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性情》之 慈禧 (1) |
送交者: 阳光在多城 2006年12月19日11:52:01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慈禧:皇朝的终结者
满清在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后,渐已露出败相。乾隆传位给嘉庆,这是个公认的平庸皇帝;不过嘉庆的运气还算好,到了他儿子道光手里,厄运就降临了--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西方列强的铁蹄无情地踏上了中华大地;道光传位给儿子咸丰。在咸丰一朝,中国被西洋人打得更狠,输得更不光彩。至此,大清已是气数将尽了。 不过为满清送终的最后一位实权人物却不是男皇帝,而是一位深居后宫的女人。慈禧本是咸丰帝的妃子。咸丰传位给六岁的儿子同治,慈禧以“圣母皇太后”之尊,趁机专权。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清廷对内镇压了太平天国、义和团;对外则是连连败退,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同治一朝,年轻的慈禧尚能与开明的臣子合作,推进洋务运动,到了光绪朝,她对权力愈加贪婪,扼杀了光绪的维新企图。 一些史家认为,慈禧的专权实际上稳定了政权,延迟了满清的灭亡。慈禧一死,大清便土崩瓦解,小皇帝溥仪不过各方势力争夺的一枚棋子而已。 慈禧的一位后人,叶赫纳拉·根正,近年出版了《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书中提到慈禧在后宫的生活很不快乐,虽然大权在握,但身边并无多少贴心之人。尤其在光绪成年之后,老太后越发孤独,所以每天能提起兴致做的正经事就是看奏折、处理政务。如此说来,慈禧也同英王伊丽莎白一世一样,是“嫁给了国家”。也难怪她硬是不肯把权力还给光绪,权力于她早已不是什么荣华富贵,而是精神世界的重要依托。 孝庄与慈禧,都是封建皇朝的奇异产物。嫁入皇门的女子一辈子再无改嫁的自由,而慈禧受到的压力更甚于孝庄。偏偏在这种高度专制的政体下,当权的男人弱了,旁门左道的人物就会趁虚而入,要么是太监,要么是后妃,代替皇帝掌管国家。道德也帮了孝庄、慈禧的忙。封建时代的道德体系虽不给妻子以平等权力,却给了母亲至高无上的特权。慈禧把这套规矩玩得熟透了,于是一连立了三个小皇帝。如果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慈禧的治下可能就是一个公司。但是在对女性极端压制的封建社会,她却统治了泱泱大国长达半个世纪。不但是满清,中国的整个皇权时代都在这个女人手上结束。这,是历史的诡吊。
传说当时叶赫部有一个女儿,美若天仙。近年有个电视剧给此女起名“东哥”,借来一用。东哥13岁那年,叶赫部再次与努尔哈赤发生战争,东哥的父亲布寨,不但为努尔哈赤所杀,而且被分了尸。叶赫部不敌努尔哈赤,只好议和,并愿意将美女东哥嫁给努尔哈赤。不料东哥本人牢记杀父大仇,坚决不从,还放话说:谁杀了努尔哈赤,她就嫁给谁。 以后叶赫部又把东哥许给别的部落。此女一直拖到30出头还没有出嫁,任由各家“未婚夫”互相打来打去,她本人于是得了个名头:叶赫老女。东哥最终嫁给了蒙古某部,在成婚后一年便去世了。围绕叶赫老女,满蒙的若干部族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好几个部族因她而亡。叶赫老女自然是“亡国祸水”了。后来恰好慈禧也姓叶赫那拉,她祖上的那位同姓美女又跟着凭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直盛传,爱新觉罗氏迷信叶赫的女人会戕害其子孙,故有“宫闱不选叶赫”的规定。但正史中并无叶赫老女的明确事迹,满清各朝皇帝娶叶赫女子为后妃的也屡见不鲜。 不管叶赫部的祖上如何威风,传到慈禧这辈,不过是普通官宦人家。慈禧若是个男人,至多成为满清一位重臣,但她是女人,她的发迹走的是迥然不同的道路:第一,嫁给了皇帝,第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第三,生了儿子,第四,儿子做了皇帝。 学者们考证出慈禧的家世,她的曾祖、祖父都是小官吏,且因亏空银两受到处罚。慈禧的父亲惠征最早是个笔贴式,后来因工作得力,不断得到升赏,还受到道光皇帝的亲切接见,并委以“道员”之职(五品官)。惠征先后在山西、安徽、北京等地任过职,因为流动性太大,搞得现在慈禧的出生地一直众说纷纭。 慈禧的后人根正认为,慈禧应该是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提到慈禧入宫之前的事迹,说她是家中长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深受诗书礼乐熏陶,人也十分聪明好学,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咸丰继位后,慈禧通过选秀女而入了宫。
