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第八章 莽莽昆仑-喀喇昆仑(2)
送交者: 一叶扁舟 2006年03月08日12:34:3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郑度教授从1964年开始就工作在祁连山,1966年参加了珠峰科考,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直从事青藏高原的宏观地理和山地垂直带变化研究。他自己把这项工作比喻为集邮:怀着贪得无厌心理,总觉得欠缺了一点儿,还欠缺一点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大致空间分布已经基本掌握,但具体内容的充填,还只能靠多走多看,即使有了航片卫片也是如此--自然地理学家永远属于大地。一部青藏高原的地理,硬是靠置身其中,用双眼看过来的,用双脚走过来的。然而就是这双遍览过青藏高原壮丽景象的双眼晶体,在西昆仑考察中出了问题。那是本次考察的第二年,起初总觉得拍照时怎么就是焦距不清呢?视野怎么就模糊了呢?1989年元月,52岁的郑度先是左眼失明,动手术换上美国的人工晶体,戴上一副既显傲慢又显恐怖的镀镍眼镜,又上了喀喇昆仑出野外,那一年与法国人合作沿中巴公路一直考察到巴基斯坦;稍后几年,右眼也更换成人工晶体--从此再看青藏自然,是透过了人工的视线。

  为时三十多年的青藏研究,到率队完成了喀喇昆仑-西昆仑考察活动之后,郑度教授为自己、也为青藏队第一期考察历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建国初期搞全国范围自然地理区划时,已经认识到高原高寒区、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的基本特征,但对何以至此、原因何在,无法解释。为时几十年的研究积累经由郑度和他的同事们最终给出了一个答案: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不仅导致自身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构造抬升为主,高山发育冰川冻土,高原面以高山-山地草原为特征,同时对周边地区环境演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它改变了中国大气环流,使西北地区气候不断向干旱方向发展,戈壁、沙漠大规模出现,黄土堆积范围扩大,强烈侵蚀,千沟万壑;而长江以南受季风影响湿润多雨,红色风化壳和红土广泛发育;沿海地区则以构造沉降为主,长期接受沉积,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就这样,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依此划分为五个巨大的地质环境系统分区--青藏高原环境系统、沙漠-戈壁环境系统、黄土环境系统、红土环境系统和大陆架环境系统。在其后的攀登计划项目中,郑度又主持了其中有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题。在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这一领域中,这位自然地理学家的贡献重大:根据气候与植被关系,提出珠穆朗玛峰地区及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系统及其分布模式,显示与高原热力作用相联系的巨大山体效应;揭示高海拔区域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阐明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提出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分类系统,证实确认了中昆仑山腹地及南翼为高原干旱核心区域;探讨山地与高原自然地域的划分原则和指标,拟订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阐明高原不同地域单元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专业上的贡献之外,还有作为青藏队骨干与组织领导者的格外付出。

  从英雄地返回龙木错营地,联络官张青松不在,他去了日土的部队医院输液去了。当初地理组和地质组26人在此会合时,他刚从叶城大本营赶来,自我感觉良好,就一连做了三天的炊事员。每天三顿饭,每做一顿费时两小时。三天下来,待地理组去了英雄地,他一下子就倒下了:高山反应,胃痉挛,呕吐,导致胃粘膜出血。张青松是青藏队老队员,因是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而一举成名,这一次却痛苦地倒卧在藏北高原西部边缘。潘裕生见他吐了血,不敢怠慢,极力动员他回叶城治疗,而张青松坚决不回。僵持的结果,达成一个妥协方案:去日土。张青松在西藏的日土县城折腾了半个月,终于挺了过来,直到在那里与队友们会合。

  已是盛夏八月间,地理组路经普尔错那一晚,先是风雨后是雪,雨水渗透尼龙帐,整夜滴嗒。有心人一发现下雨就赶紧爬起来"坚壁清野",以避免损失。当太阳升起时,大家忙忙地晾晒被褥,红绿黄蓝铺了大片。其中南京地理所湖泊专家姚宁钢的全部家当都搬出来了,不仅被褥皆水淋淋的,换洗衣物无一幸免,就连一应测量工具和笔记本,都像是水中捞出来的。面对全体队员的围观,这位姚先生哭丧着脸解释说,不该把塑料布铺在地上,让雨水都汇进被窝。大家忍不住大笑,说他人工制造了水池,是睡梦中还在进行湖泊测量吧,哈哈。

