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 五四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危机
送交者: 5000 2006年05月04日09:26:18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五四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危机

51shuo.com 作者:欧阳文丰 发表时间:2004-10-25 我要说[评论]



  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就成了风起云涌的狂飙年代了。在那个年代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相继驰骋于当时的文化思想战场。正是在那风云际会的时代潮流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基督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本色化运动。然而,在这人类罕见的文化思想战场的角逐中,五四运动的兴起,却构成了对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威胁和危机。即自1922年到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波了。本文试图通过重访昔日历史的足迹,探究五四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危机的某种必然性。

  (一)

  五四时期的社会时代和思潮背景的剖析:

  1社会时代背景

  正是在一战后巴黎和会导火线的引发下,爆发了五四运动。当时反帝爱国情绪的高涨,为国人培育“民粹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两个精神“病灶”提供了温床。(1)而苏俄十月革命“庶民的胜利”和近代日本的崛起,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另投师门的契机。(2)本来,自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秉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来的,是师承英美的。但是,到了五四时期,由于狭隘的“病态民族主义”的影响,造成国人盲目排外的倾向。加上当时世界局面的新形势,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的旗帜下,就改宗师承日俄法了,和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

  2社会思潮背景

  在西方基督教差传史上,基督教曾有过对中国国人的启蒙时期。藉着基督教的传入,“民主”和“科学”深入了国人的人心。(3)由此可见,基督教是国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真可谓当之无愧。在新文化运动的发韧期,即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基督教的看法是好的,基督教受到普遍的欢迎。这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一方面认为基督教与西洋文化是同根而生的,另一方面对基督教的期望就如对西洋文化所抱持的期望一样,渴望基督教能够为中国指出一条救国的出路和方案。(4)但是事过境迁,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国人对基督教的观念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由于介绍西方文化的工作从传教士和基督教青年会手中转移到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身上,这些中国留学归回的知识分子很快就发现,近代西方文化并不全然建立于基督教精神,有些甚至是反基督教的,而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的黑暗面,及其进入中国时与帝国主义及不平等条约的挂钩,都成为国人攻击的把柄。(5)更有甚者的是,作为响应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时期那剧变的时代,真可谓有点不合时宜了。(6)五四运动已不甘停留于“觉悟”的文化思想层面了,向要求政治现实解放的“革命”时代进发。(7)故此,当时具有温和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改革的中国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已经不能适应剧烈变动的中国社会需求。(8)因此,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时代和思潮的氛围下,五四时期国人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基督教的运动——“非基督教运动”。这种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所倡导的“非基督教运动”,把反对基督教视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一部分。(9)当时 ,非基督教运动对基督教的攻击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基督教不科学,阻碍中国人民的进步;二是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10)

  (二)五四运动对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冲击——“非基督教运动”的产生:

  “非基督教运动”的发难肇始于文化思想战场上的角逐。(11)在这场论争中,非难基督教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以科学的认识论,和达尔文的世界观来反对基督教的。这就是文化上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发韧。而直接引发非基督教运动的导火线是1922年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那次会议。初期反教运动的形式仅局限于通过报刊,书籍与公开演讲。此时的反对基督教言论,不免令人想起德国启蒙运动时施莱尔马赫所批驳的“有文化的鄙视者”。五四时期,“非基督教运动”所攻击的恰恰是施氏所揭示的掩盖了宗教真谛的“外壳”。

  而在“非基督教运动”发起之后,国民革命通过政治层面,参与和支持“非基督教运动”。(12)甚至国民革命成了“非基督教运动”的推波助澜者。(13)1924年到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层出不穷,其始作俑者当归于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利用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强化反基督教的攻势。直至1927年国共两党新的危机到来,非基督教运动才逐渐落下帷幕。

  (三)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回应及其历史命运:

  面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处于中国人与基督教的两难境地,他们既要执守五四国人的共通忧患意识,又要作为基督徒来回应非基督教运动的攻击,为信仰作出辩护。(14)这不能不说是五四运动和“非基”运动给当时中国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一种挑战。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以其国民的良知和基督教的信仰作出了程度不一的反应。如以护教为己任的张亦镜对“五四”运动和“非基”运动进行四面还击。更大有有志之士对基督教本身持冷静的反思态度。赵紫宸主张:“中国教会乘此时期,跃入正轨,作切实光明的贡献。”徐宝谦认为:“应付的方法是:参加反对不平等条约运动,谋求中国教会的自养自传,对反基督教者采取虚心态度,努力改造社会。”而吴耀宗则认为:“我们现在觉得这些批评的确有它的道理,它真可以做我们基督教徒的当头棒喝,使我们发生一种不满与改革的要求。”(15)在这种反思回应的氛围下,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一改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初衷,转而掀起了本色化运动。1920年代的本色化基督教思想家通过福音与文化,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试图建立本色化神学。(16)但是,这种尝试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只延续到1937年,以《真理与生命》停刊而宣告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失败。(17)结语: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考察,本文已从处境化神学角度审视了五四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危机的产生、发展和消长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五四时期的非基督教运动给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负面效应。难怪何光沪在《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对“非基”运动的评说,在当代文化界产生不少共鸣。(18)何氏分析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一方面热情欢迎“德、赛”二位先生,另一方面却又将其介绍人视为仇敌的矛盾心理。他认为这是“民族主义情结”造成了认识的障碍与矛盾,是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在面临外来冲击时产生过度的自保反应。由此,何光沪断言,1920年代的“非基”运动的激烈反基督教言论,与义和团的“灭洋”暴力,几乎是在同一水平上的。

  注释:(1)朱学勤:《五四以来的两个精神“病灶”》,载〈蓝鬼快讯〉特刊,1999年10。2(总第二十期)。.

  (2)同上。朱氏认为,五四运动自此就与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了。

  (3)在“科学加宗教”及“耶稣加孔子”的传教策略下,基督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传承西方文明的先导作用。

  (4)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版,296页。

  (5)同上,303页。

  (6)于1919年,由徐宝谦,胡学诚等中国基督徒共同倡导发起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其初衷是响应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

  (7)林慈信:《先驱与过客》,加拿大福音证主协会出版,1996年版,44页。

  (8)同(4),306页。

  (9)于可:《当代基督新教》,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版,292页。

  (10)同(7),26页。

  (11)同上,37-52页。

  (12)李新宇:《国民革命与新文化的危机》,来源于http:// WWW xue shu . new youth . beida:online . com 。

  (13)(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年第1版,305-308页。

  (14)同(7),19页。

  (15)《金陵神学文选》,80页。

  (16)林荣洪:《风潮中奋起的中国教会》,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出版,1980年版,99-125。

  (17)同(7),167页。

  (18)何光沪:《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载《维真学刊》,1995年第3期,41-51页。

  (本文刊载于2002年第2期《燕京神学志》,P122—125。作者系湖南省圣经学校青年教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