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白的故事
送交者: afk 2010年08月30日19:52:4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最著名的当数「诗仙」李白。

李白被称「诗仙」的来历应起于贺知章。 李白周游名山大川后到长安,最初结识的朋友之一就是著名诗人、信奉道教的贺知章。 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序》中说,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一见到他,呼他为谪仙人,解下饰物金龟换酒为乐。 孟棨《本事诗》中也记载:李白初到京师住于旅舍。 贺知章闻其名去拜访他。 惊奇李白的姿容,又叫拿出诗文拜读。 拿出《蜀道难》。 读未完,称叹再三,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李白倾情醉饮。

「谪仙」指贬谪的仙人。 一方面指李白的外貌气质潇洒飘逸、气宇轩昂。 据载,年青李白与当时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见面时,老道士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一方面是指李白的诗文才华。 同时代的人对李白的学问、文章和谈吐大加赞赏。 杜甫的形容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京兆参军李令曾醉眼问李白:「兄心肝五藏(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世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读李白的诗文,深感其知识的渊博和写作技巧的高超娴熟。 李白的诗歌特色:豪放、飘逸、清新、灵动、带一股仙韵。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李白为何能写出满含神韵、仙气的诗歌。

一、漫游隐居寻师修道

中国古文化是神传文化,修炼文化。 传统崇敬天地、敬奉神明。 特别是宗教产生后,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往往是佛道的信徒。 尤其唐代,由于皇帝的提倡,儒、释、道三教都盛行,特别是道教具有特殊地位。 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李耳)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 当时的一些著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都受到皇帝的礼遇。 全国道观林立。 当时上层统治阶层中的人很多信奉道教或与道教徒有密切联系。 玄宗本人也信奉道教。 玄宗的俩个妹妹——西宁公主和玉真公主,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都以贵族身份出家做道士。

李白作为唐朝诗歌界的泰斗、大师级的人物,其来历自然非凡。 其实李白的一生就是神所安排的修炼的一生,李白是一名虔诚的道教信徒。 在其人生轨迹和诗作中就有充份的体现。 青少年时代家境富足、优游闲适;中壮年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老年孤苦窘迫,晚境凄凉。 这就是神所安排的磨练、让其悟道的过程。

民间流传的「只要功夫深,铁杵(舂米的工具)磨成针」的谚语,说明李白少年时神就在关注着他,点悟他。 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记载,相传李白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次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姓武的老大娘在溪边磨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就问老大娘磨铁忤干什么。 老大娘回答:「磨作针。」李白很受感动,他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于是他打消了逃学的念头,回到山中继续读书。

李白一生与道教徒交往甚密,求仙访道贯穿始终。

青少年时代在蜀中所写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反映诗人早在少年时代就和道教徒有交往了。 《登峨眉山》诗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求仙出世情调。

二十六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生活二十多年的蜀中故乡,开始了他长期的漫游历程。 漫游其实就是云游,主要内容是求仙访道和结交豪雄。

求仙访道和游览山水是分不开的,但诗人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师访友。 李白在诗中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点明了这一点。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以一年多时间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 开元十六年,李白在安陆(湖北),和曾在唐高宗朝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在安陆的十多年里,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同时仍过着到处漫游,求仙仿道的生活。 他曾经先后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桃山的桃花岩。 开元二十二年,又和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西北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道教修炼讲清修、独修,隐居显然跟修道有关。

二、仕途坎坷借酒消愁

和中国古代多数文人一样,李白尽管向往寻仙修道,但又不免陷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 希望出仕为官,为国家苍生建功立业。

他在寿山隐居时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到,希望自己象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管仲、晏婴一样,为帝王辅弼,出谋划策,使天下大定,海内清一。 然后再学陶朱公范蠡、留侯张良「浮五湖,戏沧州」,心安理得的去过隐居和求仙学道的生活。

李白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他自许「怀经济(管理国家)之才,抗巢、由(相传尧、舜时期俩个隐士巢父、许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谢安等许多大政治家自比,有宏大的政治抱负。 但他拒绝走一般士人科举出仕之路,他的理想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通过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任侠、寻仙访道、隐居、干谒地方长官等,为自己树立巨大的声誉,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由布衣一跃而卿相,建立赫赫功业。