  第三天再次从普尔错南下,前往西部羌塘美马错盆地。这一天发生了著名的故事"郑度历险记"。在接近美马错的荒原上,郑度和李渤生乘坐的两辆北京212远远看见一头硕大的野牦牛。为求摄影最佳距离,郑度希望近一些再近一些。被惊吓的野牛始而拼命奔窜,继而转身竖尾,气势汹汹地瞪向追击者。李渤生的车谨慎地停下,下车架起望远镜头;郑度的车不怕,依然向前,直到距离野牛20米处才停下,郑度端着相机从容不迫地下车。突然,那牛将尾巴一夹,俯首向郑度冲去。眼疾手快的司机一把将郑度拖上车,在另一车人"快跑!快跑!"的大呼小叫中,迅速发动,在俯冲的野牛角触及车尾的刹那间,李渤生摁下了快门。野牦牛见对手狼狈逃窜,呆望片刻,悻悻然缓步远去。脱离险境,全体人员--地理学家郑度、李炳元、土壤学家顾国安、湖泊学家姚宁钢、植物学家李渤生和两位驾驶员,都来视察那车,只见车尾左侧钢板被挑豁了一个口子。大家议论纷纷,假如怎么样就怎么样地后怕一番,然后又是幸好怎么样又怎么样地庆幸一番,都是很乐意说的一些废话。其中最得意的是李渤生。他取出胶卷,拿纸包好,写上"伟大的瞬间"字样,以示纪念--不过有些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味道了。事后郑度总结说,那一定是一头情场失意的公牛,满心的恼怒。大家注意了,今后凡见到独自流浪的野牦牛,千万敬而远之。

  遭遇野牛的第二天到达美马错,美马错湖水退缩后形成的湖成平原格外平坦,小车一溜烟地向盆地中心驶去,直到一排沙丘挡住去路。大家信步登上沙丘,忽见沙丘另一侧有一清清河水蜿蜒流过,河边沙坡上一望无际的是什么?噢,是藏羚羊。是母羊和小羊。难怪一路上只见如同手持长矛的皇家卫队一般的藏公羚昂然而过,一直奇怪不长角的母羚羊和小羚羊哪里去了,却原来它们躲在了这个世外桃源中,却原来美马措正是藏羚羊的传统产羔地!这真是重要发现,计划外考察发现!当发现者们提着相机悄悄接近羊群时,只见在几只公羚的护卫下上百只羚羊整齐地排成一列横队,切过山坡向西方飞奔。人们跟随着走上山坡,又一幅景象令人目瞪口呆:上百头大大小小的野牦牛在安详地觅食,一些藏羚羊、藏原羚(黄羊)夹杂其间,不远处几头藏野驴漫步湖畔,好一幅食草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万万没想到,在西羌塘深处,人烟绝迹之处,竟然藏匿着这样一个绿洲,一个野生动物乐园!算一算,这一天总计所见野牦牛250头之多,藏羚羊百余只,藏野驴、藏原羚数十只。

  第二年,1988年,为科学评价这块荒野绿洲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价值,李渤生陪同美国动物学家夏勒博士和另外几名中外专家再次来到美马错,四天中共见到野牦牛703头,藏羚羊346只,藏野驴240只,藏原羚51只,棕熊一只,盘羊20余只,另见藏狐、岩羊等其它野生动物多种。同时还见到了有名的"金丝野牦牛",即毛色呈棕黄色的野牛,这是青藏高原其它地区见所未见的。

  在美马错-阿鲁湖一带区域中生活着如此之多的野生动物固然令人惊异,但事出有因。经调查,认为与此地特殊的局地生态有关。波状起伏的羌塘高原地势较为平坦,但阿里地区喀喇昆仑东段山脉自西向东延至美马错时突然群峰高耸,并在美马错西北部急折至北北西-南南东向,拔地而起20余座6200米以上高峰,雄伟雪山中,山脉冰川发育,形成了特殊的地形降水中心;冰川融水形成的大小河流共计百余条。从河床渗入地下的河水在湖泊边缘溢出,形成羌塘高原少见的洪积扇缘溢水地带。加之湖两侧几十个涌量可观的自流泉,以及湖盆区较温暖的小气候,大片草甸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使美马错就这样聚集了多种哺乳动物大大小小的部落,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乐土。

