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简史
送交者: ByStander 2010年12月04日15:48:20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简史

民国初年立宪

 

中华民国建国时,一切法律制度都还没有健全,国家仍然处于动乱之中,在这个情况下,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国家的临时基本法。它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规。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时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掌权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相反地,他于1914年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公布了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训政时期立宪

五五宪草

1928年中国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于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在1931年5月5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这部约法于同年6月1日开始施行。

1946宪法制定经过
会议 时间 参与党派 内容结果
宪草起草委员会 1936.5 国民党 五五宪法草案
宪政期成会 1940.3 国民党,共产党[3]民主党派 期成宪草[4]
宪政实施协进会 1943.11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 对五五宪草修改意见
政治协商会议 1946.1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 政协宪草决议案
宪草审议委员会 1946.4 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 政协宪草
制宪国民大会 1946.12 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 政协宪草小改后正式宪法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这是今天《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它本来应该在预定1936年召开之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大会因日本入侵东北及隔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延宕而未能如期召开。

期成宪草

1938年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集思广益,团结力量,在武汉成立政治协商机关国民参政会,参政会依照左舜生张君劢等人意见,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人士在内的宪政期成会以修改五五宪草。其修正后宪草名为期成宪草。期成宪草的主要变动是增加国民大会议政会,作为国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政权机关,宪草逐渐偏向三权分立模式[5]

1943年,因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决定战争胜利后立即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故国防最高委员会决定成立容纳国共两党[6]和民主党派的宪政实施协进会再度修改五五宪草。因参加者多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国民党籍参政员等,故对五五宪草修改较小[7]

政协宪草

国共两党在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政协宪草决议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依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着手推进宪政的实施。同年10月10日,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与最大的反对党中国共产党重庆协商并签立“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1946年1月10日31日,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9],通过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定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并决定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政协决议案之宪法草案部分依据中共建议和要求,较大幅度修改了五五宪草。依照政协决议,国民大会成为无形机构,立法院直接民选产生,监察院职权扩大,且地方制度称为联邦体制,省得制定省宪。因政协宪草远离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因而触犯了国民党党章[10]并引起国民党内部较大反弹,随后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则提议恢复五五宪草,并因此事酿成了国共之间的严重政治摩擦[11]

政协会议闭幕后,依决议成立宪草审议委员会,经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国民党王世杰推荐[12],民社党的张君劢主持起草了这份《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保留了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并贯彻政协宪草决议案内容[13],落实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以及内阁制之民主宪政等精神。宪草期间中共代表与张君劢多次私下协商宪草问题,并在达成一致后再提交审议会审议[14]。但中共解放区独立要求地方法官民选问题,以及行政院等问题而对宪草审议委员会四月底的宪法草案仍持保留意见。又加上此时国共军事冲突扩大,宪草审议工作从此未能继续[15]。故四月底政协宪草版本为制宪国民大会实际开始审议时之蓝本。

[编辑] 制宪国民大会

主条目:制宪国民大会
制宪国民大会主席吴稚晖将中华民国宪法交给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

同年10月国共军事冲突扩大,且双方就改组国民政府后之中共代表名额问题和东北问题僵持不下[16]。国府为及早结束训政,决定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此举立即招致中共反对。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缺席,但制宪国大代表仍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下于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基于政协宪草蓝本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按程序宪草审议要举行三读会。一读会期间,因国民党籍国大代表对政协宪草远离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颇为不满,在开始的一周审议中,将宪草重新修改回五五宪草的式样。中国民社党蒋匀田为维护政协宪草,宣称民社党将离席抗议。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总裁兼国大主席团成员蒋中正劝说与会的国民党代表忍让为国,尊重民主党派的意见,将宪草恢复原样[17]。为此国大召集紧急会议,代表重新审议宪草,一周后将其基本恢复至政协宪草原样[18],并初步形成了宪法草案雏形。

基于政协宪草的最终草案于12月25日经国大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国府主席[19],并咨请于民国36年(1947)元旦公布,于12月25日施行。自此中华民国结束训政时期,正式进入宪政时代。

 

宪法内容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氏大会通过,中华氏国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国氏政府公布,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增进人民福利,制定本宪法,颁行全国,永矢咸遵。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事之民主共和国。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国民。

  第四条 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各族一律平等。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旗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二章 人民之权利义务

