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第五章 西藏大地走遍 (2)
送交者: 一叶扁舟 2006年03月04日00:12:4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干流组先从大拐弯起始处的派乡出发,顺江而行,一直走到白马狗熊地方,实在无路可行时方才折返;第二年,则从从派乡直下墨脱,从下游背崩村沿江而上,直到大峡谷顶端,几近全线考察了大峡谷中的水文和水资源状况。大峡谷腹地500多公里河段,是从源头处沿江全线考察中最为艰苦的行程。风光的奇丽、收获的巨大,与路途的艰险和困顿恰成两个极端。

  大峡谷腹地水资源考察成果是令人振奋的。一个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宏伟设想"诞生。关志华的同事、青藏队水利组组长陈传友,参阅了国外大量引水调水工程资料,与关志华、何希吾一起,提出了在大峡谷地区以最短距离、最高落差,建一座发电量超过三峡两倍的世界最大水电站,利用它所提供的电力,将雅鲁藏布、金沙江和澜沧江的部分流水,引往干旱的大西北。这个来自大峡谷的灵感被国内外所关注,作为一个资源开发的长期战略储备,国家已将之纳入超前期研究阶段。

  走过了雅鲁藏布从源头到下游出境处全长2000多公里的行程,确定了这条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95亿立方米,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1/20,仅次于长江、珠江,在我国河流中居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1亿千瓦,相当于全国河流水能蕴藏量的1/7,仅次于长江,在我国河流中居第二位;而它的单位河长、单位面积的水能蕴藏量极大地超过长江,居全国河流中首位。

  地理学家们注目于雅鲁藏布江,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奇特性--高原面上近两千公里东西平直走向。李炳元、杨逸畴他们从源区开始一路考察下来,一个重要地理发现是确认了雅鲁藏布江是地质构造产生的先成河,而非布拉马普特拉河溯源侵蚀的袭夺河。本世纪五十年代,老一代科学家注意到雅鲁藏布江的另一些奇特现象,例如它的发源地与印度河上源狮泉河的源头相距不远,其间只隔着一条并不高峻的分水岭;中游地区主要支流如年楚河、拉萨河并非相向汇入而是逆向或直角汇入等情况,设想雅江在地质历史中相当晚近的时期,并非由西而东流入孟加拉湾,而是向西而南沿印度河汇入阿拉伯海的。后来由于布拉马特普拉河的溯源侵蚀,与雅江东源相接,雅江自此改向,形成今天的面貌。在本次考察中,地理学家们一步步揭开了这一科学之谜,否定了那一说法。

  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雅鲁藏布江闻名中外。许多外国科学家和中外游客们来西藏旅行,都要去亲眼看一看这条著名的缝合线,看一看沿江出露的深海物质蛇绿岩,他们走过雅江大桥,就是跨越了两片古大陆--这是有关时空方面漫长而辽阔的神奇体验。

  西藏境内湖泊众多。全国湖泊面积大约为8万多平方公里,有近一半的面积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西藏境内约为2.31万平方公里,且大多集中在藏北高原。西藏湖泊类型众多,几乎囊括了所有湖泊类型:以水系分类为外流湖、内流湖、内陆吞吐湖;以化学分类为盐湖、咸水湖、淡水湖;以成因分类为构造湖、堰塞湖、冰碛湖、风成湖等八类,应有尽有,所以湖泊专家们说,要研究湖泊必须去青藏,长江中下游地区皆为外流类型的淡水湖。