  看来美马错地区是现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了。外国专家也同时认为,这一地区在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价值可以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相媲美。为促成保护区建立,李渤生教授起草了《羌塘美马错自然保护区的初步评价》。此后,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再次组织专家对藏北高原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将美马错范围大大扩展,划定了东起青藏公路-扎加藏布、西迄新藏公路、南到黑阿公路、北抵可可西里,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占据大部藏北高原的"羌塘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列为自治区级保护区。

  动物学家冯祚建所在的生物组没去美马错,他在昆仑地区、其后在可可西里所见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群数量,由于自然环境酷劣,远不及羌塘南部为多,但仍然随处可见,仍有好奇兼好胜的野驴群大老远地赶来与丰田车赛跑,玩超车游戏。羌塘南部距此地不下上千公里,怎么就一样的脾性,连赛跑规则和细节都一丝不差:不仅非要超过小车,而且一定要在车前方横切过去,横过路面时一定要盯住对手,以眼神炫耀胜利。而此时,满车人必定欢呼雀跃,虽败犹荣,这真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最美满最热烈的时刻。在昆仑地区获得的新鲜经验是,藏羚羊也与汽车赛跑。不仅竖着两根长角的公羚如此,就连拖儿带女的母羚也如此,有时可以与汽车平行前进几公里--那儿一定是个闭塞地区,少有拿枪的敌人伤害,否则在它们进行友好比赛时,只要有那么一次有同伴倒下,它们将会记忆深刻,再不与人与车亲近了吧。所以尽管冯祚建手持有关部门批准猎取保护动物做标本的文件,但从不在这类欢庆场合捕杀它们。

  正像地质学家们在此次考察之后完善了大地构造演化图示那样,各学科都相继完善了各自的框架。走遍了青藏各地的冯祚建教授,统计了青藏高原的哺乳动物隶属9目29科104属,共有210种,它们的分布范围栖息地;估计了哺乳动物资源数量,报告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破坏情况,提出了保护措施建议。这位动物学家忧郁地看到,在东昆仑一带人们容易走到的地区,野生动物惨遭厄运:玛曲西科河一带,由于从前的乱捕滥猎,现已难觅藏野驴踪迹;祁连山洪水坝地区残存的5头野牦牛已于八十年代初被全部消灭;青海当地曾于1958-1961年间,组织过一支庞大的牧民狩猎队,在纳赤台野牛沟、西大滩和乌美图仁等地共捕杀野驴、野牛、藏羚、藏原羚、岩羊和盘羊4万余头只,迄今这些中大型兽类的种群数量仍未恢复到以前的最佳水平。是呵,对于天灾,例如大雪灾,野生动物虽有重大损失,但它们的自然调控能力仍可保持种群延续;最可怕的是人祸,现代武器,人为偷猎,那才是致命的。生活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野生动物,大都是珍稀的高原特有种,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产,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把它们好生保护起来。

  生物组的昆虫学家张学忠,与冯祚建一样,参加了七十年代以来青藏队的历次考察活动,专捉小昆虫。由于世界上昆虫的种数比所有其它生物种类的总和还要多,而目前为人类所知并加以描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昆虫学家可以大显身手,用冯祚建的话说,就是伸手一抓一个新发现。此次生物区系考察中所发现的两个新属、185个新种、6种新纪录,大都属于昆虫学家。

  也有属于植物的。生物组走过了喀喇昆仑和中、西昆仑,划分了生物地理成分及生物地理区系区划的重要界限;搞植物区系研究的武素功他们一一查找到诸如昆仑山区森林植物区系最东部边界之类,指出本区植物区系在喀喇昆仑主峰乔戈里峰以北划归中亚区,以南则划归青藏高原区。武素功是研究蕨类植物的专家,蕨类植物是生长在北温带山区的一种古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绵延2500公里的昆仑山区从未有这类植物的发现报导。所以自打一上昆仑,就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无奈无发现。倒是年轻的植物学家吴玉虎,不期然中在阿图秀野外营地附近给采到了。这是一株高仅5厘米的小小阴地蕨,只有一枚微型锯齿形叶片。就这,已使武素功大喜过望,连忙拖上吴玉虎再去寻找,不过后来只找到了两株更小的--整个昆仑地区,就发现了这三株。这一古老物种的被发现,对于研究昆仑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队生物组历来是最为活跃的。他们的研究对象本来就是会飞的、会跑的、会游的,即使不会飞不会跑不会游的植物们,也是生动的生命。每天分头出野外,把凡可驱使的代步乘骑一一骑过:骑马、骑驴、骑骆驼,更多是徒步。到夜晚,张学忠在营地点亮招引飞蛾的汽灯,伺机捕获;在咝咝响着的汽灯光下,每个人都在整理各种各色标本,写当天工作记录。野外工作虽然艰苦,但生物组的气氛总是融洽热烈,曾发生过多起当时惊险万分、危险一过又成为笑柄的故事。

