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靈機一動 > 帖子
朱令謎案:18年前的中國第一次網上會診
送交者: 屙文哲 2023年12月24日01:51:19 於 [靈機一動] 發送悄悄話
鍾情竟然是個”曰:朱令謎案:18年前的中國第一次網上會診

http://www.icpcw.com/Information/Tech/News/3183/318381.htm

朱令謎案:18年前的中國第一次網上會診
2013-5-14 12:53:04電腦報

    18年前,互聯網創造了一個奇蹟,讓一個花季女孩活了下來。
    18年後,互聯網又讓這個女孩重回公眾視野,成為萬眾矚目的公共事件。

    近日,因為令人心痛的“復旦研究生投毒案”,讓人再次想起了“清華大學朱令案”。經過互聯網的傳播,事發1995年的清華學生朱令鉈中毒案又成為坊間熱門話題。儘管迄今為止,該案幾度沉浮,到底是誰毒害了花季少女仍是謎案重重懸疑。

    不過,發生在18年前的中國第一次網上會診,在救助朱令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朱令中毒前



中國第一次網上會診
    “朱令,女,21歲,才貌雙全,多才多藝,性格活潑,開朗大方,自去年12月生病,今年3月昏迷,至今仍在協和醫生接受治療,句號。”

    “有誰能幫助我們?”

    求助電子郵件,發往因特網上世界各地的的九個醫學方面的論壇。重金屬鉈中毒,這個醫學名詞在回覆中頻頻出現,讓她成為中國大陸首位利用互聯網向全球尋求拯救的病人。

    此前的1994年11月,聰明、美女的清華女生朱令離奇發病:秀髮脫落、面肌癱瘓、四肢無力、發音含混、被送往醫院,醫院對此束手無策,中毒原因始終未查出。1995年3月底,朱令陷入長達數月的昏迷之中。

    1995年,這是一個互聯網剛剛開始的貧瘠時代。如何拯救朱令?在那個互聯網剛剛開始的年代,朱令的高中同學、北京大學力學系92級學生貝志誠、蔡全清等人通過互聯網發送電子郵件求助以及之後的遠程診斷網,在朱令鉈中毒遠程診斷的信息發布和協調上起了關鍵作用。

    貝志誠在一篇文章《現實不是童話——朱令事件回顧》中詳細介紹了他是如何通過互聯網發起網絡診斷的。

    據貝自述,最初想到互聯網是聽到蔡全清說他們系的陳耀松教授在搞一個叫internet的東西,可以與全世界聯絡。

    1995年4月10日,貝拿着朱令的病歷複印件翻譯成英語,和蔡全清一起在學校的機房發出了求救郵件。據貝介紹,當時是向兩個類似BBS的學術網絡Usenet(新聞組)和Bitnet(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絡,類似互聯網,但獨立於互聯網)所有跟醫學組相關的群主發出的。

    電子信函發出三小時後便收到世界各地的熱情回函。4小時後求救信已傳遍美 國,兩周后已傳遍世界。在隨後的十多天裡,國外許多著名醫學專家根據描述的症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很快診斷出是罕見的鉈(Thallium,81號重金屬元素) 中毒,並建議用“普魯士藍”解毒。

    那是貝志誠第一次感受到互聯網的力量,他的描述是“看着郵件不斷在Unix綠終端屏幕上跳出,興奮的一直待到早上五點,才把受到的近百封郵件拷到軟盤上帶回宿舍。”

    “新聞組和WWW、電子郵件、遠程登錄、文件傳送同為互聯網提供的重要服務內容之一。在國外,新聞組賬號和上網賬號、E-mail賬號一起並稱為三大賬號。”

    據中國個人站長第一人高春輝介紹,新聞組裡有很多的新聞主題,也是通過電子郵件來溝通,“你可以理解成一個一對多的網絡,每個主題有一個專用的郵件地址,大家通過這個郵件地址來交流。”

    時至今日,國外還是有很多用戶在使用新聞組,因為它高效而實用,而貝志誠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向海外求助的交流。

    當時,貝志誠等人還遇到一個問題,從Unix終端下來的郵件打包成的大文本在電腦上無法閱讀,於是貝宿舍的幾個同學分工,用微軟的Access寫軟件,把郵件拆分成一封封,然後把郵件標題、發件人摘出來存進數據庫,輸入發件人的職業、統計發件人發回的郵件數量,這樣設立一個權重打分機制來決定貝等人的優先回復機制等。

    最終,中國大陸的首次網上求診,收到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回信上千封,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回覆認為這是典型的鉈中毒現象。由於當時中國互聯網不發達,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教授將朱令的腦部及神經系統的X光等數據放在UCLA的服務器上,並創建了UCLA朱令鉈中毒遠程診斷網,在朱令鉈中毒遠程診斷的信息發布和協調上起了關鍵最用,也讓互聯網遠程醫療在當時就成為現實。