天宝元年,玄宗诏令各地举荐人才。 李白因诗「名动京师」, 经历十六年的漫游生活,在安徽南陵,李白终于等到了征召他去长安的诏书。 玄宗的征召,给李白无限的希望。 他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到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抱负就要实现了。 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南陵别儿童入京》表现了他临去长安时的狂喜和踌躇满志的心情: 
……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初到长安,最初结识的仍是道教界中的人。 他通过好友、道士元丹丘认识了玄宗的妹妹、女道士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著名诗人、也是信奉道教的贺知章。 经过这些人的称誉,李白在长安诗名大震。 李白受到玄宗的亲自隆重接见,以七宝床赐食,亲自调羹给李白吃,还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后授予李白翰林院翰林供奉之职。

翰林院是当时文学之士集中的一个政府机关。 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 同时,宫中宴乐,御驾巡游,随侍左右,写一些诗文以增添宫廷乐趣和点缀升平景象。 并无什么实权,只是一个闲职。 为争取玄宗的重用,实现政治抱负,李白确实作过一定的努力。

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励精图治、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早已昏庸腐朽了。 深居宫中,沉溺声色,专事追求荒淫奢靡的生活。 李白期求受到玄宗重用不免落空。 加之李白鄙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不愿做一个驯服的御用文人,玄宗很快就疏远了他。 天宝三年,李白上疏请求还山,玄宗给他一些赏赐,被「礼貌」的逐出了长安。 他又继续其漫游寻仙的生活。

李白才识过人,抱负远大。 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宏大的抱负化为泡影,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因此他经常与诗友、道友沉溺酒中,以酒浇愁,麻醉自己。他的诗作就有很多反映饮酒的诗:如《月下独酌》、《将进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宿置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 杜甫《饮中八仙歌》也描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好饮酒是唐时士人、文人的普遍时尚。 李白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修道者自有其异于常人之处。 他饮酒大醉后,往往文思泉涌,诗兴大发,「一斗诗百篇」。 其实这就是其修炼状态的体现。 因为古代的修道者是修炼人的副元神,所以往往饮酒麻醉主元神。 主元神被抑制后,副元神发挥作用,灵感萌动,自然写出篇幅众多,满含仙韵、神气的诗篇。

三、神仙向往寄情诗赋

李白漫游寻师、隐居修道。 古人云「诗言志」,其对神仙的虔诚向往反映在他众多的诗作中。在他流传至今的近千首诗中,这类诗就有一百多首,占十分之一多,被当今的人称为「游仙诗」。

如《古风》第十九首一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华山之神)。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描写诗人登上莲花峰,远远望见华山之神——明星。 她手捧莲花,身着霓裳。 飘飘然凌空而来,带引他同登云台,会见了仙人卫叔卿,诗人恍恍惚惚的随着他们驾鸿飞向太空。

李白最有名的「游仙诗」当数《梦游天姥吟留别》: 
……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诗人梦中在高入云霄的山间小道上一步步攀登,到了山腰,看见一轮红日喷礡而出,听到天鸡在半空中报晓。 在山林深处迷失了道路,烂漫的山花,使人目眩神迷。 走乏了,倚在岩石上暂歇。 天色忽然昏暗了,深山密林里,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骇人的声音在岩泉间回旋震荡,使人心惊胆栗。 天气在变化,云层低低的快要下雨了,水面上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烟雾。 忽然间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在一声巨响中神仙洞府的门打开了,眼前出现一个与人世完全不同的境界:广阔无垠的太空,光明洞彻的宫阙,神仙们从空中纷至沓来…… 。

常人解这首诗多理解成诗人丰富的想像,以「梦」的形式表现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并把他梦醒后的感悟视为消极厌世的世界观。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继续漫游生活期间所作。 他是个修道人,一方面虔诚向神,一方面又迷于现实,心中苦闷,不知所止。 神以梦的形式,给他展现一个美妙的神仙世界,点悟他、鼓励他。 李白确实梦后「悟道」了。 这就是全诗的灵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的真谛是寻仙访道,修炼归真。

李白的一生曲折离奇,是神所安排的修炼的一生。 他成为独领风骚、千古一人的「诗仙」决非常人才华可论。 

-正见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零加一中: 大师的风采
2009: 毛泽东——中国灾难的重要根源之一
2008: twen:毛为什么要感谢日军侵略中国(2)
2008: 清代,汉满文排列顺序之谜讨论
2006: ZT:彭德怀几件事
2006: 5000多万搞定大半 美国怎样成领土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