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朱祁镇——被蒙古大军俘虏的大明朝皇帝 (1) |
送交者: 吓了一大跳 2007年01月30日10:13:59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英宗像 属羊。他9岁登极,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 之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岁时 驾崩,庙号“英宗”。英宗虽然寿命跟他父亲宣宗一样,但他的一生却比其父要曲折得多。 谁是生母 谁是英宗的生母?在这关系到皇家龙脉的大事上本不应成为问题,但英宗的生母的确存在着 不同的说法。 孙贵妃说。《明书》、《明实录》等书持此说。《明书》中记载孙贵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 ,生英宗皇帝”。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 、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 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氏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太后和诸大臣同意宣宗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以子贵。 宫人说。还有些人认为英宗为宫女所生,孙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养宫人之子为己子 ,而那个宫女却销声匿迹了。《明史稿》记载孙氏“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重”。查继佐《 罪惟录》也说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明史》中也认同这种说法。 当时人王-的著作《寓圃杂记》里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废胡为仙姑 。……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为太后。胡每事谦让,不敢居孙之右。正统七年, 太皇太后崩,凡六宫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与太后之列,惟与诸嫔妃同事。孙太后知而 有见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阁下诸臣议治丧之仪,时杨士奇卧病于家,诸臣往问, 士奇曰:“当以后礼殓,葬景陵。”问者曰:“此非内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 “后世骂名。”诸臣因议以嫔御礼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 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渐,后泣诉曰:“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 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大行尊崇之典。 据王-的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 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 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 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 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 子,即后来的宪宗。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也许正是由 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广运之宝(白石)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 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当时, 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 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英宗回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 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所谓“患难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 是一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 皇后。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 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 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 ,排挤钱皇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反对,最后宪宗从中做个妥协,两宫 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 葬。因事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 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 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 跟英宗见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 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 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 不管英宗是宫人所生还是孙氏所生,总之都是龙脉。因为在紫禁城内,除皇帝外,只有皇帝 的妃嫔,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会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为谁,宣宗自然心知肚明。 如果确为孙氏夺宫人之子为己子,对宣宗来说,总是自己的骨肉,无伤大局,同时还可以帮 助自己宠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宝座,或许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个事情 从以上所述,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极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 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 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 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 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 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 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 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 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幼冲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 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 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 巨大的落差。 谁是对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时刻提防蒙古铁骑入侵北边,骚扰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 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 ,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 ,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明长城宁武关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 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 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 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 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 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 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 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 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 ,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 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 、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马,诈称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诈,削减 马价,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这次亲征, 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亲征蒙古的壮举。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 守北京,率大批官员,挑选精兵50万出师迎敌。八月十三日,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旋被 也先部队包围。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大 为下降。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军击败,50万大军伤亡过半,公侯大臣死难者甚众,可怜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岭长城屏蔽敌台障墙。 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 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天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 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大明皇帝与我是大仇,自领军马 与我厮杀。天的气候(意志),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 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 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 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 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 物。杨善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 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 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 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 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常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 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 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 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树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 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 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