  中科院地理所和南京湖泊所负责调查西藏湖群,七十年代里走遍了藏北藏南,实际测量了50多个湖泊。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以橡皮艇泛舟湖上,沿一断面测水深、水温、水质,测面积和容量,山光水色,诗情画意,看起来似乎浪漫,但在此之前,西藏的上千座湖泊仅有少数几个玛旁雍错、色林错、崩错等被斯文.赫定实地测量过,其余大多为未知。未知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需要历尽艰辛去探险;未知同时也意味着发现,所以也不乏喜出望外的时刻。1976年藏北小分队的无人区考察中,湖泊学家范云崎他们就多多经历了这样忽而忧虑、忽而喜悦的时刻。考察藏北的措尼湖时,在航程为9公里的湖中一口气工作了八个小时,其间波涛流滚滚,小船颠上抛下,守候在南岸的队友们一直在搜索小船的踪影不见,焦虑万分,直到忽然发现小船从水里钻了出来,又是一个惊喜万分。在措尼,范云崎他们发现了这个新构造湖奇特的水文现象:35米深水处水温竟高达摄氏18度!在马尔果茶卡考察的经历也令人啼笑皆非:小分队在湖边宿营,丝毫不觉得这个面积为70平方公里的湖有什么异样--湖周遭是一道道不断退缩的湖岸线,湖滩地上布满银白的盐碱结晶,天蓝色湖水碧波荡漾--与所有的湖泊一样的美丽壮观。考察队员们携带着超声波探测仪、半导体深水温度仪和野外简测水化学分析箱及救生设备,穿上深筒雨靴,抬上充足了气的橡皮艇准备在水深处开船工作。可是抬着船一直前进了200米远,水深仍然只有一两厘米。汗流浃背的人们只好弃船前行,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探着路,不久就大摇大摆,自我感觉是一群踩着水面过海的八仙。用了两个小时从此岸到彼岸,湖中心最大水深不过5.5厘米!考察队员们站在湖心拍照,犹如站在巨大的镜面上,倒影格外清晰。原来这是一个大盐湖,整个湖底全都是平整而坚硬的白色盐晶,与覆盖其上的浅水同一色调,连科学家也不由得大上其当。别说人走过,就是大卡车也可以如履平地。至于盐晶厚度,在湖心处打了1.5米的深洞仍不见底,粗略估算了一下,马尔果茶卡一个盐湖的食盐储量,就够西藏人民食用一万年!当然,除了食盐,盐湖还含有芒硝、天然碱、苏打、硼砂等多种矿藏,还有稀有金属的锂、铯、铷等,是一座天然宝库。

  一部藏北湖泊发生发展消亡史,就镌刻在由高及低的那一圈圈层次分明的古湖岸线上。去往文部盆地当热雍错的几十公里路程,沿途两侧山峰都布满了清晰可见的湖水退缩遗迹,几十道湖相平台就像是巨大的露天体育场看台,最高的一级已高出湖面200多米。使人联想到自己正在当年的湖底世界遨游。而另一湖泊色林错,古湖最盛时曾是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大湖,现今已缩小了七倍还多。

  藏北湖泊群的消长盛衰无疑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历史见证。上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高原上海拔还仅有一千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针阔叶林遍布,森林动物活跃。沿东西构造断裂带藏北地区发育了一系列断陷湖。随着第三纪末期的高原强烈隆升,气候变得干冷,古湖发生了变化,一些消失,一些迁移,还有一些新生。这情形一直持续到地质第四纪的两百万年间,到第四纪中期的距今大约几十万年直到几万年时,是藏北古湖的最后辉煌--"大水湖"时期。从今天举目可见的湖岸线,可以遥想当年湖泊景象:湖面该有多辽阔,湖水又有多么深;从湖相地层的动植物化石看来,也可以得出水生动物和湖畔植物何等兴旺的印象。可惜胜景不再,我们无缘亲眼目睹;尤为可惜的是藏北湖泊一万年来正处于强烈的退缩中,气候越发干冷,湖水减少浓缩,盐类聚集,淡水变咸,咸水成盐,更多的成为和即将成为干涸湖盆,空留下一道道砂砾堤和一处处浪蚀崖洞供后人观想。

  如果说七十年代的湖泊考察更多地是为填补区域空白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以来的湖泊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国际科学界在对深海沉积研究多年之后,近年间又把目光投向了陆相的湖泊沉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纳入了这一国际前沿课题,提取湖泊岩芯,获取古环境古气候信息--青藏西北部甜水海的湖芯已可说明24万年;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则可追溯到八、九十万年以来。这项继往开来的工作仍由南京湖泊所承担,不过是由更年轻的人来完成了。时隔二十多年,李世杰博士以与当年范云崎的同样年龄再上高原,负责湖泊岩芯的钻探工作。他的基础资料是范云崎他们七十年代考察所得。这一课题的名称是"现代湖泊沉积过程及其意义"。