  第七条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条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于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法院对于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复。逮捕拘禁之机关,对于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院不得拒绝,并应于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她理。

  第九条 人民除现役军人外,不受军事审判。

  第一0条 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

  第一一条 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一二条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第一三条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一四条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第一五条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第一六条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第一七条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

  第一八条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第一九条 人民有依法律纳税之义务。

  第二0条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义务。

  第二一条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第二二条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第二三条 以上各条 列举之自由权利,除为防止妨碍他人自由,避免紧急危难,维持社会秩序,或增进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二四条 凡公务员违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权利者,除依法律受惩戒外,应负刑事及民事责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损害,并得依法律向国家请求赔偿。

  第三章 国民大会

  第二五条 国民大会依本宪法之规定,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六条 国民大会以左列代表组织之:

  一 每县市及其同等区域各选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万人者,每增加五十万人,增选代表一人。县市同等区域以法律定之。

  二 蒙古选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别旗一人。

  三 西藏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六 职业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七 妇女团体选出代表,其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二七条 国民大会之职权如左:

  一 选举总统、副总统;

  二 罢免总统、副总统;

  三 修改宪法;

  四 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

  关于创制、复决两权,除前项第三、第四两款规定外,由全国有半数之县市曾经行使创制、复决两项政权时,由国民大会制定办法并行使之。

  第二八条 国民大会代表每六年改选一次。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

  现任官吏不得于其任所在地之选举区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第二九条 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九十日集会,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0条 国民大会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时,召集临时会:

  一 依本宪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补选总统、副总统时;

  二 依监察院之决议,对于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劫案时;

  三 依立法院之决议,提出宪法修正案时;

  四 国民大会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请求召集时。

  国民大会临时会,如依前项第一款或第二款应召集时,由立法院院长通告集会;依第三款或四款应召集时,由总统召集之。

  第三一条 国民大会之开会地点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二条 国民大会代表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会外不负责任。

  第三三条 国民大会代表除现行犯外,在会期中,非经国民大会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四条 国民大会之组织,国民大会代表之选举、罢免,及国民大会行使职权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总统

  第三五条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第三六条 总统统率全国陆海空军。

  第三七条 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

  第三八条 总统依本宪法之规定,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塘和之权

  第三九条 总统依法宣布戒严,但须经立法院之通过或追认。立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决议移请总统解严。

  第四0条 总统依法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之权。

  第四一条 总统依法任免文武官员。

  第四二条 总统依法授与荣典。

  第四三条 国家遇有天灾或灾害、房疫或国家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须为急速处分时,总统于立法院休会期间,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议,依紧急命令法,发布紧急命令,为必要之处置,但须于发布命令后一个月内提交立法院追认。如立法院不同意时,该紧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四四条 总统对于院与院间之争执,除本宪法有规定者外,得召集有关各院院长会商解决之。

  第四五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四十岁者,得被选为总统、副总统。

  第四六条 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由七条 总统、副总统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一次。

  第四八条 总统应于就职时宣誓,誓词如左: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违誓言,愿受国家严厉之制裁。谨誓。”

  第四九条 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总统、副总统均缺位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并依本宪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召集国民大会临时会,补选总统、副总统,其任期以补足原任总统未满之任期为止。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总统、副总统均不能视事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其职权。

  第五0条 总统于任满之日解职。如届期次任总统尚未选出,或选出后总统、副总统均未就职时,由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

  第五一条 行政院院长代行总统职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三个月。

  第五二条 总统除犯内乱或外患罪外,非经罢免或解职,不受刑事上之诉究。

  第五章 行政

  第五三条 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第五四条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各部会首长若干人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若干人。

  第五五条 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立法院休会期间,行政院院长辞职或出缺时,由行政院副院长代理其职务,但总统须于四十日内咨请立法院召集会议,提出行政院院长人选征求同意。行政院院长职务,在总统所提行政院院长人选未经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长暂行代理。

  第五六条 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第五七条 行政院依左列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一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针及施政报告之责。立法委员在开会时,有向行政院院长及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质询之权。

  二立法院对于行政院重要政策不赞同时,得以决议移请行政院变更之。行政院对于立法院之决议,得经总统之核可,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三行政院对于立法院决议之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如认为该决议案有窒碍难行时,得经总统之核可,于该决议案送达行政院十日内,移请立法院复议。复议时,如经出席立法委员三分之二维持原案,行政院院长应即接受该决议案或辞职。

