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征西--汉与羌人之战zt
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部族,从秦汉时便屡见史书记载,五胡之际更成立一方政权,参与中原的军政角逐。
羌人在古代是西部戎狄的一部分,战国早期,在现今青海一带的黄河上游地区羌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羌族名人无弋爰剑在秦厉公时被俘获作秦国的奴隶,后来逃走“亡入河湟间”。当地部落没有生产,以射猎为生,爰剑无疑在秦为奴劳动时学到农业、畜牧的技术,便“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在爰剑及其几代子孙的领导下,羌开始发展并兴盛。
秦国作为西方强国,“威服羌戎”。“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并吞山东六国之后,又“西逐诸羌”。楚汉相争时,匈奴冒顿单于用兵,“威震百蛮,臣服诸羌。”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反击战,为切断匈奴和羌人的联系,设置河西四郡。武帝、宣帝、元帝之时与羌人有三次较大的战争,羌人犯边,先后由李息和徐自为、赵充国、冯奉世率兵,均很快的平定,“之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
王莽代汉,羌人乘中原大乱开始迁徙进入河西地区。建武九年(公元33年),在班彪的建议下重新恢复在武帝时期开始的护羌校尉,因为投降居住在塞内的羌人在强大的汉帝国面前长期受到战败者的待遇,而且“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设置护羌校尉的目的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并且利用塞外的“羌夷”作为帝国边防的耳目,提供情报,使帝国对来自塞外的侵略早做准备。
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羌人的叛乱还是发生了,中郎将来歙率军平定。此后两年,羌人大种先零和武都羌先后侵犯帝国边境,时任陇西太守的马援将军都很快战胜,并且降服之,把归顺的羌人迁往内地、甚至三辅。这以后,二十年太平无事。
直到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羌再叛,“杀略吏人”,但被陇西、武都地方军队镇压。中元二年(公元57年),烧当羌首领滇吾率五千部众侵犯陇西边塞,汉军接连失利,西部羌人纷纷乘机响应,一时动荡。永平元年(公元58年),中郎将窦固和捕虏将军马武前来,大破滇吾,并将降者七千口安置在三辅。次年,滇吾归降,他的儿子迷吾却仍然偶尔有寇盗之举。此战之后,帝国西部又安定十七年。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几种羌人又叛。这次叛乱的原因史书中倒是有比较明确的记载,边境上的一个县城,有一名县吏霸占羌族妇女,被其丈夫所杀,而县长在追捕杀人犯时又被其部落杀死,于是陇西、金城地方出兵镇压了叛乱部落。建初二年(公元77年),前面提到的迷吾便和诸种羌人怨恨不安,计议叛逃出塞,又将前来追击的金城太守杀死。迷吾乘势联合诸部共五万人大举侵犯陇西、汉阳等帝国边境郡城。洛阳派行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大破羌人,修筑边境城塞,又维持稳定七八年。
从东汉前期便可以看出,羌人大量迁徙到塞内,在西部地区和汉人杂居,直接处于帝国的统治之下,难免受到官吏豪强的欺压。羌人也风俗剽悍,野蛮不羁,是难以保证长期和平局面的。大约一二十年便有一次动乱,往往是由小乱激成大乱,地方不足以压制,帝国就派重要将领率中央军前来平乱,而后又可以安定一个较长的时期,直到下一次动乱。总体而言,帝国对羌人的统治是强有力的,大体是安定的,叛乱间隔性地发作一次,骚扰边境,危害不深,而且都是很快便被制服。
元和三年(公元86年),迷吾复叛。章和元年(公元87年),护羌校尉傅育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组织河西、陇西等几郡合围,规划一举歼灭叛羌。但傅育轻敌,独自先进,被迷吾袭击杀死,汉军死八百八十人。迷吾更于诸种联兵七千人侵入金城塞,却被新任护羌校尉的张纡打败,便向汉军请降。张纡接受,设宴招待,却在迷吾等人酒醉之时亲自与伏兵大加杀戮。杀死迷吾等八百多人。迷吾的儿子迷唐悲怒之余侵略陇西边塞失败,退回大小榆谷,团结羌胡,声势颇盛。永元元年(公元89年)邓训取代张纡任校尉,离间羌人,才有所瓦解,在他任上的三四年里局面安定,被羌胡所信服。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邓训病逝,蜀郡太守聂尚继任。聂尚见此前帝国屡次出兵征讨,也不能完全解决羌人的问题,于是变换策略,向迷唐传递和平的讯息。迷唐借此接近边塞,并派自己的祖母虚委一番,老妇走的时候,聂尚亲自饯行,还派人护送。但是迷唐却残杀护送前来的汉人,且利用汉军没有防备之机再次入寇金城边塞。永远五年(公元93年),贯友任护羌校尉,认为只有对迷唐实施军事打击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出塞攻击,并在征讨羌人根据必经的河水之上造河桥,方便行动。迷唐败走远遁。永元八年(公元96年),新任校尉史充出塞攻击迷唐,失败,死数百人。