  这项工作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湖泊以它的较之深海沉积更为丰富、分辨率更高、信息量更大的优势,体现着它的科学价值;二是看来已经死去的生命,以被重新发掘的方式重新活过。尤为重要的是,藏北湖泊的兴衰是一个纯自然过程,最少人为因素干扰,可以忠实反映数以百万年以来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与变迁,在科学的意义上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湖泊对于气候的反应是如此敏感,近年间全球变暖的趋势迅速在藏北湖群中得以体现。李世杰惊讶地发现,仅仅七、八年过去,当年他工作过的那些湖泊,水深变浅,浅水成为沼泽,而沼泽,已成荒漠草原。

  西藏地热也是青藏队考察内容之一。此前的西藏有关资料仅记录了30余处,而考察证实的实际数量足足高出20倍。仅在西藏境内就有600处,加上横断山脉的1036处,青藏高原的地热点至少占有全国总量的40%还多。

  1972年青藏队组队时,因为规模较小,尚未考虑地热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章铭陶的份儿。何况他本人也并非地热方面的专家,他是地下水专业,水利专家。但章铭陶的眼前老是晃动着世界地热图上的那条虚线--世界上早已搞清了那两条地热带: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地热带,它们到达中国时就变成了一条虚线,这条虚线总是牵动着他的心。而他从小就看到美国地理杂志上介绍的黄石公园的地热,那个世界最大的地热间歇喷泉让他怀想了一辈子。

  章铭陶向孙鸿烈请缨,参加青藏队,搞地热,填补空白。孙鸿烈认真听取他的陈述,表示同意的同时,特别交代了1973年还将去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请他一并兼搞工程地质。

  进行地热考察的历程是艰苦的,但多么令人振奋!地热现象也像青藏高原上的其它自然现象一样,第一个特点就是类型丰富。西藏数百个地热出露点就有20多种水热活动显示类型,它几乎包括了地球上为人所知的所有类型。第二个特点是表现强烈。虽然整个青藏高原几乎不存在现代火山运动,但地热的显示强度并不亚于地球上任何现代火山区。这是由于来自印度板块的强烈水平挤压,在高原厚地壳下部可能存在局部的地壳重新熔化所致。重熔的高温熔岩浆活动和超变质活动就成为强烈水热活动的稳定热源,它们在地下运行奔突,在强大的压力下寻找地壳薄弱处冲腾而起,不免就使表现形态显现任意性--除了常规的热泉热田形式,还有沸泉、沸喷泉、喷气孔、间歇喷泉乃至水热爆炸等极端形式。丰富而活跃的地热现象与高原的隆起密切相关,提示着当下青藏高原年轻的大地构造运动仍在剧烈进行。

  西藏地热主要集中在两大板块交接处的喜马拉雅弧形山系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藏南谷地,从西部阿里的狮泉河河谷到东部的横断山区,呈东西向2000公里展布。当八十年代横断山脉考察结束时,章铭陶自豪地将它命名为"喜马拉雅地热带",把虚线变为实线,让它向西经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意大利,连接地中海地热带;让它向东再向南,经云南西部、缅甸、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连接环太平洋地热带--至此,世界地热的图像总算完整,章铭陶长舒一口气,内心不由得升起一种叫作成就感的感觉。

