成三大支,一为广东中部北部的“南越”;二为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瓯骆”;三是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桂江流域的“西瓯”__这一支最为悍烈骁勇,是当年大败秦军的主力。

《淮南子》一书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秦军连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该书还记载残余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显见得征服岭南绝非易事。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灵渠,将湘江水引入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伟大工程。


秦朝的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水军统领,领军50万,特别是选拔了原来吴国、越国善于水战的军士,又采取步步为营、避免孤军深入的稳妥策略,很快扭转了战局。当然,任、赵二人最明智之处在于“攻心为上”,他们善待当地土著,结交各部酋长,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栖息在今广西桂江流域与广东西江流域的的这一支,称之为“西瓯”,他们的抵抗最激烈,但这一支的大酋长终于被秦军擒杀。在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


以此为标志,岭南文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史记》记载,秦朝有计划地向岭南移民十多二十万,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王朝不放心他们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后来戍守南疆的赵陀又上奏朝廷,请求遣送三万名未曾婚嫁的女子到岭南,为士卒缝补征衣。其实也是为了解决他们结婚成家的人生大事。秦始皇批准调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这当然是“杯水车薪”,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大多数都与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

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全中国有三十六郡,其中岭南有三个郡,南海郡包括今日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象郡包括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的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由南海尉任嚣统管。由于岭南山重水复,交通不便,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相当困难,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始皇特许南海尉有军、政、财三位一体的独立大权,这客观上给未来的南越王国割据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风云际会。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


南海尉任嚣是个深谋远虑之人,他看清“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他决心拥兵自重,据关自守,保境安民,不参与流血纷争,最终割地称王。可惜任将军短寿,便于临终时将这套“隆中对”大计交付给赵陀。赵将军依计行事,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岭南岭北的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成立了南越国。


汉高祖得了天下,他也未能把南越国怎么样。刘邦审时度势,觉得还是不便妄动干戈。汉朝派了使臣陆贾南来册封。赵陀欣然接受南越王的玉玺,岁岁进贡,与宗主国贸易往来。实际上南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67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93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历次文物大发现,都出土了很多乐器,据考,它们从音乐体系上基本属于中原汉乐,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南北融合,应该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汉朝到吕后垂帘听政时,南越国与中央王朝关系恶化,主要是因为吕后改变了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只给公的,不给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臣赴长安上奏,都被扣留。吕后还铲平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杀尽赵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导致南越国叛汉自立,赵陀称帝,但这种格局自吕后身亡,汉文帝当政之后就结束了。汉文帝重修赵家祖坟,又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制,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到第三代,这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王室宗族与做过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绅发生冲突,叛乱势力废去汉族王太后所生的太子,拥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长子为南越王。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即发大军南下讨伐,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终于走进了历史。


然而,在这一百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已经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了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脉。汉朝以后,“越族”的名称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粤”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独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两广,何以谓“广”?

宋代于岭南设“路”:广南东路---广东,广南西路---广西。 南蛮们居于五岭之南,地广而人稀。又位于中原之南,故名广南。 地曰广,海曰南。地广又在五岭之南,故谓“广南”。


一直以来,代表着岭南文化特色之一的广州话,被认为是源自广州和珠江三角州地区。其实不然,经专家考证,广州话与古时的“百粤”没有关系,它是由中原的汉族移民带来,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特点,在西江一带保留、发展再向外传播。所以说,封开是粤语最初的发祥地。


语言学家叶国泉、罗康宁教授在他们的文章《粤语源流考》中指出:“粤语虽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语音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带来的”。


秦汉以来,大量的中原移民顺潇水、贺水古交通线来到岭南,在西江中游一带定居、繁衍,并保留着他们所来处的中原古汉语。


据学者陈乃良先生分析指出:粤语的流通有三个层次: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两岸的县市话语为基础,是粤语系统中最流行的主体方言;其次是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例如东莞、增城、从化、清远、广宁、怀集、新兴,以及广西的岑溪、容县、玉林、南宁等地的方言与广州话比较,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语言、词汇仍大同小异,他们跟广州人用方言交谈,还可以互相通话;再就是非珠江或西江中游地区,如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阳山、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连南、连山等县市以及广西合浦、廉州、灵山部分乡镇,这些远离西江中游地方的粤语,语言和词汇和广州话有较大差别,广州人难以听懂。


