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如果这是宋史 (十九)
送交者: ZTer 2008年03月05日09:25:3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公元969年2月,刚刚从北汉退兵3个月,宋朝皇帝赵匡胤就再次出兵。这次出兵注定了要震惊当时,因为自从建国之初平定“二李”之后,就再也没有亲临沙场的皇帝居然御驾亲征,要以倾国之力来彻底荡平北方的敌国。

  这时候谜底揭开了,不用石守信,也不用高怀德,更不起用先朝老将张永德、符彦卿,大宋的第一战将,真正百战百胜,无往不利的人物就是赵匡胤本人!

  历史可以作证,上面的评语有问题吗?这一年,从普通一兵起家的皇帝已经43岁了,经验、精力、智慧都已经均衡地达到了巅峰,他充满了信心,也极其地理智。御驾亲征并不是他静极思动,杀心难遏,而是他清晰地意识到,北汉虽弱小,但契丹是他真正的劲敌。

  必须得他亲临战场了,遍视宋廷满朝文武,除了他本人以外,还谁有信心且有能力面对契丹战而胜之?契丹……赵匡胤默默地在心里念着这个异族死敌的名字,开始了分兵派将。

  命――曹彬、党进等人为先锋,率军杀奔太原;再命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为步军都虞候,率精兵随后跟进;再后面,就是由他本人率领的全军主力。

  这是合理的安排,不论怎样,3个月之前的太原之战已经证明了李继勋等人至少可以作先头部队。

  至于必将出现的契丹,他反而一点都没有安排。这让很多人不安,但面对亲政已经将近十年的宋朝开国皇帝,每一个臣子都只能默默地遵令执行。就连本来不赞同他出兵北汉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样。

  魏仁浦是和范质、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赵匡胤的顾问。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后,赵匡胤设宴款待老臣,席间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为何不劝我进一杯酒?

  于是魏仁浦离席上前,为天子上寿。两人相隔极近时,赵匡胤突然发问――朕欲亲征太原,如何?

  久经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变,仍旧提壶斟酒,小声回答――欲速则不达,惟陛下慎之。

  但赵匡胤决心己定,不为所动,不仅一意孤行,而且还征发魏仁浦随军参赞。这一年魏仁浦已经59岁了,在古代早已经是老龄人口,但赵匡胤看中了他的经验。魏仁浦是与众不同的,虽然他的鼎盛时期也不过是后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后汉、柴荣攻伐北汉,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战,魏仁浦都在生死关头站在皇帝的身边,甚至有记载,当柴荣在巴公原上身陷绝境时,还是魏仁浦提醒了他必须“出阵西殊死战”,才挽回了已经崩溃的战局……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赵匡胤对此次北伐必胜的决心。

  但是,他千算万算,都没法预料到,他还没有走出自己的国门,就遇到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突然而至的暴雨。能想像吗?在开封与太原之间的北方平原上,在仍然是深冬季节,最为寒冷的2月份,赵匡胤的大军刚刚走到了潞州区域,居然突然遇到了连绵不断的大雨!

  雨大到了连当时汉族军队中最精锐的宋朝禁军主动军团都无法正常行军,被迫整整停留了十八天。

  战局瞬息万变,赵匡胤的主力大军停留在自己的国内无法行动,而前面的曹彬、党进却已经深入了北汉国境。怎么办?赵匡胤还能沉得住气,他那些虎狼之性的部下们却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在大雨中四下乱窜,没事找事,几天之后居然给赵匡胤抓来了一个北汉的奸细。

  赵匡胤如获至宝,要说他一点不急那鬼都不信!他立即亲自审问,问这个倒霉的间谍,北汉国内,具体到太原城里,这时候到底怎样了。

  间谍的回答让他龙心大悦――太原的老百姓苦啊,都盼着你呢,白天黑夜地等,都骂你为啥来得这么慢!(城中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车驾,恨其迟耳。)