90年代的中國互聯網
    讓人遺憾的是,由於確診時間太晚,離奇的“鉈中毒”事件,雖然朱令活了下來,其智力、視覺、機體和語言功能都沒有得到恢復,留下永久的嚴重後遺症。

    更遺憾的是,18年過去,1994年發生的朱令鉈中毒案件歷經波折,至今未破,受害人及其家屬長期生活在痛苦中,境遇令人同情。

    而回顧18年前的那次中國互聯網首次求診,從貝志誠的描述中不難看出,1995年前後的中國互聯網才剛剛開始發展,那個時候上網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朱令離奇中毒最終通過互聯網求助得到確診,在當時互聯網並不普及的情況下,向中國人展示了網絡力量的強大和神奇。

    “1995年國內可以聯網的地方主要是電信和教育網,發郵件什麼的是沒問題的,帶寬只有64Kb。”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絡安全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許榕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回憶道。

    作為中國互聯網連接世界的推手,1947年出生的許榕生是中國最早向大眾傳播和介紹互聯網知識的人之一,並在1993年就開設了中國第一個Web網站——中國之窗。

 “除非你在北京,否則一般人很難在1995年就能上網的。”“愛壁紙HD”應用的創始人高春輝是在1996年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他在1997年就創辦了個人網站,是中國個人站長第一人,作為一個互聯網連續創業者,他還是金山卓越網創始人,手機之家創始人和ECSHOP 軟件創始人。

的確,從現在來看,1994年才真正算是中國的互聯網元年。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由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共同承擔,目的建立一個連接三個單位之間的地區網絡)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互聯網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互聯網的國家。

    從那時開始,互聯網對於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了。而被稱為我國互聯網“黃埔軍校”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也是在這一年應運而生。此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科技網、中國金橋信息網等其他全國骨幹網也相繼開始建設並實現國際互聯。

    據高春輝介紹,當時中國電信Chinanet全國8大節點也是在1995年開始建立的,1996年逐漸在全國普及開來,高春輝也是在這一年開始接觸到互聯網,當時還在瀋陽的他還記得第一次上網的情景,“通過modem撥號就可以上網,當時就是為了了解電腦、軟件、硬件方面的信息,”據高介紹,“台灣比大陸早一些進入互聯網,像台灣的一些遊戲公司智冠、大宇等在當時都已經有自己的官方主頁了。”

    發展初期,互聯網服務價格不菲,讓上網只能成為少數人的特權。但由於CERNET在當時為高校的老師與同學提供全免費的互聯網服務,中國第一批大規模互聯網用戶在高校誕生了。很多研究人員和高校學生,正是通過CERNET,比社會上提前了五到十年接觸到了先進的互聯網。

    據高春輝回憶,瀋陽是600元40個小時,超過這個時間以後每小時30元,“當時上網時間是掐點的。”

    不僅如此,通過電子信箱發送電子郵件也是當時比較主流的互聯網應用。“電子信箱是中國互聯網最早的應用,之後才有論壇和網站。”現任北京信息產業協會秘書長的徐祖哲在90年代在郵電部郵政研究所負責到各地推廣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箱,因他總是背着Modem全國各地走,到了一個地方就用單位的電腦連上網推廣電子信箱,因此還得了一個外號叫“徐信箱”,1995年,他幫助中國日報的記者在大慶首次通過電子信箱將兩頁的英文新聞稿傳回報社。據徐介紹,當時全國只有幾百個單位在使用電子信箱,“通過Modem撥號以後,所有的數據都是通過北京的電報大樓傳輸出去的。” 

    從朱令中毒案開始,隨着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上求診,已成為最常用的手段:準確描述病症,採用高科技手段,及時收發、翻譯、轉達往來信函;各大醫院和互聯網鏈接,利用高科技手段疑難問診。

    同時,朱令的故事開始通過網絡廣泛流傳,2004年3月海外同學“幫助朱令基金會”成立。此後,朱令案在網絡上幾度沉浮,引起網絡關注,並在2013年,因為復旦大學生投毒案,成為公眾熱點事件。

    “如果沒有網絡,朱令不會得到這麼多的關注,也不會給朱令新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朱令的母親如此表述。

本文出自2013年第18期A.新聞周刊
分享到:
評論
發表評論

0%(0)
0%(0)
  為什麼北京比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州還先有互聯網  /無內容 - 屙文哲 12/24/23 (17496)
    因為互聯網一看就知道是好東西,不需要廣東人為中國人試毒。  /無內容 - 屙文哲 12/24/23 (1448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