以上从元和三年(公元86年)至永元八年(公元96年)十年之中,有傅育、张纡、邓训、聂尚、贯友、史充六任校尉,都是积极主动的规划平羌策略。战场局限在金城、陇西的边塞地区,汉军经常组织兵马出塞作战,迷唐为主的羌人面对汉帝国虽然屡受打击,但仍然不屈,却不能对帝国构成有力的威胁。帝国虽然优势,也不能彻底剿平羌人的反叛。
永元九年(公元97年),迷唐联合诸种攻入陇西塞内,又胁迫塞内的羌人加入,一时间有三万之中,陇西兵败。洛阳再次派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代率大军三万征讨。一场恶战,击溃迷唐,但是两位将军没有果敢的继续追击。永元十年(公元98年),洛阳命谒者耿谭、王信取代两位将军主持战局,耿谭于是用利诱招降之策。羌人大败之余,纷纷离散归附,迷唐恐惧请降,并被发送到洛阳面见皇帝。但是反复无常的迷唐于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胁迫塞内一部羌人逃出塞外,并于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犯塞,校尉周鲔、金城太守侯霸出塞进击。侯霸作战勇敢,击败羌人,且收降数千人,安置到塞内陇西、汉阳、安定。迷唐自此部众孤弱,再也无力为害边防。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安定郡中降羌几百人叛乱,“郡兵击灭之,悉没入弱口为奴婢。”
帝国西部边境羌人的不时叛乱、侵扰暂时被完全控制,直到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安然无事五年时间。
帝国将隗嚣的割据势力消灭,开始接触到羌人,从建武九年(公元33年)恢复护羌校尉到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羌人大起之前是东汉统治羌人的前期。在约74年的时间里,和平安定的时期有50年左右,战乱的时间20余年。这个时期汉帝国实力雄厚,对羌人的统治和作战是占据优势、掌握主动的,面对羌人的大举叛乱都能即时平定;战场基本就局限在陇西、金城、汉阳边塞一线,对帝国整体的影响是不大的,对羌人的战争倒是为很多帝国将军提供了立功扬名的机会。还有从中元年间起到以后近50年的时间里,都是滇吾、迷吾、迷唐祖孙三人作为羌人暴动的主谋,因为他们的部落以黄河上游地区的大小榆谷一带为根据,这里“土地肥美”,“又有西海鱼盐之利”,兼地势险要,即便被汉军战败,也能够依据此处恢复实力。而羌人对帝国的统治往往不满,在矛盾激化的时候,便联合反抗,对帝国西部边疆形成一定威胁。但是羌人虽然比较勇猛善战,而且人数众多,却因为部众不一,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各个部落之间互相“抄掠”,“以力为雄,不相统一”。所以每次大举叛乱需要联合的时候总是要“解仇盟诅”一番,暂时达成松散的联盟;而汉军针对这种情况,应对之策经常是“赏赂离闲之”,“诱以财货”,羌人则很快“由是而散”。以夷制夷也是帝国的御戎之策,就连羌胡人自己也知道“汉家常欲斗我曹”。
汉帝国对羌人的统治驾驭在洛阳时期没有长安做的成功,在东汉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在帝国西部汉羌之战上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从建武年间直到黄巾起义的一百五十年中,羌人的叛乱侵袭是间隔性的爆发的。
每次战乱持续时间从二三年到十余年不等,平均在五六年左右;期间的安定时期平均大约为十几年。往往是由于帝国统治令羌人积怨而发起反抗和侵略;但最后又会被帝国军队所镇压降服。
前期帝国处于发展兴盛的时期,对羌人能够掌握主动,处理动乱手段有力,能迅速控制局势,战乱带来的危害有限,局限在西部几个边郡;后期则爆发了三次严重的羌人叛乱,战祸波及至帝国腹地,从关中三辅直到洛阳附近都受到羌人侵扰,仅为此三次战争耗费约三百七十亿。这个有帝国衰落的原因,也有前期大量迁徙降羌安置在内地有关,一旦有事羌人直接在帝国内部发作起来,所以为害较以前边塞上的战斗要大得多。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洛阳决定撤回驻扎在西域的汉军将士,并命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等地的降羌随军前往迎接。随军羌人畏惧前路遥远,恐怕不能生还,走到半路便有很多逃走的,汉军予以追杀,甚至将整个小部落剿灭表示惩罚。羌人大惊,于是先零羌首领滇零与钟羌掀起了大规模叛乱。虽然羌人归附时间长了,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但是长久以来的积怨一时爆发,郡县难以镇压。