  赵匡胤大笑,不仅没杀他,还给了他一身新衣服,打发他逃命去了(帝笑,给衣服纵之)。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表明,这个命大的奸细可真是个机灵鬼,懂得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结结实实地摆了赵匡胤一道。但是在当时,赵匡胤还是被大大地鼓舞了,他命令,趁着雨势变小,马上起程,尽快赶上前方的曹彬、党进还有李继勋,尽快突入北汉的国境。

  但是事实上,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忙。李继勋等人早就已经轻车熟路,没费什么力气就再次攻到了太原城下了。太容易了些,让人都产生了错觉,是不是北汉已经彻底衰落了,宋朝的军队可以随时随地到它的国都中心来转上一圈?而在进攻的途中也真的证实了这一点,北汉当时的第一名将刘继业(请留意,他本姓杨),就在团柏谷被他们轻易击败。

  其实说击败都有些夸张了,当时刘继业派出了几百个骑兵巡逻侦察,结果李继勋的大队人马刚一露面,这些巡逻兵立即举手投降。宋军当时就乐了,这就是北汉的精锐?这就是刘继业手下的兵?而刘继业就是那个“无敌将军”?!要笑死人了,大家伙儿还等什么?还不快冲上去见识一下无敌将军到底长什么样?!

  于是宋军一拥而上,结果就一路马不停蹄直接冲到了终点站――北汉都城太原城下。而且,很快他们就知道了,一直跑在他们前边,怎么追也追不上的“无敌将军”刚刚逃进了太原城,就被自己的皇帝刘继元给解职查办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李继勋等人在太原城下纵声狂笑。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爽的了,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北汉在江河日下,前后仅仅相差了3个月,就变得这样不堪一击!

  还等什么?攻城!要赶在皇帝陛下抵达之前就把太原城攻下来,把3个月以前就该干完的活儿办利索了!这样才能显出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无敌将军”。
  于是,噩梦上演。

 一个问题――你喜欢阿喀硫斯,还是赫克托尔?

  无敌的古希腊勇士阿喀硫斯被传颂千古,因为他战无不胜,而且为朋友复仇,杀死了敌方特洛亚的王子赫克托尔……那么赫克托尔呢?

  虽然他也极其英勇善战,但是终究不敌半人半神的阿喀硫斯,被杀死后还被拖在战车后面,绕城侮辱……但这有损于他勇士的英名吗?在荷马的史诗中,不断地看到他与敌人最强悍的主将作战,不断倒地,不断站起,一次次重回战场。也许会有人笑他不自量力,但是,他背后的特洛亚城里有他的父母妻儿,不容许他后退妥协……他是失败者,是被杀者,是徒劳者,但是,他不是一位英雄吗?

  那么请看刘继业。
  刘继业,本姓杨,名重贵。祖居麟州,后来他定居于太原,所以宋代史书中一般称他为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叫杨信,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乱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马,就地占领故乡,自称刺史。但杨信虽强,也只是一方人物,无论是后汉、后周、北汉,哪一方兴起,他就得归附哪里。在后汉时,他就被迫派自己的长子杨重贵,到后汉大将刘崇的太原城听令。

  实际上,就是人质。
  杨重贵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要怎样说呢?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怎样尽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满了坎坷和遗憾。他的一生之中,别说尊荣显贵,就连起码的尊严和生存,都要奋力抗争。

  就连他的名字,都要因为不同时期主人的名字而不断避讳,他曾经叫杨重贵、杨重训、杨重勋、杨崇贵,后来连自己的姓都没法坚持保留,被彻底改名叫刘继业,成了刘崇的干儿子。可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还要和刘崇的孙子辈的刘继恩、刘继元、刘继文等同辈……而他忠于每一个主人。

  非常遗憾,忠,这是他最为人所乐道的美德,但从个人命运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他一生不幸的最大根源。

  这时候,“无敌将军”又失败了,他没能把来犯的宋军挡在国门之外,相反一路败退,逃回都城。这都让君王恼怒,让敌人耻笑。但是,要知道一来他无敌的威名是在与契丹长年对抗中得来;二来,缺兵少将,难道要让他真的以一敌万,以自己一个人就搞定所有敌人?真的只有那样才符合什么该死的“无敌”之名?

