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明誠講到個人主義的檔次,論及高階次的個人主義和低階次的個人主義。客觀來講,這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人格與修養。然而明誠的分析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論語中有一句話,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所反映出來的,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點。南懷謹先生曾經說,人的一生只做三件事:騙別人、被人騙、騙自己。我從前覺得南老師講得過份了,現在覺得雖不中,不遠矣。
人要做一事,大半先得騙自己,也就是給自己找一個理由,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不能自覺。比如鼕鼕鼓吹的自由主義本質上是個什麼東西呢?它其實就是把自由神聖化來為人的私慾立法,立法是什麼意思?立法就是為私慾辯護。
可是個人私慾就私慾了,孔夫子也承認人類有飲食男女之欲,為什麼還要找個理由,建一種哲學來為個人私慾立法辯護呢?細細體察,首先是人心不安,因為心安理得地做一件事,不需要任何道理的,如同孟子所言,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那麼人心不安而求安,這又是人性的普遍特徵,從好的一面講,人心求安體現了人的天良;從不好的一面講,求安心之道取向歧途,於是就有了巧言令色。所以巧言令色有內外兩重玄義 ------ 對外以欺人,對內以欺己。我們往往見到它對外欺人的一面,但其實對內自欺,才是人生之大患。
比如論壇打假,樂此不疲,問題在於,打假真的是求真嗎?打假在很多時候只是為自己做壞事而找一個正當的理由以求心安理得而已。打假如是,很多其它的事情亦是同理。
儒家講誠意正心,這是修身的基本功,就像習武之人一定要練站樁一樣。誠意、正心是人心歸本的偉大開端,它的意義是把私慾放下,而在這之前,誠意、正心首先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情緒心思,反觀自己的真實動機,以及動機與扶佐動機的理由之間的關係,發現自己、發現巧言令色,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功夫,也可以說功夫的大半。凡夫生於天地間,大多數人連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搞不清楚,為了一番道理疲於奔命或者心安理得,騙了自己同時也騙別人,這些都是不見自心。
語云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道家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生的大悲劇在於,世有聖學而不得其所,轉為人心向下的增上緣,所以夫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