  故事之一是,"死牦牛复活"。在一处沼泽草地上,大家老远就望见一群野牦牛,听见人声纷纷奔向远处的沙梁,只有一头公牛昂首屹立水中。那牛双角直指蓝天,凝视着牛群离去的方向,雕塑般岿然不动,。吴玉虎联想起当年在黄河源头考察时所见:牧民所养家牦牛困陷沼泽,无法移动,至死屹立原地的情形,当即自作聪明地向大家宣布了"是头死牛!"摄影记者杜泽泉用他的长焦距瞄了好一会儿,肯定了吴玉虎的想法:"对!是头死牛",并建议大家每人骑在牛背上拍照留念,并保证说绝不会被识破是头死牛的。大家振奋起来,脚步由迟疑而急走,一边争先恐后地开始"预订":"我要牛头!""我要牛尾巴!"吴玉虎闻言制止说,"照完相再分配!"武素功则在岸上大踏步地前进说,"这回我要领先啦!"走在水里的其他人着急起来,加速前进,急走变为小跑。

  接近那座"雕塑"大约20米时,意外事件发生了--牛尾巴忽然翘了起来,紧跟着的动作是俯首冲向跑在最前面的杜泽泉,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圆睁的怒目,都听到了恐怖的呼呼喘息,随着杜泽泉一声变了调的"快跑",大惊失色的人们跌跌撞撞四散逃命而去,惊慌中有人跌了跤又一跃而起,都像离了弦的箭一般。没命地跑呀跑呀,直到谁回头望了一眼,才知早已脱险:那野牛已然从容登上沙梁。看来那庞然大物本就无意伤害人,它只是讨厌人来打扰它,吓跑就行,否则你跑得再快也休想逃脱。野牦牛不仅双角是无敌武器,可以穿起人体直挑上天空;在它不使用双角时,就拿蹄子也可以踩人致死,用巨大而粗糙的舌头也可以把人舔死的。

  惊魂未定的人们瘫倒在沙地上了。先是大口喘息,待喘过气来就开始自嘲或是相互取笑。先前打了赤脚的杜泽泉顾不上发言,坐在一旁手忙脚乱地清理:两个脚底板上扎满了硬叶苔草针样的芒尖。

  故事之二是"过河历险记"。在阿羌一带考察时,时常与河打交道,时常在河中陷车,很麻烦。这一次遇到的是一条20米宽的小河,吴玉虎和马鸣两个年轻人先脱了衣裤涉水探路,指挥大车顺利通过,但两辆小车却不敢冒险。于是年轻人再次下水,在两岸车上拦河拴一条粗绳,以保证各位老先生们安全渡过。当人们相互扶着过了河,吴玉虎把自己的背包也送河对岸之后,第四次返回,背上了杜泽泉托付的两个相机和自己的相机,左手又抱上一个大西瓜,右手抓住绳子。河水是冰川融水,正在迅速上涨,在折腾了一阵子的这当儿,已涨到腰部。水流急,水温冷,仗着年轻力壮,吴玉虎仍然无所畏惧。但当行至河中心时,大绳剧烈地晃动了一下,脚下踩翻了一块石头,立时全身失去平衡,被一个急流打翻水中。此刻情势危急,吴玉虎连呛几口水,唯有右手紧握绳子才不至被卷走。努力想用右臂之力像翻单杠那样在绳子上固定身体,无奈未遂。而在这一系列的生死搏斗中,那只左手,依然抱着那个该死的大西瓜。当事人的心里只有求生本能,耳中只有轰轰水声,全然听不到岸上人们焦急的呼喊:"丢掉西瓜!"丢掉西瓜的念头是他在情急中自己意识到的。只是在丢掉了西瓜之后,腾出的左手才帮助了右手,在滔滔激流中,双手挂住大绳,寻到了落脚之处。

  冯祚建迫不及待地下水相救,随激烈动荡的绳子在水中倒下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是脱了险的吴玉虎迎上来,把他救助上岸。

  上了岸的吴玉虎冷得哆哆嗦嗦,这才想起后果,才想起后怕。杜泽泉接过浸了水的相机包一句话也没说,显然很沮丧:这是他的命根子,正是出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对于年轻力壮的吴玉虎的信赖,才斗胆委托他背过来的,可现在,唉。

事情过去了,这事儿也成笑柄。武素功总结说,荒唐处有两点,一是吴玉虎身处千钧一发险境,还抱着大西瓜;二是冯祚建老先生过河还要人搀扶呢,居然打算去救人--说起来很荒唐,不过想起来还是挺感人的。

  ......