  第五八条 行政院设行政院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及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组织之,以院长为主席。行政院院长、各部会首长须将应行提出立法院之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娟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之事项,提出于行政院会议议决之。

  第五九条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开始三个月前,应将下年度预算案提出于立法院。

  第六0条 行政院于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应提出决算于监察院。

  第六一条 行政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立法

  第六二条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之立法委员组织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

  第六三条 立法院有决议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娟和案、条约案,及国家其他重要事项之权。

  第六四条 立法院立法委员依左列规定选出之:

  一 各省、各直辖市选出者,其人口在三百万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过三百万者,每满一百万人增选一人,

  二 蒙古各盟旗选出者;

  三 西藏选出者;

  四 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者;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选出者;

  六 职业团体选出者。

  立法委员之选举及前项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员名额之分配,以法律定之。妇女在第一项各款之名额,以法律定之。

  第六五条 立法委员之任期为三年,连逃得连任。其选举于每届任满前三个月内完成之。

  第六六条 立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之

  第六七条 立法院得设各种委员会。各种委员会得邀请政府人员及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到会备询。

  第六八条 立法院会期,每年两次,自行集会,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时得延长之。

  第六九条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时,得开临时会:

  一 总统之咨请;

  二 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请求。

  第七0条 立法院对于行政院所提预算案,不得为增加支出之提议。

  第七一条 立法院开会时,关系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得列席陈述意见。

  第七二条 立法院法律案通过后,移送总统及行政院,总统应于收到后十日内公布之,但总统得依照本宪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办理。

  第七三条 立法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七四条 立法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立法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五条 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第七六条 立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司法

  第七七条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之惩戒。

  第七八条 司法院解释宪法,并有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第七九条 司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设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宪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事项,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0条 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八一条 法官为终身职,非受刑事或惩戒处分,或禁治产之宣告,不得免职。非依法律不得停职、转任或减俸。

  第八二条 司法院及各级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八章 考试

  第八三条 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锥叙、考绩、级律、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第八四条 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五条 公务人员之选拨,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八六条 左列资格,应经考试院依法考选锤定之:

  一 公务人员任用资格;

  二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执业资格。

  第八七条 考试院关于所掌事项,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八八条 考试委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行使职权。

  第八九条 考试院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九章 监察

  第九0条 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行使同意、弹劫、纠举及审计权。

  第九一条 监察院设监察委员,由各省、市议会,蒙古、西藏地方议会及华侨团体选举之。其名额分配依左列之规定:

  一 每省五人;

  二 每直辖市二人;

  三 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 西藏八人;

  五 侨居国外之国民八人。

  第九二条 监察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监察委员互选之。

  第九三条 监察委员之任期为六年,连选得连任。

  第九四条 监察院依本宪法行使同意权时,出席委员过半数之议决行之。

  第九五条 监察院为行使监察权,得向行政院及各部会调阅其所发布之命令及各种有关文件。

  第九六条 监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会之工作,分设若干委员,调查一切设施,注意其是否违法或失职。

  第九七条 监察院经各该委员会之审查及决议,得提出纠正案,移送行政院及其有关部会,促其注意改善。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情事,得提出纠举案或弹劫案,如涉及刑事,应移送法院办理

  第九八条 监察院对于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之弹劫案,须经监察委员一人以上之提议,九人以上之审查及决定,始得提出。

  第九九条 监察院对于司法院或考试院人员失职或违法之弹劫,适用本宪法第九十五条、第九十七条及第九十八条之规定。

  第一00条 监察院对于总统、副总统之弹劫案,须有全体监察委员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议,全体监察委员过半数之审查及决议,向国民大会提出之。

  第一0一条 监察委员在院内所为之言论及表决,对院外不负责任。

  第一O二条 监察委员,除现行犯外,非经监察院许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一O三条 监察委员不得兼任其他公职或执行业务。

  第一0四条 监察院设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一O五条 审计长应于行政院提出决算后三个月内,依法完成其审核,并提出审核报告于立法院。

  第一0六条 监察院之组织,依法律定之。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之权限

  第一O七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

  一 外交;

  二 国防与国防军事;