于是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率帝国五营兵及诸郡兵马五万人前来,驻扎在汉阳。永元二年(公元108年),钟羌打败邓骘杀汉军千余人。冬天,任尚出战,也遭大败,死者八千余人。中央军失利,羌人气势大振,从并州西河郡、安定郡、北地郡处处羌人叛乱,向东深入帝国腹地,京师戒严,向南攻入汉中,太守战死,一时间,整个帝国西部地区动荡不安。滇零干脆在北地自称“天子”,邓骘无功而还,留下任尚继续在汉阳节度汉军。永元三年(公元109年),骑都尉任仁率军营救关中也遭失利,而他的部下更是放纵扰民,不久任仁被召回洛阳处死。永元四年(公元110年),汉军久出无功,任尚退回长安防备。洛阳举行四府会议,商议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匈奴叛乱,由于虞诩的争辩才没有执行这项错误的提议(详见拙文帝汉名英之虞诩)。永元五年(111年),任尚无功免职,羌人深入到河东、河内,黄河南北经受恐慌。局势十分不利,而关陇郡守多是内地人,没有坚持抗战的决心,纷纷上书请求将边郡内徙,朝廷无奈批准。于是迁徙百姓,收缩地方,将陇西、北地、上郡、安定向中心地带转移,百姓被强迫搬迁,一路上流离死散,又逢灾年,帝国西部一片哀鸿。而任尚终于在上党打败一部羌人,缓解了羌人对京师的威胁压力。汉军又刺杀叛乱的汉人首领,战败了与羌人为党羽的汉人叛军。永元六年(公元112年),滇零死,妻子零昌立为首领,由狼莫辅佐。任尚再次被罢免。永元七年(公元113年),以后将长期与羌人作战的骑都尉马贤和护羌校尉侯霸在安定取得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局势仍然艰难。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阳太守庞参的招降取得一定成功,收降七千人。帝国坚持作战,局面稍有好转,命征西将军司马钧与庞参一起征讨北地羌人首领。庞参失败,司马钧在北地丁奚城大败羌人党羽汉人杜季贡。接着部下违令冒进,又被羌人大败。一度有所好转的局面又有陷入被动的危险。任尚自始至终参与平叛之征,虽然鲜有胜绩,毕竟对前线情况足够了解,于是又被起用。但是面对西北乱局任尚并没有把握,心中忧恐,多亏虞诩再次献计,并被采纳。将前线各郡屯兵罢免,由郡兵出钱买马,组织了一支万人左右的骑兵,转守为攻,战局终于为之一振(详见拙文帝汉名英之虞诩)。任尚派遣轻骑出击丁奚城中的叛党,杀四百人,获牲畜数千头,开始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而虞诩在武都的胜利也有力的支持了汉军在西部战场的作战。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匈奴骑兵进击零昌于北地、任尚对丁奚城的羌人均战胜,接着任尚再次攻打零昌所在的北地,这里是羌人叛乱的核心根据,“杀其妻子,得牛马羊二万头,烧其庐落,斩首七百余级,得僭号文书及所没诸将印绶。”羌人暴乱开始在帝国打击之下衰落步入低潮。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任尚派降羌五人刺杀了在丁奚城为羌人党羽的汉人杜季贡,接着又派降羌号封刺死僭号称天子的零昌。此时,只剩下一直辅佐零昌的狼莫还在负隅顽抗,马贤前战失利,任尚赶到,于是联营俱进,与狼莫相持六十余日,最后在富平河上决战。这一战大破羌人,斩首五千级,牛马牲畜十余万,平羌之战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西河羌人万余见形势大变,便向邓遵投降。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狼莫也被刺杀,“自零昌﹑狼莫死后,诸羌瓦解,三辅﹑益州无复寇儆。”至此,从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开始的羌人在帝国内部的叛乱历经十年终于完全平定。
这次大乱对帝国打击十分沉重,也是帝国步入乱世的一个标志。十年之战费用二百四十亿,平均每年二十多亿,而依照平时惯例,帝国每年花在南匈奴和西域的钱一共不过两亿左右,当然这和物价高涨也有关系。此前羌人叛乱影响不过在边塞一线,帝国为了便于控制,往往将被俘获或投降的羌人大量迁徙到内郡,导致这次在帝国内部大规模的作乱,战局一度失控,损失惨重,“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并且南匈奴、鲜卑、南方蛮夷都乘势反抗帝国统治,国内人民起义也频繁发生,这些虽然都被很快平定,却也令安定了数十年的帝国一时之间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但当时执政的邓太后依靠众多能臣和帝国当时绝对优势的实力最终扭转不利,“危而复安”。平羌之后,四方无事,立即着手重开西域,表明帝国的开拓精神和强大实力仍然没有消退。
从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到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马贤又一次战胜,在这八年里帝国内部罕见羌人暴动,但边塞地区仍然有羌人侵扰。帝国名将马贤这段时间转战西陲,屡战屡胜,扬名封侯。斩首、收降数万人,羌人叛乱的余波也被平息。汉军无仗可打,“自是凉州无事”又有八年时间。