  后来章铭陶还为西藏做了许许多多事情,其中也包括地热能源的开发工作。但最初几年的野外考察经历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惊喜仍不时在深心里翻腾,犹如伺机而出的水热爆炸。这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他的父亲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因此他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读到黄石公园。良好的教养使他酷爱外国古典音乐,也曾担任过大学时代的合唱团指挥和乐队指挥。但这类优雅嗜好并不妨碍他在最艰苦地区做一个最能吃苦的人。1975年那一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一年内实地考察了93个点。9月间在谢通门一带活动,为了考察一个间歇喷泉,焦急地等到马匹已是过午。即刻出发,天黑时到达目的地察布,一连观察了一个昼夜,几点几分起喷,又几点几分结束,历时几分几秒,24小时内共记录了208次喷发,喷高7米--14年后的1989年,当章铭陶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搞规划,再度到达察布间歇喷泉时,发现它的喷发规律已大大改变:每天仅喷发4次,但喷高却达到十几米,而且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确切地说,这一改变实为复原:据当地人讲,记忆中的察布温泉从前就是每昼夜喷发四次的,1959年的一次地震后,不仅泉口位置移动了百多米,而且喷发次数骤增;前些年,不知什么原因,它又恢复了老样子--大自然就这样迷人又这样不可思议。

  迷人而不可思议的大自然创造了西藏地热奇观。最壮丽的间歇喷泉位于昂仁县以西接近阿里的地方。那一年7月下旬,依据藏族同胞提供的线索,章铭陶一行策马来到雪山下的搭各加水热区,那里有四处大型间歇喷泉。七月末内地正值盛暑,但在这高原深处,当晚他们的帐篷就被大雪压坍了。从雪被下钻出来,就见大地银装素裹。在雪原上观看热泉腾起,云蒸霞蔚,冷与热奇妙组合,那壮美真是难以言表。四处间歇喷泉中,最勤奋者是最大的那处,它无时不在喷发,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等它铆足了劲儿,就是一次竭尽全力的突击--第二天下午3时,章铭陶记录下它最大的一次:喷高20米。那一刻劲风裹着蒸汽团劈面而来,仪器表面模糊不清,测温探头被强大水汽流掷向半空,人们的手和脸所有暴露部分都被热暴雨烫红,但内心的激动也如眼前的气浪翻腾--这是当时、也是迄今为止在全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间歇喷泉!第二、三处较有规则,每隔五、六小时喷发一次。只有第四处喷泉惰性十足,让他们等了足足30多个小时,方才以奇异的姿态斜向喷发,呈抛物线状直指河床对岸,宛如在水面架起一座银桥。就这样,这座美丽而虚幻的银桥每隔30个小时存在25分钟。

  来自地球深部的动力,作用于来自地表的水,就这样蔚成西藏地热奇观。在人迹难到之处,它们千恣百态地自我表现,它只让不辞艰辛的人一睹尊容,欣赏赞叹并肯定它的存在价值。此后不管身处何方,章铭陶都不时想起那些壮丽情景,源自地球强大生命力的热情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消歇,并表现得如此直观,那是大自然以生命与活力谱写的恢宏交响曲,既古典又现代,拨动心弦,灵魂深处的激情与之合鸣。

  这支大自然交响曲最强劲的一章,是水热爆炸。此前这一水热活动形式未见报道,为西藏所特有,也由章铭陶在西藏西南端的普兰县境内首次发现,并为之论证和定名。但水热爆炸现象极为罕见,在这样的地区,每年喷发不过几次,甚至几年十几年才喷发一次,所以走遍了西藏的章铭陶也无缘一见。或者说,他刚好错过了一次机缘:在纳木那尼峰附近的霍尔区,听区委副书记说起前不久才发生的一幕:那是1975年11月12日傍晚,这位副书记随着牧人收牧归来,行至塔格藏布河畔,忽听一声惊天动地巨响,牛羊登时四散惊逃。只见曲普方向烟雾弥漫,一股巨大烟柱腾空而起,直冲云天。"就像原子弹爆炸那样",--这位从电影上看过原子弹爆炸情形的目击者说,烟柱足有八、九百米高呢;过了一阵子才变成一团黑云飘走。随着爆炸声抛出来的石块,足有平底锅那样大,抛过一公里的距离落在了塔格藏布河对岸......