  昆仑考察结束,吴玉虎写了一本《秘境昆仑科学探险纪实》,书中就充满了这类故事。孙鸿烈在扉面上题词:"献身科学,勇于探索";武素功为之作 序,以示对共同经历的这一段考察活动、对艰辛而充满喜悦的野外生活中建立的生死情谊的怀想和纪念。那类艰苦很难一一述说,而且青藏队员们全都不以为意。如果稍微涉及一点,就以吴玉虎的形象曾把人吓得惊叫这一细节来说明问题吧。

  正是那次去往阿什库勒火山区的"死亡行动"中,吴玉虎被抽调到王富葆负责的第二分队,步第一分队后尘开始了艰苦跋涉。每当看到地质组倒毙途中的毛驴,毛驴们总要停下来,拿鼻子嗅上一嗅,以示物伤其类的哀悼之情。民工们一路情绪不稳定,王富葆一路做思想工作,最后还是有两名民工临阵脱逃。风吹日晒、艰苦劳累加之营养不良,大家面部浮肿,嘴唇干裂,手指手背裂开一道道血口,每个人的形象都惨不忍睹;每个人的体重都有所减轻,最多的减重达10公斤。考察结束,队部的车送吴玉虎到和田招待所,等候生物组来车接。在该招待所餐厅饭桌前,一位体面的妇女不经意坐在了吴玉虎旁边,但当她抬头瞄了吴玉虎一眼,仿佛见到了怪物,随着一声惊叫,那妇女碰翻了椅子,逃也似地走掉了。

  这件事情说来并不好笑,说来只是令人心酸。

  这就是青藏队野外考察的日常生活,也是青藏队员们日常的野外形象。

  1992年6月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疆喀什举行。这是继1980年"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与会中外科学家共148人,其中半数为来自法、德、美、英、瑞士、巴基斯坦、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这次会议是为时五年的喀喇昆仑-西昆仑考察的成果展示,也是与国际上有关这一地区历时更为长久的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毋庸讳言,全体与会人员都是跨越国界的这一地区的研究者;与会外国科学家中,还有不少人曾参加过1980年那次国际会议,相比较而言,他们认为较之12年前,这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大有进展和突破,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无疑都有新提高。由于中外科学家中的一半是地质学家,而外国学者更多地在境外山地做了工作,想要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境内做工作,远不如中国学者来得方便,所以他们对于中国地质学家近年间在这一地区的新发现表示了极大兴趣:发现第五条缝合带?青藏高原构造单元的新划分?特提斯演化的新提法?还有加里东期构造岩浆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等。大多听来让人信服,但对许多问题,仍不免许多人心存疑虑,尤其对于第三条、第四条缝合带的存在和新发现更是如此。待到参加了会后组织的喀什-喀拉库勒-塔什库尔干-红旗拉甫山口路线考察时,依次为这些新的发现"验明正身",疑虑方才打消。外国科学家说,OK!是这样的。

  地质以外,在对这一地区的高原隆起与自然环境变化方面,在自然环境特征及地域分异方面,中国科学家也成为主要发言人。同时,中国科学家也从外国同行那里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即使从有差异和有分歧的观点中也是如此;会上交流,会下切磋,同行之间热烈地讨论着今后合作研究的课题,拟定交流计划方案种种--在青藏高原的旗帜下,全世界各路人马都是"盟军"。

  1992年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成为一个标志:青藏研究积累科学资料的第一期结束,该项目被纳入攀登计划,进入面向全球、科学研究的第二期,青藏研究最佳期开始。

  如果说,20世纪七十年代震撼人心的地学革命,中国科学家尚未及参加的话,历经半个世纪的青藏研究,已使中国地学界羽翼渐丰,在未来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知识创新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此,中国科学界已做好了准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