道光的儿子咸丰,却算得上是满清十二帝里最为昏庸的一个了。咸丰朝发生的惨烈事件--火烧圆明园,与皇帝本人的无德无能有直接关系。 咸丰帝是道光的皇四子,本名奕宁(应该是言字旁加个“宁”)。咸丰在位只有11年,政治上内外交困,生活上颓废好色。他刚刚继位(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就爆发了,来势汹汹,转眼占了满清半壁江山。撑了几年,又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这是满清与英法联军之间的战争。从大局上看,战争发生是因为西方列强想在中国获取更多利益,从细节上看,满清政府简单粗暴的外交手法起了很坏的作用。外交上的笨拙不但直接触发了战争,而且导致事态的层层恶化。战争爆发后,咸丰同他父亲道光一样,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在洋枪洋炮面前既不肯好好打仗,又不肯好好和谈,先是撕毁《天津条约》,后又强行扣押英使巴夏礼(Harry Smith Parkes)。 扣押英使,在西方人看来是违反了国际通行惯例(而中国亦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攻势愈发凶狠。咸丰一看事情不好收拾了,居然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留下弟弟恭亲王在北京和洋人交涉,自己带着后宫宠妃跑到热河(承德)“秋猎”去了。此后又经过一些曲折,英法军队长驱直入北京,比前几年美军攻占巴格达还要顺利。两国军队占据了圆明园,兽性大发,对皇家花园进行了洗劫。 做出火烧圆明园的决定,则是出于对清廷的情绪化报复。清廷扣留的英法人质,等被送还的时候已经死了一半,其中包括《泰晤士报》的一位记者。英军头目额尔金伯爵(Earl of Elgin,本名James Bruce)大受刺激,必要把圆明园摧毁才罢休。他后来果真这么做了。 不论起因如何,火烧圆明园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犯罪,英国人心意之恶劣不下于制造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但是我们这里在说咸丰,所以主要从咸丰这方面来检讨。咸丰及其臣下对非军事人员的扣留和虐待已属不该,而他最大的失误还在于临阵脱逃,祖上的那种龙威虎胆到他这里不知何故竟丧失殆尽。圆明园其实是可以避免厄运的。 咸丰从北京逃到热河,再也没能活着回去,不到一年就归天了。这最后一年咸丰很有些破罐破摔的味道,面对国破家亡,在避暑山庄里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此时的咸丰醉心于戏曲,不但天天看戏,而且亲自粉墨登场。可惜他没有文学天赋,不然或许会象李后主那样留下些凄婉悲痛的文字。除了看戏,咸丰还沉湎于女色,并大抽鸦片,以这种奇异的方式大扇他父亲道光的耳光。
不用说,慈禧是得到咸丰皇帝相当多宠爱的。慈禧生于1835年,到1852年选秀入宫时才16周岁(文献多记为18岁)。最初她被封为兰贵人,但很快就从贵人升为“懿嫔”,再升到“懿妃”,等生下儿子后就被封为“懿贵妃”了。慈禧与咸丰之间,野史传闻一向丰富。颐和园仁寿殿是当年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殿前的大铜缸上铸有“天地一家春”几个字,来历便十分香艳(我游颐和园的时候怎么从没留意过?)。 据说慈禧初入宫时地位太低,根本见不到皇上(贵人的身份确实不高)。心思活络的慈禧买通太监,千方百计打探皇帝的行踪。有人说那个被买通的太监就是安得海。当时还都住在圆明园里,有一天慈禧得知皇上将要游园,便事先等在那里,远远看见皇上来了,就大展歌喉,唱了一支江南小曲,皇帝一下子就上钩了。香港大导演李翰祥的历史片《火烧圆明园》借用了这个传说,里面刘晓庆唱的曲子叫做“艳阳天”。(刘晓庆大概就是那时候真正红起来的,这个系列准备以后也写晓庆一笔,这是后话。) 年轻的慈禧在好色皇帝身上下足了功夫,咸丰终于认识了兰贵人,因宠爱而致其怀孕,因生下皇子而愈发宠爱。不过在慈禧怀孕期间,咸丰又看中了另外四个美女,还分别赐了别名: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慈禧大大地吃醋,咸丰为了安抚,便封慈禧为“天地一家春”,名冠各春之上。她在圆明园的寝宫从此便题名“天地一家春”,所以慈禧对这几个字特别有感情。圆明园被毁,慈禧后来一直想修复当年的寝宫,无奈国库实在空虚,最后只好趁重修颐和园的时候在铜缸上铸几个字算了。慈禧晚年的画室“大雅斋”的瓷器上也有“天地一家春”的印。 据叶赫纳拉·根正说,慈禧一直保留着当年咸丰送给她的一副小宝珠耳环。慈禧晚年迷上了照像,相片上总是可以看见她带着那幅小耳环。可见慈禧对与咸丰在一起的那段恩爱岁月是一直铭记在心的。 咸丰虽然喜欢慈禧,但也有别的女人。《野史叟闻》记载咸丰在逃难热河时又看上一位美艳寡妇曹氏。这位曹氏有一双小脚(满族妇女不缠足),在鞋上缀以明珠,让咸丰十分眷恋。慈禧在后宫的地位迅速提升,说到底是因为生了皇长子载淳的缘故。 咸丰在热河病重,临终之际指定载淳继位。当时载淳只有6岁,因此需要辅政大臣。清史学家阎崇年认为,咸丰在后事安排上又犯了大错误。咸丰一面指定了肃顺、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授以实权,一面又怕八大臣权力过重,于是指定两宫太后来制衡。咸丰有两枚印章,一枚给了正宫皇后慈安、一枚给了小皇帝同治,由慈禧代为掌管。咸丰说,所有以皇帝名义起草的圣旨,都必须加盖两枚印章才有效。 咸丰设计的这个平衡机制,看起来似乎不坏。但是八大臣太过跋扈骄横,非但不把两宫太后(两个年轻寡妇)放在眼里,连手握实权的恭亲王也敢怠慢。于是在咸丰死后,清廷很快就上演了一出“辛酉政变”,恭亲王和两宫太后联手,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权力很快倾斜,垂帘听政也随即开始。 咸丰帝死于1861年,那时慈禧的实龄只有25岁。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