  章铭陶一行兴冲冲地奔向塔格藏布河谷。在河流注入玛旁雍措的河口附近,热气蒸腾,一片片高温水热活动区呈现眼前:泉华地貌参差起伏,圆形热水塘星罗棋布,一串串爆炸穴口彼此连接,就像一群复式火山口,看来此地频繁发生水热爆炸。在泉华丘的西北侧,章铭陶终于找见了最近这次大爆炸的新鲜遗迹--一个大约25米的圆形沸水池,在汽雾笼罩下,隐约可见池心两处翻涌不息的湍流区。沸水池周遭,是高约5米的砂卵石层,这些湖底之物,想来是被水汽的力量掀翻至此。章铭陶揭示了水热爆炸现象的机理:它与间歇喷泉在成因机制上有继承关系;出于某些复杂的原因,热水变成蒸汽,体积膨胀数百倍,它所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足以猛然掀开热储盖层,形成爆炸,成为水热活动中最为剧烈的形式。

  气质和个人兴趣接近艺术家的章铭陶虽说最具有绅士风度,但在反差很大的环境里工作,不免时常斯文扫地。他本是青藏队公认的善骑者,不想在萨迦县考察一处水热大爆炸地点返回的路上,由于路远天黑,待看到面前深沟时,吃惊的收不住脚步,仓促一跃中,骑手重重摔下。快到县城时,同行者们才发现马上无人,赶紧回头寻找,章铭陶伏在沟里已昏死半晌。县医院山东援藏的老大夫紧张地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方才苏醒,记忆却已暂时丧失,醒来第一句话就问这是什么地方,咱们干嘛来了。

  那一次从谢通门到南木林,沿冈底斯山脉考察,换马不换人,骑马走了整整15天,有时一天要爬三座5000米以上雪山。一位向导得了雪盲,只好剪下马尾巴遮住眼睛。章铭陶生怕另一位向导也患上雪盲,就把自己的墨镜送给他,自己闭着眼睛抓住马尾巴赶路。高山缺氧,马不肯走,就用刀背捅马屁股。这一年的中秋节是在南木林的山野中度过的,为了寻找最后一个沸泉,章铭陶坚持不回。在这个月亮又大又圆的美好夜晚,四个人就露宿在一个没了房顶的屋框里。而他们的所有食物就是两个圆根。丰盛地沐浴了一夜月光,只是饥肠辘辘。最可怜的是章铭陶的助手,来自北大的工农兵学员小戴,一个大小伙子看起来饿得好苦。多年后想起来觉得清朗月光下的山野多么诗意,同时想起来的还有饥饿感。

  以喜马拉雅地热带填补世界地热图的工作只是第一步。1973年西藏考察第一年结束时,青藏队向当时的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郭锡兰汇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考察情况。郭主席注意到章铭陶谈的地热,就说,你能不能再看看其它地方有没有,比如拉萨附近。西藏啊,就缺能源,要是不能发电,哪怕洗个热水澡也是好的。

  从此章铭陶就自觉到压力和责任: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找到自然规律即可,章铭陶的志向却不仅在此,还在能够开发利用,现实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所以从第三年起,他就存心把本底调查和开发利用同步进行。地热组的重要参与者还有北京大学地质系的佟伟教授,1975年章铭陶负责跑面的同时,青藏队与西藏地质局合作,佟伟被分工主持了羊八井地热开发的前期工作。同年,在羊八井热田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湿蒸汽井,井口温度高达130℃。目前羊八井地热电站装机容量已达2.5万千瓦,年发电量6059万千瓦/小时。羊八井的地热发电给拉萨带来了光明,首功当归青藏队地热组。基于同一个愿望,后来章铭陶又应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之邀,与他的青藏队老战友韩裕丰、张谊光等人一道,主持了国家投资20亿元之巨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的规划工作,正在进行有关藏东南尼洋河流域、藏东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规划、以及三个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他们的科学生命就这样与西藏不离不弃,终生相系。

  西藏的冰川!西藏历来有"雪域"之称。"雪域西藏"有仿佛被冰雪固化了的含意。当然那只是一种形容,这个冰清玉洁的国度毕竟遥居世界屋脊之巅,远离人们的日常视野。七十年代的西藏地区考察中,李吉均率领冰川组遍访了群山中的冰川,测得冰川面积4.66万平方公里,已然占去了全国现代冰川的83%。看来西藏无愧于雪域美称。

