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版本众多,历史上一般公认的三个主要版本是:张择端的原创版本,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摹创新版本,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朝乾隆皇帝命令皇家画工御制的官方临摹本,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今人通过这幅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据说,当年宋徽宗见到此画,立即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征服,称这幅长卷为“绝妙作品”。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能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据日本作家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 人,牲畜208头,比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画法娴熟自然。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位收藏家写的14款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命运多舛,数次出入皇宫 根据《清明上河图》卷后元人杨准、明人李东阳的题跋可知,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图前面应还有一段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另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裁去卖掉了。究竟如何,现在已经无法确定。 1126年金兵大举进攻中原,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精心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也成为金军的战利品,《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第一次离开皇宫,流落到北方。 《清明上河图》在北方的流传经历并不清楚,但是金朝人张著、张公药等人的题跋和题咏都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蒙古族人也向往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的同时,他们收获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皇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长时间被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发现了它。这名装裱匠虽然身份低微,却对中国古字画很有研究。在整理书籍字画时,他一眼就认出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了这幅画,没想到在书画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它。装裱匠想到了一个掉包计,他用一个仿本,把真迹换了出来,然后将原作《清明上河图》高价卖出,发了一笔大财。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皇宫,流落在民间。后来,《清明上河图》被元朝人陈彦廉、杨准,明朝人朱鹤坡、徐赙、李东阳等人收藏。 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权倾朝野,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据为己有,《清明上河图》自然成了他搜寻的目标。他派出爪牙四出打探《清明上河图》的下落,最终把画弄到了手。史料中没有记载严嵩找画的过程,不过,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枕中秘》的故事流传最广: 原来,1524年,《清明上河图》到了当时的兵部尚书陆完手里,时隔不久,陆完遭人陷害,被贬官发配到福建并且死在那里。陆夫人王氏知道《清明上河图》是丈夫最珍爱的物品,就把它缝进一只绣花枕头里,秘密收藏。 陆夫人有一个侄子,名叫王震斋。王震斋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陆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临摹,只许他在阁楼上欣赏,也不许将此事传给别人。王震斋欣然从命,往来二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凭借记忆临摹出一幅十分相像的画来。 当时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震斋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名叫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赝品《清明上河图》上的做旧颜色用水冲掉,状告王忬献假画,私藏真品。这令严嵩在宴席上颜面尽失,对王忬心生愤恨。恰在此时,蒙古大军进犯中原,王忬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出征御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回。严嵩趁机借题发挥,指示党羽弹劾王忬,最终王忬获罪被杀。王忬本想巴结严嵩,却弄巧成拙,引来杀身之祸。 最终,还是严嵩得到了此画。后来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此一回进入明朝内府,乃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万历年间,《清明上河图》落入了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手里。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跋中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欤,宜珍藏之。”由这段跋文推测,此画不像是皇帝赏赐给冯保的。若果真是赏赐得来,冯定会在题跋中大做文章。那么,就只有另一种可能,是冯保利用职权之便偷出皇宫的。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在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它也就没有再进入明代的宫廷。此后百余年,《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期间究竟几易其主,无人知晓。 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再次露面。这次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浙江桐乡人陆费墀,此人是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得画后,也在画上矜印题跋。临终前,他将画转给了朋友毕沅。毕沅是清代著名经史学家,他的弟弟毕泷是清代著名的收藏鉴赏家。得到《清明上河图》后,兄弟俩经常一同欣赏。如今《清明上河图》上,仍有二人的印记。毕沅死后不久,湖广各族起义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 此后,《清明上河图》在清宫里度过了100多年的平静岁月,虽然中间历经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入侵,洗劫宫室,《清明上河图》都侥幸逃过了劫难 。然而这幅国之重宝的磨难,并没有到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