  没办法,这就是胜名之累,“无敌将军”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一样,在中国注定了不得好死。历史作证,17年之后,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他压死了。

  说现在,刘继元盛怒之中,把刘继业就地免职,但是等到宋军真的兵临城下,又马上改变了主意,要刘继业再次带兵出城,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桥,那样才不至于被宋军再次死死地围困。

  汾河桥……从这里开始,赵匡胤第二次进攻北汉的太原之战拉开了序幕,而刘继业的名字也从此在宋史中隐约间断地被人提起。
  
  首先要提一下汾河。“汾”,本身就是大的意思。它有710公里长,在太原境内横贯南北,足有100多公里。怎么样?相当的大了吧,看来无论是民用,还是商用,或者别的什么用,都足够了……请原谅我有些罗嗦,但为了说明白这段历史,汾河就必须先有个交代。

  而汾河桥就是当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这时宋朝的人马熟门熟路,来了就直奔重点,满心想着北汉人应该识相了,老实点在城里等着攻城,一切都按去年临走时重来。但是没想到,他们刚到桥边,太原城里的北汉兵就冲了出来,领头的还是那个手下败将刘继业。

  宋朝的大兵们愣了,真是没想到,这个刘继业是疯了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清楚了吧?能不能在城外野战,应该在去年就彼此心知肚明了吧?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城来找死?留下实力守城难道不好吗?难道刘继业征战一生,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宋朝人愤怒了,最后的结论是刘继业严重欠K,因为他这么做,只能解释为根本就没把宋朝的大兵放在眼里。那还等什么?干掉他!

  而此时刘继业的心情是悲凉的,他什么都懂,但他只能出兵决战。其原因和遭遇与他17年之后如出一辙。因为他忠,因为他无条件服从,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败到不可收拾、全军覆没,他都会服从命令,冲向数倍于已甚至数十倍于已的敌人!

  就这样,汾河桥变成了血红色的地狱,当不甘失败的刘继元不得不在城里传令退兵时,在桥边已经倒下了1000多具北汉士兵的尸体。而杀敌人一千自伤八百,宋朝的损失也可想而知。

  当大宋皇帝赵匡胤驾临太原城下时,已经城如孤岛,战阵如云,太原城被再次围得水泄不通。赵匡胤看着巍峨壮观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籍的汾河桥,觉得很是满意,这一切都表明,他手下人的工作还是卖力气的。

  之后他骑着马登上了城外的一片高坡地,据说在那儿能俯视太原全城。就在那儿,他对部下说,去给我找几万个农民工来,至于是回大宋找,还是在北汉就地取材,你们自己决定。但我要快。我要围着太原城的护城河再挖一条大壕沟,然后再去砍木头,在壕沟之外盖四座兵营。记着,那是给你们自己住的,盖的好坏,你们自己监工。

  最后他命令――四面围困,各自负责。李继勋在城东;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城南的是党进。从即日起,开始攻城!
  
 但是让赵匡胤泄气的是,他的命令根本就没法执行。理由很简单,他的大兵们非常忙碌,太原四周,四座大营,每一座都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连命都快保不住了,还谈什么进攻?

  事情是这样的,要说山西太原,那可真是大,要围着它挖出壕沟,还得又深又宽,达到人掉下去得爬不上来,宽到战马都不能一跃而过,那是什么样的工程?而且还得盖房子修堡垒,想想就让人头疼。但是不管怎样,得先安家才能工作吧,于是,四座兵营就先成了建筑工地。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北汉的城门悄悄地打开了,具体的方位是西门。一队人马悄无声息地摸了出来,人人手提刀剑,眼露凶光。没有想到吧?开战以来哪怕一次胜仗都没赢过的北汉居然还敢出兵偷袭!