从察隅美丽的阿扎冰川开始,几年中李吉均和他的冰川组差不多走遍了西藏,从古冰川到现代冰川,现代冰川中的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都留下了他们手持冰镐艰难攀登的身影。他们对西藏的冰川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冰川学家的眼中,丰富多彩的冰川不是冷冰冰的无情之物,它有生命,也有性格。令人感到亲切的是海洋性冰川。中国的海洋性冰川只在藏东南分布,他依次考察过阿扎冰川、若果冰川、恰青冰川和古乡冰川。其中恰青冰川为中国冰川之最:长达35公里。海洋性冰川这种在摄氏零度上下的"暖"性冰川,以其所在环境的丰饶而美丽。它们总是从雪山之顶出发,穿越森林,到达人类生活的村庄田园。冰川上生命麇集,冰蚯蚓,雪蚤,苔藓类的"冰老鼠";在恰青冰川的冰面上,居然可以生长草本、木本植物,几年生的小柳树把根部深入了冰层,看上一眼直叫人惊叹感动。阿扎冰川之畔的村民们说到阿扎冰川,就像说起村边一棵树那样,如果牛羊走失了,就会说,去阿扎冰川找找去。相比较而言,大陆性冰川要严峻得多,纯粹冰世界,是当然的冷性冰川了。大陆性冰川以壮丽的冰塔林而名之天下,那一个不见人间烟火的地方,真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既使人迷恋,使人肃然,又有莫名的恐怖感。而无论对哪一种冰川,李吉均都一副珍爱无比的样子;无论在何时何地说起他的西藏冰川,眼神里顿时炯炯有光。

  冰川组一行十人,乘坐一辆人货混装的解放牌卡车,行驶在西藏的大地上,奔向他们的寒冷王国。在其它学科考察的上限处,冰川学家们开始了他们的工作起点。在每一个冰川旁安营扎寨,一住一两个月,白天观测冰川水文,运动和消融,物理化学性质,晚上就以冰为床--在若果冰川,冰川组两位年轻人张文敬和单永翔同住一个帐篷,半个月后他们同时听见了令人不安的隐约流水声。四处侦察无果,最后循声找到了"床"铺下方:掀开鸭绒睡袋下的床垫,骇然发现已经被半个月的体温融化的冰槽之下,居然是一个深大冰裂隙!裂隙下流水潺潺。赶紧搬家,不过从此两个年轻人寝不安枕了,每过几天搬一次,生怕再次睡在暗裂隙上。

  施雅风先生曾有言,冰川事业是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不仅是李吉均,所有的冰川学家说起他们的冰川,眼睛都会放光。冰川考察中,他们一个个全都勇敢无畏。在西藏中南部枪勇冰川,初次进入金字塔般林立的冰塔林腹部,冰川学家们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绝境--迎面一堵数十米高的冰瀑布,在正午的阳光下,冰融水飞流之下,四周冰崩声不时传来,此时的冰塔林危机四伏,李吉均当机立断,下令原路撤回。但来路不再--浅水滩在顷刻间变成深水潭,正是刚刚崩塌的一座冰塔堵水为湖,并且小湖泊正在迅速扩大加深。危急中,张文敬一眼看到小湖右岸一块新崩塌的大冰块,灵机一动,一声不响地脱下衣服,扑通一声跳进冰水,踩着水推来了冰块,示意上来两个人。就这样,来回五次"摆渡",把全部人马送上了对岸。李吉均心疼地打量着他这位嘴唇冻得青紫的学生,心里赞许,口里却骂他太任性。要知道,这是冰水啊!