阳嘉三年(公元134年)羌人又组织犯边,到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期间六年,叛羌多次扰动边城,但都被以马贤为主的汉将剿灭。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到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五年之中,又爆发一次令帝国西部动荡不安的羌人大乱。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部叛羌大起,侵略向东波及三辅,于是马贤被任命为征西将军率军西征。不幸的是,永和六年(公元141年)马贤战败身亡,羌人声势大振,没有能被及时平定。但接替马贤转战的武威太守赵冲力战叛羌,几年中斩杀招降众多,羌人暴动因此又被帝国有力地镇压。由于这几年战场扩大,损失较重,从永和年间算起“费用八十余亿”。这是东汉后期羌人叛乱的第二次高潮。
在这两次羌人叛乱高峰中帝国虽然颇为被动,尤其以永初之乱最受打击,但是帝国始终不乏强力干将,虞诩、任尚(两人在永初、元初年间是主要人物)、马贤(近三十年里都是平羌主要将领)、赵冲(第二次永和羌叛的主将)是主要功臣,在平乱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帝国所瞩目,成就当时名人。
自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到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的十六七年中除了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战胜羌人两次,大体是安定的。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的九年中,羌人再次暴动高潮,但很快被帝国控制住局面并最终在段颎的剿杀之下大败。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先零等羌大起,合力寇掠并凉二州,时任护羌校尉的段颎被凉州刺史约束不能立功,反而被罢免。信校尉胡闳没有威望才略,羌人乘势暴起,危及帝国内地。此时,早就想在平羌之战中立功的皇甫规主动请缨,被任命为中郎将持节督关西汉军,才战败叛羌,威望大振,受降十万余人,局面得到控制。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规再次战胜,并且上书将帝国西部的一批贪官污吏绳之以法。羌人为之感动,归降又有十万余。羌人大部的暴乱已经得到基本平定。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先零羌大举侵略三辅,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大破之,斩首万余人。
而护羌校尉段颎取得了汉帝国对羌人的最终胜利,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到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段颎基本都在与羌人作战中度过。面对羌人反复无常的叛乱给帝国造成的危害,段颎决心彻底将羌人的有生力量予以坚决地歼灭。在他率领下汉军出塞深入穷追,并扫荡塞内叛羌,十年之中,连续作战,屡获大胜,于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将西部边塞外的羌人叛乱势力剿灭,西羌平定;接着将盘踞祸乱塞内的东羌先零等部于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扫荡一清。段颎“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段颎“行军仁爱,士卒疾病者,亲自瞻省,手为里创。在边十余年,未尝一日蓐寝。与将士同苦,故皆乐为死战。”真不愧是帝国名将!
皇甫规、张奂、段颎号称“凉州三明”,在帝国对羌人最后的决战中各施方略,终于彻底解决了羌人对帝国的威胁。
在东汉帝国的四方征战之中和羌人的反复战争是最引人注目的,匈奴很早降服,北匈奴被汉军两次深入打击,日益远逃,南匈奴在后期几度叛乱都被迅速平定;鲜卑猖獗一时甚至超过羌人的威胁,但是只持续了较短的时期;至于南方蛮夷、乌桓、西域等基本没有大规模破坏的暴乱,有所动乱而不能有较大的危害。唯独羌人从东汉之初直至帝国末期始终叛服无常,几次深入侵犯帝国。而好战的帝国对羌人从未手软,很多名将都在西征中扬名立功,令人仰慕,以至于风气所流,曹操在自白中也直言当初志愿是希望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故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帝国西部成为名将立功的战场,显示帝国拥有统治四方权威的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