  要说偷袭,这可真是大有学问的一招。不知道在外国是怎么样的,在我们中国,只要翻开史书,或者每一本经典的章回小说,都充满了千篇一律,百用不厌的――偷袭。即白天你死我活怎么打都打不赢,然后半夜里拼着不睡觉,给马和自己的嘴上都堵好了东西,趁着黑杀进对方的营地……然后就此胜利。当然更高一级的是预先挖好了大坑,然后等着敌人半夜三更来自己往里跳。据说当敌人真的掉进坑里时那是非常的让人享受。

  但是这些都与刘继业挨不上边,他接受的命令就是不断地偷袭。请注意,是“不断”地偷袭。首先,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门外的赵赞。理由简单而正确,李继勋、曹彬、党进、赵赞,其中赵赞的名气最小,实力和经验也相应的最弱,不找他找谁?
  于是一声呐喊杀进去,满天火光冲起来……偷袭开始。

  效果良好,毕竟这是北汉的第一次偷袭,宋朝人措手不及,一时之间真的狼狈不堪。但是要特别强调的是,赵匡胤时期的宋军绝对不能和后期人们印象中的宋军划等号,这是一支既保持了五代时凶悍善战,又多出了严明的军纪的队伍。他们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尤其是步军都虞候赵赞本人,他第一时间冲出营房,来到了战场。只不过非常非常的遗憾,这天晚上似乎注定了是他的倒霉日子,黑暗中乱箭纷飞,刀枪无眼,他突然间嚎叫了一声,倒了下去。

  别……别动,中……中箭了。而且让他极度郁闷的是,中箭的部位竟然是他的……脚底板。真是不知道当时他站在什么位置,而那一箭到底是从哪儿射过来的。

  但不管怎样,这一箭让宋军再也不看见主将了。你总不能要求赵赞这个部位中了箭,还能威武雄壮地站着指挥吧?就是这么的该死,刘继业趁机冲杀,眼看着宋军的西门大营就此完蛋。
  但是,仅仅是……眼看着。
  
  刘继业眼睁睁地看着宋朝的援军到了。这支人马来得太快了,偷袭之前他严密地计算过,宋军最快的援军也不会这样快的就到达这里。

  但是无情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偷袭,只能是攻其不备,不然就变成了以弱攻强。这支部队来得这样快,只能说明是精锐中的精锐。没办法,只有立即后退了。

  但是事后他咬牙切齿一样地了解到,这支救了赵赞,打碎了他的如意算盘的军队是从哪儿钻出来的。那居然是一支半劳力半工兵的杂牌军!

  都是因为那座要命的汾河桥,上一次争桥时把桥给弄散架了,赵匡胤派这些人去西寨边上的树林里砍木头,结果听到了战鼓厮杀声,这些杂牌居然就不要命地冲了过来……唉,刘继业长叹一声,这就是宋军的素质,闻战而进,遇险不退,真是天下精兵。

  而他自己……不要想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呢,要记住,他得“不断”地偷袭――该死的,偷袭还得不断!但是,他刘继业仍然要百分之百地执行。

  那么,第二个目标定给谁呢?赵赞那儿刚刚去过,再去是不合适了;李继勋?不,那是上次的主帅,这次也是仅次于赵匡胤本人的行营前军都部署,到那儿去注定了没有好果子吃;那么是曹彬?也不行吧,曹彬至少是个谨慎人,而且他刚刚偷袭过了一次,曹彬那儿要是没有防备才真是见了鬼呢……就剩下一个党进了,只能是他了。

  何况,据可靠情报,党进还是个行为特糙,而且喝酒误事的粗人。就这样,刘继业把再次“偷袭”的目标定在党进的身上。老天作证,这一次可不是他的运气不好,而实在是他自找的。党进嘛……是糙了点,而且真的喜欢喝几杯,平时也很粗心大意,尤其爱开玩笑(他的笑话一罗筐,每次都让我笑到肚子疼,以后再讲)。只不过……他是张飞。

  他的特点几乎和张飞一模一样――平时捣乱,关键时刻清醒,而且,他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就这么几个稍微特殊的亮点,就让刘继业真正彻底地载了个大跟头。