  青藏队这一群科学工蜂就这样年复一年在西藏大地上辛勤采集。有形的,是地质,岩石,是土壤,山川河流,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的菌类等等。无形而有感觉的,是气象气候。

  气候学家林振耀,1974年以来,参与了七十年代至今青藏科考的全过程。那一年跑面,从川藏公路进藏开始,就一路翻阅本世纪初驻藏大臣有泰进藏日记,核对和领略沿途气候。到拉萨,一切都感到新鲜。与气候有关的,天有多么蓝,阳光多么强烈,空气如此纯净,放个鞭炮声音都比内地响亮得多。拉萨是名副其实的"日光城",全年基本无雾、无霾,日照时间长。测量数据表明,一年日照时数长达3005小时,而同纬度城市如宁波,仅有2000多个小时,重庆,1000多。后来去了日喀则,发现那里的日照时数较之拉萨又长了200多小时,再到西部的定日,更西部的噶尔,还要厉害,年平均在3370小时以上!还有拉萨的夜雨现象。确实,七十年代的夏季拉萨,几乎每夜下雨。别看傍晚前夕阳灿烂,不久便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持续一夜,直到黎明,雨止风息,晴空万里。测算结果,拉萨的夜雨率高达80%以上。当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情况了。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受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雨季中拉萨白天夜晚随时降雨,而且气候变暖,风季时间缩短风力减小。气候学家对于气候、气温变化是敏感的。林振耀进藏不久,就搜集到一首民谚:"高原气候变无常,一日需备四季装;山上鲜花山下雪,中午烈日早上霜"。说的是高原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情形。林振耀亲身体会到了一天内的气温变化,每到一处都记录日较差变化:藏北的日较差最大可达22度,拉萨为18度左右。这是冬季,夏季的日较差要小一些。这些气候现象,虽然是西藏的常识,但是气象学家们把它们给以量化并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气象学讲究一个"测"字。当时西藏仅有十几个气象观测点,并且建站时间短,资料不足。所以每到一处,就安放简易百叶箱搞测量,作短期记录。认识现在的气候是了解过去气候的一把钥匙;过去与现在的气候又是打开未来气候的一把钥匙。对于近代几千年尺度气候的了解,树木年轮可以提供信息。西藏高大长寿的古树就成为一部部千年气候历书。林振耀和他的同事吴祥定二人,去各地就物色这样的大树,还留心被废弃了的枯木朽株之类,一点一点往前续接。1974年那年,大昭寺翻修,淘汰了据说是唐代的梁柱。林振耀闻讯大喜,急忙向西藏文物部门提出请求,经允许截取了一段。回北京做了碳十四测定,果然是1300年前唐代的。这根木柱年轮为600年,加上晚近的年轮标本,将气候年代向前推至2000年。

  亲自采集标本犹嫌不足,还要请分赴各地其它学科的队友们代劳。林振耀准备了一批当时的先进武器:树木年轮取样钻,分发给隔了行的热心人,比如说,像冰川学家张文敬、单永翔这样的年轻人就非常乐意接受这一有趣的任务。林振耀耐心指导使用方法:只须将直径0.5厘米的钻头旋入树干一半深度,一根完整的树芯标本就完成了。这样既省工,又保护了树木。但选择样树要注意,不能选择森林中间的,水土条件优越的,那样的年轮反应不出气候的冷暖干湿;要选就选在4200米森林上限附近的,或是森林与草原过渡带的,那样的年轮对气候反应敏感......大家一一领命而去。收队时各组再把采集到的树芯连同地理位置、生长环境等记录交给林、吴二人。

  由于林振耀性格热情,谈锋甚健,又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按照青藏队惯例,他得了个外号叫"气候 子"。" ",就是北方话里摆谈之意,这个外号有点儿调侃,所以这样叫他的时候就忍不住发笑。而外号只是野外的外号,一旦回到都市里,大家衣冠楚楚、为人师表,就不好乱叫了。但每当张文敬他们进京见到他,口称"林教授"时,却又忍不住地咧开了嘴。林教授心领神会,赶忙岔开:今天天气哈哈哈。

  且听林振耀教授为我们" "西藏气候--

  两三千年前,西藏地区经历过最好的一个气候时期。那时正处于新石器时代,藏北的大量石器多为那一时期所遗存;正是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气候适宜期里,吐蕃前身雅隆部落在藏南河谷兴起壮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全藏大业。那一时期拉萨河谷和年楚河谷等较低处,有森林覆盖,拉萨一带的山坡上也有树木生长.....

