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外蒙史 |
送交者: signal 2011年05月31日00:30:5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内蒙外蒙史-戈壁瀚海-[11604bytes|2011-05-31] 蒙古简史: 明朝建立112年之后,蒙古达延可汗再度统一蒙古 达延可汗在位37年之后去世,蒙古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即瓦剌)蒙古 1636年,漠南蒙古宣布归顺清朝 1660年,漠西蒙古(准葛尔部)进攻漠北蒙古(据说是受到俄国人的怂恿),漠北蒙古投靠清廷,清廷进一步控制了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1727年,清廷与沙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由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为止,以北归俄国,以南归清朝,明确规定广大蒙古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1755年,漠西蒙古(准葛尔汗国)被清廷消灭,几十万准葛尔人被清廷屠杀。 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迁到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的下游(里海之滨),之后,东归蒙古故地,受到清廷欢迎 1911年底,漠北蒙古(外蒙古)宣布独立 1913年,沙皇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且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中国得到空洞的宗主权 1921年,苏俄帮助下的外蒙古宣布独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划归苏联,其中的大部成为苏联图瓦共和国 1947年,内蒙古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的绝大部分在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蒙古高原,在中亚大高原东北部,一大片辽阔的高地地区,面积约二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由戈壁沙漠两部分构成,北部为独立的蒙古国(亦称外蒙古),南部为中国的内蒙古。高原的西北边界有阿尔泰山脉、唐努乌拉山脉和萨彦岭,东北边界为外贝加尔高地,南部为南山山脉,西部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高原有时被视为周边山脉间巨大的内陆排水盆地,有札布汗河、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流经。境内有戈壁沙漠、只长矮草的干燥空旷的草原。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自然景观。 公元前18500年,贝加尔湖居住着阿尔泰人,属于黄种人北亚人种。他们逐渐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蒙古高原突厥族群。定居大兴安岭西侧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龙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由于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亚居住着原始印欧人(吐火罗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族群同化,所以后来的苏美尔、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中亚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前8000年,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西迁乌拉尔山,部分继续西迁到北欧,他们与当地的白人融合形成乌拉尔民族,成为芬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拉普马扎尔人的祖先。 公元400年匈奴人西迁之后,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西迁,一部分与中亚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后形成保加尔人、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另外一部分同化于马扎尔人之中。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楚科奇人、涅涅茨人、雅库特人,他们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黄种人。 通古斯族群,原地一支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迁走一支演变为东夷,散布在环渤海湾沿岸;一支迁移到朝鲜半岛,与当地的百越土著融合为韩民族。满洲的通古斯民族还进一步迁到日本成为统治阶级。突厥、蒙古、通古斯族群属于黄种人北亚人种。 蒙古高原中的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最早出现于文字记载的内蒙古地区的古代游牧部族,是玁狁、匈奴、林胡、楼烦和东胡。战国时期(公元前403-221年),中原的秦、赵、燕诸国,曾入据内蒙古南部设治,建云中城,后置云中郡等。赵长城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燕国修长城拒东胡,这条长城在仅内蒙古赤峰境内长达 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蒙古初时受到金朝统治,但随着金朝的衰落,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导致帝国分裂,忽必烈统治的范围包括这一地区、现中国领土的大部分以及周边某些地区,辖境改称元朝。 公元1368年元惠宗(顺帝)被迫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标志着元朝作为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已经灭亡。