  再一次偷袭,选择的时机仍然非常好,而且刘继业为了增加机动性,这一次完全选用了骑兵,既是偷袭又是突击。几百名北汉的精锐骑兵疾风突进,瞬间杀到,党进营地的反应是立即慌乱,所有的宋朝大兵们一下子就都找不着北了。

  形势大好,形势比上次在赵赞的营地里还好!刘继业精神大震,看来成功有望……然后他就突然发现有一个异常高大魁伟的壮汉从乱成一锅粥的宋兵里冲了出来,直接向他杀了过来。

  然后一切就都不可收拾了,没有人能挡得住党进,被偷袭的党进(张飞?)怒不可遏,他一直把刘继业赶出了自己的营地,再追向了太原城,到了城边还不肯罢休,逼得刘继业跳进了护城河,游到了对岸,由太原城头上顺下来一个大罗筐才拉了上去,直到这时,他才悻悻然一步三回头地回了自己的营盘。

 但不管怎样,赵匡胤的计划都在安步就班地实施着,北汉的都城太原,已经被壕沟和军营所渐渐包围。但是赵匡胤的神色,却越来越阴郁了。每天处理完从宋朝国内传来的文件后,他都会纵马弛上太原城外的那片高坡,长时间地向太原城内嘹望出神。

  人,只能凭着自己的心性和智慧生活,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对事情进行判断和预测。

  赵匡胤凝视着眼前的太原,他的脑海里出现的,是21年前的河中城,以及11年前的寿州城。这是他所亲身经历过的围城之战,当年的郭威和柴荣,一个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彻底围困,一个动用了数十万民夫日夜攻打……这两样,他能做到哪些?

  何况,太原不比河中和寿州,后两处不过是一方重镇,而这里,却是一国之都。怎么办?在赵匡胤的眼前,太原城和他的军队都一目了然,不管他凝视多久,实力的对比都不会有丝毫改变……而且,还要再加上契丹。这时候,两个本来已经不被考虑的字就不由自主地浮现了出来――增兵。

  现有的兵力足以消灭北汉所有的机动部队,但是,那要有一个前提,即北汉出城与宋军野战。而如果一定要攻城的话,现有的兵力实在是没有成算。而增兵,这真让赵匡胤愁眉不展。

  他的战线太长了,荆、湖、蜀,还有与南唐、南汉的交界处,都要派兵驻守,而且就连国内,都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禁军部队,随时防备叛乱。而他当时全国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超过20万……唉,捉襟见肘,捉襟见肘啊!

  怎么办?难道真的就此在太原城下无休止的消耗,直到不得不退,或者哪怕获胜,也会损失惨重,变成得不偿失吗?赵匡胤搅尽脑汁,冥思苦想,但仍然毫无办法……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慢气地问了一句――陛下,有件事似乎很奇怪。

  嗯?什么事?赵匡胤没好气地转头看了看,发现是他的贴身近臣,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稍微神秘的微笑,很小心地问――是这样,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就在此地,可您什么不用呢?

  ???赵匡胤连连眨眼,他很惊喜,但他实在不懂!
  陈承昭不再多话,只是示意他向眼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不停地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一语惊醒梦中人,看来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这块方寸之地。好了,当赵匡胤收回了远望的目光,再次聚拢到眼前的太原城时,他已经有了百分之一万的把握,这座矗立北方,当世数一数二的坚城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被他夷为平地。
  
  但是这时候刘继元的信心只有更足。理由是他的力量之源――契丹。与以往不同,这次契丹人的反应速度和赵匡胤亲自统兵的力度成正比,没等刘继元喊救命,就先派了人来。

  来的是一个使者,名叫韩知范,他抢在了赵匡胤大军合围之前,悄悄在夜里溜进了太原城。他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契丹新皇帝给北汉的册封,再次承认刘继元的身份是皇帝;至于另一个,那就更加的激动人心――契丹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马上就到!根本就不必担心什么宋朝皇帝的御驾亲征,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过了,在契丹铁骑的面前谁都是一样的不堪一击!

  刘继元放心了,这就算死里逃生了,没事了……好,明天大摆宴席,庆祝新生。可是刘继元想错了,他和古往今来所有的当权者一样,都犯了一个想当然式的大错误。即他是皇帝,那么他的高兴就是全北汉的高兴,他的新生就是全北汉的新生。可问题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吗?