  三 国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 司法制度;

  五 航空、国道、国有铁路、航政、邮政及电政;

  六 中央财政与国税;

  七 国税与省税、县税之划分;

  八 国营经济事业;

  九 币制及国家银行;

  十 度量衡;

  十一 国际贸易政策;

  十二 涉外之财政经济事项;

  十三 其他依本宪法所定关于中央之事项。

  第一0八条 左列事项,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

  一 省、县自治通则;

  二 行政区划;

  三 森林、工矿及商业;

  四 教育制度;

  五 银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 航业及海洋渔业;

  七 公用事业;

  八 合作事业;

  九 二省以上之水陆交通运输;

  十 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农牧事业;

  十一 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锥叙、任用、纠察及保障;

  十二 土地法;

  十三 劳动法及其他社会立法;

  十四 公用征收;

  十五 全国户口调查及统计;

  十六 移民及垦殖;

  十七 警察制度;

  十八 公共卫生;

  十九 赈济、抚恤及失业救济;

  二十 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

  前项各款,省于不抵触国家法律内,得制定单行法规

  第一0九条 左列事项,由省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县执行之:

  一 省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省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省市政;

  四 省公营事业;

  五 省合作事业;

  六 省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七 省财政及省税;

  八 省债;

  九 省银行;

  十 省警政之实施;

  十一 省慈善及公益事业;

  十二 其他依国家法律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省共同办理。

  各省办理第一项各款事务,其经费不足时,经立法院议决,由国库补助之。

  第一一0条 左列事项,由县立法并执行之:

  一 县教育、卫生、实业及交通;

  二 县财产之经营及处分;

  三 县公营事业;

  四 县合作事业;

  五 县农林、水利、渔牧及工程;

  六 县财政及县税;

  七 县债;

  八  县银行 ;

  九 县警卫之实施;

  十 县慈善及公益事项;

  十一 其他依国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赋予之事项。

  前项各款,有涉及二县以上者,除法律别有规定外,得由有关各县共同办理。

  第一一一条 除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一百零九条及第一百一十条列举事项外,如有未列举事项发生时,其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属于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质者属于省,有一县之性质者属于县。遇有争议时,由立法院解决之。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第一节 省

  第一一二条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抵触。

  省民代表大会之组织及选举,以法律定之。

  第一一三条 省自治法应包含左列各款:

  一 省设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省民选举之;

  二 省设省政府,置省长一人,省长由省民选举之;

  三 省与县之关系。

  属于省之立法权,由省议会行之。

  第一一四条 省自治法制定后,须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认为有违宪之处,应将违宪条文宣布无效。

  第一一五条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条发生重大障碍,经司法院召集有关方面陈述意见后,由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司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与监察院院长组织委员会,以司法院院长为主席,提出方案解决之。

  第一一六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一七条 省法规与国家法律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一八条 直辖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一一九条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一二0条 西藏自治制度,应予以保障。

  第二节 县

  第一二一条 县实行县自治。

  第一二二条 县得召集县民代表大会,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县自治法,但不得与宪法及省自治法抵触。

  第一二三条 县民关于县自治事项,依法律行使创制、复决之权,对于县长及其他县自治人员,依法律行使选举、罢免之权。

  第一二四条 县设县议会。县议会议员由县民选举之。属于县之立法权,由县议会行之。

  第一二五条 县单行规章,与国家法律或省法规抵触者无效。

  第一二六条 县设县政府,置县长一人。县长由县民选举之。

  第一二七条 县长办理县自治,并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

  第一二八条 市准用县之规定。

  第十二章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第一二九条 本宪法所定之各种选举,除本宪法别有规定外,以普遍、平等、直接及无记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一三0条 中华民国国民年满二十岁者,有依法选举之权,除本宪法及法律别有规定者外。年满二十三岁者,有依法被选举之权。

  第一三一条 本宪法所规定各种选举之候选人,一律公开竞选。

  第一三二条 选举应严禁威胁利诱。选举诉讼,由法院审判之。

  第一三三条 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第一三四条 各种选举,应规定妇女当选名额,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五条 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代表名额及选举,其办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六条 创制、复决两权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

  第一节 国防

  第一三七条 中华民国之国防,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为目的。

  国防之组织,以法律定之。

  第一三八条 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

  第一三九条 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第一四0条 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二节 外交

