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 『从兵马俑看秦军的阵法配置』 作者 佚名
送交者: 老黒魚 2006年02月23日09:44:5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ZT) 从兵马俑看秦军的阵法配置 作者 佚名

既然谈秦军的阵法,那就来看看兵马俑是怎么布阵的吧。兵马俑一号坑是出土东西最多的,而且排列也最整齐。就从一号坑说起。
一号坑里挤了大概有一千人(还有几行没全挖出来,一千是个估算的数字)。
基本上算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位了。这一千人排成一个长方形。长边是进攻的锋面,两个短边是侧翼。
先谈前锋,前锋一共三排,每排68个,共计204个。都是不穿铠甲的驽手。所谓“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是冷兵器时代武器配备的原则。这些个驽手的军官,分别站在方阵的左右两边。据说这是整个军队的右军,估计真打起来,右军里这样的方阵不止一个,军官站在两边,视野广一点,便于方阵间相互协调。同时也便于督促自己阵内的士兵,保持阵型。
由于弓、弩都不可能做到连续射击,在临战时也不过三发。锋线上放三排弩兵,可弥补此不足,作战中前后相次,轮番射击,做到“弩不绝声,敌不薄我。”使进犯之敌无可乘之机,无法逼近,增强对敌的杀伤力。
说完锋线,再说说侧翼。
侧翼也是主要由驽手组成,他们都面朝着方阵的侧翼方向战立。与锋线士兵不同的是,他们都是有铠甲保护的。每列大概有180人左右。此所谓“材士强弯,翼我左右”。
这长方形说了三边了,接下来说说最后一边------后卫。
和前锋一样,后卫也是三排,只不过都装备重装铠甲的步兵。这三排士兵,前两排面朝前面的锋线方向,最后一排面朝后方。
侧翼和后卫部队的配置,其目的在于防止敌人从两侧及后面的袭击。而在侧翼和后卫部队的护卫下,就是整个军阵本体。
军阵本体是车兵与步兵协同作战。其基本配备是重装铠甲步兵在车后,无铠甲步兵在车前。大约都是按战车分组,每组分作四路纵队面朝锋线战立。方阵里有两个将军指挥车,分别在方阵靠近两翼的位置, 一左一右。军阵本体十分厚重,大概有30到40排之多。比马其顿方阵的20排人要厚重的多。由于有战车在内,其排列并不十分紧凑。而且战车也不是排成一条线的,有的车靠前,有的车靠后。本体士兵主要持手执戟、铍、矛、戈等长兵器。这些东西,大概通长都在2.5-3米左右。
以上就是秦军的右军的基本组成了。很传统,没什么花活。弄得懂马其顿步兵方阵的也基本上肯定能明白秦军在这里的配置了。这个阵形,基本上是一个防守形的布置,为什么这么说呢?比较了下面2号坑,就明白为什么这基本上是一个防守型的布阵了。
下面说说左军,也就是2号坑里的兵马俑。
这个就有点复杂了,因为好莱坞的导演们还没机会接触到这个阵法,自然也没法通过希腊罗马电影什么的给大家科普了。
简单的说,2号坑是个L形的曲尺形阵势。
首先是弩步兵方阵在左上角显著前出。
跟在弩步兵方阵后面的,是骑兵和车兵以及步兵和车兵组成的混合编阵。
在它们旁边的,是占据大约大半个阵型的车兵阵。这个纯粹由车兵组成的方阵,直面的是敌军的阵营,但由于左前方的弩步兵方阵,又与敌军基本呈脱离接触的态势。说得明白点,就是象棋里的车,前面没有了挡路的棋子,而对方的车马炮又够不到自己一样。
先具体说说前出的弩兵方阵。
方阵共有弩兵332个,排列成一个方形的军阵。
方阵的前锋由立射步兵组成。其前部的步兵俑排成两排面向锋线的横队,每排80人,共160人。
而方阵的左右则分布有三路面朝锋线的纵队,每路14个,共计42个立射俑。此为方阵侧卫。
方阵后则由两列横队组成。其中有一个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拄剑的高级军吏俑。此为方阵后卫。
而在上述外围人员的里面,就是由八路面朝锋线的身穿铠甲的蹲跪式步兵组成,每路20个,共160个。
这里头有个问题就出现了,弓弩射击时,为了避免误伤本方人员,要求前无立兵。 为什么外围的射手都站着,阵心里头的反而蹲着呢?如果说是迭次交换,轮番射击的话,那这一蹲就蹲了整整20排射手,真打起来的时候,你蹲下我起来的,这得多复杂啊。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部分射手,都不是平射的,他们是朝天放箭的。箭簇依靠重力落下,杀伤敌军。他们蹲坐在地上,使用强弩,朝天放箭,不用担心误伤前面的同伴。
弩兵方阵整体前出,充分发挥了远距离打击的威力,而整个方阵正面暴露面小,同时打击力量并未因此减弱,也减少了可能的伤亡。弩阵的弩手装备重甲,而并非是为了肉搏,可以想见秦军对他们的倚重。
在弩兵右侧后方,是纯一色的车兵方阵。