  近两百年来的西藏气候演变周期呈现出规律性:19世纪初期的高温低湿之后,紧接着是二十至四十年代的高温高湿期;20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前期高温低湿,又紧接着短暂的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的高温高湿;虽然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的总体趋势是向干暖方向发展,九十年代的高温低湿之后,还将转入一个高温高湿阶段,此后略转冷。宏观而论,温暖期有利于人类活动和发展,目前这一变暖趋势总体而言对西藏的生产和生活应该是有利的。

  了解过去的气候,除了野外观测,还有一条途径,那便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馆馆藏之丰富,在国内也属罕见。自元代以来各类档案多达300万件,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不乏几百年间有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异常天象的记录。这些记录大都并非有意识的科学记载,而是出自受灾地区请求地方政府减免徭役赋税的呈文报告。报告中对于所受风、雪、雹、水、旱、虫灾等灾情及受损情况一般均有详细描述。历史档案是座资料信息库。作为这项历史遗产、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林振耀和吴祥定兴奋地在汉文目录中查找,请来自治区气象局的藏族同事翻译。这项工作在八十年代持续了好一段时间。作为这一时期的成果,档案馆、西藏社科院、西藏农牧科学院、中科院地理所等单位联合编译出版了《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中的《灾异志-雪灾篇》、《灾异志-水灾篇》、《灾异志-雹霜虫灾篇》等等。这些来自数百年间的历史信息提供了难得而宝贵的研究资料,例如雪灾篇中对于百年来西藏地区所发生的50多次大雪灾的详细记录,对于研究古往今来气候变迁、全球变化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对于西藏自治区120万平方公里面上的野外考察拟在1976年结束,此后几年间虽有各学科自行组织的补点考察,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这一年度的战略思想,所以这一年成为青藏科考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察活动。是一场决战。继对藏东南、藏中南的全面考察之后,这一年的主战场向东、向西、向北延伸,相应地,战术上也一改以往三年的集中出击、分组活动的方式,划分为昌都、那曲、藏北、阿里四个分队各自为战,进行为时近半年的路线考察。这一次地毯式扫荡,加之其后几年的各专业补点,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西藏自治区的地理生态图像被描绘得完整清晰。而青藏队工蜂式的采集劳作也将告一段落。七十年代最后几年,进入室内总结-酿蜜阶段--

  战果至为辉煌:煌煌巨著《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部分问世。一套34部40册,洋洋2000余万字--包括西藏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深部结构、西藏地层、西藏古生物、西藏南部的沉积岩、西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西藏第四纪地质、西藏地热、青藏高原地质构造、西藏自然地理、西藏气候、西藏地貌、西藏冰川、西藏泥石流、西藏河流与湖泊、西藏盐湖、西藏土壤、西藏植被、西藏森林、西藏野生大麦、西藏家畜、西藏农业地理、西藏植物志、西藏孢子植物、西藏哺乳类、西藏鸟类志、西藏昆虫、西藏鱼类、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西藏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分区、西藏水利......西藏......西藏.......一部西藏大自然的百科全书。这项研究成果,一举为青藏队获取了中科院首届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青藏队集体荣获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野外考察描述的基础之上,是各学科和青藏研究理论框架的相继建立。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重要问题是,有关高原地质演化的理论,有关晚第三纪以来高原隆升的理论,以及生物方面,拟将喜马拉雅区独立为一大生物区域的理论等等。

  就像这片高寒大陆上居然存在着世所罕见的很高的生物生产量一样,严酷条件下的野外工作环境中,竟然也生长起这样一项非凡的事业,培育出一支相当优秀的科学家群体。老青藏们至今已有十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李吉均、程国栋、李文华、陈宜瑜、张新时、曹文宣等。八十年代以后,老青藏中的许多人纷纷走上国际学术舞台,走向西方大学的讲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在国际科学组织中任职,在国内外科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从西藏起步,并终生从事着青藏研究,感念着青藏事业培育之恩的同时,是毕其终生的付出--对于青藏高原和研究它的人来说,换言之,老青藏们与他们的研究对象之间,是相互的给予与回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