罗康宁教授在《封川话浊塞音声母初探》一文中论证,封川话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声母系统,这种现象在广东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是特有的。罗教授研究的结论是:“正因为封川话浊塞音声母是‘切韵’以及‘切韵’之前古音的保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切韵’之前大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原汉语就已传入封川(属现今封开县),并逐渐偏离它原来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一种方言。从今天的封川话,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粤语的某些面貌。”


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结果是:粤语是由中原的古汉语传到广信(今封开县)一带,然后在当地保留、发展再向外传播的。直到现在,封川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是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从这点说明,现在说封川话的封川一带地方就是粤语的发源地。

粤语的起源过程:

(1)萌芽状态的古粤语

秦统一岭南之前的六国之一的楚国,已经与岭南有频繁的文化交往,使楚语系与古百越土族语融合,开始形成“萌芽状态的古粤语”。


(2)
秦始皇南征百越各族后,“谪徒民五十万戌之”,500,000之众,在当时是个非常可观的数目,当时入粤的主要路径是沿广信一带(今日的广东封开、广西贺县、梧州、湖南道县、江华一线)进入,{这一线有五岭的一个大缺口!}
这一带地方在秦南征时地图上标叫“封中”。

封中的南越族土著经过与秦军屠睢的几年酷战,死伤惨重,幸存者廖廖可数,或逃于深山熔洞....等等...50万人来填补真空!并于这一带稳定居住下来,于是中原汉语于封中(广信)一带传播,并与已“萌芽的古粤语”融合发展,进一步偏离中原古汉语轨迹,发展为一种方言。


(3)
两汉期间,岭南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不在广州,而在广信.那么当时的番禺讲什么话呢?---当时的番禺(还未称广州)主要讲土著南越族语言!...因为当时南下的汉民势力未及至番禺。在古番禺还是越人地头,移民还未对之构成重大威胁!


秦汉移民大多在广信落脚,广信曾作为交州刺史治300年之久,语言又系文化之载体,汉语在广信一带有力传播,进一步脱离中原古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有自已有特点的"早期粤语"...

(4)
三国时代孙吴将番禺作为广州州诒。汉人的势力随政治中心的迁移面移至番禺,文化的传播由西江中游向西江中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传播.于是"早期粤语“成为整个西江流域以到珠江三角洲的通用语言....


(5)粤语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北方汉语、无疑地丰富了粤语的发展,由于北方书面语言之影响,粤语接爱了汉语共同语的特点而趋于稳定!
"五胡乱华'及"八王之乱"使到北方270多年无日安宁,政权叠更,文化语言面貌大变,但岭南相对于北方稳定,反而有效地保留了汉语的原有特点,从而令到粤语与中原汉语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自此以后,粤语最终形成自成之体系,就拒绝继续接受北方汉语的同化,而按照自已的自成轨迹独立发展....


(6)
唐代宰相曲江张九龄(广东韶关曲江人,第一位名动天下的岭南才子,著有《张曲江集》)开凿梅关大庚岭新路,以后的移民不再是大量经广信南下,大批量的"客家人"此时已是由韶关一线南下进入岭南,他们带来当时的中原汉语,但面对已经稳定成熟的粤语,他们也无能为力!...唐宋移民们已无法同化业已成形稳定的粤语了.


(7)
最终于唐宋期间,粤语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特点的汉民族语言,并以广州府为中心向岭南辐射.所以至今人们习惯将粤语称为广州话或者广府话。

广东的语言学者大都主张粤语是由北方古代汉语传入岭南,由于五岭阻隔,与中原的交往困难,令至古粤语变化较少,而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许多在普通话中并不押韵的旧体诗词,在粤语中反而押上了韵。

两晋以后,由于北言游牧民族的进侵,连年战乱频繁,北方各地区间的文化融合碰撞,使到语言的变化急剧加速,.但岭南地区相对北方而言却是保持了相对的安定,故北北方语系与粤语距离越拉越大、愈拉愈远。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