但是,蒙古贵族在退回北方草原后继续保持着政权,这个政权史称“北元”。 北元政权持续二百六七十年,几乎与明朝相始终。今内蒙古地区大部分仍由它统治。内蒙古的东部的部分地区则属于中原明王朝设置的兀良哈三卫管辖之下。 公元 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巴图蒙克即汗位。称达延汗(大元可汗的异译)。再度统一了蒙古。他实行的分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部,成为清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的基础。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达延汗去世后,蒙古地区又逐渐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蒙古封建领主形成了三个集团: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即瓦剌)蒙古。以蒙古地区中间的一条戈壁沙漠(被称之为瀚海)为界。沙漠以北为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以南为内蒙古,以西为厄鲁特(今新疆的一部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内外蒙古虽然都是蒙古族聚居区,但是中间有大漠相隔,部族亦有区别 清朝时,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外蒙古称谓最初出现于1631年左右,清廷用来称呼与其建立有结盟关系的住牧于蒙古地区的蒙古各部,其“外”为“边外”之意,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外蒙古又称漠北蒙古,也称喀尔喀蒙古(即明代外哈喇哈部),地处瀚海之北。在明末,外蒙古分为三部,在清朝,外蒙古分为四部。东临黑龙江将军辖境,西至阿尔泰接新疆,南至瀚海与内蒙古相连,北与俄罗斯接壤。 明末,地处外蒙古的喀尔喀部归察哈尔林丹汗管辖,察哈尔归附后金,喀尔喀部也与后金有往来。向后金国贡驼马,崇德间始贡"九白",顺治朝设八扎萨克,分左右二翼,康熙年间,喀尔喀部正式归附清朝。初分三部为十谢图汗部、车臣汗部和扎萨克图汗部,雍正间增赛因诺额部,遂称喀尔喀四部。 而戈壁沙漠(瀚海)以南的内蒙古,“内蒙古”这个名称基本上来源于清代的“内札萨克蒙古”一词。今天所说的“内蒙古”已经与清代的“内札萨克蒙古”大不相同,而且与近代的“六盟二部四特别旗”的地域概念也不完全相符。今天的 “内蒙古”是下辖12个盟市的内蒙古自治区。清朝时期的内蒙古,指的是生活在蒙古区域的非扎萨克体制下的与生活在非蒙古区域(驻防各地的蒙古旗人)的蒙古各部。在民国时期,并无内蒙古之建制,国府将内蒙古分为五省(兴安、察哈尔、热河、绥远及宁夏),而外蒙古则称蒙古地方。 当17世纪初,满洲人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崛起之时,漠南地区的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蒙古各部正处在各自为政、相互争战的状态。努尔哈赤和后来的皇太极采取结盟联姻、引诱分化或武力征服等手段,最后打败了全蒙古大汗——林丹汗,将漠南蒙古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1636年4月,漠南蒙古16部49名贵族会聚盛京(今沈阳),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大统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奉戴为共主。从此,漠南蒙古各部便正式成为清王朝的藩属。清王朝根据蒙古原有的“爱马克”(部)、“鄂托克”等社会制度,参照满洲八旗制,在漠南地区推行蒙旗制。对归附的蒙古各部逐一编旗,划定旗界,并从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成员中选任“札萨克”(执政),管理旗政。漠南蒙古24部相继被编为49个旗。又根据蒙古人定期会盟的传统制度,指定若干旗在一处会盟,从而形成了会盟制。 漠南蒙古归属清朝的同时,皇太极国号更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从此,漠南蒙古诸部臣属了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出了力量。 之后,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后来,漠西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部,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为强大,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后,合并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并控制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1660年,由突厥民族后裔建立瓦剌部落(土木堡之战生擒明英宗)分裂的一支漠西蒙古准葛尔部,据说受俄国人怂恿,由葛尔丹汗带领下,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落全面溃败,商量救亡策略。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俄国,二是归附中国。库伦活佛(喇嘛教,与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响后世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决定,归附中国,而不是向沙皇俄罗斯投降。他说:“俄国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状。中国一片繁荣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财宝,绫罗稠缎,依靠他们,生活一定愉快” 虽过去了数百年,至今身处漠寒之地的外蒙仍对南方美景与富庶有无限的向往),加之库伦活佛与玄晔私交实笃,外蒙最终主动归附,清庭出钱出力,派精锐协防。 漠北蒙古几十万人奔向漠南,请求清政府保护。