  第二天,刘继元在请客现场摆好了酒菜,笑容满面地等待着臣子们向他祝贺。可是迎接他的是一阵声嘶力歇的嚎啕大哭,有一个人一边哭着一边喊着一边居然拔出了佩剑,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就要表演自杀。

  没有人敢劝,更不敢拦,因为这是已经又当上了宰相的郭无为。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自杀需要多少时间?在他手里拿着剑,往自己脖子上比划的时候?似乎好像应该不必太长吧,忍痛成一快,不过瞬间之间。但是郭无为的自杀就比较诡异,剑和脖子之间似乎非常的遥远,远到了容许他的皇帝刘继元走下了台阶,再接近他,还有充裕的时间夺下他的剑,再拉着他走回主席台。这期间,他居然一直都活着。

  所以,他才能接着说出来下面这句在正史里都能查出来的话――干嘛要拿一座孤城来对抗百万雄师?!(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声音据说是相当的响亮,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清。

  郁闷吧?这就是刘继元跟他死去的哥哥刘继恩请臣子们喝酒的结果,一个在酒局之后被郭无为要了命;一个在开喝之前被郭无为搅了局。但就是这样,郭无为却仍然还是北汉的宰相!

  而就在这个时期,局势突然变化,只在瞬息之间,太原城就再也微不足道了。无论是赵匡胤还是刘继元,他们的目光都突然转向了北方。契丹……无论你是喜欢它,还是憎恨它,都绝对无法抹杀它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性格――守信,尤其在它答应出兵攻击的时候。

  契丹人来了,他们突然从石岭关出现,杀向了汉人自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之后最强势的皇帝赵匡胤。那么赵匡胤会是谁?是被契丹轻易灭国的石重贵、李从珂,还是大败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勗?

  没有人知道,但是世界很快就会都知道……

  公元969年,终定了是一个刀兵四起,凶杀恶斗的年头,首先天时就不正。赵匡胤在2月份起兵时,就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摁住,一连洗了18天的冷水澡。而刚到了4月,山西境内的天气竟然热得穿不住单衣了。

  当赵匡胤接到契丹人杀过来的消息时,他正手里把玩着一把出了鞘的宝剑,赤着头光着脚,坐在汾河的岸边,看着他的大兵们在岸边忙碌。这时候他完全恢复了一个军人的形象和本能,其心情和状态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形容,爽――!

  热辣辣的阳光直射下来,照在他变得白皙细腻的脚部皮肤上……真是久违了,酷烈的阳光和冰冷的刀剑,还有身边都是和他一样赤膊精壮的士兵,这些才是他生命核心里不可或缺的东西。而那些唧唧歪歪的腐儒酸丁,这时候终于离他远一点了……想想吧,他曾在一个又闷又热的夏天晚上,在便殿接见大臣,就因为没穿正经礼服,那位仁兄就死活不进殿说事,直到他穿戴整齐,才勉强进门。

  老天在上,那怎么会是一个活人的生活?!

  而重回战场,生命重新变得酷烈而狂放,就在这时,他得到了真正的敌人,契丹来袭的战报。怎么办?突然之间,汾河河畔的风冷得让人发抖,每一个记忆力健全的人,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近50多年来,汉人在契丹的铁蹄钢刀下血肉横飞的惨状。不错,他们都是精锐的战士,但是精锐到什么程度?能强过后周柴荣时期的猛将史彦超吗?

  而史彦超,就是在柴荣攻打太原时,为阻截增援北汉的契丹而阵亡的。

  那么现在军中还有谁?慕容、韩、石、高这些威名赫赫的百战良将都不在这里,唯一叫得响的名字就是赵匡胤本人。那么怎么办?他自己在亲征中降格为将,亲自迎击契丹吗?