由八列战车纵队组成,每列八乘,共计六十四乘战车组成的一个规整的方阵。战车系单辕,木质,战车前驾有马四匹,两骖两服。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正好两两相对,双车编为一组。作战时方便相互照应。战车的前后没有隶属步兵。
整个方阵前方为前出的弩兵方阵隔出来的开阔地。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阵形,任何一支想要靠近这个方阵地军队,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翼,都要首先穿过弩兵的密集箭雨,接近并通过这一片开阔地带,。假如这只部队侥幸穿越并且还有战斗力的话,在经历巨大伤亡后,仓促之间他们要面对的,是一支经过从容调整的有着强大冲击力量的重装战车方队。想象一下这个方阵出击时的速度还有冲击力吧。如果真的是排着三角队列的伙伴骑兵碰到这个方阵地话,实在设想不出这些个没有马鞍子的战士们的七个人一排的小三角,如何面对这个巨大的方块的冲击。这与自行车跟大卡车对撞没什么区别。
这是一支受到保护的同时也是时刻准备着高速出击的弦上的箭。他将碾碎挡在他前面的一切。
用句时髦的话,预留的这片开阔地, 就是拿空间换取了时间。给原本笨重的机动性差的车兵,留出了调整地空挡。扬长避短,这才是战争的艺术。
在车阵地左侧,紧跟在弩兵方阵后面的是车骑方阵与车步方阵。这帮子人我估计主要是彻底击溃敌军并打扫战场用的。在弩兵进行有效杀伤,车兵陷阵之后,这杀人的力气活主要由他们来完成。
先说骑兵军阵,这是由11列横队组成的长方形骑兵军阵。他们紧挨着车兵方阵。便于随时快速出击。
这个军阵包括战车6乘,骑兵108个。其中,第1、3列为战车,每列有战车3乘,第2、第4至第11列为骑兵,每列有骑兵三组12骑。鞍马除无马镫外,其余鞍具齐全。注意,是鞍具齐全!
骑兵装备重凯,但主要武器是弓箭。骑射骑射,在没有马镫的时代,让昂贵的骑兵参与肉搏,并倚重为突击的主要力量,与弩兵,步兵拼消耗,这无异于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支骑兵,是在车并陷阵之后,彻底击溃敌军的主要力量。高速度的冲击力,远距离的杀伤效果,不给阵脚才乱的敌人任何喘息调整的机会。扩大战果全靠他们了。
再说车步方阵,他们主要应该是打扫战场的。这部分是由战车、步兵组成的车、步结合的长方形军阵。
其中,19乘战车排成三路纵队,中间的一路有战车7乘,左、右两路各有战车6乘,而左侧的最后一乘为指挥车。指挥车上有高级军吏。每乘车后部都有隶属步兵俑相随,一般是车后有8个步兵。为了加强指挥车的后卫力量,阵尾的五乘车有28~32个隶属步兵。在阵尾还有8匹战骑。整个军阵,呈纵长方形,战车在前,徒兵在后,形成古代“先偏后伍”的鱼丽阵形。
在高速度的车兵陷阵,骑兵击溃之后,打击还远没有结束。最后的胜利由这支车步集团完成。这时,战场的节奏从快速打击的高潮中被调整的缓慢下来。步兵们围绕在指挥车的周围,开始杀戮的细活。
以下是从兵马俑网站抄的对此阵地评价:
“纵观2号俑坑4个军阵,弩兵军阵位于左前方,为军阵的前角,战车、骑兵分列左右,中间是车、步、骑结合军阵。这种编列形式,是立足于各兵种的特点:据古代兵书记载,弩兵布阵时,一是作为前锋,二是处于两翼)三是环列四周,弩兵位于2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前沿,恰与兵书所说契合,战车和骑兵为军之重兵。作战时,战车用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骑兵则以便捷灵活而作为奇袭的机动兵。车、骑、弩三者的紧密结合,正如《孙膑兵法•八阵》所言,“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兵种的战斗力。
这个由4个小阵有机组合而成的2号俑坑曲尺形军阵,是兵书所言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法中的曲形阵。弩兵位于左前方,成为军阵的前角;中间车、步、骑结合的长方阵的阵尾突出其后,成为军阵的后犄。整个军阵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分而各为独立的作战单元,合而浑然一体,分合随机,灵活运用,将古代军阵的巧妙多变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同为偏师, 2号坑的左军的作用与地位,明显得高于一号坑的右军。这符合秦人重左轻右的习惯。2号坑明显的是一支进攻型的部队。然而,他却还不是秦军的主力。遗憾的是,作为中军的秦军主力,由于陈胜吴广的捣乱,4号坑没修完。与大多数著名的珍贵文物一样,兵马俑作为一个整体,残缺了一角 ,我们也就无以得见作为主力的秦中军的实物风采了。
还有一个3号坑是秦军的幕府,大概是参谋总部的样子。也负责拜拜祖宗,神仙什么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