  第一四一条 中华民国之外交,应本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敦睦邦交,尊重条 约及联合国宪章,以保护侨民权益,促进国际合作,提倡国际正义,确保世界和平。

  第三节 国民经济

  第一四二条 国民经济应以民生主义为基本原则,实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谋国计民生之均足。

  第一四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内之土地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权,应受法律之保障与限制。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墓。

  附着于土地之矿,及经济上可供公众利用之天然力,属于国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权而受影响。

  土地价值非因施以劳力资本而增加者,应由国家征收土地增值税,归人民共享之。

  国家对于土地之分配与整理,应以扶植自耕农及自行使用土地人为原则,并规定其适当经营之面积。

  第一四四条 公用事业及其他有独占性之企业,以公营为原则,其经法律许可者,得由国民经营之。

  第一四五条 国家对于私人财富及私营事业,认为有妨害国计民生之平衡发展者,应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

  国民生产事业及对外贸易,应受国家之奖励、指导及保护。

  第一四六条 国家应运用科学技术,以兴修水利,增进地力,改善农业环境,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农业资源,促成农业之工业化。

  第一四七条 中央为谋省与省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痛之省,应酌予补助。

  省为谋县与县间之经济平衡发展,对于贫瘤之县,应酌予补助。

  第一四八条 中华民国领域内,一切货物应许自由流通。

  第一四九条 金融机构,应依法受国家之管理。

  第一五0条 国家应普设平民金融机构,以救济失业。

  第一五一条 国家对于侨居国外之国民,应扶助并保护其经济事业之发展。

  第四节 社会安全

  第一五二条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工作机会。

  第一五三条 国家为改良劳工及农民之生活,增进其生产技能,应制定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法律,实施保护劳工及农民之政策。

  妇女儿童从事劳动者,应按其年龄及身事体状态,予以特别之保护。

  第一五四条 劳资双方应本协调合作原则,发展生产事业。劳资纠纷之调解与仲裁,以法律定之。

  第一五五条 国家为谋社会福利,应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人民之老弱残废,无力生活5及受非常灾害者,国家应予以适当之扶助与救济。

  第一五六条 国家为奠定民族坐存发展之基础,应保护母性,并实施妇女儿童福利政策。

  第一五七条 国家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第五节 教育文化

  第一五八条 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第一五九条 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一六0条 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

  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第一六一条 各级政府应广设奖学金名额,以扶助学行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

  第一六二条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机关,依法律受国家之监督。

  第一六三条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准,边远及贫瘪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

  第一六四条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设置之教有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以保障。

  第一六五条 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

  第一六六条 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并保护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

  第一六七条 国家对于左列事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或补助:

  一 国内私人经营之教育事业成绩仿良者;

  二 侨居国外国民之教育事业成绩优良者;

  三 于学术或技术有发明者;

  四 从事教育久于其职而成绩优良者。

  第六节 边疆地区

  第一六八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地位,应予以合法之保障,并于其地方自治事业,特别予以扶植。

  第一六九条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卫生及其他经济、社会事业,应积极举办,并扶助其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应依其气候,土壤性质,及人民生活习惯之所宜,予以保障及发展。

  第十四章 宪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七0条 本宪法所称之法律,谓经立法院通过,总统公布之法律。

  第一七一条 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

  法律与宪法有无抵触发生疑义时,由司法院解释之。

  第一七二条 命令与宪法或法律抵触者无效。

  第一七三条 宪法之解释,由司法院为之。

  第一七四条 宪法之修改,应以左列程序之一为之:

  一由国民大会代表总额五分之一之提议,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决议,得修改之。

  二由立法院立法委员四分之一之提议,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员四分之三之决议,拟定宪法修正案,提请国民大会复决。此项宪法修正案,应于国民大会开会前半年公告之。

  第一七五条 本宪法规定事项,有另定实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由制定宪法之国民大会议定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落基山人: 老毛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2009: 夕阳余辉: 二评李敖《我眼中的毛泽东》
2008: 和谐社会鼻祖梁漱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2008: 湘江之战,国民党中央地方各军队损失有
2007: 炮打李安
2007: 梦里依稀忆育鹏
2006: 小布希干的“好事”
2006: 美国四大国父的种族灭绝政策 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