  赵匡胤在汾河岸边缓缓地站了起来,手里仍然提着那把出鞘的利剑――宣何继筠。

  何继筠,字化龙,祖籍太原,其父为后周大将何福进。有宋之后,官封建武军节度使,为人深沉不苟言笑,在赵匡胤这次在汾河边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经戍边近二十年。而石岭关,这次契丹人入侵所选的路径,正是他的防区。

  史称赵匡胤把何继筠叫来之后,两人秘密地商议了一会儿,说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然后何继筠就领兵出发。当时天很热,赵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酱粉,亲手递给了何继筠,只说了一句话――明天中午,我等你的好消息!(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

  面对皇帝特殊的荣宠,何继筠仍旧沉默寡言,他接过来,几口吃完,就此领兵出战。但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他领出去的兵居然只有几千人!

  第二天的中午就能得到战斗的结果,那么敌人到了多近的地方,已经可想而知。而这一次的战斗不是偷袭,不是埋伏,更不是传统中汉人守边,契丹攻城,而是纯粹的旷野荒郊,步骑野战,只有几千人,能有几分胜算?!

  最折磨人的就是等待,这一夜无比的漫长。宋军和城里的北汉人刁斗相闻,却再没心情顾及眼前的敌人。他们都在盼望着北方的战果。只不过区区百里开外,却牵动着整个的战局走向。

  到了第二天,连赵匡胤本人都沉不住气了,临近午时,他亲自登上了高坡向北方遥望――胜负到底如何?

  其实这时候每个人都清楚了,不管胜负怎样,战局都已经注定有了结果,遥望没有意义了,所应该做的,只有两件事。一,准备庆功大宴,犒劳胜利归来的何继筠;二,就是马上向北集结队伍,准备迎击马上就会到来的契丹!

  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是理智的。

  但每一个人还是向北遥望。终于,北方出现了一个骑兵,由远及近,但还是看不清楚。赵匡胤再也无法忍耐,他命令迎上去,马上问出消息……铁骑飞掠,片刻之后全军欢呼!

  胜利――!辉煌巨大的胜利――!!何继筠在石岭关列阵,在阳曲县之北与契丹遭遇,一场激战,居然生擒契丹武州刺史王彦符、俘虏百余人、战马700余匹,另外还带回了1000多颗契丹的人头。

  来报捷的那个骑兵是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他带回了胜利的消息,但也带来了他父亲的忧虑。在全军的欢呼声中,他向皇帝悄悄地报告,有另外一支契丹军队正从定州方向来袭,虽然离太原还远,但是一定要注意。

  紧张过后的赵匡胤微微一笑,似乎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果然,只是10几天之后,就又有捷报传来,他当年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曾任禁军殿前都指挥使的韩重贇在定州方向重创来犯的契丹人,不仅将对方击败,还彻底将之逐出汉地。

  至此,援助北汉的契丹军队还没有到达太原城下,就被宋军赶回了本国。而据历史记载,这次领兵的契丹主帅,名字叫耶律屋质、耶律斜轸。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两个名字,尤其是后者。很快他就会成为宋朝军队的噩梦。

  但无论如何,这时是以赵匡胤为代表的汉人赢了。而翻阅史书,这样干净彻底的胜利,自盛唐以后,汉人的军队几乎从未获得!

  战争的重点重新回到了太原城下,赵匡胤和他的士兵们的信心空前地高涨,眼前太原城原本高不可攀的城墙,这时似乎徒手就可翻越。那上面每天都会有北汉的王公贵臣出现,集体向北眺望,宋朝人知道他们在盼什么。于是,宋朝人就满足了他们。

  在太原城下,宋军后撤腾出了一块干净的开阔地,在那儿把石岭关带回来的1000余颗契丹人的人头整齐码放,让城上的北汉人看得清清楚楚。

  怎么样?投降吗?还不?

  赵匡胤轻轻地摇了摇头,有时候坚定和固执真的很像。好吧,他传令给陈承昭,那早就驻扎在这儿的1000多万名精兵,终于可以派上战场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闲话曼哈顿唐人街
2007: 中国最近打出连环拳
2006: ZT复旦大学历史系姚大力:“回回祖国”
2006: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