康熙皇帝将漠北蒙古安置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随后亲自率兵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并进而控制了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土尔扈特部在明末由于与准噶尔部不和,迁到伏尔加河下游,逐渐被沙俄控制,受到了民族歧视和奴役,于1771年由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 (这是所谓的《东归英雄传》里的故事) 1727年,沙俄的势力也越过了西伯利亚,伸展到贝加尔湖一带。沙俄在强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的同时,处心积虑地谋求霸占蒙古地区,以实现其“黄俄罗斯”之梦,其先后制定了“米勒尔计划”、“穆拉维耶夫计划”、“巴达马耶夫计划”,提出要占领从西伯利亚到长城脚下的大片土地。清朝凭借1686年雅克萨之战的余威,于1727年即雍正五年与沙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由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为止,以北归俄国,以南归清朝,这实际上就明确规定了广大蒙古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虽然《中俄布连斯界约》明确规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但俄国并没有放弃对外蒙古的野心,历届沙皇和大臣都采取各种措施向外蒙古地区扩张势力,力争使戈壁沙漠(所谓的瀚海)成为中俄两国的“天然边界”。 1755年,清庭进攻准噶尔汗国(领土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哈萨克斯坦),大小战役数十次,清朝主将兆惠秉承乾隆皇帝的旨意,对准噶尔百姓进行了血腥屠杀。“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清军屠杀不是某些人或某一部的单独随意的行为,而是整个军队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统一行动,屠杀的总指挥就是乾隆,目的就是要对准噶尔部斩尽杀绝。在这场精心策划的屠杀中,几十万准噶尔人惨死于清军的屠刀之下,准噶尔部众死伤殆尽。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存世115年。 连蒙制汉,乃是清朝统治者的基本策略,清朝皇族与蒙古贵族联姻,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事实上满蒙能走在一块,只是为了对付共同的强敌----中原汉民族. 可一旦蒙古人强大到威胁清朝的统治地位,胡萝卜就变成大棒了,康熙几次亲征葛尔丹就是明证。从历史看,满蒙之间的仇杀并不逊色。朱棣“靖难之役”时的主力军就是蒙古人的“朵颜三卫”。 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蒙古女人不能当喇嘛,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中国内地人泄欲的对象。因为由中国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 从16世纪开始,沙俄侵入西伯利亚,开始对外蒙古地区进行渗透。17世纪前期鼓动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在葛尔丹汗的带领下,进攻外蒙古。1727年中俄签定的《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合称《布连斯奇条约》),肯定蒙古属于中国。沙俄则取得了在恰克图和外蒙古地区通商贸易的特权。1854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说“中国一旦发生政变,也不应容许中国新政府把权力扩张到蒙古,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应受到俄国保护” 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的统治发生危机,俄国乘机加紧策动外蒙古独立。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直接派军队进入库伦。1911年底,在俄国的武力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立活佛(活佛在蒙古语中又称博克多格根)哲布尊丹巴为“大皇帝”,年号“共戴”,驱除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第二年即1912年11月3日,俄国与外蒙古当局签订《俄蒙协约》(即《库伦条约》)及附属《专条》,规定俄国扶植外蒙古“自治”,同时沙俄在外蒙古享有广泛的权利。这样外蒙古实际上就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了。 11月25日北洋政府新任外交总长陆徵祥发表声明,宣布“蒙古国领土主权完全属于中华民国”。从1912年11月底起,中俄代表在北京举行谈判,其间因发生“二次革命”而中断,历经一年,于1913年签订《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中国政府为自治蒙古的宗主”,外蒙古与外国无签约之权。根据这个条约,中国除得到一个空洞的宗主权外,几乎丧失了对外蒙古的全部权利,事实上承认了沙俄对外蒙古的控制。 1921年,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政府而独立,随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苏联,其中的大部成为图瓦共和国,图瓦现仍为俄国的一部分。 1947年内蒙古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朝鲜魔咒 中原王朝的绞索和催命符 | |
2010: | 柴玲亲自供认,她扔下四千同伙自己先跑 | |
2009: | 全体青阳屯村民呼唤:毛主席,您回来吧 | |
2009: | 谁在简化字里把“漢”变成“汉”,把“ | |
2008: | 地震中最感人的和最无耻的10句话 | |
2008: | 绵竹富新二小:垮塌校舍是怎样建成的zt | |
2007: | 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内情:陈云建议其“ | |
2007: | 任弼时逝世之迷 | |
2006: | 秦国的崛起 | |
2006: | 毛岸英之死与警卫"枪击"彭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